s 阅读页

第六型:反省的质疑者严复(1853—1921)

  严复是清末很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也是由皇权专制下的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过渡型人物。

  严复的个性属于反省的质疑者(疑问型)。

  严复给人们反省的质疑者(疑问型)印象

  严复(1853.。—1921.10.27)学识渊博,颇具才子意气,陈宝琛称赞他“器识闳通,天资高朗”。但是他恃才傲物,有点不通人情世故。文笔犀利,言词尖刻,而且“好为偏往独自之论”,阐发卓尔超群的高见。

  在严复留学英国期间,郭嵩焘对严复的才华寄予厚望的同时,也看到严复年轻气盛的个性,曾告诫说:“又陵才分吾甚爱之,而气性太涉狂易。”为此提醒他:“今负气太盛者,其终必无成,即古人亦皆然也”。

  接替郭嵩焘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也斥责严复为“狂傲矜张”。

  李鸿章曾经赏识他的才智,但是“患其激烈,不之近也”。

  孙中山评论严复道:“君为思想家。”

  严复质疑型个性特点

  严复的个性基本上属于质疑型(思想型)。

  一百多年前的严复就尖锐指出了“华风之弊,始于作伪,终于无耻”的无奈现实;而四百多年以前,李贽就猛烈抨击过讲假话、行假事、做假人、满场是假、无所不假的病态社会。

  严复对这“作伪与无耻”提出质疑。

  (一)清高,倔强,不善阿谀奉承

  (二)习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能力

  (三)意志薄弱,寻求自慰

  (四)执着于渐变,教育救国

  (五)注重方法论,提倡归纳法

  (六)在新知旧法之间摇摆

  (六)新旧矛盾,前后矛盾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清高,倔强,不善阿谀奉承

  严复才高志远、不落俗套,不善于阿谀奉承,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的仕途。

  同乡老友陈宝琛称赞他,将他推荐给洋务派大臣李鸿章。调任严复为北洋学堂教习。“李鸿章尝示意其执称弟子,而先生勿屑也”。严复没有崇拜李鸿章,更没有赞成李鸿章的“中体西用”的政治主张。尽管严复努力工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鸿章才将他从任职9年的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晋升为会办(副校长),第二年晋升为总办(校长)。严复没有再对李鸿章趋奉,李鸿章对严复的“提拔”也仅此为止。

  严复目睹当时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李鸿章洋务派任人唯亲、培植党羽、片面学习西方文化,感到非常悲愤忧虑。他经常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缳我如老悖牛耳!”用不了30年,中国要像老牛一样让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李鸿章闻知以后:“患其激烈,不之近也”。

  1893年中法战争发生,在中国军队打胜仗的情况下,李鸿章却与法国水师总兵福禄诺订立了“简明条款”,激起国人愤怒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妥协行为,李鸿章“疑忌”严复参与所为,严复亦“愤而自疏”。

  由于得不到上司的器重,政治仕途不畅,提调补缺无望,严复感叹:“四十不官拥枭比,男儿怀抱谁人知?”严复还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以期“一举成名”。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留学生,从1885年至1894年,连续4次参加乡试,因无法适应清朝陈腐的科举考试,一次次名落孙山。他终于抛弃通过科举实现救国图强的幻想。

  (二)习惯坐而论道,缺乏行动能力

  严复生平习惯于纸笔口舌,坐而论道,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甚至在具体的政治责任面前带有某种恐惧,所以他一生都在痛苦地抱怨没有被重用,无职无权。人们或许能感到,他在政治领域之所以没有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去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以及他基本上不愿意搏击政治风云。

  严复没有能够走上政治舞台,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他在思想界的影响足以让后人对他产生深深的敬仰。他的性格是富于才情,敏于文思,善于动口议论、动笔译述,但是不擅长实际行动。但也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成就了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意志懦弱,寻求自慰

  严复他一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思想,非超然物外之辈。他在晚年自比为献“和氏璧”的卞和,颇有感慨地坦言:“平生献玉常遭刖”。

  严复最亲密的学生熊纯如对严复有过这样的评价:严复在西学方面,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不及,但在“勇德”方面,严复则远不如康、梁等人。

  由于怀才不遇,长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意志薄弱,为寻求自慰、排遣忧愁,严复长期嗜赌、吸毒。

  严复在任职水师学堂期间便嗜好赌博,遭受挫折以后更以搓麻将排遣闷气。他在通信中说:“又陵(严复)博大胜,已到手者已万金,水师学堂总办大可不做矣。”(《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0页)直到严复老死,在他日记中的“博戏”记载屡见不鲜。

  他又自我麻醉,以至于嗜鸦片如性命。这跟他软弱的性格密不可分。他长期吸毒,晚年自述:“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睡药尚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从鸦片战争前后起,对鸦片之害已说得够多了。严氏与其说不知而上当,毋宁说是因软弱而经受不起诱惑。

  (四)执着于渐变,教育救国

  孙文(中山)在当时认为,中国之进步,唯有全民革命一途,他希望能够与精英分子合作,同其志。19世纪末年,当蜚声海内外的大翻译家严复到伦敦逗留时,孙文正在北美,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伦敦,劝说严复支持革命。但严复表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文因此回答了那句有名的话:“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家也。”(余世存:严复的偏激)

  严复并没有因为政治遭遇冷落、仕进不畅而消声匿迹,恰恰相反,他终于抛弃个人仕进的念头,在甲午战争后,更加奋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首先传播天演论(演化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唤醒国人保种自强、变法图存,追寻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严复一向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变法。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产生了巨大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严复信奉达尔文和斯宾塞的演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主张通过智、体、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主张“除而不骤、惟不可期之以骤。”具体办法就是“教育救国论”。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积极办学。他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还帮助办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

  (五)注重方法论,提倡归纳法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他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从模糊概念出发、牵强附会的“演绎”甚多,而从分析大量真相出发、实事求是的“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六)在新知旧法之间摇摆

  严复一生的性命在新知旧法之间动摇不定:他年轻时不相信政府的改革,中法战争后更不相信洋务派的“新政”设施能够“富国自强”,对洋务运动非常不满。

  到清政府快要覆亡时,为了笼络社会名人,1909年,清廷赐给严复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海军部特授他协都统,又征为资政院议员;1911年,授海军一等参谋官。与清廷的关系密切起来后,他对革命就持否定态度。

  辛亥革命前的几年间,进士、海军协都统、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资政院议员、海军一等参谋官等头衔接踵而至,他的个人欲求大体都已满足。朝野都视之为“硕学通儒”,踌躇满志。

  社会正在急剧转型,清政府面临何去何从的严峻选择。偏偏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严复成了为现状辩护的“政府党”。(严复:《与汪康年书》十,《严复集》第四册,3279页。)

  清政府失去了推动它前进的强大压力,卒至陷入灭顶之灾。而严复失掉的则是作为知识分子标志的灵魂——永不休止的批判精神。

  辛亥革命以后,他怀念清王朝,常常发表言论,诋毁革命,认为中国人的“识度不适于共和”;顺理成章地,他参加了杨度等人组织的“筹安会”,鼓吹复辟帝制,为袁世凯做皇帝开辟道路。因此,革命党人对严复的评价是:“只晓得自私自利,只享权利不尽义务。”章太炎对严复有过这样的评价:在政治上视汉人为猥贱,于革命、立宪非其所措意;在中国文史知识上是仅得句读而未领其要;在译介西学上是以与中学偶合为真为喜。

  严复与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严复对袁世凯的品性才识颇为不满,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袁世凯实现报效祖国之志;一方面严复必须考虑维持一家三十余口在京城体面生活的薪水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知识者的自尊。

  这决定了严复一方面与袁世凯有一定的私人交情,同时又注意保持距离。(参照皮后锋著《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七)新旧矛盾,前后矛盾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主张通过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大声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但是他自己却在1885至1893年间,四次参加科举“乡试”和再三忍受落榜之辱。身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的严复,竟不惜花钱买来一个“监生”资格。他对皇权专制和宗法制度下的台阁和清流一往情深,视为毕生追求。他耿耿于怀的是未能循科举“正途”出身,虽在1909年获“赐文科进士出身”的“荐赏”,仍愿以年近花甲之身,再度收拾考篮赶考。

  甚至废科举后依然情愫未变,令人惊异地表白:“无何八股亡,大耻末由濯。晚虽蒙荐赏,何异遭呼蹙。所以平生谈,于此尤刻轹。内实抒宿愤,外示昌新学。”“却愿复制科……垂老飞冲天!”(严复:《太夷继作有‘被刖’诸语见靳,乃为复之》,《严复集》第一册,368页。)

  严复也不善于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内部关系,无可奈何地周旋于妻、妾、儿、女的矛盾冲突之间。

  在生活道德方面,严复大声疾呼必须禁绝鸦片,但是他自己却在意志消沉时就禁不住吸食鸦片烟。李鸿章得知便劝告他:“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仰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但是严复并没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讲究,要专门从上海购买上好的烟膏,他的书信中就有许多嘱其妻从上海购买烟膏的记录。

  他长期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死前一年才痛悔,但已无力自拔,1919年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严复:《与熊纯如书》,《严复集》第三册,704页。)

  严复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今闽候),一个医生家庭。后改名复,字几道。

  严复从小就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少年时期,因为谋生的需要,被迫放弃科举的正途,1866年考入福州船厂附设的马江学堂(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教育,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演化论观点。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不是总教习或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又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严复积极倡导西学启蒙,完成了《天演论》的译述。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主办《国闻报》影响很大,“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严复还曾担任过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严复的知识结构

  从小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少年时期,被迫放弃科举的正途,考入马江学堂(船政学堂),接受西方科学教育。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天演论》等译述工作。

  严复质疑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严复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严复不善于交际、不喜欢热闹、不大合群;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并不稳定、易冲动;他好胜心强、但不好斗,也不温情、不谦逊、不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但不冒险,有时退缩、犹豫畏却;他敏感、但抱幻想、感情用事,也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有时刚愎自用,他不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狂放,而现实、脚踏实地;他世故、精明能干,但又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沉着;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受约束、但任性、松懈、不拘小节;他常有紧迫感、困扰,拘束、难以镇定和放松自如。

  严复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严复的质疑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严复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