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型:炽热的理想型奉献者巴金(1904—2005)

  巴金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祖籍浙江嘉兴。巴金的原名源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甘棠”。

  1920年8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1年4月,以芾甘笔名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1923年他为寻求新生活而毅然离开闭塞的四川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1923年春,先到上海入读上海南洋中学,1923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毕业。

  留法时留下无政府主义的烙印

  年轻的巴金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是两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为他打开了心路,那就是他在1920年看到的俄罗斯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和廖亢夫的戏剧《夜未央》。这两本书震撼了他的灵魂,使他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信仰了无政府主义。

  长期以来,巴金精神的主旋律,是俄国革命党人和法国民主知识分子反抗王权、争取个性自由的思想传统。跟他同时代的文化人相比,巴金为人和为文都单纯得多。他勇于写作抒发激情,而怯于行动付诸实现。

  1927年自费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在1928年10月,以巴金为笔名发表译著《托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为此笔名最早见于报刊的文章。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李芾甘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李芾甘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1934年11月赴日本留学,1935年8月,巴金从日本回国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找到了以笔为武器同旧制度斗争的文化岗位。

  此后巴金连续出版了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憩园》《海底梦》等小说。

  从1936年起,巴金就以作家身份兼营出版社,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才收摊,实际上他干了二十年的出版商。巴金先当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又联合了他的两个弟弟,开办平明出版社。

  经过长期恋爱,1943年巴金与曾是他的读者的萧珊结婚,建立了令他依恋的美满家庭。

  从丧失自我到寻找自我

  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主办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并担任主编。

  1960年8月,巴金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1966年8月,受上海作家协会“造反派”批判,开始强迫劳动的生活,关进牛棚;被《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点名批评。

  1977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直到逝世,达28年之久。

  1978至1986年,巴金陆续写出了5本《随想录》。接着,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86年起出版《巴金全集》14卷。

  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出国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的欢悦,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轻松自如。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的不合时宜。(陈思和:《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1983年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达22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的超过百岁且在任上去世的“国家领导人”。

  90年代以后巴金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1999年,因呼吸道感染發高热並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反复,从此失去知觉(脑死亡)未能出医院。2002年8月,巴金的胞弟李济生写道:“几年来,巴金重病卧床,既不能言,更不能写,忍受着无比的苦痛。牺牲自己为他人活着,身不由己!”

  2005年10月17日,形同植物人的巴金终于在上海市华东医院停止呼吸。心脏死亡晚于脑死亡6年。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知识结构

  巴金自幼在家里延师读书。但是他诞生的第二年(1905)满清政府停止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所以他的“旧学”底子并不太牢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巴金8岁,此后他基本上按照中华书局新编的小学课本,学习语文、算术、自然知识等。

  1919年五四运动中,巴金通过阅读新报刊,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巴金16—19岁,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

  1927年赴法国巴黎,1928年冬回国。

  他的外文根底深厚,掌握英语、法语、世界语。他翻译过许多外文书籍。

  巴金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许多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

  巴金理想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巴金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巴金不善交际,但赤诚、惯于幽居独处、不太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不武断,不好斗,而是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但不冒险,易退缩、犹豫畏却;他敏感、抱幻想、感情用事,但也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并不世故、精明能干,但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当机立断、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严于待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巴金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巴金理想型的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巴金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