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型:乐天者刘半农(1891—1934)

  刘半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新青年》编委。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音学实验的开拓者。

  刘半农的个性属于开朗型(the Epictur)、快活型(Enthusiast)的乐天者。

  他是外向、开朗、快活的人,好动、爱交际、易兴奋,朝气蓬勃,有天赋,多才多艺,富于创造力、鉴赏力。贪图新鲜感、渴求新花样,不喜欢受束缚、控制。他总是洋溢着游戏、玩笑的活力,他的名士风度就是要玩得开心。真叫做“嬉笑怒骂皆为文章”。

  刘半农精力充沛,经常保持感情的兴奋状态。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喜欢多样性的选择,同时参与各项活动,但是避免承诺单一的枯燥的任务。他用快乐的精神活动(谈话、筹划等)代替深层的思想交流。他深深感到生命的美好,对生活充满信心。

  刘半农是通才,能够从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到相似点,从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找到不寻常的联系。

  刘半农给人们的开朗型印象

  刘半农(1891.5.29—1934.7.14)由海派的风流才子,演变为京派的专家学者。而他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对于新奇事物的敏感与探求。

  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回忆:“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他们是在《新青年》每一期的编委会上相识的。鲁迅在回顾了陈独秀和胡适之的印象之后,对比说:“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一个人要能够得到鲁迅的亲近,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刘半农一开始给鲁迅的印象,确实开朗坦诚、胸无城府,容易得到朋友的信任与欢迎。

  李长之回忆说:“刘(半农)先生,是我愿意亲近,又不能亲近,终未亲近而遽已长逝的人。可是,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他在半庄半谐里,在谈吐中他临时应事接物的机智,顺路也流露着他那讽刺而不失为幽默的世态人事的观感,他有着得意而从容的风采,向着张望的同学们的脸。”(原文如此)

  李长之称赞说:从那发自深眼眶的而逼视人的目光,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如何敏活而机灵的人物。和这相应,是他自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侪辈中,从那样的刘半农,一变而为以科学方法研究语言学的专家和大师的刘半农了。

  文学评论社的茶会,刘半农先生是应约到了的。他一到,就望着周岂明(周作人)先生、黎邵西(黎锦熙)先生爽朗地开玩笑说:“啊呀!昏庸腐朽!昏庸腐朽!你们也才来了呀!哈哈!”他的摇摇晃晃的四方大脑袋,发自深凹眼眶的动人的目光,响亮的笑声,让人印象深刻。他富有机智、幽默及观察力,散播欢乐,挥洒自如,给朋友们带来会心的快感。

  刘半农的开朗型(the Epictur)个性特点

  刘半农的个性属于开朗型。外向,活泼、乐观、机智、热心,有时难免鲁莽。自发性强,充满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不知不觉就会得罪人。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喜欢标新立异,然而容易流于草率粗浅。具体表现为:

  (一)机灵果敢,但有时近于草率

  (二)思想活跃,多才多艺

  (三)浅而清澈,得意而从容的风采

  (四)风趣幽默。爱开玩笑

  (五)刻意求新,眼界开阔

  (六)读书人的头巾气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机灵果敢,但有时近于草率

  鲁迅曾戏称刘半农为“上海来的才子”,点子多,头脑快,什么都来得一手。欣赏刘半农“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吧,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笔者注:即1918年3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的《复王敬轩书》)……”

  诗人朱湘在《我的童年》中谈到,他之所以“皈依新文学”,就是受刘半农影响。刘半农这篇驳论(指:《复王敬轩书》),“道理更为多些,笔端更为带有情感”,“有许多人,连我也在内,便被说服了。”

  但对于这种戏剧性做法,当时胡适之就不以为然,甚至表示有点儿反感。认为刘半农钱玄同变戏法玩弄花头经,嬉皮笑脸,游戏人生,缺乏英国式的绅士风度。

  鲁迅却赞扬刘半农“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赞扬他机智勇敢,天真活泼,半庄半谐;但是也批评他有时失之无谋,近于草率。

  刘半农兴趣广泛,无所不好,写诗,翻译,搜集民谣,校点古籍,考古,谈音乐,还有摄影,面面俱到,但也不似蜻蜓点水,而是兴之所至,广种多收。刘半农死时刚43岁,正当壮年夭折而惜乎未能尽其才。他被某些人讥为“没落”,是毫无道理。

  (二)思想活跃,多才多艺

  刘半农爱好广泛,对诸多新鲜事儿都感兴趣,喜欢多样性的选择,同时参与多项活动。他青少年时期就写散文、写小说、写诗、从事翻译,还参加戏剧社客串文明戏,又编剧本又当演员;他热心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积极投入五四运动;他30岁时远赴欧洲留学,历经6年;他在语言文字领域各方面都有建树,他从事国语运动、简化字运动、并从事实验语音学及汉语语法的研究。此外在考古学、民俗学、敦煌学、太平天国史研究等方面都有涉猎,在书法、摄影等方面也有造诣。

  五四运动期间的知识分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即使家学渊源自小饱读诗书,而他们的知识结构大多数偏于“文史哲”方面,对于“数理化”则先天不足。而只有刘半农、赵元任等少数几个通才,到西方留学深造后,不仅学贯中西古今,兼习文理两科(实验语音学属于现代自然科学范畴),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并获得高级理科学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实验科学技能。像刘半农、赵元任这样文理双全的通才,确实不可多得。可惜刘半农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做出更多的丰硕的成果。

  挚友赵元任获悉刘半农病逝的噩耗,悲痛不已,为追悼会撰挽联写道:“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钱玄同悼刘半农,有长联挽之云:“当编辑《新青年》时,全仗带感情的笔锋,推翻那陈腐文章,昏思乱想;曾仿江阴四句头山歌,创作活泼清新的《扬鞭》、《瓦釜》。回溯在文学革命旗下,勋绩弘多;更于世道有功,是痛诋战坛、严斥脸谱。”钱玄同挽联中所说的“痛诋乩坛”,是指刘半农撰写《辟<灵学丛志>》一文,揭露俞复、陆费逵等人设立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用讲鬼话的手段与科学为敌。“严斥脸谱”,是指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主张改良戏曲。钱玄同认为,中国旧戏“专重唱工,所唱之文句,听者本不求甚解,而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以动人情感”。刘半农赞成钱玄同的意见,主张一扫旧戏曲中的种种耍花招假把式的“恶腔死套”,一改程式化脸谱化的陈腔滥调,进行新剧革命,推陈出新。

  总而言之,刘半农如同票友那样,什么玩意儿都能玩上一手,且玩得转,玩得不俗,玩得有味道。兴之所至,自得其乐。

  (三)浅而清澈,得意而从容的风采

  鲁迅通过描述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潮以后的不同表现,与另外一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表示了不同看法。刘半农的“浅”,如鲁迅所说,“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对于刘半农的真率坦荡,周家兄弟也有过评价,如周作人所说,“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

  刘半农不趋炎附势,不热衷于官场,所以他不小于任何人。他的头脑清晰,人格清高。

  李长之回忆说:“刘半农的敏活和机灵,并不碍于保持他永远是一位书生。这是人格修养上顶不可及的一点。书生往往是泥而不化的,然而头脑活动的刘半农先生,却并非泥而不化又趋炎附势的小人。刘半农先生是清高的,始终是清高的书生。刘半农先生是在有能力之外,还有骨头。”

  胡适与刘半农,同年(1891)生人,同时(1917年)进北大教书,又同在《新青年》编辑部共事,免不了文人相轻。刘半农负气出国进修6年,终于得到法国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与胡适所得的由美国私立大学所授予的不同,他便屡屡宣示自己的“国家博士”,引以为荣。这“国家博士”显然是说给某些人听的。这样子的小把戏,显出了刘半农的浅,却又说明了此人的真。

  (四)风趣幽默。爱开玩笑

  刘半农曾说:“余与玄同相识于民国六年,缔交至今仅十七年耳,而每相见必打闹,每打电话必打闹,每写信必打闹,甚至作为文章亦打闹,虽总角时同窗共砚之友,无此顽皮也。友交至此,信是人生一乐。”(《双凤凰砖斋小品文·无题》)两挚友的风趣玩笑,令人神往。

  有一次周作人向刘半农借俄国小说集和瑞典剧本,刘半农的回信竟是一篇戏文,做成奏册的样子,封面题签“昭代名伶院本残卷”,戏文是:

  “(生)咳,方六爷(周作人)呀,方六爷呀,(唱西皮慢板)你所要,借的书,我今奉上。这其间,一本是俄国文章。那一本,瑞典国,小摊黄。只恨我,有了他,一年以上。都未曾,打开来,看个端详。(白)如今你提到了他,(唱)不由得,小半农,眼泪汪汪。(白)咳,半农呀,半农呀,你真不用功也。(唱)但愿你,将他去,莫辜负他。拜一拜,手儿呵,你就借去了罢。”

  刘半农的确爱开玩笑、爱好写游戏文章,但他也还有别的作为,例如1932年所撰《与张溥泉》和1934年《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都是笑骂交加、风趣幽默之作,若论社会批判的锋芒并不在鲁迅之下。刘半农对文字特别敏感,笔下另有一番特色,如《与张溥泉》中所说:“呜呼,政府尝以沉着诏吾民矣。证以事实,沉则有之,着则未见,是沉沦也。”即为嬉笑怒骂之一例。

  (五)刻意求新,眼界开阔

  开朗、外向的刘半农,在北京大学预科讲课时,比大部分教师更为活跃。在讲台上,这位年轻的教授常常表现出机敏、讽刺而不失幽默,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在讲课内容上大胆革新,眼界开阔,体现出他的个人特色。

  刘半农为名妓赛金花作传,曾有过一段很著名的评价。他说本世纪初,中国出了两个活宝: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前者是西太后慈禧,后者就是名妓赛金花。为了给赛金花作传,刘半农自己掏钱请来赛金花赴宴,由他提问题,赛金花回答,他的学生商鸿逵记录。这本人物传记在刘半农去世后以《赛金花本事》为名在北京出版,并以《赛金花传》为名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当时,许多文人纷纷议说刘半农此举,连胡适也惊异:“大学教授为妓女写传,还史无前例。”

  还有他津津有味地特意考证、编校、标点《何典》那样不正经的“闲书”,被一些正统学者鄙视为“鬼话连篇”,斥之为“大学教授的堕落”,然而刘半农自以为是,笑骂由他笑骂,满不在乎,只顾追求新奇好玩罢了。

  (六)读书人的头巾气

  李长之回忆说:“刘半农先生的确是书生,他的道德观念很重的。说得不敬一点,他有不少的头巾气,即指读书人的习气。例如他的编校《何典》,便是删了不少的,因为不雅驯。可是他不彻底,也正因为他是书生故。这点小小的心理上的通不过,却也就是在另一方面保持了他的人格的。”李长之这样的说法,带有暗示,话里有话。

  鲁迅回忆说,刘半农从国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抄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不宣的不快活……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可见,在鲁迅与刘半农的交往史上,《何典》事件乃是引发误会、隔阂的一个诱因。

  笔者试图做一点解读。

  《何典》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清代用吴方言撰写的长篇滑稽讽刺小说,被称为天下奇书之一。《何典》最早的版本在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上海《申报》馆刊行。1926年5月,刘半农在北京的厂甸庙市中无意间得到了《何典》的旧版本,喜出望外,对于此书的幽默讽刺、奇谈怪论,非常赞赏,合乎他喜欢开玩笑的癖好!于是专门做了考订,标点校注后准备出版,并请鲁迅作序。

  鲁迅对此似乎也蛮认真的。他在5月25日连写了《题记》(收入《集外集拾遗》)和《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收入《华盖集续编》)两篇文章。1926年6月北新书局出版排印本,为民国的初版,有鲁迅的《题记》。1932年有、日本某出版社打算编印《世界幽默全集》,鲁迅还把《何典》作为中国的八种幽默作品之一,推荐给日本好友增田涉。

  那么这本《何典》怎么反而引起鲁迅与刘半农的误会,以至于“颇不高兴”闹得翻脸到“几乎已经无话可谈”呢?事情出在鲁迅“以老朋友自居”批评刘半农的“士大夫气”也即头巾气。

  《何典》标点本出版时,刘半农将书中一些内容粗俗的文字删去,代以空格。鲁迅便在《何典题记》中挑剔说:“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有时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

  又是“迂”、又是“令人气闷”、又是“士大夫气太多”,这三点指责,就使得刘半农“颇不高兴”了!后来此书再版时恢复了原样,刘半农特意在《关于〈何典〉的再版》中声明:“‘空格令人气闷’这句话,现在已成过去”。

  鲁迅又在《何典题记》中说:“并非博士般角色,何敢开头?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其中“博士般角色”本指胡适啊。——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中写道:“做序只能推胡适之。”牵扯到胡适之博士,再说刘半农更是“法国国家博士”,鲁迅对于西方博士的揶揄调侃,更难免“圆滑有方”的“闲话”惹了是非,恼了旧友的面情。就不过为这么一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书生之间较真起来。说好玩也有点好玩吧,大人有时也会孩子气啊。

  “附录:略谈头巾气、书生气”

  头巾气,即读书人(古时文人戴头巾)的习气、书生气,多指“白面书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实际经验”;有时指一种迂腐习气。所谓书生气,也就是读书人的较真,再带一点天真吧。较真,经常惹人误会;天真,难免受人嘲笑。书生气不合时宜也。其实,书生气也可算待人接物的某种风度。这个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体现为清高、正派、直率,自尊自爱,表达真性情;另一方面,可体现为幼稚、呆板、固执、死脑筋,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纵观眼下社会,充斥着各种虚伪造作、欺上瞒下、利令智昏、颐指气使、令人窒息的污浊空气,要是容纳一点书生气也许能多一些清爽和风,凛然正气,回复一点赤子之心,有何不可呢。与那种缺乏原则、八面玲珑、圆滑讨好的处世哲学相比,与那些不负责任,只顾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俗气相比,与那些只会逢迎领导,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歪风邪气相比,还是有点儿书生气好吧。如果说书生气指的是单纯、耿直,是一种不悟人情世故、不够练达的表现,那也无伤大雅,不必过于在乎吧。如果弄得读书人连一点书生气都没了,那生活还有多大趣味呢。

  不过,严重的书生气就是“书呆子”,泛指教条主义者,或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不谙事故、只信书本而不会活用知识的人。那种迂腐的书生气,于事无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解决这问题,必须有实践经验的磨练,做到时时处处留心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会好转,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自互联网摘编)

  刘半农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字半农,江苏省江阴县人。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士大夫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4岁起接受启蒙教育,6岁入私塾,便能作对咏诗,11岁时进入其父创办的翰墨林小学读书,国文、英语成绩尤为出色。1907年,刘半侬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功课出类拔萃。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常州府中学堂一度成为驻兵之所而停课,刘半侬辍学归里。

  从上海才子到北大闯将

  1912年翩翩少年刘半侬来到上海十里洋场,先后任《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和中华书局编辑,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鲁迅曾称他为“上海才子”。此后几年里,他参加戏剧社,又编又演;发表了短篇小说40余篇,成为“新鸳鸯蝴蝶派”作家;又搞英文翻译,各类杂七杂八的东西无所不译,尤多侦探小说。他最初在上海滩写小说时,一直以“半侬”为笔名。他的作品优劣杂陈,某些早期译作,后来连他自己都否认出自他手。

  1915年刘半侬接触到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思想发生转变,跳出了鸳鸯蝴蝶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闯将。他敢于否定昨天的自己,开始新的历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然而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刘半侬,风度还像在新鸳鸯蝴蝶派里一样潇洒自如、得心应手。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一系列文章,极力拥护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的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刘半侬在《新青年》杂志上崭露头角,引起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注意,加上陈独秀和原常州府中学堂校长屠元博的力举,1917年夏,设有读过大学、只有高中肄业学历的刘半侬被蔡元培校长破格聘请为北大法科预科教员,讲授小说课和文法课。

  初来北京以后,刘半侬在与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北大同事聊天,时时流露出一股才子气,“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思想,受到他们的讥笑和批评,“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于是他很认真地将笔名改作“半农”,决心不再写那些“吴侬软语”般的缠绵悱侧之作。一字偏旁之改,表示了他的文学追求,要贴近下层人民,做个平民诗人。他的许多诗作,如《饿》、《一个小农家的暮》等等,都是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

  在宣传新文化、回击旧文人的论战中,最令世人称道的是刘半农与钱玄同合演的“双簧”——由钱玄同扮作旧派文人,化名写《王敬轩君来信》抗议文学革命,为旧文学辩护;而刘半农以“记者”的名义发表《复王敬轩书》,逐条批驳,痛加反击,嬉笑怒骂,把卫道士的面目驳得体无完肤(载1918年3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这段蜚声文坛的故事也印证了鲁迅的话:“上海来的才子”,果然点子多。

  在讲台上,这位年轻的教员常常表现出机敏和幽默。即使上文法课,他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在讲课内容上大胆革新,他的讲义选材新颖,又依照西文规则,细加标点,再三校改,不厌求精,体现出他的个人特色。

  开朗外向的刘半农也比大部分教师更为活跃。他与胡适、周作人等发起成立北大小说研究所;被推举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发起向全国收集歌谣;与胡适、周作人等提议“新式标点符号”;等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游行当日,刘半农坐守“北大指挥部”。6月3日千余学生被捕,作为北大教授会干事负责人的刘半农,积极活动,组织社会支持学生运动。

  陈独秀被捕入狱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百行长诗《D-!》鼓励战友,揭露敌人,为陈独秀高唱赞歌。

  赴欧洲深造,获“国家博士”

  在北京大学教书,又为《新青年》撰稿,同时还担当着许多社会工作,本已够忙了,但1920年刘半农在30岁时却毅然漂洋过海远赴欧洲深造,历经6年,终于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这其实是胡适等洋博士促成的。胡适与刘半农,同年生人,同时进北京大学教书,都是年轻气盛,免不了“文人相轻”。少年得意的胡适对于这位中学肄业的同人,总有些瞧不起,对他明嘲暗讽。终于刘半农受不了刺激,负气出国进修——又一次否定昨天的自己,开始新的历程。这一次,他又成功了,除了凭借一股聪明劲儿,更多的是依靠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意志。

  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院攻读语言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1925年春季,他以《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均为法文本)两篇论文,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获得法国学院的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世界日报》副刊编辑、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主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刘半农和留美归国的赵元任,同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留学6年,终获博士学位,学成归国,总算是扬眉吐气了,而刘半农却还时时惦记着这件事:因为他的学位是法国国家授予的,与胡适所得的由私立大学所授予的不同,他便屡屡自称“国家博士”。这个“国家博士”显然是说给某些人听的。这个小把戏,显出了刘半农的“浅”,却又说明了此人的“真”。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国语运动、实验语音学及汉语语法研究三个方面。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推进了国语运动,于1919年4月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刘复为会员。在第一次大会上,他与钱玄同、胡适、周作人等提出由刘复拟订的《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并获通过。1925年9月,刘复、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汪怡、林语堂等音韵学者在北京组成“数人会”共六位成员,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由当时的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这就是“国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为“注音符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刘复力主废止旧韵,改用符合今音的新韵;改革应用文,提倡分段、句读、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回国以后,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潜心教学与研究。他多方奔走,筹建我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他用近代实验语音学的仪器和方法研究汉语的四声,写成《四声实验录》(1924年,群益书社)一书,指明决定四声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给四声以科学的说明,这在我国音韵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语音乐律实验室,发明了“声调推断尺”(后改进为“最简音高推算尺”)、“乙二声调推断尺”“刘氏音鼓”等,从而使他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先驱。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接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但不满意当时机械地模仿西洋语法的研究方法,主张革新。他所著的《中国文法通论》(1920年,群益书社)就是革新派的主要著作之一。他采用现代研究方法,以先秦古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一些现代汉语的例证,主张研究现代口语,论述了词的分类、搭配关系及句子结构与分类。他的语言学著作还有《中国文法讲话》(上册,北新书局1932年)一书。

  刘半农还十分关心辞典编纂工作。1925年他提出《编纂〈中国大辞典〉计划概要》,其中包括体裁、编制、形体、声音、意义、文法、词名等内容,对编纂大型辞书有指导意义。成立《国语大辞典》编纂处时,他撰写了一些论文,并首创“点、直、曲检字法”,按照此法编了《字学十书通检》。编有《标准国音中小字典》(北新书局,1935年)。

  他还著有《敦煌掇琐》(1925年)、《宋元以来俗字谱》(合作,1930年,1957年重印)、《中国俗曲总目稿》(合作,1932年)、《十韵汇编》(合作,1935年)等,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译有法国帕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

  此外,他在考古学、民俗学、敦煌学、太平天国史研究等方面多有建树,在书法、摄影等方面也有造诣。

  一方面严谨治学,另一方面照旧舞文弄墨,不时在文坛弄出些有趣的风波。汉字中的“她”字,就是刘半农首创的。原来汉字中之“他”本无男女之分,因此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或自行创作文学作品,均感不便。初时,人们以“伊”字作为女性之“他”,如鲁迅早期小说《阿Q正传》、《祝福》等,均用“伊”字来代替女性之“他”。然而“他”与“伊”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用起来仍有不少麻烦。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在《她字问题》一文中,首创了“她”和“它”作为第三人称阴性和无生物代词,并首先将“她”字入诗,就是著名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由赵元任(1891—1981)谱曲。这个“她”字受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但是很快流传全国,并载入字典。

  就是这样一个活得丰富而真实、多才多艺的学者,却英年早逝,死于一场意外。1934年6月,刘半农率北京大学的同学们赴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方音民俗,想绘制雄心勃勃的“中国方言地图”,不幸身染回归热,又被中医所误,7月14日逝于北京,年仅44岁。

  刘半农的知识结构

  4岁接受启蒙教育,6岁入私塾,11岁时入翰墨林小学读书。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爱好广泛,但是博而不深。

  为了补足自己对于西方文化的知识缺陷,1920年刘半农30岁时赴欧洲深造,历经6年,攻读语言学、语音学,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刘半农开朗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刘半农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刘半农善于交际、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好胜心强、但不武断,不好斗,而是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但不冒险,不退缩、不犹豫畏却;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不世故,但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当机立断、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严于待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刘半农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刘半农的开朗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刘半农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