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型:浪漫者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多产的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奇人,一个非常值得深刻解剖的最复杂的存在,是多种矛盾冲突集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郭沫若的多面性人格分析,也必须从多面视角进行。由于篇幅关系,也出于研究的复杂性和阶段性,本文先行分析青年时期的郭沫若。

  青年郭沫若的个性,基本上属于自我表现的情绪型或浪漫型(the Romantic,Artist/Individualist)。

  他拥有浪漫艺术家的天资,多愁善感且想像力丰富,常沉醉於自己的形象世界里。善于自我表现,要求个性的解放,个人主义意识很强。自然而然地地让无意识的内在冲力上升到意识层面。自我表露,容易感动青年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郭沫若具有艺术气质、多情,他寻找理想伴侣,追求一生的志向。他受到强烈的情绪性体验吸引,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消极的未觉悟的郭沫若是烦恼不安的,受道德感罪恶感折磨、自困且情绪过度膨胀的矛盾体,容易颓废沮丧,摇摆于狂妄与消沉的两个极端之间。要求别人注意他的痛苦,伸出同情的支援的手,以帮助他达到灵魂的解脱。

  积极的觉悟的郭沫若,通过自我忏悔而焕发创造性,在鼓励下能够表现出天才的艺术魅力。他灵感激发时,能够成为出色的诗人。在一定环境下,克服了浮躁的主观性而走向冷静客观性,以他天才的直觉加上敏锐的思考力,也能够做出惊人的学术发现。

  郭沫若的两面性甚至多重性复杂人格,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已见端倪。

  郭沫若早期给人们的情绪型印象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前期是表现自我的浪漫者,后期转化为逢场作戏型的浪漫者,早年以新诗集《女神》奠定在五四新文坛的地位,他领导的创造社揭竿而起,成为浪漫新文学的主力军。20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留学的闻一多,读到郭沫若诗集《女神》之后激动地写道:“五四之后的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而郭沫若的《女神》不独喊出人人心中底的热情来,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呢!”(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载闻一多文集)

  1922年的闻一多,曾在一封通信中这样赞扬:“朋友!你看过《三叶集》吗?你记得郭沫若、田寿昌(汉)缔交底一段佳话吗?我平生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这种观念,实受郭君人格之影响最大。而其一生行事就《三叶集》中所考见的,还是同田君缔交底一段故事,最令人景仰。我每每同我们的朋友(梁)实秋谈及此二君之公开的热诚,辄感叹不已。”郭田缔交,首先以真诚忏悔为前提。于是感人至深。《三叶集》和《女神》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引起当时新进的热血青年们的强烈共鸣。

  不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和田汉等,从日本回到上海十里洋场,几乎是赤手空拳地组建了新浪漫文化团体创造社。他们是精神上的贵族,生活上的游民。当时梁实秋与闻一多对创造社主要成员们的赞美不断升级,闻一多说:“你信中提到沫若所讲关于艺术与人生之关系的话,很有见地,”“假如全国人都反对我,只要郭沫若赞成我,我就心满意足了。”(《梁实秋传》第100页)闻一多得知郭沫若在泰东的生活境况后,在家信里写下了一段十分愤慨的话:“昨与友人梁实秋谈,得知郭沫若在沪卖文为生,每日只辣椒炒黄豆一碗佐饭,饭尽犹不饱腹,乃饮茶以止饥。以郭君之才学,在当今新文学界当首屈一指,而穷困至此。世间岂有公理哉!”

  “世间岂有公理哉?”在艰苦的生活中,郭沫若本人也一定这样无数次地质问过。郭沫若等生活之困窘和工作负担之繁重,以及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都足以使见闻者感叹不止。

  1923年10月11日在上海,胡适再访郭沫若,陪同前去的徐志摩在日记里记下了他所见到的情景:“沫若自应门,手抱襁褓儿,跣足,敞服(旧学生服),状殊憔悴”,“沫若居至隘,陈设亦杂,小孩羼杂其间,倾跌须父抚慰,涕泗亦须父揩拭,皆不能说华语;厨下木屐声哒哒可闻,大约即其日妇。”从郭沫若家出来,胡适向徐志摩迭发感慨:“然以四手而维持一日刊,一月刊,一季刊(指创造社刊物),其情况必不甚愉适,且其生计亦不裕,或竟窘,无怪其以狂叛自居。”胡适甚至因此而理解并体谅了郭沫若的“狂叛”,其中大概也包括郭沫若等的“骂人”。

  三天以后,郭沫若请胡适吃饭。趁着喝得半醉,胡适又说了一些“诚恳话”,而郭沫若则以浪漫诗人的冲动抱吻了胡适。据在场的徐志摩记述,这次聚会是以“飞拳投詈而散”。随着“飞拳投詈”的情感宣泄,郭沫若与胡适的对立关系也就告一段落了。到2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加剧,他们之间则又开始了另一轮的对立。

  30年代沈从文谈到郭沫若,其中的一段话不失为知人之论:“他……永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的前面,他就这样做。他在那不拒新的时代一点上,与在较先一时代中称‘为我们青年人做了许多事情’的梁任公先生,很有相近的地方。都是‘吸新思潮而不伤食’的一个人。”(沈从文《论郭沫若》)

  1928年以后郭沫若的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使他不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山。1936年鲁迅去世后,郭沫若被举作中国左翼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面旗帜。早期的郭沫若也是热血男儿,“四一二”国共分裂后,郭沫若愤笔疾书讨蒋檄文《人民公敌蒋介石》因而遭到通缉,被迫逃亡日本。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学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客观公正地说,郭沫若的杰出成就主要在1949年以前。此后,则基本沦为文化官僚。前期是表现自我的浪漫者,后期转化为逢场作戏型的浪漫者。如今评论家们通常认为,郭沫若以1949年为界,分为两大段。不少研究者认为有两个郭沫若。前一个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个性张扬的才子和革命者;后一个则异化为迷失自我、惟命是听、歌功颂德的文化官僚。这种人格上的明显断裂形成了“郭沫若现象”的特征。有人认为:郭沫若现象是20世纪几代中国文化人的缩影,是某些精英——知识阶层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郭沫若早期的情绪型个性特点

  郭沫若早期的浪漫个性体现在:

  (一)表现自我,自然流露

  (二)偏于主观、情感冲动

  (三)傲慢不逊、具有反抗精神

  (四)粗豪放浪,好走极端

  (五)意志薄弱,自知需要纠正与锻炼

  (六)忏悔情结

  (七)性格不定,易动摇复多变

  (八)向往着恢复赤子之心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表现自我,自然流露

  青年郭沫若确实有艺术天才,富于创造力,这种素质决定了他的文艺观是崇尚天才、灵感、直觉。他向往歌德和孔子那样的“球形天才”,追求多方位的自我实现。他全面涉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政治、社会活动、中外文化交流等,而且在诸多方面也都有所贡献。

  他认为诗是写出来的,并非“做”出来的。他说,诗人的心境如同一湾清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如一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直觉、灵感。(参看郭沫若、田汉、宗白华通信集《三叶集》1920年)

  青年郭沫若宣称:“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他向往强有力的个人,在想象中塑造了那个具有无限能量的“天狗”式的自我形象,把突出的个性看作诗的生命。他认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底自然消涨’”,因此他在文学创造中竭力驰骋自己的艺术想像。

  郭沫若主张“文艺要表现作家自己”,“文艺是作家的自叙传”,文艺是出于自我的表现,文学的原始细胞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世界。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成为了突出自我意识、激烈解放个性、肯定主体精神、发扬自由创造的开路先锋之一。

  (二)偏于主观、情感冲动

  郭沫若在1923年自述:“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自己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自幼便嗜好文学,所以我便借文学来以鸣我的存在……”

  “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的朋友每向我如是说,我自己也承认。我回顾我所走过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象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象一只死了的河豚……”(引自《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载《沫若文集》第10卷105—106页。)

  青年郭沫若不但性情冲动,在文艺观上也很追慕天才式的冲动,即灵感。《女神》中的许多激情的篇什都是在这样冲动的心理状态中依靠灵感去创造,所以充溢着情绪流与奇丽多彩的想像,不一定深刻,却真切感人;虽然粗糙,却更显坦诚,郭沫若这种心理素质非常适于浪漫诗歌创作。

  青年郭沫若豪放不羁、激情洋溢,而往往缺乏坚韧和冷静。他说:“我只是想当个饥则啼、寒则号的赤子。因为赤子的一啼一号都是他自己的心声,不是如象留声机一样在替别人传高调。”(引自《批评与梦》,载《沫若文集》第10卷110页。)

  他给新文化运动带来重主观、重表现、重情绪、重创造的新浪漫美学原则。

  (三)傲慢不逊,具有反抗精神

  20年代初,青年郭沫若自述:我郭沫若素来是富于反抗精神的人,我的行事是这样,我的文字也是这样……要叫我们“休”,除非叫我们死!(引自《暗无天日的世界》,载《沫若文集》第10卷162—163页。)

  1925年青年郭沫若自述:我自己本是一个傲慢不逊的人。(引自《哀感》,载《沫若文集》第10卷280页。)带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郭沫若和郁达夫曾经自比为“孤竹君之二子”,宁愿在首阳山上忍饥挨饿,也不甘心与浊世同流合污。

  郭沫若最初的戏曲集题名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号召反抗的精神。

  在日本参与“无产阶级文学派”的冯乃超,回到上海以后,于1927年12月18日作《艺术与社会生活》长文,文中说——

  创造社的浪漫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我们若要寻一个实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就是郭沫若,”他对于社会的反抗,是进步的。冯乃超认为: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张资平等四种人都“没落”了,只有郭沫若“革命去了”。(参看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

  (四)粗豪放浪,好走极端

  青年郭沫若往往一味追求“全”,而忽视“深”;他积极进取,却又好走极端;他豪放大胆,但常随意树敌;由于缺乏反思和自省,他个性中的优点和缺点每每混为一体,相伴相生。

  早期郭沫若和郁达夫的放荡不羁,形成“创造社”的一大特色。

  闻一多1923年家信中说:“沫若等天才与精神固多可佩服,然其攻击文学研究会至于体无完肤,殊蹈文人相轻之恶习,此我所最不满意于彼辈者也。”

  中年以后的郭沫若越来越注重政治功利性,同时他的文艺审美力也越来越淡薄衰弱。

  (五)意志薄弱,自知需要纠正与锻炼

  青年郭沫若认识到:“我这种人意志是薄弱的,要叫我胜劳耐剧,做些伟大的事业出来,我没有那种野心,我也没有那种能力。我既晓得我自己性格的偏颇,意志的薄弱,但是我也很想从事于纠正与锻炼。我对于我不甚嗜好的科学也从事研究……想养成我一种慎密的客观性,使我的意志力逐渐坚强起去……反乎性格去从事纠正与锻炼,也不能完全无补。我近来对于客观的世界也渐渐觉得能够保持静观的态度了。”(引自《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载《沫若文集》第10卷105—106页。)

  (六)忏悔情结

  专家学者们研究郭沫若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郭沫若的一种特殊心态,就是他时不时萌生的“忏悔情结”。郭沫若早期以“自我表现”多次公开暴露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并期望以光明照亮自己的灵魂。郭沫若的忏悔情结,也不同于胡适之、闻一多、徐志摩、郁达夫诸君子,而另成一种特色。

  根据《三叶集》的记载,郭沫若到28岁时,对于自己过去生活中的颓废、堕落,表示悔悟、深恶痛绝、翻然自新,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确实不比寻常。宗白华老师告诉我:“五四运动前夕,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我们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先前郭沫若嫖娼挟妓、搞同性恋、酗酒闹事、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我也有所耳闻。”

  《三叶集》载,1920年初,28岁的郭沫若一再向比他小五、六岁的宗白华、田汉表示忏悔。他信中说:“今晨上学,又接到你的惠书,我才知道我从前所闹出的事情,时珍早对你说了。你同时珍更肯不念我的旧恶,我今后惟有努力自奋,以期自盖前愆,以期不负我至友之厚爱……我罪恶的负担,若不早卸个干净,我可怜的灵魂终久困顿在泪海里,莫有超脱的一日。我从前对于我自己的解决办法,只觑定着一个‘死’;我如今却掉了个法门,我要朝生处走了。我过去的生活,只在黑暗地狱里做鬼;我今后的生活,要在光明世界里做人了。白华兄!你们便是我彼岸的灯台,你们要永远赐我的光明,使我早得超度呀!”

  这样忏悔的自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宗白华老师对我说:“你看,把《三叶集》跟郭沫若《女神》的压卷之作《凤凰涅槃》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郭沫若忏悔情结跟他诗歌创作的直接关系!再说,长诗《凤凰涅槃》是在1920年1月20日完成的。时间正好是在写这封信的两天以后。”

  同一年2月9日,田汉看到了《时事新报·学灯》上刊载的郭沫若长诗《凤凰涅槃》以后,立即给郭写信道:

  “你说你现在很想能如凤凰一般,把你现有的形骸烧毁了去,唱着哀哀切切的挽歌,烧毁了去,从冷净的灰里,再生出个‘你’来吗?好极了,这决不会是幻想。因为无论何人,只要他发了一个更生自己的宏愿,造物是不能不答应他的。我在这里等着看你的‘新我’啊!”

  这种忏悔情结,加上反抗的精神,以自我表现的方式,构成了早期郭沫若、田汉所创导的“新浪漫”的特色。

  后来,郭沫若有时反省道:“我一生最讨厌最憎恨的就是虚假造作。不过,我们自己有时也不幸沾染了这种恶习。‘出淤泥而不染’只是形容罢了,像我们这样从淤泥中钻出来,谁都难免沾染上污泥的。应该不断地冲刷身上的肮脏。”

  (七)性格不定,易动摇复多变

  许多人的个性人格中或多或少带有两面性。对于郭沫若的两面性,鲁迅概括为“才子加流氓”。或者说:贵族性加游民性。杜亚泉曾指出:知识者与游民相结合,就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人格,以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嫉恶官吏、仇视富豪为特色。知识分子若是缺乏独立思想,就会动摇多变——达则与贵族同化,穷则与游民为伍,由此在人格上也具有两面性(双重性)。

  一面倾向贵族性,夸大傲慢,凡事过于主观,好自矜贵,视当世人皆卑鄙,不屑与之为伍;另一面则倾向是游民性,轻佻浮躁,凡事偏于过激,常怀愤恨,视当世人皆丑恶,而愤世嫉俗。傲慢主观则喜武断,愤恨过激则喜破坏。往往同一人,处境拂逆则显游民性,顺利则显贵族性;或表面上属游民性,根底上属贵族性。以此性质治产必至于失败,任劳动必不能忍。

  郭沫若个性人格中的两面性,或可看做这种“才子加流氓”或贵族性加游民性的典型。(此外,创造社诸君子如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潘汉年等人,多多少少也都带有这种“才子加流氓”的习气。)

  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三大人物的态度,显示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人格。

  (八)向往着恢复赤子之心

  郭沫若晚年曾有一场发自肺腑的表白:“我一生最讨厌最憎恨的就是虚假造作。不过,我们自己有时也不幸沾染了这种恶习。‘出淤泥而不染’只是形容罢了,像我们这样从淤泥中钻出来,谁都难免沾染上污泥的。应该不断地冲刷身上的肮脏。当然也不要倾盆大雨似的猛冲下来,冲得个落花流水,叶败枝残……如果大家都回复纯真的童心,那该多好啊。不要有这么多的假面具,这么多装腔作势的表演。大家都恢复赤子之心吧!”

  这是文革前夕,郭沫若在对现实已经烦透了的情况下,告诉小朋友陈明远的话。

  郭沫若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1892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峨乡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作品。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本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中学堂,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在父母包办下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两人没有离异,此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无子女。)

  留日十年,弃医从文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歌德、海涅、莎士比亚、屠格涅夫、惠特曼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1894——1995)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合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1918年春写《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发表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写出《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震动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创造周报》和《创造日》。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参加革命,戎马书生

  1923年后,郭沫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新时代》。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归国调查江浙战祸。作《水平线下》。1924到1927年,创作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卓文君、聂嫈》。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棠棣之花》。《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少将秘书长,后升任中将副主任、代主任。12月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7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潜回上海。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到苏联去的机会。

  亡命生涯专攻文史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初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下略)

  逢场作戏晚年有失

  1966年文革爆发,郭沫若发表谈话:“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段谈话常被后人指责:郭沫若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谈话内容流传国内外,对郭沫若的声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971年,郭沫若发表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书中过于美化李白,贬低杜甫,为人诟病。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也曾赋诗赞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在整个70年代安然无恙。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郭沫若悲痛欲绝导致病情恶化,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抱病坚持前往北京医院,向周恩来遗体告别。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5个月,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

  1978年3月,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报告,号召知识分子钻研学术,迎接“科学的春天”,引起与会人员强烈反响。

  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郭沫若的知识结构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打下国学根底;习读《诗经》《唐诗》等。他自幼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以及对川剧的爱好,还有爱读林纾改写的外国文学作品,深深影响了他后来对于历史学的研究和话剧剧本的创作。

  1914年秋,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接触到歌德、席勒、雪莱、惠特曼、泰戈尔等,启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但没有行医,而从事文史哲的写作。

  精通日文,能用日文写作,又阅读并翻译了大量德文,英文的文艺作品。

  郭沫若情绪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郭沫若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郭沫若善于交际、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他好胜心强、武断好斗,缺乏谦逊随和;他热情、不够沉静审慎;他胆大心细、敢作敢当,不退缩、不犹豫畏却;他敏感、抱幻想、感情用事,年轻时难以自我克制;他警觉、不善于容纳别人的意见;他狂放而现实;老练、世故、精明能干,但又坦率;他自信、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当机立断、自有主张,不随大流;他任性、一般很少紧迫感,无拘束。

  郭沫若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郭沫若的情感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郭沫若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附录”

  是什么力量彻底改变了郭沫若?答案很清楚,是时代、环境、集体和他自身的相互作用。

  郭沫若是这个时代的缔造者之一,当这个整体出现毛病时,他的身份已经发生变化,他不再是一个处江湖之远的嫉恶如仇的热血诗人,而是一个进入庙堂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当人性与“革命”利益发生不一致时,钢铁般的纪律要求他服从于革命而放弃人性。比如说当“革命”需要把“鹿”说成马时,你就只能横下心说“对,那就是马”。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可能选择集体“失语”。因为看到有人挺着硬骨头说“不,那明明是鹿”而被整的家破人亡,而且没有可能逃亡避祸。

  郭老的可悲在于他连选择“失语”的权利也没有。他是那个时代的“旗手”,是一个集团的喉舌,是一个群体的“领头羊”。别的羊可以不叫唤,他还必须叫唤。所以每到一场运动的风刮来,人们都能听到郭沫若在热情颂扬。没有人知道那些歌唱的后面,诗人是在欢笑还是在哭泣。或许他的心在流血还是在流泪?

  好久以来我们一直无法求证建国后尤其是晚年的郭沫若的心路历程。他无奈吗?他挣扎吗?他有苦吗?他有泪吗?他有反思和忏悔吗?今天终于有了答案。文汇报及一些史料披露了郭老当年给忘年至交陈明远的一批信件,让我们终于有了一孔窥探郭老晚年心路历程的小窗。郭老曾在给陈的信中谈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与公开发表的讲话判若两人;郭老还说他那些排成诗行的散文和标语口号,实际上都是应时应制之作,并嘱咐后人在将来编辑《沫若文集》时务必统统删去,免得后人笑话。

  人们愿意相信这些书信是真的。一个政权也好,一种势力也罢,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营造出万马齐喑的氛围,他可以愚弄百姓于一时(哪怕这个一时长达十年、几十年),但不可能彻底征服人心。尤其是象郭沫若这样至情至性的才子文人的心。

  郭沫若现象是一代甚至几代中国知识精英的缩影,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好在这一页历史已经揭过。让我们祈祷这种历史永远不再重演。(摘自网络讨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