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型:务实者老舍(1899—1966)

  老舍是我国20世纪前期杰出的小说家,戏剧作家,满族。他是运用标准北京话写作的“京派”代表人物。老舍最后冥想终日而自沉太平湖,是民族文化的哀歌,也是他自我的完成,人格尊严的体现。

  老舍的个性,是谨慎的实干型务实者。

  老舍自信、讲求实际,有高度自尊、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能适应、精力充沛,经常很吸引人并受欢迎。能够下意识地调整自我形象,以为调整好的形象就是个人的真我。为争取认可而打造有利形象。公众形象属於社会高层人物。在真正的自我和工作角色之间会产生困惑。

  他有强烈的企图要让自己更好,尽可能的成为佼佼者,通常在某方面很杰出,令人钦佩,是人性的理想,体现了许多令人羡慕的特质。别人希望像他那样,效法他的成就。他是良好的沟通者、提倡者,知道如何将事情以大家可接受和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提出来。通过集合思维的方式集中注意力,通过多渠道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舍精力旺盛,有很强的争胜欲望。喜欢接受挑战,会把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连成一线。成就型,会全心全意去追求一个目标,因为相信“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动力十足,看重自己的表现和成就。讲究效率。只关注事物积极的方面,不理会消极负面的信息。在工作的时候把感情放到了一边。

  老舍的最佳状况:自我接受、以内在为导向,真实、可信、做什么都表里一致。接受自己的限制并担然处之。

  老舍给人们的勤奋谨慎型印象

  老舍(1899.2.5—1966.8.24)天生的洒脱。有劲,内秀,倔强,就是舒舍予(后来笔名老舍)的禀性。

  老舍的女儿舒济说:父亲给人的印象,身量不高(1.65米,跟我一样高),不太胖;长圆脸,黄皮肤,五官端正,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在各种场合中他穿的服装跟那个时代的一般职员、知识分子没有两样。与人说话,用深厚的男中音,晚年变成男低音和气地说着北京话。但不贫嘴恶舌,也不油腔滑调。所有这些外部特征,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北京人,与汉人没有多大区别。(舒济:《从父亲老舍的满族籍和习好说起》原载《新文学史料》)

  从小到老的挚友罗常培(语言学家)回忆童年说:北平西直门大街高井胡同口上的第二两等小学堂里有两个个性不同的孩子:一个(按:指罗常培自己)歪毛儿,生来拘谨,腼腆怯懦,计较表面毁誉,受了欺负就会哭;一个(按:指舒舍予即老舍)小秃儿,天生洒脱,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里乱转也不肯掉下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由这点禀赋得差异便分歧了我和老舍一生的途径。(罗常培:《我与老舍》,原载1944年4月19日《扫荡》副刊;初收入《中国人与中国文》,开明书店1947年版)

  笑着,“嘻嘻”的——他老是这样神气。他给我的印象,面目有些严肃,也有些苦闷,又有些世故,偶然冷然的冲出一句两句笑话时,不仅仅大家轰然,他自己也“嘻嘻”的笑,这又是小孩样的天真呵。(台静农:《我与老舍与酒》)

  头发修整,穿着浅灰色西服,一手牵着一个小孩子,远些看有几分清癯,却不文弱,——原来他每天清晨,总要练一套武术的。(台静农:《我与老舍与酒》)

  无论从生与死哪一面看,老舍的一生都很不轻松。他留给人的普遍印象,最突出的莫过于温厚、宽容、幽默。但饶有意味的是,更易为家人和至交感知的,却是严肃的形容举止和悲凉抑郁的心绪。

  两位日本作家对于老舍的印象是:“不太明显的抑郁表情、老成持重的风度”,“有点神经质,有点古怪”,“郁闷的神情、坚毅的性格、较谨慎、胆小。”

  老舍的勤奋谨慎型(the Performer)个性特点

  老舍的个性,气质本为内倾而自尊自爱,内秀而多思多虑;属于实干型(the Performer)成就型(Achiever/Motivator)。

  (一)天性倔强,自尊自爱

  (二)软而硬,恋母情意结

  (三)稳健、内秀而多思多虑

  (四)坚韧,凭本事挣钱

  (五)勤苦尽责,任劳任怨

  (六)交友诚恳、谨慎

  (七)质朴的幽默感

  (八)生活有规律,清洁整齐

  (九)有满族旗人的特点

  下面根据历史资料和已经发表的回忆录、访谈录,摘引一些实例,加以论证。

  (一)天性倔强,自尊自爱

  内倾而自尊自爱,沉郁孤高,是老舍的基本心理特征。

  老舍的倔强,是谦虚背后的倔强。

  这禀性既给了他理智的反省精神,也造就了他的幽默心态,追求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人格理想。

  重视“人”的意识,还使老舍由对生的执著,升华为对死的礼赞,形成了具有浓重感化色彩的死亡意识,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气节: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现代中国作家很少有人像老舍那样,出于本能地从生命的崇高、求生的欲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去认识艰辛的现实,在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戕害中展现命运的威严。(参看吴小美和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载《文学评论》1999 年第1期)

  (二)软而硬,恋母情意结

  老舍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说:“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对于“好脸面”的母亲和老舍自己都是难以承受的“末世人”境遇,既使他本能地反抗着社会的不公,但终于还是以“末世人”自认了。(参看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载《文学评论》1999 年第1期)

  (三)稳健、内秀而多思多虑

  老舍内向,稳健、含蓄、内秀,而蕴含着深沉的批判目光。

  梁实秋回忆说:“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如他自述的那样‘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绝不俯仰随人。”

  尽管老舍没有直接参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他曾反复强调说:“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他受五四思想启蒙,善于冷静地以中西文化、新旧文明比较的宏观视角,来批判传统文化,挖掘国民劣根性。

  老舍紧紧抓住传统专制宗法社会的缩影——北平文化,解剖社会弊端的根源。他认为:北平文化就是沙漠文化,包括三部分:传统士大夫文化(权)、外来殖民文化(钱)和民习风俗文化。消极的一面,就是丛中滋生顺民性格和奴性特征。

  吴祖光说:才华绝代的老舍先生那样真诚、关心人、同情人,他的心真正是金子做的!他留下的篇篇杰作,字字珠玑,灿如金玉、将永远是我们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我深深地感谢他,怀念他。

  (四)坚韧,凭本事挣钱

  老舍的劳动观更接近普通大众,即凭本事挣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老舍可以说是一个作家里的“骆驼祥子”。(录自《老舍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老舍一生都在关心自己的写作数量和种类,经常算创作账,包括稿费。(录自《老舍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老舍很懂得作家应该由社会养活不该由大学养活的道理,所以七八年来无论哪个大学请他教书,他都婉言谢绝,宁愿忍饥耐寒……可是眼前的社会怎能养得活作家!纵然夜以继日,从手到口得去写,恐怕也难博一饱,还怎能苛责作家粗制滥造,没有伟大的作品出现呢?(罗常培:“我与老舍”,原载1944年4月19日《扫荡》副刊;初收入《中国人与中国文》,开明书店1947年版)

  武汉大学请他教书去,没有去,他不愿意图个人的安适,他要和几个朋友支持着“文协”。但是,他已不是青岛时的老舍了,真个清癯了,苍老了,面上更深刻着苦闷的条纹了。(台静农:我与老舍与酒)

  老舍先生的创作精神是坚韧的,他觉得需要写剧本,他就集中目标,连续的写出七部;要写长篇小说,完成一部,再写一部。写完了再说。结果,他果真全数写出来。他这种坚韧的创作精神是可惊的,他这种贯彻始终的创作精神是可惊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50年代他特别高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养家糊口的问题而纵情高产了。他不但自己成为“作家劳模”,而且衡量别人时也以此作为一个标准。(录自《老舍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他在1955年的《反对文人无行》这篇文章里讲了三条意见,第一是反对作家怠工,第二是说作家经常创作等于工人农民经常劳动,第三才是笼统地反对道德堕落。(录自《老舍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五)勤苦尽责,任劳任怨

  老舍和胡风曾共同在周恩来的授意下,参加并组织抗战文艺活动。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不设主席,不设理事长。老舍以高票当选为理事。周恩来是全国文协的名誉理事,他通过理事冯玉祥的关系,邀请老舍担任总务股(部)主任,总管会务工作,胡风是研究股副主任。后来胡风回忆说:“举老舍这个有文坛地位、有正义感的作家当总务股主任,这是符合众望的。”

  1938年以来,实际上就由老舍主持全国文协。老舍的“入会誓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誓词中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日日夜夜操劳在书桌上和小凳子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劳(苦)。小卒(的)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引者注:根据不同文本,括弧中是异文,备考。)

  老舍来重庆四年也没有个家,他常住“文协”所在地张家花园65号。这座房屋是由冯玉祥资助八百银圆租赁下来的,与巴蜀小学为邻,周围都是农田,虽是白天也能听到蛙鸣。老舍把其中一间简陋残破的房子取名“多鼠斋”,这里安放着他的一个铺位。各地到重庆来的作家找到了“文协”,招待吃饭都是老舍掏钱,当晚还要把铺位让出来,自己到《新蜀报》编辑部去挤个睡处。一直到1943年11月17日,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孩子从北平逃难到重庆,老舍才在北碚安了个家。

  6年以后文化界如此评论老舍的义务工作:“当抗战发生到现在,他一直的实际主持抗战文艺运动的大本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的工作,忠诚地,任劳任怨地,做着他所能所做的事情。他所处的地位不轰动,不热闹,有时还不免遭遇冷淡;然而他有他的戏,历史与时代赋予他的戏他要彻头彻尾的做完。他是一架桥梁,使千万人踏着他的背脊从此岸走到彼岸的桥梁,而他的重荷之下紧紧的咬着他的牙齿。”(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同事胡风对于主持文协的老舍赞扬道:“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

  “冷风更可吹硬了我的骨头!”这是檐前铁马被带哨子的北风吹得叮当乱响,在彼此相对无言的当儿便代替了我的回答。(罗常培:“我与老舍”,原载1944年4月19日《扫荡》副刊;初收入《中国人与中国文》,开明书店1947年版)

  (六)交友诚恳、谨慎

  胡风说:“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臧克家回忆:“老舍爱朋友,广交游。他重交谊,不论地位、声名的高低。老舍,对人生是乐观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搞文学,也爱艺术。”

  老舍对待朋友是特别诚恳的。在他,似乎没有朋友即不能生活。他常说,抗战以来,私人方面最大的快乐是会见了许多熟朋友,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无论他到什么地方去,最主要的目的是看朋友。日常除写作休息外,其余的时间大抵用在看朋友方面。如果是在集会或几个友人一起谈天时,他一定用各种方法娱乐朋友,务使朋友们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沉闷。而当他和友人们喝酒猜拳时就更有风趣了。

  1942年,重庆文化人自香港陆续脱险归来。徐迟先回到重庆,老舍安排他在“文协”住下,同时高兴地为欢迎其他脱险作家的归来做准备。他力促张道藩派汽车到黔、桂去接那些作家。不久,胡风、于伶、凤子、宋之的、王苹、王莹等一大批作家、艺术家也到了重庆,国民党方面由张道藩举行了欢迎会,大家客客气气,却冷冷清清;而“文协”方面由老舍组织的欢迎会上,则一个个谈笑风生,欢畅热烈,与张道藩的欢迎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对朋友的态度总是诚恳的,但必看什么人。倘是“莫名其妙”的朋友,他用沉默或“噢噢,是是”式的态度对之。反之,他的诚恳与热情是感人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由于幼年境遇的艰苦,情感上受了摧伤,他总拿冷眼把人们分成善恶两堆。疾恶如仇的愤激,正像替善人可以舍命的热情同样发达。这种相反相成的交错情绪,后来随时在他的作品里流露着。

  1944年,在重庆纪念老舍创作生活20年的大会上,胡风说:“(老舍)对于作家朋友们,无论是谁,只要不是气质恶劣的人,他总能够随喜地谈笑,随喜地游戏,但他却保持着一定的限度;无论是谁,只要是树有成绩,没有堕入魔道,他总能够适当地表示尊重,但却隐隐地在他的方寸里面,保持着自己的权衡……这态度常常引起我的感激的心情。”

  胡风夫人梅志回忆说:“胡风对老舍始终是尊重的、相信的,就是当时写的什么,胡风也没有当回事。我们并不在意老舍当时对我们的批判,倒是听到老舍自杀的消息,胡风吃了一惊,说,‘像老舍这样的人他们都容不下!’”

  (七)质朴的幽默感

  有人称老舍是“悲观的幽默大师”。在老舍看来,幽默“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老舍个性中质朴的幽默气质和艺术风格,可说是一种“含泪的笑”。老舍的幽默个性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二是老舍在旗人生活圈里,通俗文艺流行,他浓厚地染上了幽默的习惯,三是受狄更斯等外国作家的影响。

  1943年秋,老舍夫人胡絜青来到重庆北碚之前,老舍是孤身一人在重庆。因此,老舍到访,冰心总要叫北方人出身的佣人黄志廷夫妇做一些地道的北方面食,让老舍大快朵颐。餐后,老舍、冰心饮着香茗,对坐清谈。冰心活跃开朗的风度,和老舍诙谐幽默的话语,两相配合,常令满座笑逐颜开。后来,冰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的重庆。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对他说,你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

  胡风夫人梅志回忆说:“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这是老舍的“真”。

  读过老舍先生的作品的人大概有这样一个印象,“老舍是幽默的”。这是真的么?他自己说过,“我并不幽默”。又说:“难,幽默难。”幽默的涵义,所谓幽默,恐怕是在某种适宜场合,严肃的说一句概括机智的话,起初使人不禁莞尔或哄笑,过后一想叹息或“不好过”起来的一种解释吧。

  有一次文协开理事会,在报告经费困难情形时,老舍先生忧悒的说:“本来我们存在银行里有一万块钱,那是五年前存下来的,后来物价狂涨,钱没有了。如果三年前将这一万块钱买亚司匹灵,我们早发财了。”于是大家哄笑,但随即沉默下来。是的,倘买了亚司匹灵不单“发财”,而且也决不会为文协经费困难而“头痛”了。但文人不善于打算盘,也不屑如商人一样打算盘,宁愿硬着骨头吃亏,无论在哪方面都吃亏,被斜视,被用威吓的拳头在鼻子前晃来晃去。这是悲哀,“买了亚司匹灵早发财了”是包括了这种悲哀在内的。(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老舍的幽默中,蕴含着抹不开的苦涩辛酸和悲观色彩。他运用原汁原味的北京话,使得幽默与叙述、抒情熔为一炉而不显匠气。

  (八)生活有规律,清洁整齐

  他喜欢生活有规律,清洁整齐,他住的房子无论哪里都没有灰尘,纸片,痰涕之类,书籍,文具,衣服,清供,茶杯,都有一定的位置,正和蓬子兄的卧室兼储藏室绝对相反。而他的房子的清洁整齐,是完全由他自己整理的,他自己扫地抹桌椅。倘蓬子兄吸着纸烟跟他谈天,他老是斜着眼睛监视蓬子兄手里的纸烟灰,当蓬子兄忘其所以的刚要用指头弹烟灰时,他立即提醒:“烟灰缸子在桌上。”(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老舍的爱清洁、爱秩序、爱花草、保持与自然的亲近,既是个人习惯也是文化情思,与他对高洁人格的尊崇融为一体,也反映着城市庶民对恢复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追求。

  每天早晨起来,早点后,写作、写信、读书、阅报、或看朋友;倘若情绪不好或略感疲倦,他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旁拼摆骨牌“过关”。(梅林《老舍先生二三事》原载1944年4月17日《华西日报》及1944年4月20日《天地画报》)

  (九)有满族旗人的特点

  老舍的女儿舒济说:父亲出生在清朝末年北京的满洲正红旗的家庭里,他是旗人。满族是他生命的源泉与生成的根基。先天的血脉,后天的耳濡目染,满族文化的熏陶,在他的思想里、习惯里、作风上与爱好上,存留着满族的印痕。纵观他的一生,他习武不断,爱京戏、听曲艺、说相声,他的这些行为表现,爱好、情趣与生活作风中的特点,集合起来,就能看出了他的满族本色。(舒济:《从父亲老舍的满族籍和习好说起》原载《新文学史料》)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出了名的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在重庆的时候,老舍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晚年的老舍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就变成了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有时到了欢畅之时,赵树理会扯着嗓子“吼”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则酩酊大醉后滑到了桌子底下……

  旗人的生活小趣味极旺盛,种花养鸟之外,在语言机趣、状摹品评人物这些习惯基础上,幽默很自然地成为一种素质。近代社会大变动也促进旗人的礼俗文明趋向幽默化,种种啼笑皆非的情状,必定造就老舍那哭笑不得的心态。

  翻译家杨宪益说:“启功有旗人的特点,跟老舍一样是怕事的人。性格上就是怕事。”

  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意识中,老舍都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从幼年开始,旗人地位的跌,使他在理智上接受新时代;被新时代遗弃,又使他满含新旧更迭的哀歌色彩。

  (参看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载《文学评论》1999 年第1 期)

  老舍经历对个性的影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5日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父亲是守卫皇城的一名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他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地方戏),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1906年,7岁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少年舒庆春曾信仰基督教。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教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校长。当初他的人生信条只不过是“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惊醒(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教中文,写小说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挣脱传统世俗的羁绊,去寻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教中文,同时开始写作。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殿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地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同时仍坚持他的爱好——从事写作。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面向百姓,反映民间疾苦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不久撤退到重庆,单身居住在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办公地点。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有话剧《残雾》,小说《火葬》等。

  1938年中,老舍在年届“不惑”之时,用特有的“老舍笔法”为自己写下简短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为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终,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艺人商讨编写抗战鼓词,自己也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话剧等,供艺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旅居美国3年主要从事创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启程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话剧。1951年,《龙须沟》上演受欢迎,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成。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遭受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著作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老舍的知识结构

  1906年,7岁进私塾读书;1909年转入新式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全公费)。1918年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

  老舍的英语水平,得益于基督教会。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

  1930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后来他认为:专职从事教学,不利于小说的创作。于是辞去大学的教职,专门从事写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他对于京剧、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曲艺的知识,来源于他自幼跟民间艺人的交往。他由曲艺转向话剧剧本的创作。

  老舍勤奋谨慎型的16种个性特质(Traits)

  用因素分析法,可以得出老舍的16种个性根源特质的测试结果: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老舍不善交际、但赤诚、乐群,他不惯孤独、喜欢热闹;他聪明、富有才识、抽象思考能力强;他平时情绪稳定、态度温和、不易冲动;他不武断,不好斗,而是温情、谦逊、随和;他热情、但又沉静、审慎;他自觉、负责任、讲道德、不敷衍、遵守规则;他胆小、不冒险,有时犹豫畏却;他敏感、但不抱幻想、不感情用事,而是着重实际、理智、能自我克制;他警觉、但决不刚愎自用,他善于接受、容纳别人的正确意见;他不狂放,而是现实、脚踏实地、合乎常规;他老练、世故、精明能干,但又坦率、朴实、天真;他自信、安详、沉着、满足;他求新、思想自由、爱批评、不守旧;他自立、自有主张,但有时随大流;他严于律己、受约束、不任性、不松懈、重视细节;他一般很少紧迫感、不困扰,无拘束、镇定、放松自如。

  老舍的个性因素(特质),可以概括为下表——

  老舍的实干型个性因素表

  A,乐群性(——+)外向、爱社交——内向、不善交际(+)

  B,聪慧性(+)聪明、理智——迟钝、欠理智(——)

  C,(情绪)稳定性(+)沉着、情绪稳定——易激惹、情绪不稳(——)

  E,恃强性(——+)争强好胜——温顺、随和(+)

  F,兴奋性(——+)活泼、热情洋溢——严肃、冷静(——+)

  G,有恒性(+)道德观念强——玩世不恭、漠视规则(——)

  H,敢为性(——)胆大、冒险——退缩、犹豫(+)

  I,敏感性(+)感觉敏锐——不敏感(——)

  L,怀疑性(+)怀疑、警觉——轻信、麻痹(——)

  M,幻想性(——)富于幻想、心不在焉——现实、脚踏实地(+)

  N,世故性(+)世故、老练——坦率、朴实(——+)

  O,忧虑性(+)忧虑、不安——无忧无虑、满足()

  Q1,求新性(+)求新、思想自由——守旧、保守传统(——+)

  Q2,独立性(+——)独立自主、有主见——服从、依赖群体(+)

  Q3,自律性(+)自律、受约束——任性、无拘束(——)

  Q4,紧张性(+)紧张、紧迫感——放松、镇定(——+)

  五因素模型检测老舍的人格结构

  (E)倾向性(——+)

  (A)随和性(+)

  (C)认真性(+)

  (N)情绪性(——+)

  (O)开放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