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

  1921年7月23—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但是对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竟然提出与其他政党“断绝一切联系”,到中共“二大”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李大钊早在1919年12月28日的《大联合》一文中就提出了“小组织,大联合”的思想:“我很盼望全国各种职业各种团体,都有小组织,都有大联合,立下真正民治的基础”

  李大钊认识到只有大联合,才可以“立下真正民治的基础”。1920年1月15日,李大钊发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把“小组织,大联合”思想进一步阐发为“横向联合”:“现在劳力者阶级联合起来,为横的组织,以反抗劳心者阶级,野人阶级反抗君子阶级,女性阶级反抗男性阶级。”

  横向大联合是通达理想社会的途径。李大钊思想中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是把它看做关系各项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的重要工作方面。1920年,李大钊曾追随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是建立统一战线的一次尝试。1922年,李大钊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呼吁“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很深刻觉悟他们自己的责任,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

  1922年8月至1924年初,李大钊对建立统一战线作了阐述,促成国共合作,统战思想更为成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艰辛历程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的决议,进一步重申了反帝统一战线的思想,列宁抱病接见中国代表团成员,提出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共的决定,中共领导层同共产国际意见分歧,未能立即实行这一策略。陈独秀在4月6日向共产国际陈述六条理由,不同意共产党加入国民党。4月末,共产国际派马林到上海,讨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问题,在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认识提高的前提下,6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在未取得政权以前,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历史进化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进行反对封建式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后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明确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民主联合战线的任务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的合同动作”,建立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革命力量大联合,大协作,“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此,应坚持的策略原则是:(1)联合对敌;(2)独立自主;(3)将无产阶级长远利益和当前现实斗争相结合;共产党员参加议会要由中央委员会提出名单,“一切重大政治问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这次大会对于推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重大作用。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问题。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在李大钊的耐心说服和坚持下,最后促成西湖会议原则上接受了共产国际提出的党内合作的建议。会后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会见,圆满地讨论了国共合作问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共识,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加入国民党。

  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东方问题总提纲》,陈独秀率团出席;刘仁静在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最近“已决定和国民革命的政党即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其形式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并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

  1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李大钊介绍苏联政府代表越飞与孙中山会谈,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2月,鲍罗廷来北京,约集北京区负责同志讨论两党的联合战线问题。李大钊说:“我同意鲍罗廷同志所提出的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重要性的说法,也同意同志们所提出的共产党的阶级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的意见。可是今天革命事业中的客观形势,是需要发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种革命任务不是现在那样的国民党所担当得了的,必须要加上新的血液,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不过,如果由共产党来担当这个使命,恐怕为时尚早;因此建立两党的联合战线就成为必要的和适时的了。但是国民党的缺点很多,无组织无纪律无群众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孙中山有决心有把握把国民党大大地改组一下,确定它的政策方针,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不这样,仅就国民党的现状来谈国共两党的合作,那就不成了。只要国民党有改造的可能,孙中山有改造国民党的决心,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战线是有可能的。关于建立两党的联合战线的方式方法问题那倒比较容易商量。”

  1923年4月,李大钊发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号召:“在国民党旗帜之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心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党的宣言和《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阐述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应致力于国民革命;关于共产党同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的方式问题。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通过决议,决定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从1922年8月至1924年2月间,李大钊为国共合作,南北奔走,日夜操劳:1922年8月中旬至9月11日,从北京到上海;1923年4月中旬至4月底,从北京到上海;1923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从北京到广州;1923年12月上旬至12月中旬,从北京到上海;1924年1月上旬至2月底,从北京到广州。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沈定一、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夏曦、张国焘、刘伯垂、李立三、王尽美等23人。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亲自主持大会的进行。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担任。此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通过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章程和宣言;(3)通过组织国民政府案;(4)重新解释三民主义;(5)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选举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一些国民党员不接受“跨党”的做法,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在会上发言,进行解释和说明,得到了大会的接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孙中山以俄为师,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宣布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的革命统一战线宣告成立。李大钊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京执行部负责人。

  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展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李大钊负责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人员组成为:委员:李大钊、石瑛、于树德、王法勤、丁惟芬、恩克巴图。候补委员:于方舟、张苇村、韩麟符、张国焘、傅汝霖、白云梯。组织部部长:李大钊。秘书:蔡和森。宣传部部长:马叙伦。秘书:邹德高。青年部部长:于树德。秘书:邓飞黄。工人部部长:丁惟芬。秘书:张昆弟。农民部部长:谭仲逵。秘书:张伯根。调查部部长:王法勤。秘书:潘云超。妇女部部长:褚松雪。秘书:缪伯英。

  李大钊充分运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式,开展工、农、学生运动,从1924年春到1925年底,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掀起一系列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形成为北方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潮。使得国共双方组织都有新的发展,中共北京区委在1924年5月有党员75人,至1925年10月发展到近300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1924年4月成立时约有党员1000人,到1925年10月发展到14000多人。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李大钊同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坚持斗争,挫败了国民党以石瑛为首的右派阴谋,粉碎了西山会议派分裂统一战线的阴谋。

  1923年4月18日,李大钊发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指出:“中国现在很需要一个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国民党应该有适应这种需要,努力于普遍全国的组织和宣传的觉悟。”“今日的国民党,应该挺身出来,找寻那些呼唤的声音,去宣传去组织,树起旗帜来让民众——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学生、是农民、是商人,那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

  1923年5月间,李大钊又发表《就中国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问题与〈北京周报〉记者的谈话》,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工作。“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国家,没有形成一个中心而能进行大改造事业的尚无其例。”“首先以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心,除了使它更大更有力量以外,一点其他道路都没有。”“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开始进行实际改革的事业,仅仅只凭空想的议论是作不到实际的改革的。希望大家充分地考虑这一点。”

  李大钊积极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中共陆续选派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人到军校任职任教,指示各地党组织选送党团员到该校学习。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据戴朝震所写《采访国民党“一大”见闻》所记:“蒋介石也来看过守常老师。”“蒋介石走后,守常老师告诉我,是中山先生要他来商量办黄埔军校的事,他当时任中山先生大本营的参谋。”

  1924年冬天,孙中山决定应冯玉祥的请求北上主持国事,发表《北上宣言》,李大钊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回到北京。12月31日,前往车站迎接孙中山。1925年1月4日,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

  孙中山于3月12日病逝,李大钊参加治丧处秘书股的工作。李大钊为孙中山逝世送的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1926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大钊发表《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面对当时的国内局势,痛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有着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位置,号召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努力奋斗,实现全国统一。

  策划各地响应北伐

  在河南:李大钊派出彭泽湘说服张伯英成立河南自卫军,“河南人不打河南人”。1926年7月,彭泽湘到河南,说服张伯英成立河南自卫军,利用张伯英是辛亥革命元老的影响,提出:河南人不打河南人、河南是河南人的河南,响应北伐。使得吴佩孚在河南的部队被分化,坐视其在武昌的部队被歼而不能相助。

  在江苏:李大钊请杨度(杨皙子)做张宗昌的工作,使其为个人利益而“拒杨驱孙”、奉系分化。李大钊请杨度去说服张宗昌“拒杨驱孙”。杨度的特别身份,使张宗昌为了个人利益,接受这一方案。拒绝杨宇霆入江苏,而是率部驱孙传芳部出江苏。奉系内讧,相互牵制。北伐军在江西得以避免与孙传芳、张宗昌同时作战。

  在山西:李大钊提出“联阎抗奉”策略做阎锡山的工作。山西的阎锡山,不想得罪张作霖,又不想让出绥远,也不想得罪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被推为“安国军”副总司令,也不宣誓就职。这说明阎锡山有可争取的一面。李大钊决定做争取阎锡山的工作。阎锡山也派出代表与李大钊联系。

  李大钊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联阎抗奉”,“合陕甘晋绥四省打成一片(不侵犯阎的地盘),自能形成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来阎锡山于1927年4月5日以十八个师的兵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为北伐军增加力量。

  在内蒙古:在李大钊指导下,内蒙古国民革命军建立。1926年10月18日,李大钊拟定了《北方对于三特区(内蒙)及西北军中工作的意见》。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内蒙古国民革命军建立。10月27日,建立了内蒙古军事政治学校,委派共产党员王秉章为校长。

  在陕西、甘肃:李大钊建立陕甘区委,加强对军事工作的领导。1927年1月,李大钊为加强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在西安建立中共陕甘区委,书记为耿炳光,委员为魏野畴、李子洲、王梦简、刘含初、刘天章。提出在军队中建立党支部,重大军事问题要经区委决定的原则。李大钊明确提出党要对军事工作实行绝对领导的思想。

  国民革命军仅十余万人,得到北方全力策应配合。1926年5月至9月,分别攻占通城、长沙、公安,向湖北挺进;10月,分别攻占武昌、广水、黄石港,转向河南、江西;11月,在江西战场上攻占南昌,进军福建。北伐进展顺利。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要点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自身统一和团结同盟军,在共同目标下结成政治联盟,实现大联合、大统一。

  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可以尝试得出以下理论概括:

  一、统一战线战略思想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今日之世界,乃为资本主义渐次崩颓之时期,故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之下,以抵制列强之压迫,而达到建立一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

  二、统一战线就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中国现在很需要一个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国民党应该有适应这种需要,努力于普遍全国的组织和宣传的觉悟。”“一个政治革命的党,必须看重普遍的国民的运动。”“国民党是中国今日政治的国民之花,在广东和海外的栽植者啊,要努力传播他的种子于荒凉满目的全中国!”

  三、统一战线是战略思想而不是策略性的权宜之计。有两种同盟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直接的同盟者;另一种是利用好敌人营垒中的矛盾、机会获得的间接的同盟者。要争取一切同盟者,尽管有的可能是暂时、动摇、不稳定、靠不住、有条件的。只有在这种时候、这种条件下,统一战线才具有必要的策略性。

  四、统一战线中党组织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十分重要。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同非党分子结成各种形式联盟的同时,要以自身的先进性来保持独立性;党组织要学会并有能力团结和领导非党分子进行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五、统一战线外部条件是各民族平等和世界人民支持。只有真正实现了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联合起来,列强各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使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最终得到解放。

  李大钊统一战线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坚持领导权。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能为同盟者接受的正确的政治主张、纲领和方针政策,并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教育同盟者。“一切重大政治问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

  第二,坚持群众性。由于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与剥削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根本不同的。“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很深刻觉悟他们自己的责任,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

  第三,坚持长期性。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长期战略,贯穿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始终。(1)联合对敌;(2)独立自主;(3)将无产阶级长远利益和当前现实斗争相结合。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