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李大钊的爱国反帝思想

  李大钊以勤学向上、敦信笃行的优良品格,从革命烈士的爱国情操中汲取精神营养,加之,目睹帝国主义侵略下国家危亡的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强烈的反满、反帝,民族主义爱国情怀,使他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不断深化的爱国反帝思想

  李大钊在《言治》月刊上发表的《隐忧篇》(1912年6月),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文章,指出了民国初建后存在边患、兵忧、财困、食艰、业敝、才难等诸多弊病,呼吁“凡百君子,其有以嘉谋嘉猷而弭于未然者乎?曷有以解我忧?”

  时年23岁的李大钊通过撰写论文、评论、通信、诗歌等,关注国内外时事,研究中国国情,揭露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暴露军阀祸国殃民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发民众奋起救国。随着时局的发展,李大钊对国事的“隐忧”转成为“大哀”,1913年4月的《大哀篇》,揭露了少数“豪暴者”当政,“各竖一帜”,“敲吾骨吸吾髓”,“蝇营狗苟”,致使“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假“共和”之名欺骗民众。“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也。”

  “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

  对民国初年的国内政局表示了失望。

  1913年冬,李大钊含愤东渡,赴日本求学,更加关注中国局势发展,留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向,专注思考如何解决“亡国之祸”。1914年章士钊在日本创办《甲寅》杂志,李大钊向其投稿,结识章士钊并成为《甲寅》主要作者之一,著文《风俗》(1914年8月10日)指出国内“政如疾风,民如秋草”,“豺狼横行于道路,雄豪自专其政柄,强藩把持其兵权”。抱着一腔热血以“匹夫之责”挽救国家。“虽以不肖之陋,亦将赑屃其匹夫之任以从之。”

  “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1915年1月,得知日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写出《警告全国父老书》、《留日学生全体泣告全国同胞书》(1915年)。由于当时形势复杂,锋芒针对日本的侵略阴谋,避开对袁政府的批判。而1915年6月发表的《国民之薪胆》一文中,则明确指出了袁世凯“复古之非,弃民之失”,个人立场转向反袁,并指出今“日本乘欧人不暇东顾之时,狡焉思启,作瓜分之戎首,逞吞并之野心”。为此,他大声疾呼:“举国一致,众志成城”,以“破釜沉舟之决心”

  誓死抵抗强暴。虽然中国“濒于绝境,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

  ……“惟有本其自觉力,黾勉奋进,以向所志”。

  他在《警告全国父老书》中指出:“吾国民今日救国之责维何?曰:首须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惟有与国同尽耳。顾外交界之变幻,至为诡谲,吾国民应以锐敏之眼光,沉毅之实力,策政府之后,以为之盾。决勿许外敌以虚喝之声,愚弄之策,诱迫我政府,以徇其请。盖政府于兹国家存亡之大计,实无权以命我国民屈顺于敌。”

  “政府果不愿为亡国之政府,则宜及早觉悟其复古之非,弃民之失,速与天下更始,定根本大计,回复真正民意机关,普及国民教育,实行征兵制度,生聚训练,以图复此深仇奇辱。国民而不愿为亡国之国民,亦宜痛自奋发,各于其本分之内,竭力振作其精神,发挥其本能,锻炼其体魄,平时贡其知能才艺于社会,以充足社会之实力,隐与吾仇竞争于和平之中;战时则各携其平时才智聪明素积之绩效,贡其精忠碧血于国家。”

  李大钊的思想不断进取,勉力奋进,他确信“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质朴纯真素的爱国、反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陈独秀在《甲寅》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1914年11月),其中说:“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近世欧美人之视国家也,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是故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则罔;不知国家之情势而爱之则殆”。“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若中国之为国,外无以御侮,内无以保民,不独无以保民,且适以残民,朝野同科,人民绝望”。“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进而得出结论:“残民之祸,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国家实不能保民而致其爱,其爱国心遂为自觉心所排而去尔”。

  李大钊提出质疑,写出了《厌世心与自觉心》,指出,当中华民族外部遇有强敌,内部“恶政苦民,有如猛虎”之时,产生厌世心、丧失自信心,产生“恶国家甚于无国家”的结论是不对的,不是要首先进行“国家善恶之辨”,而是要唤起整个民族的“自觉心”,“亟谋所以自救之道”。“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更不宜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以侪于无国之民,自居为无建可爱之国之能力者也。”

  这才是挽救民族和国家的首要的任务。

  李大钊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爱国态度上,有的表现为言辞激烈,愤世若狂,不久又陷入迷惘彷徨,或是颓唐绝望;有的则是走向反面,以奴颜媚骨成了敌人的帮凶。李大钊的爱国反满反帝思想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则是:

  李大钊是在深入研究国情过程中,使爱国反帝思想不断深化。李大钊不断加深对国情的观察和思考。1914年写出使世人振聋发聩的《国情》一文,并总是在其他文章中从对国情的分析中引出自己的见解,抨击时政或抒发情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他的认识总在逐步加深。为了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同解决国内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他大声疾呼:国人“值此千钧一发之会,当怀死中求活之心”,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誓死抵抗强暴,保卫“锦绣之江山”。

  李大钊是在了解民众疾苦过程中,使爱国反帝思想伴随人民斗争而发展。爱祖国,本质上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热爱各民族的文明发展和幸福生活。李大钊写出的许多论著,都是关心人民的疾苦、重视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要比同时代知识分子鲜明许多。李大钊相信民众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重视“基础社会之心理,”听群众的呼声。“此种基础社会之心理,实有以秘持真正舆论之权威,不惟不可漠视,且校都市中人,共和则群趋共和,帝制则群趋帝制,徒为一时势力之气焰所驱役,以致丧其识察之真知直觉者,真实确正万分矣。”

  听取民众呼声,遵循民众意志。李大钊坚信:民众的要求,“不以正达必以变达”,“不以和达必以激达”,必定要实现。

  李大钊是在确信神州定能再造过程中,使爱国反帝思想更加坚定而深沉。当李大钊认识到中国外遇帝国主义者日本侵略,内部“恶政苦民,有如猛虎”时,坚定自信地指出:“夫国家之成,由人创造,”“吾人苟不自薄,惟有本其自觉力,黾勉奋进,以向所志,何时得达,不遑问也”。

  以“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激励国人:“惟国民勿灰心,勿短气,勿轻狂躁进,困心衡虑,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炼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前途正自辽远。光明缉熙之运,惟待吾民之意志造之,惟赖吾民之实力辟之”。

  忠贞爱国,感动人心。

  李大钊是在不懈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使爱国反帝思想向共产主义思想升华。李大钊在求学时期就认定“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鄙视追求金钱和权力之徒。“赴利禄之途也,如蚁之就羶,蛾之投火”,“强负黄金与权势之重荷以趋,几何不为所重压而僵毙耶?”决心一生要贡献于“挽救民族、振奋国群”,“解民于倒悬”。李大钊最可贵之处在于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祖国和民族利益至上。确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宣誓为追求和实现真理,“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

  爱国反帝思想的凝聚:青春中华之再造

  李大钊的《青春》发表于1916年9月1日,其写作时间应在1916年3月至5月,即在李大钊回国之前。1916年2月23日,袁世凯被迫下令暂缓登基,3月23日发表取消帝制令,当时的中国处在黎明即将来临的乐观前景之中。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宇宙无始无终,它具有的生命活力也无始无终,这个生命活力就是宇宙无尽的“青春”,地球、社会、民族、国家、青年,同样具有着无尽的“青春”。“青春”就是生活的活力,生活的活力可以使宇宙、地球、社会、民族、国家、青年都实现再生、再造。

  李大钊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确“各有其生命”。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国家,斯有白首之国家。李大钊认为,“吾之国族,已阅长久之历史,而此长久之历史,积尘重压,以桎梏其生命而臻于衰敝者,又宁容讳?”在当时的世界潮流面前,要承认中国这个民族已经陷于衰败危机当中。“青春中华”对中国旧传统、旧势力采取了不妥协态度。青年应沿着这条道路通往青春之道,“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国人特别是爱国有志青年,应该认识到既然民族社会人生自然,青春与白首,新生与衰老,都是无尽的过程。如果能够获得青春之“机轴”,掌握它、利用它,白首的人,白首的民族,都可以重新获得无尽之青春。青年们“又何作伤”?“吾辈青年之谋所以致之回春为之再造者,又应以何等信心与愿力从事,而克以著效?”“此则系乎青年之自觉如何耳!”

  “由历史考之,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忽能逃者也。”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屡遭失败,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素质问题、国力问题。青年们必须立志为青春中国之再生而奋斗。“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青年们如果愿意担当起创造新中国的重任,那就必须对人生之义有一种彻底的自觉。青年要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拔山盖世之气魄”,就应该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影响,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冲破自我的束缚和客观现实的束缚。自我的束缚是使人苦恼、堕落、消沉的种种庸俗欲望,客观现实的束缚是指“历史之积尘”。摆脱这些束缚,青年就能有特立独行的气概,就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昂首阔步,乘风破浪,就能有优美高尚的生活,有无尽的青春。

  1916年5月,时年27岁的李大钊从日本回到祖国,6月6日,袁世凯和他的复辟一起死亡。6月7日,一度辞职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8月1日前重开国会。李大钊于7月11日从上海北上。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号面世。李大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李大钊向国人又一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张——创造青春之中华。他指出《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际兹方死方生、方毁方成、方破坏方建设、方废落方开敷之会,吾侪振此‘晨钟’,斯与我愤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

  爱国反帝思想的发展:新亚细亚主义。20世纪初,日本朝野大肆宣扬大亚细亚主义,宣称日本应当成为“亚细亚的盟主”。李大钊指出:“苟无中国即无亚细亚,吾中国人苟不能自立即亚细亚人不能存立于世界”。“吾中国位于亚细亚之大陆,版图如兹其宏阔,族众如兹其繁多,其势力可以代表全亚细亚之势力,其文明可以代表全亚细亚之文明,此非吾人之自夸,亦实举世所公认。”

  在批判大亚细亚主义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新亚细亚主义思想。

  新亚细亚主义是李大钊爱国反帝思想的发展,构成李大钊爱国反帝思想向更高形态——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一个发展阶段。新亚细亚主义是弱小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大亚细亚主义、军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武器。李大钊指出:“不要震于日本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势力,轻视弱小民族和那军国主义、资本主义下的民众势力……我们应该信赖民族自决的力量,去解决一切纠纷”。

  李大钊认为,“在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国民,都可归之为一民族。”台湾当时被日本占据,但台湾人民属于中华民族。李大钊渴望民族统一、驱逐帝国主义的态度,是在用爱国反满反帝思想激励国人“再造中华”,促进“中华民族之复活”。

  1917年2月,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4月,发表《大亚细亚主义》;1918年7月,发表《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1919年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都是有针对性地批判大亚细亚主义,指出大亚细亚主义的本质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专制的隐语”。

  1919年2月,李大钊发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12月,发表《再论新亚细亚主义》。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形成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核——新亚细亚主义。

  一、大亚细亚主义是“并吞中国主义的隐语”。“表面上只是同文同种的亲热语,实际上却有一种独吞独咽的意思在话里包藏”;

  二、大亚细亚主义是“大日本主义的变名。就是日本人要借亚细亚孟罗主义(即门罗主义——引者注)一句话,挡欧、美人的驾,不令他们在东方扩展势力”。

  同时,李大钊提出用新亚细亚主义代替大亚细亚主义。

  从批判大亚细亚主义到提出新亚细亚主义,可以发现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线索。《庶民的胜利》一文是这种转变的转折点。此前,李大钊是典型的民主主义者、是“Democracy”的信徒。此后,他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

  在《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一文中,李大钊指出,大亚细亚主义就是“专制之隐语”,“本专制之精神,以侵犯他人之自由,扩张一己之势力”,“仗着自己的强力蹂躏他人欺压他人的主义”,而对抗大亚细亚主义的只有“Democracy”。他认为,顺“Democracy”者昌,逆之则亡。

  不过,到了1918年11月,李大钊已经将民主主义与劳工主义并称。《庶民的胜利》一文认为,欧洲战争的结果是民主主义胜利,“大……主义”失败,而“民主主义战胜,就是庶民的胜利”。他提出:“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

  这时的李大钊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同为一。《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称德国战败“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中,他开始使用“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分析、批驳大亚细亚主义,“主张拿民族解放作基础,根本改造。凡是亚细亚的民族、被人吞并的民族都该解放,实行民族自决主义,然后结成一个大联合,与欧、美的联合鼎足而三,共同完成世界的联邦,益进人类的幸福。”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表明,他提出的新亚细亚主义,“是为反抗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是为亚洲的民族解放的运动”。“顺应世界主义”,“是‘自治主义’,是把地域民族都化为民主的组织的主义,不是‘排外主义’,不是‘闭锁主义’。”

  把民族自决、民族解放注入新亚细亚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

  朱建华、何荣棣:《试论李大钊的反帝思想》,载《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黄振武:《李大钊忧国爱民和独立解放的爱国思想述评》,载《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第5期。

  林平汉:《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论略》,载《世纪桥》,2001年第6期。

  范玉双:《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与其人生道路》,载《兰台世界》,2010年第7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