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此书。

  中外交流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史料筛选不易,观点错综复杂。正因如此,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目光,不断有新的热点和谜底出现。这是一个“常维新”的领域。我读本科的时候,写过有关中西交流和中国外交史的文章,包括赫德与近代海关、朝贡体系、琉球历史、澳门与贸易等文章。何芳川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华夷秩序”论》是每一位做中国外交史和中外交流史的后来者必读的论文。这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的文章纵横古今,将中国营造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梳理得异常清晰,并做出了至今依然难以超越、已然成为“公理”的基本判断。我头脑中关于中外交流的基本历史脉络是何老师的这篇文章奠定的。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我选修过历史系茅海建老师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课程,并在课程中阅读了茅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和《苦命天子》两本书。茅老师的思维和观点启迪了我对中外交流史,尤其是近代外交的基本看法。研究生阶段,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国外交,继续接触了很多中国外交史和外交思想的内容。我在这里都向读者坦白交代。

  出版商显然也认为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很值得认真去做。接到选题策划的时候,编辑告诉我这是一部书写中外交流的书,但是要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角度入手。恰好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清朝中期的中国与琉球关系》,以中国古代外交为中心对中外交流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承接了这个选题。在本书中,我尝试着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自己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希望读者诸君能够通过阅读此书,增长有关中外交流史的知识。

  最后再谈两点有关中西互识的问题。古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喜欢自我局限在猎奇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不愿意花心思去深入思考外部世界。这样的认识倾向至今存在,非常令人担忧。具体谈到古代中外交流的情况,人们可以想到闭关锁国,可以记起四大发明,也为近代之后西方列强东来后中国的屈辱历史而扼腕。但对其他情况的记忆就很零星隐约了。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古代中国并不全是闭关锁国的自满自大时期,也曾拥有开放勃发的激情时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西方历史上,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传教士东来,更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都在中西互识中扮演了主动角色。关于中国的形象,英国人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一书中称,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变色龙”。美国人哈罗德·伊克萨斯在《美国的中国形象》中称:“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变化历程。”从一开始的神秘中国,到逐渐出现有关中国的传说,西方人就开始了探索中国认识中国的历程。随着各种渠道的交流(在这方面,西亚地区、阿拉伯世界和印度起到了桥梁作用)的深入,中国形象逐渐明晰。西方人凭借对中国的并不全面的认识,将中国形象定位为完美的国度,可供学习的榜样。近代之后,中国从优越的高峰跌落,中国形象也变成了落后贫瘠的老大帝国。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西方一直不缺清醒的旁观者和深邃的思想家。即使是侵略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观察也是一分为二,且教且学。但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可与之媲美的人物。

  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也不是统一的。美好的与丑陋的、可敬的和可悲的、可畏的和软弱的中国形象在西方时起时落。任何一种形象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形象。这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特性的多重性、矛盾性与复杂性,也反映出了西方观察者视角的侧重点和变化。出现分歧是正常的。有的时候,认识的分歧和思想上的辩论,反而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第二个问题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历史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古代东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保有对周边地区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隐性资源,也是当代整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之一。

  历史上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地区(欧洲和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最高,是区域文明交流的两大发动机。中西文明交流内容是中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这是客观事实。但在现代认识中外交流内容的时候,不能存在“言必称希腊”的倾向。客观上,古代中国对世界历史发挥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亚、东南亚。我们不能因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而忽视周边地区,忽视对古代东亚交流史的认识,也不能忽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情况。

  再回到这本书的写作本身。书中的基本史实是根据笔者记忆而写;重要的历史时间都是王朝纪年和公元纪年连用;中外人名和地名以通用名为主。我想,每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不会是百分之百满意的。作为在读学生,我一来对中外交流史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不够,二来编写时间有限。在编写过程中,我大量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之前的文章积累,完成了这部作品。书中肯定存在观点的分歧和知识性的硬伤。笔者对本领域所有的前辈表示感谢,对所有的内容错误承担责任。

  最后要感谢一长串的好友。首先,要感谢陈娇娇师姐。她在编写过程中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书中有关宗教内容的材料都是她热心提供的;其次,要感谢“北京·牧”工作室的所有伙伴,感谢申竞然同学的热心校对;再次,要感谢杨文、罗凌,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督促,就没有这本书的完成。最后,更要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员,没有他们的幕后工作,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谢谢大家。

  张程

  2007年1月1日0000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