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并非热门人选的王爷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8岁时随康熙出关北巡,10岁时出猎封为贝子,32岁时又晋封为雍亲王。康熙死后,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

  在清朝十二帝中,雍正帝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极具争议、极具才华、极具胆识的帝王,是一个在清朝历史上备受关注的皇帝。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对他不利的流言即不断发生,与雍正同时期的曾静给雍正总结了十大罪状:“谋父”、“篡位”、“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任佞”这就是当时人们对雍正帝的评价。

  同时,雍正又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他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个具有开拓精神,有作为的皇帝。但他毕竟又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对待任何可能的敌人时的残忍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综合起来说,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众所周知,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久居关外,当时被汉人称为“夷”。而满族的领导者也深知自己难以控制多于本民族几十倍的汉人,于是试图处处效法明制,举措之一就是想通过立太子来早定国本。

  早年努尔哈赤就曾分别让其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主持一部分军政国务,以期从中选择一贤能之人作为接班人,但终告失败。

  于是,努尔哈赤确立了生前不立太子,临终前指定接班人的祖制。可是除了康熙是顺治指定的之外,康熙之前还从未实行过。要想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就要先看一下康熙之前的几位皇帝是如何继位的。

  努尔哈赤(清太祖)于公元1616年建立金朝(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其在位十一年,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逝世。由于皇帝临死之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在他身后诸皇子之间引发了一场皇位争夺战,最终,还是凭借古老的合议制,才拥立战功赫赫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帝。当年九月一日,皇太极继皇帝位(史称清太宗),改年号为天聪。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太宗改国号为清,次年改年号为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发脑溢血而亡,根本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于是,对皇位的争夺再次展开,这次帝位之争发生在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之间。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议立嗣君。大堂之上,先皇叔侄双方剑拔弩张,大有兵戎相见之势。还是多尔衮着眼于未来,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同时由他本人和豪格派的济尔哈郎辅政。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内部火拼,也使多尔衮拥有了权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福临继位,改次年为顺治元年,多尔衮和济尔哈郎同为摄政王。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据官史所载,顺治死于天花),临死前顺治指定玄烨继位。综上所述,康熙之前从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在有生之年立过太子,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和顺治,都是如此。

  康熙正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自己所面临的社会动荡局面,权衡利弊,终于下决心早立太子,此举开创清王朝之先河,而且此举也可为谓是空前绝后。只是康熙的长寿,也许是他的那些觊觎皇位的儿子们所没有想到的,因此造成这场皇位争夺战进行得漫长而惨烈,而结局却多少有点出人意料。

  在1675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三藩之乱愈演愈烈,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很不稳定,康熙为稳固江山社稷,安定民心,宣布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胤祁为太子。表面上看来,立太子是一项很平常的事,但实际上,这个举动在清朝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胤祁被立为太子后,康熙请了大学士张英、顾八代、熊赐履、徐元梦、尹泰等人为太子及诸位皇子的老师,但为示区别,特请熙朝名臣李光地专为胤祁之师。在他们的悉心调教下,胤祁八岁就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康熙很高兴,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逐渐让他参与一部分政务。比如康熙亲征噶尔丹时,令皇太子坐镇京师;太子代皇帝批阅一部分奏折并给出处理意见等。时间一长,在太子胤祁周围就逐渐聚集起了一批王公大臣,形成了“太子党”,主要有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等人。

  “太子党”出现的同时,在大阿哥胤禔周围也集合了另外一批人,谋求扳倒太子。这一派以另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为首,还包括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服伦等人,人称“大阿哥党”。这两派之间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这也是清王朝因太子问题而出现的首次党争。

  康熙发现了这一问题后,于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罢斥了明珠,暂时遏制了党争的局面。

  之后的几年,由于没有人再试图与太子为敌,胤祁的权势欲望急剧膨胀,产生了强烈的想早坐江山的愿望。他曾有过一句“名言”:“古今天下,哪有当四十年太子的?”其夺权的企图暴露无遗。而封建帝王最怕的就是皇权旁落,康熙也不例外。胤祁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康熙的警觉。再加之胤祁自小就有太子之位,长期处在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久而久之,他变得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这也与康熙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宽仁相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康熙终下决心打击“太子党”。第一步就是处死索额图;囚禁十三阿哥胤祥;剪除太子周围的羽翼。可这些严厉措施并未使太子清醒,他反而变本加厉,开始与康熙疏远,并打听起康熙的起居饮食,其狼子之心昭然若揭。康熙深感不安,终于下决心在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一次下诏废除太子。皇帝在九月初四从外地回京途中颁布诏书,痛斥皇太子罔君之罪:“不法祖德,不尊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因太子不能替列祖列宗管理好大清江山,康熙正式废黜了胤祁,并将他圈禁。

  康熙本以为废了胤祁,可以清静一段时间了。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十二位成年阿哥(十八岁以上,这是按现代方法划分的。——笔者注)都开始对太子之位眼红。他们之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当皇帝的野心。首先积极谋取皇位的是直郡王胤禔。他早就暗地里要咒死胤祁,并在胤祁被废后,向康熙暗示:自己可以杀掉胤祁。康熙到底是一代明君,洞察到了胤禔想让他背上“屠子”恶名的诡计,斥之“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于国法天理所不容”。并于是年十月,趁胤祉检举胤禔想咒死太子之机,下诏革去胤禔爵位,永远圈禁。

  胤禔被处置后,康熙感到若不再立个新太子,必然会生出更大的乱子。于是在十一月十四日令诸臣保举新太子。“众意属谁,朕即从之”。旨意一下,大学士马齐马上联合他人保举八阿哥胤祀,致使满朝文武有90%都举荐胤祀。康熙很不高兴,因为他本意是希望能有多数人保荐胤祁,他就做个顺水人情,复立胤祁,可没想到众臣的想法与他背道而驰。大失所望之余,他驳回了众臣的荐章,并于十六日释放了胤祁。胤祁获释后,康熙曾多次召他深谈,希望他改邪归正,重新开始。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祭告天地,宣布再次册立胤祁为太子。实际上,这也是康熙为制止党争而做出的无奈决定。

  康熙为避免重蹈覆辙,要分散太子的权力,同时也可以让别的阿哥受到政治锻炼,在复立太子的同年十月,赐封胤祉为诚亲王;胤禛为雍亲王;胤祺为恒亲王;胤佑为淳郡王;胤为敦郡王;胤禵、胤禟、胤祺为贝子;胤祀、胤祥正受囚禁,故不在受封之列。

  可是胤祁被复立后,不知悔改,短期内再度聚集了一批官员,形成了新的“太子党”,依然我行我素。他不仅又开始索取金银美女,甚至还有了逼宫的企图。而别的阿哥看到胤祁复立,心里十分不满,恨不得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致使太子越来越孤立,康熙对胤祁也越来越反感,于是在五十年(公元1711年)昭示再废太子,永行圈禁。胤祁二度被废后,诸臣中不乏有欲再请复立的,一概被康熙否决。这表明康熙决心不再立太子,而且态度十分坚定。

  康熙四十七年,胤祁首次被废之后,引起了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凯觎。正如上章所述,此时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谋求储位的愿望(这其中包括已被废黜的胤祁)。只不过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还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势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觉得自己没戏,早早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只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祁、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个人真正为夺取皇位而费尽心机。至于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哥胤祹情知皇位轮不到自己,加上他们也无此奢望,于是安安稳稳地当着自己的亲王,跟谁也不搀和。

  大阿哥和太子两个人已经斗得一败涂地,彻彻底底地退出了权力的舞台。这时只剩下三皇子、四皇子和八皇子为首的集团。

  三皇子胤祉一直是个举棋不定的人物。太子当政时期,他似乎没有什么争夺皇位的野心,一门心思地招揽文人编书立说。而当太子和大阿哥同时倒台之后,他一下子成了最年长的皇子,似乎皇位一下子有了希望,他多少是有些动心的。可是较其他皇子而言,他的动作太晚了,根本没有竞争力,最后只好认命,第一个向胤禛参拜称臣,还是识时务的。

  “八爷党”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祀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

  胤祀“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不过,所谓的“乐善好施”是假的,两面三刀才是真的。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结党营私。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他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祀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祀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祀,借此打击“八爷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被释放出来了。

  胤祀出来后依旧不断网罗人员,扩大势力,甚至打起了胤禛门下的四川巡抚年羹尧的主意,又是送钱又是给物。可惜年羹尧不为所动,坚辞不受。

  他们的这些举动,更加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尽管康熙并没有直接拿“八爷党”开刀,可在康熙心目中,早已把胤祀、胤禟、胤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了。

  就在胤祀离皇储越来越远时,胤禵逐渐活跃起来,开始脱离“八爷党”,另起炉灶。据笔者分析,胤禵当初依附八阿哥,是由于太年轻,没有什么资本去争储位。但胤祀受挫之时,胤禵已经三十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皇子。况且他自己也有当储君的野心,不会甘心永远寄人篱下,为别人出谋划策。所以,他开始自己动手了,利用一切机会努力表现自己,而历史也恰恰给予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雍正当时在中国西北部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很多人认为这是康熙当时意有所钟的一个标志。因为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鉴于此,朝中纷纷支持十四弟夺储,康熙在胤禵出发前,嘱他在外掌好兵权,自己在内控制局势。胤禵自己也错误估计了形势,飘飘然起来,自我感觉甚好。实事求是地说,胤禵确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到来,使前线战事十分顺利,清军立刻扭转颓势,收复失地。胤禵的野心不可小觑。

  下面该看一下本文中的重要人物——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的情况了。

  胤禛和十四阿哥是同母的亲兄弟,按理说他应该和十四阿哥最亲,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兄弟二人间隙颇大,表面呵呵笑,脚下却使绊子。而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从小谨慎的他一直负责财务工作,其实,胤禛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既不是太子也不是大阿哥,更没有贤名,没有朝野大臣的吹捧,而是一个“冷面王”,面临的各种危机困难比一般的贝勒王爷自然就更多。他曾在江南“煸动”灾民闹事,在城隍庙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有能力,可不是一开始就有野心。

  应该说,胤禛对储位的渴望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祁首次被废黜前。这时的他还是“太子党”的人,而且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第二阶段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祁被复立前后到康熙五十年二次被废黜之间。这一时期,诸阿哥之间掀起了一个扳倒太子,争夺储位的小高潮。像前文提到的“八爷党”就是在这个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这时的胤禛地位很不稳固,也无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换人,也轮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长,后有胤祀比他势强,而且胤祁能一次被复立,就有可能两次、三次……被复立。他觉得太子宝座离他太过遥远,倘若刻意谋取,成功则罢;失败了的话,那就连亲王也做不成了,还会像胤禔一样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时的胤禛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祁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祀等人和平共处,不把关系搞僵。

  第三阶段是胤祁二度被废之后。这回众阿哥深刻认识到胤祁此次被废,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渐呈白热化。胤禛看到这一点,也蠢蠢欲动,结党营私,为窥视储位开始活动起来。随着胤禔早被圈禁;胤祁的二度被废;胤祉因势力太小,羽翼未丰,遂主动退出;这次的储位之争,逐渐演变为胤禛与胤祀的“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的较量(至于胤禵,空有兵权,一无门人,二无威望,故不在对储位的有力争夺者之列)。

  可以说,就是在这个时候,胤禛还是非常小心地掩饰自己的欲望的。在太子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的门下也有人为之出谋划策,建议参加争储角逐;或以算卦、问卜,天命所在之类美言相煽惑。胤禛对这类进言,甚感兴趣,并且也有通过下人与地方督抚进行联系之举,如通过“藩邸旧人”、川陕总督年羹尧联系新任四川巡抚蔡珽。但活动审慎隐讳,不露锋芒,而且着手很晚,基本是康熙逝世前一两年之事,因此并未受到康熙的怀疑与指责。

  再者,胤禛是个非常有谋略的政治家,知道如何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实力。他也收买人才为己用,但他与八阿哥不同的是,八阿哥收买朝廷里的官员,而他则收买民间的能人,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这些人经过他的调教之后,远胜于朝中的大多数官吏。

  其中有一位,因为犯罪而被关入了大牢,是个瘸子,叫做邬思道。胤禛设法将他弄出来,成为了他的军师,而且兼任康熙两位皇孙的授课老师。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我们来看看他教授的都是些什么吧。他让弘历背诵康熙的语录,通过这些让弘历掌握康熙的思想,以便投其所好,可以在康熙那里大增印象分。而事实上,这个小鬼头的聪明才智成功地虏获了康熙的心。雍正能继位,弘历也是有些功劳的。

  此外,胤禛为了扩大势力,四处安插家奴,补外省官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例如:军事上有年羹尧,他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四川巡抚;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总督;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陕总督。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集四川、陕西等地重权于一身。为官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可扼制胤禵大军,东可携重兵进京逼宫。又如:地方上有戴铎,历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与年羹尧一文一武,不愧为胤禛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个胤禛夺储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他只要令京师九门一关,京城内包括康熙谁也甭想出去。除了他们,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急躁正直与嫉恶如仇的十三阿哥一直是雍正团队里的核心成员,从小没有额娘照顾的他却得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雍正的爱护,在当时讲究背景出身的宫廷里面这种爱护显得比较珍贵,也造就了今后为雍正死心塌地的情感基础。因此,在康熙皇帝驾崩之时,他在雍正集团的策划下迅速掌管了丰台大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报答了哥哥的恩情与爱护,为雍正的顺利继位奠定了“枪杆子”基础。他早年在古北口练兵,所率部下,后多升任京城防卫部队中各级指挥官,诸如丰台大营、绿营等京师卫戍部队皆在他的掌握之中。虽然他在胤祁第一次被废时受到牵连,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但其威望尚在,那些老部下也都对他和胤禛忠心耿耿。由此不难看出,胤禛不愧是一名深藏谋略的政治家,他所委派、安插之人皆出身于家奴,对他绝对忠贞不二。雍正集团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重臣。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集团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集团。没有这个配合的如此默契的团队,遇到这样的危机,很难想象集团的决策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而胤祀呢,他的党羽中以内阁大臣为主,一无实权,二无兵权,在军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禵的西北大军上。可胤禵也有当储君的野心,怎会领着十几万大军为胤祀卖命。再者说了,他若真能在京城生变时领军进京擒王,年羹尧那关是能那么容易过的吗?所以说,胤祀与胤禛相比,已经处在劣势,对胤禛构不成威胁。另一方面,胤祀在早期的储位之争中,锋芒过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韬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间,几件大案办得不错,深得康熙赏识。因此在取悦圣心这点上,胤祀自然又处在下风。

  胤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外弛内张。这一点可以从他龙潜时在雍邸所作《悦心集》一书中看出弥端。该书收录了胤禛早期的绝大多数诗词,笔者有幸见过几首。诗词中的确流露出一种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借此告诉世人,自己只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皇子,不愿过问政事,其实不过以此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对胤禛的好感与日俱增。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常委派他调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驾崩的前四天,皇上还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坛行冬至祭天大礼。

  私下里胤禛注意培养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康熙晚年,家事不够称心,体弱多病,需要安慰。胤禛和胤祉经常请父皇到他们在京西和热河的花园游玩散心。六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生日前后,胤禛两次请康熙临幸圆明园赏花。正在康熙高兴之际,胤禛向他提及爱子弘历。康熙当即召见,很是喜欢,命送到宫中养鱼。不久随从到热河避暑山庄。康熙带弘历临幸胤禛的狮子园,召见弘历生母钮钴禄氏,连连称她是“有福气的人”。一时祖孙三代,翁媳之间,和和睦睦,共享天伦之乐。这些无疑都在康熙心中加重了朝向雍正这边的砝码。

  可是,胤禛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要成绩就要付出代价,胤禛正走南闯北地干着一些得罪人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康熙发现天下钱粮“各省皆有亏空”,于是想到通仓、京仓仓米发放中弊端严重,就派胤禛彻查此事,追缴欠款。追缴国库欠款一事,得罪了难以计数的大小官员。但他丝毫不讲情面,逼死了老臣魏东亭,引发广大官员普遍的愤慨,使他大失人心,到后来朝中罕有人支持他追缴。他脸孔一板默默地接受了。太子党和八阿哥党明争暗斗得不可开胶的时候,胤禛被晾在一边,几乎没有官僚在乎他,几乎所有人都不把他列为竞争对手。即使再有自信的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多少心理会有点打击,他也默认了。

  一场宫廷的大变故之后,十三阿哥被圈禁,一关就是十年,这十年里,胤禛一定有一种左膀右臂少掉了一只的感觉,可是他也只有打起精神来继续前行。

  也许皇帝之所以自称是孤家寡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正如邬思道对十三阿哥说的一句话:“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雍正的登基终究难逃“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宿命。

  如此减减加加,雍正并没有多少胜算。

  皇子众多,帝位仅有一个。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终究有曲落人散之时。到底康熙本人对皇储是个什么态度呢?不难看出,他根本就不想再立太子。他深知,再立太子,众阿哥的尔虞我诈无时了!惟一的办法,就只有在自己弥留之际再行昭示天下了。康熙五十六年冬天,康熙曾经颁布过遗昭,诏书中对继位者是谁,只字不提。可以肯定,康熙通过几年的观察,已经成竹在胸,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