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郑和之行的追寻?

  宫中大火之后,朱棣可能比谁都清楚建文帝没有死,但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心里也总是踏实不下来。为除去这块心病,登基之后的他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搜查建文帝的行踪。而这些搜寻工作却在秘密中进行着!

  在《杰出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里,记载:建文帝和随从打扮成僧人的模样,沿着皇宫密道逃出来,从南京顺着长江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接待了他们,达玄是全国的知名高僧,门下很多弟子,包括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达玄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联系念海,并安排建文帝等人过去。

  朱棣得知建文帝逃到了罗汉寺的消息之后,立刻派了一个叫李挺的官员去追查他的下落。李挺到了罗汉寺,经过对下人的盘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确实有两个僧人来过,但他们已经去往泉州方向!

  书中的记载:李挺根据一路追寻的路线判断,建文帝由于身份特殊,极易被察觉,不适于在中原寻找落脚之地,所以从武昌转移到了泉州,于是李挺也迅速赶往泉州。

  明成祖朱棣作为叔叔夺侄儿的皇位,他是不合法的。而建文帝是合法的,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任命的皇太孙,明成祖是非法的。既然他是非法的,他就害怕建文帝,只要建文帝还存在,他的皇帝位置就坐不稳,所以他一直要找到建文帝,在国内找不到,又明确查到就是从泉州港出港到海外去,那要怎么办呢?他只好组织了郑和这样的大船队。

  于是,当得知建文帝曾经逃到过泉州开元寺时,明成祖酝酿了一个壮举,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泉州海交馆的馆藏中,依稀可见当年郑和舰队浩浩荡荡的气魄。200艘左右的船只,载着将近两万左右的乘员,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穿行。奇怪的是,舰队乘员中95%以上是在籍军人。为何这样一支以贸易为目的的队伍却是一支军事武装舰队呢?

  郑和《杰出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这两本书是这样解释这个迷题的。建文帝逃到海外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挺知道后立即汇报到了明成祖那里,大权在握的明成祖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建文帝。于是他命令李挺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继续寻找传说流亡到海外的建文帝。

  原来,明成祖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建文帝。下西洋可能并不只是一个目的,但为什么要派郑和去呢?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郑和特殊的身份。历史上宦官始终是与皇帝关系私密的人物,他们也最清楚皇帝的家属内幕,郑和又是燕邸旧人,所以成祖将寻找建文帝这样一个隐秘的任务交给了他。

  根据书中的这种说法,历史上为宣扬国威和扩展海上贸易的郑和下西洋竟是成祖寻找建文帝的幌子。数万人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大西洋,目的却是寻找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但是,《杰出航海家郑和》是现代人日本半也郎所著,以小说上的说法作为依据,显然无法让人信服。如果建文帝到过泉州开元寺,也许会在寺中寻到蛛丝马迹。但在泉州开元寺寺志中,没有任何记载到建文帝的问题。在继续深入查证的过程中,后来有学者发现:明永乐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所以明政府大量禁军被派驻到泉州,开元寺就成了驻扎明军的军营。开元寺的很多建筑都成了武器制造厂,如果建文帝逃到泉州显然是自投罗网。那么说他来开元寺当和尚也就极不可能了。《建文帝失踪之谜难解,郑和下西洋味追杀?》,《北京科技报》2005年11月18日。

  而郑和下海的目的是什么?他带了两万多的官兵,而且走了七趟。两万多,一趟就是两万多,相当于四个队,四个队是很大的精力,他没有去占领外国的领土,他带领那么多部队要干什么?他就是害怕海外的国家支持建文帝。

  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明史》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明朝遗民查继佐所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中有更惊人的记载说,该书“志卷三十二上”的《建文逸记》说:“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这段话记载了“靖难之后,逃出南京的建文帝的行踪。他先后去了浙江浦江,福建福州,在这过程中,他还娶妻生子,最后隐居在福建雷峰寺中。而巧合的是,郑和(即三保”)某次下西洋回来后,在寺中遇见了建文帝。在这位前任帝王面前,郑和哭着拜倒在地。建文帝轻声对郑和说,要求他起兵反对永乐帝,帮助自己夺回帝位,但郑和哭着对建文帝说,自己不能够这样做!

  这一段记载看似传奇,但颇具可信度。《罪惟录》是明史学者颇为重视的一部纪传体明史。作者查继佐是由明入清的明朝遗民,曾经在南明政权中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熟悉明代的史事。由于权威可信,清代学者编纂明代史书,多从《罪惟录》中取材,如万斯同所著《明书·郑和传》很多材料都取自于《罪惟录》。

  郑和下西洋的队伍规模庞大,因此建文帝叫郑和起兵举事,推翻朱棣。一边是以前的皇帝,虽被推翻,但总归是正统,另一边是对自己有提拔之恩的永乐帝,到底如何抉择?郑和的态度很明确,“泣对不能”,说明他是忠于朱棣,维护国家统一。

  但郑和既然发现了建文帝,回去并没有告诉朱棣,使得“建文下落”终成千古谜团。忠于朱棣的郑和为何置下西洋的最初目的而不顾,隐瞒了发现建文帝这一事实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在明人心中建文帝还是正统!

  从另一方面讲,朱棣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时刻警惕着建文帝复活的任何可能。据史籍记载,朱棣将无数无辜宫女也加诛杀。建文大臣茅大芳,只因先前写过一首诗:“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马渡天河”。此后便被满门处斩。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一大批有愚忠思想的朝臣,少者被诛一族,多者十族,杀人如麻,“里落为墟”;流放者更“不可胜计”。“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余条汉子看守着(轮奸)……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有的受害妇女死了,朱棣降旨:“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其残忍狠毒与株连之广,亘古未有!想必郑和对这些都是有所了解并暗暗不满的吧。

  明成祖这样干,显然是因为建文帝逃亡,怕这些人忠于旧君,里应外合,所以斩草除根,“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掉一个”,连83岁的老人及婴儿也不放过。到了万历十三年(1585年),快二百年过去了,朱棣的后世子孙朱翊钧才将方孝孺一案被流放者的后裔1300多人释放。拖得这么久,大约也是担心他们会成为《伐燕诏檄》的响应者吧!试想这样的一位皇帝怎能任由一个前朝帝王浪迹江湖而不管不问呢?!

  令人奇怪的是,出逃说虽与官方唱了对台戏,但朱棣连同他的后世子孙却并没有下令禁绝,致使两种观点争争吵吵了五六百年。

  人大历史系教授董建中表示:建文帝自焚也罢,出逃也罢,只不过都是朱棣为达到统治目的耍的手段而已,两说能并存全是朱棣政治手腕。

  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一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不论如何解释,建文帝自焚的结局既能解释建文帝对自身的否定又为朱棣登基扫清道路,而民间传闻之所以未被禁绝,则是其已被朱棣借来当成政治烟幕,掩盖了其杀君夺位的罪名。朱棣以建文帝自焚寻找登基天意,又以建文帝出逃来挽回民心,一张一弛,充分显示了这位帝王的政治手腕。

  不管怎样,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被历史遗忘的皇帝吧!需要正视的是:其实,建文帝的才能很有限。在他对付叔叔朱棣的过程中,所用非人,所谋失措,而且他最大的缺点是见事不明。所以即使他不失皇位,他这个皇帝也做得很勉强,甚至,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昏君,从这点上来说,建文帝失了皇位,可能是他个人的不幸,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天下人的幸运。建文帝不过是长于深宫一童子,即使退位也不过二十郎当,如何能显出才能?所有的举措说穿了也不过是他的母亲和舅公李善长一手造成。他母亲不过一妇人尔,李善长也只是为太祖敛财和收拾功臣的能手罢了,如何能跟征战多年的燕王相比?燕王的老师可正是他老爹朱元璋,心狠手辣的开国皇帝朱重八。

  不过即使建文帝是昏君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明朝除了开始那两个皇帝还像点样子(但是都心狠手辣),第三个又在位没有多久,没建树也不至于误国外,其他的没一个是好东西。明英宗是个大笑话,明武宗也够戗,要么昏庸要么乱来。明王朝存在两百余年实在是捡到大便宜了。当时建文帝所依重的如方孝儒等人,毫无政治斗争的经验。这些书生谈学问有余,要是和他们论兵,那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啊!

  有人说朱允炆过于柔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如果他像太祖坚持乱世用重典以刚猛治国,给诸王一种威慑力,使其畏之不前,他就不会殉国了。笔者以为不然,太祖固然成功,可其经常无端发动的杀戮,视人命如草芥。晚期更是做到了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做法实不可取。而建文帝却对大臣们以礼相待,言必称师。纵观历朝各帝,无人能出其右者,实在难能可贵。昔日太祖以手中的屠刀让人屈服,今日建文帝却用自己的一颗心让人臣服。南京被攻破时,多少文人为建文帝殉国。方孝孺宁诛十族也不愿背弃他;齐泰、黄子澄全家被屠而面无惧色;陈迪被割耳鼻,入油锅,终不下跪。敢问太祖,成祖能让群臣们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吗?“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他们真的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的皇帝,一个仁慈、善良的皇帝。

  终明一代,建文帝都是一个欲说还休的人物。在明永乐朝官方文献中,建文帝被描述成一个数典忘祖、荒淫昏聩的人,不但曾亲手焚毁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遗像,拆毁后宫大兴土木,还经常服食春药,药发后身边数名妇人尚不足用。永乐帝朱棣其实也不相信建文帝投火自尽,他令郑和七下南洋、西洋,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探知建文帝的下落。到了明神宗时,当时的皇帝说起建文帝也最多是数声叹息。

  事实上,这位如此不堪的皇帝其实是一位难得的宽厚仁慈的人。成祖朱棣如此歪曲事实,无非是为自己“靖难”夺位寻找合法性而已。朱棣的继承者中,没有人正式承认建文帝曾享有四年的统治权;此后的正德、万历、崇祯年间,均有大臣奏请追谥建文帝庙号,但却没有实现。一直到了清乾隆皇帝,才为建文帝“平反昭雪”,为他追谥了皇帝尊号。一个是自诩“十全皇帝”的风流天子,一个是落拓江湖的凄凉人,这之间的反差一如建文帝的生平。他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一个在明十六帝中没有画像,没有谥号(直到清乾隆元年,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连年号都被删除(朱棣称帝后将建文元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一个在人们心中走过场的皇帝。他的功绩与太祖,成祖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的名字甚至不如崇祯响亮,可是他却有着一颗仁慈、善良、坦诚的心。

  §§第七章 多情天子——顺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