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皇觉寺出家及游方

  话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到了皇觉寺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小沙弥。他剃了光头,穿上破衲衣,但是没有受戒(履行正式出家的仪式),所以称做小行童,就是当老和尚的小仆人。此时朱元璋依然是胸无大志的人,只求碗饱饭。但是饥荒同样威胁着寺庙。“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原来和尚们也难得温饱,方丈只能让大家出去“云水飘”(出去乞讨,各求生路的意思)。小沙弥朱元璋只在寺里待了不到五十天,糊里糊涂地为生计而来,又为生计所迫糊里糊涂地离开了寺庙,云游去了。当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所谓云游和尚,其实也是乞丐。只是多了一个乞讨用的坛子而已。游方僧朱元璋衣衫褴褛,形同乞丐,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风霜雨雪,霹雳暴雨,他都只能栖身荒山古寺,只得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命。在路上,朱元璋曾经大病一场,多亏同行的两位僧人相救,才缓过命来。作为一名没有成年的小和尚,朱元璋受人欺侮难以避免。许多时候他只能和驴马争水,与饿狗抢食。朱元璋一路走,一路打听,那里年成好就往那里去。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地区,从这里向西进入河南境内,再往北向东,折回安徽境内。他历经安徽、河南邻接地区的名川大邑。明史载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真实情形远不如后世的史官想得那般浪漫。

  在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彻底成为了一个游民(是比他父亲地位更低的游民,连租种的土地都没有),遍尝了人间冷暖。朱元璋告别了少年时代,成为见过世面、积累了一定社会阅历的青年。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年底,刚满二十岁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

  《皇朝本纪》上说:“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皇觉寺的书籍主要以佛教书籍为主,也包括一些乱七八糟的其他书籍。朱元璋接受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但也拓宽了他的视野,积累了基本的文化底子。为什么他开始好学了呢?也许是在三年云游中,朱元璋目睹国事事非,人民生活恶劣,也接触到了下层群众中酝酿的反抗烈火,预感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快要来到了。身逢乱世,朱元璋认定只有学得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三年的游历使得一个普通的小和尚成为了试图摆脱困境,争取光明前途的青年。

  但这段经历也强化了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具体表现在他对当过和尚这件事的忌讳上。在对和尚有礼有加的同时,朱元璋又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时刻提防别人说自己的和尚经历。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宠妃宁妃之兄郭德成好酒贪杯,一次酒后,朱元璋看到郭德成稀稀拉拉的几根头发就取笑他,“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剃始快。’(意思是,我还讨厌这几根头发呢,全剃光了才好。)帝默然”。酒醒之后,德成吓得“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装疯卖傻才留下一条性命。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忌讳与和尚有关的语言文字,如秃头、光、生(因其读音同僧)等。

  同时和尚经历也强化了朱元璋喜怒无常的个性。残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他的残酷本性。史书评价朱元璋个性“雄猜多疑”。所谓“喜怒”其实是喜少怒多。“雄猜”就是怀疑一切。杀人变成很随意的事,兴之所至,就要杀人。在蓝玉案中,“高皇诛蓝玉,籍其家,有只字往来,皆得罪。”有人只是题诗说到蓝玉,也被斩首。

  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后感觉便迟钝了。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从未出现在朱元璋的想象中。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更加残酷的个人。只有如此,后者才能获得生存发展。过于艰难的生活锻炼个人品性的同时,也剥夺了他常人应有的感觉。对一些常人的苦难,他就不觉得是苦难了。

  朱元璋在未作皇帝之前较其他反元武装集团要讲些政策,在乱杀滥烧方面有些控制。一统天下之后的朱元璋在巩固政权表现出非常残酷的一面。制造了多少冤案,冤杀了多少人还是其次,对生命、对人的生存权利、人的自尊的贱视才是更严重的。

  比如在整顿吏治中,朱元璋推行了极为残忍的肉刑。明初朱元璋创立了剥皮法。《草木子》中有记载“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赃,许人民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仍剥皮囊草。府州县卫之左,特设一庙,以祀土地,兼为剥皮之所。官府座傍之左,各悬实皮草囊,使之触目惊心。”《孤树裒谈》中说:“国初重典,凌迟处死之外,有洗刷,裸置铁床,沃以沸汤;有铁刷,以铁帚扫去皮肉;有枭令,以钩钩脊悬之;有称竿,缚之竿杪,似半悬而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钩入谷道而出;有剥皮,剥赃贪吏之皮,置公座侧,令代者见而警惩云。”活脱脱一幅地狱景象。

  朱元璋游方僧三年,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农民起义队伍的早期领导者之一的彭莹玉,当时就在淮西一带利用宗教来秘密地进行宣传和组织农民的活动。彭莹玉崇奉弥勒佛和明王。他宣传说:天下将要大乱,等弥勒佛和明王出世,穷人就有出头之日了。与此同时,北方秘密宗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也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云游的地区就是明王组织活动的中心地区。

  朱元璋像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全国性的反元大起义开始了。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发动起义。起义军共同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他们用红巾裹头,因此称红巾军。谁料起义当天,永年官府带兵突袭,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通就辅佐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指挥红巾军作战。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春天,濠州州治钟离和南面的定远一带农村的几万农民响应起义。2月27日夜里,定远人郭子兴等人率领几千农民,冲进州城,杀了州官,点燃了濠州农民起义的火势。

  这时蒙古铁骑早已腐败,毫无战斗力。“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元朝派来镇压濠州起义的军队,不敢攻城,就在城外乱抓百姓,把抓到的百姓头上系上块红布就说是义军,以报功请赏。而城中的义军为了补充兵员,也不断拉周边的百姓入伙。双方的拉锯战和拉夫使百姓惶惶不安。皇觉寺也不是安全之地,和尚们也可能随时被当作“乱民”或“新兵”抓走。

  这一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接到了友人来信。原来是小时候一同放牛的伙伴汤和在濠州郭子兴麾下担任千户。汤和想拉朱元璋入伙,“速从军,共成大业”。晚年的朱元璋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心情,“既忧且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谁知庙中有和尚知道来信,计划告发朱元璋以求自保。原本徘徊无计的朱元璋现在除了投奔红巾军外,别无选择了。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初一,天刚蒙蒙亮,朱元璋就来到了濠州城下。当时两军对阵,红巾军防范很严密。守城军士见从城外忽然跑来一个壮汉,不由分说,就把他绑了起来当作奸细去见郭子兴。郭子兴觉得面前是个25岁的精壮汉子,身强力壮、气宇不凡,问明情况后便留他做了帐下亲兵。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他充分发扬农民吃苦耐劳、残酷求生的本事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教训,苦练武艺,听从指挥;并且处事沉稳,计虑周详,作战出色,累功升迁。朱元璋每战必胜,逐渐得到郭子兴的器重。郭子兴把自己收养的马公之女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