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圆上皇帝梦已年近古稀,一个新的严峻问题扰得她心绪不宁:她开创的大周帝国如何能保得住并传下去。她怕立儿子为嗣重蹈吕后覆辙,更怕天下再姓李,她作为开国女皇帝前功尽弃,为历史所湮没。她决意立武姓子侄为太子,首选人是武承嗣,怎奈这个子侄作恶多端,另一子侄武三思也没有人气,政权交给他们有毁于一旦之虑。当时,朝野舆论压力也大,人心思唐,太宗皇帝功业昭彰,天下人一直怀念,性情仁弱的高宗也被视为守成之主,绝非前朝暴君隋帝;尽管隋炀帝建立过功绩,老百姓却不买他的账;老百姓心里那杆秤,衡量武则天的功过时也总是向后者倾斜。立太子不能是武氏子侄应为李家子孙。在朝中倍受武则天尊重的国老狄仁杰,多次坚决反对储位传给武姓,力主重立流放房州的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思来想去决定召还三儿子,她有自家的如意算盘:让李显也姓武,这么一来,既表明继承的是她创下的江山,她作为开国皇帝将永垂史册,也寓意武李合璧结为永好,可以化解诸武遭诛的风险。如此这般安排停当,武则天不但不交班,反而改元“久视”,想长期君临天下,直到过了有余之年仍紧抓皇权不放。
武则天墓然而,武则天的女皇梦并没能做到底。
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驾御了世界五十年了,头发全白,老态尽现,如果这样的她走在街上,人人都要喊一声“老阿奶,慢点走”,只是她还保持着大周皇帝的威严,人人都知道她是老阿奶,但是没有人敢叫她退下一线。直至有一日丞相张柬之兵变,杀了皇帝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才极不情愿的从龙椅上下来,这个位子她坐了多年,感情深的很,几乎想老死在上面,只是下面人觉得一个老阿奶还占着帝国皇帝的位子不放,未免有失体面,终于把她“请”了下来。退位后的则天大帝郁郁寡欢。
在血火中拼死拼活一辈子、且从不服输的武则天,绝不甘心她的王朝就此断送。武则天从下台到死大约一年光景,史书虽对她没有什么记载,但她移居上阳宫绝不是被软禁,而是天威不减,对她一向俯首贴耳的中宗给她的尊号竟保留有“皇帝”二字,有她在,政变对诸武有惊无险,继而诸武势力复振,子侄武三思位列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她的贴心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成为武家死党,拜为婕妤,掌管诏命重任,那个流放中救过李显一命的韦妃如今做了皇后,中宗对她更加言听计从,她经婉儿割爱撮合也与武三思有染。武韦政治小集团就这样形成了。武三思其人有过继承大周天下的野心,一朝得与婉儿联手串通上韦皇后,便迫不及待向扶植中宗复位的张柬之等五大臣疯狂反扑,第一步“欲擒故纵”,封王位撤实权初见成效,他开始左右朝政,据《纲鉴纪事本末》记载:“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政尽归三思矣。”可怜老病交集的原女皇帝再难亲自登场,只好把宝押在不曾中意的子侄武三思身上,如今的武三思很有可能在武韦集团启动新一轮政变中扮演主角,“时人皆言其阴怀篡逆,以比曹孟德、司马仲达”。这是背水一战,且看鹿死谁手。她等待着一直到死。
这一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刺骨。大唐宫闱里熊熊燃烧的碳火在寒冷的冬夜里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助。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皇武则天是真的老了,也真的累了。82岁高龄的武则天在被迫还政于唐中宗后,终于闭上了她那双无敌于天下的眼睛,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结束了历史上这段不寻常而又意义深远的插曲。临终前的情形印证了一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对未了心愿做出安排,立无字碑让后人评说,遗诏:“去掉皇帝称号,仅称武则天大圣皇后,赦免皇后王氏和淑妃萧氏的家族及褚遂良、韩瑷、郝处俊和柳某等人的亲属。”这使后人看出了她那沉着又明智的心境。然而,武则天早已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伟大的叛逆者。
武则天依靠历史的条件,特定的婚姻,个人的才干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女皇历史,虽然她一心想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但未曾料到的是,那些谩骂和诅咒会像排天巨浪那样滚滚而来,尤其是她拥有男宠和执政后的滥杀更成为后人对她口诛笔伐的两大罪状。
但这些都是很简单的小事,就像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序一样,是一环套一环。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皇帝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既得利益的代表。它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使人变成鬼,也能使鬼变成人。没有人不想做皇帝。有道是: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君临天下,双方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及。“政客是最卑鄙,最不可信的”是句西方谚语,从中你可以看出政客的真实面目和他们的处世原则:“只有永远的利益。”
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权力的斗争史,得胜的人和失败的人虽然都被载入史册,但待遇是完全不同的,得胜的人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失败的人不是被称为“匪”就是“寇”。只是那些有骨气的史家总是要嘲讽几句,令人深味其言,比如始皇帝并了六国,是大赢家了,太史公就不满意,怀疑他不是庄襄王生的,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又说他妈不守妇道,和假太监嫪毐私通,其实他妈守不守妇道,赢政是不是私生子,都不重要,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是定鼎的事实,太史公也无可奈何,只是文人天生笔杆子厉害,就把发牢骚的话也写了出来。这下轮到武则天当了皇帝,史家们就更不满意了,说你们女人原只该在家中好好待着,侍奉老公就是本分,到了外面已是逾越,还要当皇帝,这不是成心拆男人的台吗?始皇他妈不守妇道,已被骂了个够,如今又冒出一个武则天,好家伙,一下子就当了天下的当家人,虽然只是“当家”,但是大唐帝国的千里江山,就更了姓,改了号,交到一介弱质女流的手中。
在封建正统观念中,武则天是个异端,只因她是个女人。今天看来,一切的理由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她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犹如一颗闪耀的流星撞击在腐朽的朝鼎上,振聋发聩——倘若她迟生一千多年,或许可以成为一位女权领袖。
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是政权乃至人事制度更迭时的最好注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交接的好,就是“和平演变”,交接的不好,那就是血雨腥风,哀鸿遍地。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无情地打击和消灭异己和持不同政见者,最好的方式就是使他们人头落地,让他们肉体和灵魂在地狱中沉沦,永世不得超生。其实历史上哪一次改朝换代,哪一次新皇登基,不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以至于血流成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杀死了自己的兄长;更何况,武则天的情况是那么特殊,她可是一位不爱胭脂爱江山的女人,她注定要更残忍一些!
武则天的称帝在儒家社会里是大逆不道的,很多人反对她。摆在她前面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下台,交出权力,但这是不可能的。再就是一个字:“杀”,“杀一儆百”,让所有活着的人胆寒。她执政后的滥杀和前苏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肃反”从本质上讲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巩固既得利益而进行的一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一部封建史,翻开来,血腥扑鼻。只要是君主专制,“君临天下”,绝对权力就必然导致绝对暴政。男主亦然,女主也亦然。如果你身居高位,一言九鼎,有人这时胆敢以下犯上,公然挑战你的绝对权威,那此人的下场必定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大清洗”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所不同的是方式方法的衍变而已。对政治和历史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对所谓的那些指责都会不置可否。她是个女人,但她不是个普通女人;她首先是皇帝,其次,才应是女人。
而不管是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女人,她都需要男人满足她,这个需要她却永不满足。
武则天从感业寺进宫后,李治便很难再接近别的女人了。宫中众多嫔妃宫婢都失去了陪寝的义务,成了纯粹的女性官吏。武则天也陆续生下了四子二女,堪称“英雄妈妈”。在以后的三十年里,武则天并没有“淫乱”丑闻。精力都用在了政治斗争上,直到李治去世。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畜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春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在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佳丽三千”是男性帝王后宫生活的真实写照。汉恒帝曾在后宫蓄美五千,难怪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入宫三年而无人得识。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宫女嫔妃达四万之众,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啊?但他仍嫌不够,竟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占为已有。但这种老来痴情世人并不指责,反而是津津乐道。大诗人白居易用一首《长恨歌》使它名贯古今,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悲剧。武则天前后不过几个“情夫”,连三千佳丽的零头都没有,却遭到千世万古的骂名,历史对这个女皇帝在私生活上显然有失公允。公平地说,无论是“暴政”还是“荒淫”,撇开男女性别,武则天肯定不是“之最”。
我们能容许男皇帝做的,却容忍不了一个女皇帝去做。犹如时至今日,已婚男子养“外室”、“二奶”、“三奶”、“小奶”,愈多说明这个男人愈有本事,反之,哪个已婚妇女敢于越雷池一步,必然会被视为红杏出墙而遭到社会舆论的一致声讨。我们的社会仍然对男性太多“宽容”。
性别歧视,看来在这个封建遗传特别浓厚的民族根深蒂固。
人们首先会注意到的就是她的性别,恰恰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使她背上千古骂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帮徐敬业写的讨武瞾檄中写道:“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更有甚者,把她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魔头,如“女人当朝,牝(母)鸡司晨”,“毒于国凶于家”,“毒妇淫丑”,“悖礼蔑义”……极尽谩骂之能事,但大多数都是否定中的肯定罢了。在许多人的眼中,她成了历史罪人。
陕西,长安,乾陵。
这里矗立着一座无字碑,这里长眠着一位一千三百年前的古人。唐武周皇帝武则天,撒手人寰后留下一块巨石雕刻的墓碑,矗立在乾陵朱雀门外,硕大无朋的升龙图像,飞腾直上伟岸威严,碑却不着一字,成为千年不解之谜。
对于这块无字碑一般有这样三种解释:
持“功德无量说”者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事实也正是如此。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参与和掌握权力达五十年,如果从唐高宗死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惟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能够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家门世族。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同时,她还通过发展科举制度,达到大量吸收新兴地主阶级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推抑豪门的目的,武则天也能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故“累前得多士之用”。她还加强了封建帝国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做过大量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巩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开元之治”,在历史上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功绩确难用文字加以表达。
持“罪大恶极说”者认为,武则天篡权夺位,妇道为帝,古未有之。违反常伦,虽有功而不足评。武则天自知罪责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这是因为,武则天是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帝位。同时她还培养党羽,建立自己的小集团。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扶植亲信,任用酷束,实行告密和监刑的恐怖政策。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处于最低处,而且她执政期间还失去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此外,后宫内多用男宠,生活荒淫无度。因而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她是无法为自己立传的,只能用“无字碑”来由后人去判断。
持“自知之明说”者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乃聪明之举,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是为上策,因为武则天有其可以肯定的一面,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在她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仍在继续。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她力挽狂澜,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单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来看,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为之赞叹不已。但她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尤其是在她统治晚期,朝政日趋腐败,形成了一批为其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在临死前被迫将权力交出,还政于中宗之手后,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褒贬不一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而决定立“无字碑”,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持“难以称呼说”者认为,武则天自己死后与唐高宗合葬,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她的骄傲还是谦虚,抑或是其它都很为成武则天曾君临天下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来去,还是以“无字碑”传留更为恰当。金其祯:《天字碑探溯辨疑》、《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不管哪一种解释正确,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人性的丑恶与美丽,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如同一幅不平凡的画卷,放射着神秘光芒。回顾她这一生,入宫时才人,她不是皇家根,一步一席一叩首,指点江山几时看。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一步一步地爬向封建皇权的顶峰。
回首千年,武则天的魅力,来源于她的美貌,她的智慧,来源于她的胆识。她在位46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武则天镇压叛乱,发展经济,安定西域,选拔人才,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她的确有残忍的一面,为了嫁祸于王皇后,她不惜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了夺宠,竟把萧淑妃活生生分成几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她任用酷吏,贬杀唐朝元老褚遂良,长孙无忌,为她在历史上记下了不光彩的一页。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欲望。
武则天所以能够登上皇座,高宗李治送给她难逢的机遇。她确有高深莫测的权谋,但夺取皇位的最大驱动力,是她那不断膨胀着的权欲。从争皇后起步,历经“二圣”临朝、神都摄政,直至当女皇建立大周王朝的全过程,她所运作的进步政治举措和其他所作所为,统统是在权欲拉动之下。处于传统观念统治的大环境,武则天为满足权欲,所用手段不能不是极其残忍的,她重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组结团伙,并竭力倡导告密行径,使冤狱遍于国中。她为满足皇权欲望,人性丧尽,其长女被她活活掐死,长子李弘被她毒死,次子李贤被她逼死,三子李显也被她放逐到千里之外。从这一角度看来,骆宾王说她“虺蜴为心,豺狼成性”,不为过分。
对权力和情欲的追求贯穿着武则天的一生,走出感业寺后的她为了争夺皇后的地位,溺死女儿设计杀了王皇后,萧淑妃,还有她的姐姐,外甥女等,无数的朝廷重臣也死在她的计谋之中。由皇后到女皇她几乎杀光了宗室诸李,包括她的亲生子。她改唐为周后,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虽然她的后半生的风流韵事及对性事的无尽索取让世人说三道四,但仍难以掩藏一个睿智女人的光华。武则天的故事耐人寻味,而眼前巍峨的无字碑更显示出这位女皇不凡的智慧与远见。
走近无字碑,我知道,这高大的碑身里隐藏着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和一代帝王苍凉悲壮的故事。千百年来无字碑孤独地矗立在天地间,默默地向后来的凭吊者讲述这个女人的功过是非。
武则天其实仍然算是个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最终仍旧没能战胜她想要战胜的男人世界。尽管她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尽管她君临于所有男人之上——为此难说她不是心痛地杀女灭子;然而,她付出过巨大代价,比男人登上皇帝宝座付出了更为惨痛代价之后,她发现,男人的世界居然是无法战胜的。
武则天可悲的发现是在她死之将近的时候。
当生命终将结束,则天女皇终将交出她根本带不到坟墓去的权力的时候,女皇帝面临了一个任何一位男皇帝都不可能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在她死后,她的权力姓武还是姓李、是李唐王朝还是周武王朝。
狄仁杰为此进言于女皇帝面前,他告诉女皇帝一个浅显的道理:女皇如果传位给她的武姓侄子,武姓临朝称帝,祖庙里祭祀的只会是武姓祖宗,而不会是她这位姑姑。只有传位给儿子,恢复李唐王朝,她才是她儿子的母后、丈夫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才能享受宗庙祭祀的血食。侄子再亲,毕竟不如她的亲生儿子,这便是“血浓于水”的道理。
狄相这番话里真是有着残酷的真理。
此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武则天争来斗去,到末了,她才明白,她既然不是男人身,她便生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她是“李武氏”,而不是“武李氏”。武则天只有顺从命运,临死时,宣布去帝号,死后被谥为“则天大圣皇后”,并被葬于其夫同一墓穴,“夫唱妇随”了。
此后的一千年里,韦后、慈禧和江青都曾权倾朝野,她们也都把武则天视为自己的偶像,但她们都没能像则天那样勇敢地迈出那最后一步。
武则天和她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夜深人静时细细思量,感慨良多:有些男人是为陪衬女人而生的,李治就是这样。
有人说,女人是靠感情生活的动物。女人永远离不开感情,女人更珍惜感情。那么一个可以为了事业,而放弃感情的女人,又会怎样呢?笔者个人的回答是,势不可挡。有一句话说“只要有了仇恨,一个女人可以扳倒十个男人”。但笔者看,只要没了感情,一个女人足可令百万男人低头称臣。一个女人若能像一柄剑那样冰冷无情,雪亮锋利,再加上美丽和智慧,那她谈笑间不仅可将豪宅,宝马,珠宝手到擒来,就算是想要万里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
武则天她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她那样的人物,争了一辈子,荣华富贵、执掌六宫、权倾天下,她似乎从未停下她的脚步。她所在的世界,是属于男子的,偏偏这个美丽的女子,有着比男子更广阔博大的心胸,只是生为女子,就注定了她们自己想走的路上万分艰难,凭什么?她的骄傲,她的智慧,让她不服,不服!所以她一生在争,也不过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让那个世界,那个天下,知道女子并非不如男儿。
生如夏花,绚烂开落,这一世,她没有遗憾也不后悔。在最后的时刻,她退离了她争了一生的位置,皇帝的名号不是她要的,她愿做李治的皇后,两人并肩而坐,指点江山,她所要的,她已得到。
武则天有一首诗,名为《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她的温柔和深情,就锁在那么一只箱子里,冷月深宫的安寂凄清,也在那箱子里。箱子合上,她是叱咤天下的帝王,打开箱子,她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水一样的女子。
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评价,对待这一切,武则天做了什么呢?她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字也未辩,她只立了一块无字碑,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或许她在想,千百年后,人们能认识她,理解她,看透她,从无字碑看到她的字字血泪,朗朗心迹,看到她真实的一面。
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能有如此强烈的自信?
无字碑依然矗立。武则天也依然长眠,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唐朝的烽火早已湮没,人世间的纷争还在延续。
§§第四章 烛影斧声——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