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乐不思蜀的无奈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统治蜀汉近二十年时间。在亲政期间,刘禅采取与民生息的基本国策,保持了国内稳定。

  诸葛亮死后,蜀国废除了丞相。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迁蒋琬为大司马。尚书令多行政,大将军大司马各为军职又相互钳制。这种新的人事安排的形成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一人的权臣当国局面。蒋琬死后,刘禅干脆“自摄国事”,总揽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

  刘禅还放弃了以“北伐”为中心工作的政策方针。诸葛亮连年北伐,的确起到了积极防御的效果,也有所小胜,但极大消耗了国力,加重了百姓负担,进一步刺激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刘禅提出了“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战略思想,力主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诸葛亮时期,蜀吴结盟,共同对魏。结果吴国消极出战,依托蜀汉的力战取得军事保护。刘禅则强调要与孙吴政权加强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事实上,诸葛亮以弱蜀单独伐强魏,结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之前,刘禅的两个弟弟刘永、刘理分别被封为鲁王和梁王。但是根据蜀吴两国的盟约,一旦共同灭魏后,同分土地。鲁(山东)、梁(河南)被划为吴国领土。而蜀汉王爷的封地都在吴国境内,情理不合,也给人日后侵占该地以为己方城邑之意。建兴八年,为了搞好和东吴的关系,刘禅“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对于鲁、梁二王来说,徙封后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封地,实惠胜于虚名。

  曹魏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在诸葛亮看来,这正是兴兵大举伐魏的有利时机,绝不能放过。刘禅注意到了局势对国内政治的巨大影响,特下诏书告诫蒋琬等人不要轻举妄行。

  司马懿说刘禅消极避战,软弱无力也好,说刘禅体恤民情,务实执政也好,历史上的重大决策每每不能获得全体赞同。只有一点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解:每一项决策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做出的。诸葛亮时期连年北伐极大扫荡了蜀汉实力,使得刘禅不能继续大举北伐的政策。如果刘禅继续北伐,很可能激化蜀汉内部矛盾,与国不利。

  魏国司马懿争权,夏侯霸失势逃降蜀国。但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成了双方心中的“疙瘩”。刘禅很巧妙地安抚夏侯霸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不愉快后,他又搬出新关系:“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刘禅先后立张飞的两位女儿为皇后,而张飞迎娶了夏侯家族的女子,也就是夏侯霸的堂妹。刘禅是夏侯家的女婿。)又有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在宫中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等大臣的猜疑,影响恶劣。刘禅明白后,立即废除了大臣家眷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在待人接物上,刘禅胸襟宽阔,处理得当。

  刘禅执政期间最受诟病的是重用宦官黄皓。《三国演义》和后世将黄皓当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是高估黄皓了。与祸国殃民的赵高、魏忠贤等人比起来,黄皓只是陪着刘禅玩耍的一个小人而已。黄皓的确起到了消极的宫廷作用,可是刘禅也需要一个可以说话的贴心人。后半句的意思常常被人所忽视。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邓艾、诸葛绪、钟会分兵三路,近二十万大军进攻蜀汉。姜维率蜀兵主力扼守剑阁。钟会等一时没法攻入川中。这时邓艾出险棋,率精兵偷偷绕道剑阁西面的羊肠小道向南疾进,攻占江油、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兵临城下,蜀汉朝廷乱作一团。刘禅召集大臣商议。有人主张南逃少数民族地区,有的主张东奔投靠东吴,有人判断实力悬殊,建议投降。刘禅见大势已去,就接受了投降的建议。刘禅的儿子刘谌,见势已至此,跑到祖庙痛哭后,手刃妻子子女后,自杀。

  刘禅的投降最为后世鄙视。这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责。设身处地,刘禅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无奈的选择。投降就是无奈选择之一。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领袖,刘禅君临蜀国41年,既没有出现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内乱外战不断,相反蜀汉政权稳固,西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就是最大的政绩。

  刘禅降魏后,举家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刘禅的子孙及随行官员亦都封侯加爵。

  《汉晋春秋》记载,司马炎设宴招待刘禅,故意上演蜀乐助兴。旁人皆为之感慨,而刘禅嬉笑自若。司马炎见此情景,颇有感慨,于是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贾充说,如果不是这样,殿下如何能吞并他。过了几日,司马炎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渊源。

  后世还有另一段补充记载:随同刘禅投降的蜀汉旧臣卻正也在乐席上,听到了刘禅的回答,百感交集。刘禅回府后,卻正劝谏他说:“主公方才的答话不妥。如果以后再问你这类话,主公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怎能不想念呢?’”

  果然几天后,司马炎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老老实实地按照卻正的建议,装作凄伤模样,重复了远离先祖,甚是想念的意思。司马炎何等聪慧,笑而不答。过了一会,他突然发问:“你的话怎么像卻正说的一样。”刘禅一惊,对着司马炎承认:“这正是卻隙教我的。”左右在座都忍不住地嗤笑起来。

  刘禅的乐不思蜀被看作是他庸庸碌碌,缺心少肺的例证。我们对比一下南唐后主,猜测一下司马炎发问的原因,再设身处地地为刘禅想想,就会发现“颇思蜀否”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那就是刘禅的回答。如果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告诉司马炎自己时刻想念着四川,想回到四川,司马炎绝对不会允许他还满怀复国情绪,居住在自己身边。南唐后主的命运不久就会降临到刘禅身上。

  在这件事上,真正缺心眼的是蜀汉旧臣卻正。作为亡国文人,他讲求气节,要表露思念情绪,在道理上都无可厚非。但这种情况不能幼稚地让君主公开表示。这样既起不到宣示名节的作用,又引不起司马炎的同情,更不会因此被放回成都,得到的只能是杀身之祸。刘禅听从卻正的劝说,是为了给自己“双保险”。利用文人的幼稚,利用司马炎对卻正的了解,进一步向司马集团表明自己不思故国,表明自己的愚笨。

  效果非常好。司马炎及其臣僚觉得刘禅既令人同情,又不成器(即使诸葛亮再世,也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正好用来当政治花瓶。

  刘禅在洛阳生活了8年。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死于洛阳,终年66岁。晋朝给他的谥号是“思”,为安乐县思公。这与魏国给曹植的谥号是相同的。后来匈奴刘渊以汉朝宗室后裔身份起兵,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都是不错的评价。

  陈寿在正史世上做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认为他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帝,有好有坏。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环境限制了他的政策空间,塑造了最后的刘禅。

  §§第三章 千秋功过任评说——武则天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