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白帝城托孤

  刘禅的太子生涯非常短,不到三年。刘备称帝不到三年,就因为征吴之败在永安抑郁而终。刘备的死和刘禅的登基因为“白帝托孤”的故事而盛名不衰。要分析刘禅,我们就需要对白帝托孤这一关系到三国历史发展和决定刘禅后半生命运的重大事件做新的认识……

  章武三年春。山城永安还有一点冷。

  深夜,有风。

  行宫,帏幛飘动。

  宫外车铃刚住,丞相诸葛亮就急匆匆地赶入宫中。丞相一干人等深褐色的官衣在道旁甲士所持火把的照耀下忽明忽暗,只有各人的配剑在风中敲击做响。留守永安的尚书令李丰得知消息后,也引着一干人等从深宫中迎出。诸葛亮和李严相遇后,相互略一点头,又共同奔往刘备的寝宫。

  诸葛亮抢先解下配剑,迈入宫门;李严缓缓解下配剑的同时,环顾了一下宫外山城。城外,驻扎着李严统帅的军队。城内、宫中驻防的是赶来勤王的翊军将军赵云的江州军。此时,全副戎装的赵云正伫立在火把照耀不到的黑暗之中,静静注视着这一切。

  诸葛亮寝宫内,刘备的生命正在山风中飘曳……

  《三国志》及《注》对当晚的事件进行了分散描写。《后主传》说:“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诸葛亮传》说:“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后人对刘备托孤事件的认识就是以这两段记载为基础的。它为读者营造出了君臣鱼水情深的景象,锻造了一段难得的佳话。刘备将军政大权和儿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尽瘁的誓言。然而,这样的描写太过简略了。详细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当年还有没有其他人在场呢?以在场者的不同视角出发,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重大事件呢?

  条分缕析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刘备为什么选择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委托人?

  刘备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据点。难得的是有一群忠实的人才始终聚集在他的周围。这群人包括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赵云等人。他们来自北方各地,组成了蜀汉政权的原从派系。但是这一派系人数有限,掌握的军队和政权也非常有限。到章武三年,赵云是原从派系中硕果仅存的“大佬”,他率领的江州军也是原从派系掌握的主力军队。

  刘备得到新野,不仅获得了发展的据点,也获得了与荆州世族增进关系的据点。荆州大世族势力有蒯家、蔡家、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刘备最终取得了多数本地地主的支持,庞德公、庞统、马良、马谡、黄忠、伊籍、诸葛亮、张南、冯习等人都投入了刘备阵营。这些人人多势众,组成了作为蜀汉政权支柱的荆州派系。荆州派系支持刘备进取四川,在关羽失荆州后则支持刘备攻吴。四川的多数世族在刘备执政后,也都转而支持蜀汉政权。法正、张松、孟达、黄权、刘巴、李严、吴懿等人组成了四川派系。

  刘备托孤之时,首先必须取得控制军队和政权多数的荆州派系的支持。诸葛亮是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满足了这个最重要的要求。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刘表的旧友;沔南名士黄承彦是自己岳父;原在荆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诸葛大姐的婆家,掌握军权的蔡瑁是自己的妻舅;庞家是诸葛二姐的婆家。通过这些直接关系的转折,诸葛亮又和马家、习家等牵连上了关系。诸葛亮绝不是什么“躬耕南阳的布衣”,而是荆州派系关系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棋子”。

  另外,诸葛亮是战后人才凋敝的蜀汉政权中声望、资历的最高者。刘备东征之前,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就已经先后亡故。东征失败,张南、冯习战死,马良遇害,黄权被迫投降魏国。同时,声望和资历甚高的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以及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和刘备的妻舅、安汉将军糜竺相继去世。蜀国已经没有人可以在资历和名望上与时任丞相的诸葛亮相匹敌了。

  所以刘备面临的不是挑选谁为“辅命大臣”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这个人尽心辅助幼儿、延续政权的问题。正史的说法是刘备以情动人,他一方面告诫儿子对诸葛亮要“以父事之”,要像对父亲一样尊重诸葛亮,听从诸葛亮;另一方面,他又当众大大夸了诸葛亮一番(顺便贬低了老对手曹操的儿子一番),推心置腹地说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刘禅实在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激涕零,更加忠心事主。

  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的行为举止虽然如此,但其中大有可琢磨之处。

  第一,刘备在大庭广众之中这样评价诸葛亮,都要以皇位相赠了,作为丞相前来听取遗嘱的诸葛亮来说,除了固辞相让外,难道还有第二种选择吗?如果诸葛亮当众说,那我就看情况办吧,能辅则辅,不能辅就夺位,诸葛亮还如何获得“辅命大臣”的地位,甚至如何在今后的朝廷立足?

  刘备很可能早就“在帐中伏下刀斧手二百,只等举杯为号,一拥而上,乱刃分尸”。在这风动兵起的深夜,诸葛亮立即表演了一场涕泪横流的戏,“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真是鱼水情深,推心置腹,刘备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当众与诸葛亮推来让去。

  第二,刘备料定诸葛亮的回答只能是惟一的,借诸葛亮的嘴约束他今后的执政行为。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誓言是当众发的,耳闻者数以百计。如果诸葛亮日后心怀篡逆或试图篡逆,立即就失去了道德优势。中国传统文人都重名声,尤以东汉为最。

  不管刘备是真心还是假意,白帝托孤都是以退为进的成功战略。日后的政治发展都证明刘备对刘禅的判断,对未来的把握是正确的。刘备“诚心诚意,举国相托”;而诸葛亮“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树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范。

  承诺毕竟是苍白无力的。刘备临终前还设计了复杂的权力结构,对诸葛亮进行实质限制。这就是将身后的权力三分给了三个派系。

  刘备召见诸葛亮的同时也召见了尚书令李严,在任命诸葛亮为“辅命大臣”的同时也让李严“同为顾命”。李严,是人们相当陌生的名字,却是刘备寄予厚望的股肱之臣。

  李严,南阳人,先后在荆州、四川任郡吏、县令、护军。办事干练,在各处势力任职都受到器重。建安十三年,曹操攻打荆州,时任秭归县令的李严并没有投曹或投刘,而是弃官入蜀投奔刘璋,任成都县令,成为四川势力的代表之一。建安十八年,刘备伐蜀,时任护军的李严受命驻守锦竹抵御刘备。但李严率部队投降刘备,转为刘备阵营的重要人物。

  在蜀汉政权中,李严历任裨将军、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在地方官任上,李严表现出了出色能力,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又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短短两年就将郡城整修一新,“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是历任犍为太守中成绩最好的一位。

  李严的政绩和官职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章武二年秋,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到永安宫,由太守提拔为尚书令尚书令名义上是皇帝身边办事大臣(尚书)们的首领,但秉承帝命,负责实际行政,往往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如果丞相加尚书令头衔,就是真正的实权丞相;反之,双方的权力都不是完整的。李严李严期间改名为李平。文中维持李严的称呼。带领蜀汉政权不多的主力之一(川内地方军队)来到川东,实际负责刘备行营的大小事务,显示出强劲的“接班”架势。

  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诸葛亮为头号辅命大臣,同时让李严“同为辅命大臣”,“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样的权力结构正好让诸葛亮和李严互相制衡,防范的对象是照行丞相事的诸葛亮。在短短的一年多内,刘备多次笼络提拔李严,并籍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为诸葛亮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立面。

  刘备选择李严与诸葛亮保持制衡,也因为李严本身与诸葛亮是同乡,在荆州和四川两大派系中都有关系。这就为双方的利益协调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以免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内讧激烈,难以控制。

  最后要出场的是原从派系的代表——赵云。刘备的事业是因他们而起的,临终前也召见了他们。原从派系是反对刘备的伐吴决策的,因此没有参与东征。赵云率领本部兵马驻扎在江州,聚拢着原从派系的最后血脉。战败后,蜀汉政权还全赖这支生力军在川东稳住阵脚。“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各方都非常清楚,随着征伐无常、后继乏人,原从派系的衰落是难以避免的。作为三派中最弱的一派,原从派系非常适合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赵云的威望和控制的军队就是这一角色最好的砝码。

  刘备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最后召见了赵云。他动情地回忆了早年经历的幽州起兵、河北烽火、中原逃难,感激赵云近四十年的衷心追随。临了,刘备深情地嘱托赵云继续照看刘禅,关心朝政。这段嘱托给了赵云非正式的“辅命大臣”地位。尽管之后赵云依然低调,从来没有利用这一法宝,但他及其派系始终是隐藏在花丛后的大炮。

  至此,一代枭雄刘备画上了生命句号!刘禅时代正式开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