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中国语言宝库丰富了两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都不是什么好词。他的形象也被这两个词紧紧地套牢,从而使得后人无法去感知和认识这位一生无奈的皇帝。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长子。生于公元207年,史称蜀后主。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刘禅为王世子。公元221年刘备即皇帝位,册封他为皇太子。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五月,十七岁的刘禅继承父位,登上皇帝位,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做了四十年的皇帝。263年,刘禅降魏,为晋安乐公。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艺术虚构和渲染的刘禅比上面简历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在演义中,“扶不起的阿斗”是亡国昏君的代名词。刘禅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百无一用;终于不能保全汉室基业,将父辈和蜀汉英雄用数十年时间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拱手降魏,为广大三国爱好者所唾弃。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赋诗“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就是感叹刘禅辜负父亲的嘱托,至为遗憾。于是,刘禅逐渐偏离了他的真实面貌,成为了模式化的昏君形象。那么,刘禅真实的性情能力又是如何呢?
不知道是为了演义中刘禅的行为寻找合理的依据,还是宣泄感情,三国爱好者和多数人都先入为主地认定刘禅从小就是个傻瓜。其实刘禅并不傻。
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的儿子,并非嫡子。他的生母甘夫人,是刘备的小妾。甘夫人的称号是追谥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五月。刘禅被宣布为太子后,甘夫人被尊为夫人;刘禅即位后,母以子贵,甘夫人进一步被追谥为“昭烈皇后”。《三国志》专门为她立了传,极短无比。全文如下:“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紧接着甘夫人传记的是刘备正妻吴氏的传记。刘禅被选为刘备继承人后,就被过继给吴氏为儿子了。
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刘理。“刘永,字公寿,先主子,后主庶弟也”;“刘理,字奉孝,亦后主庶弟也,与永异母。”“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但这两个儿子也都是妾生。所以刘禅过继给吴氏转为嫡子之后,称他们为庶弟。
在王位之争中,刘备没有嫡子,三个庶子(刘禅、刘永、刘理)处于激烈的角逐状态。按古代宗法制度,“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刘禅年长,但也只是有了被选为嗣子的可能。如果他是白痴,或者智商不正常的话,肯定是不会被选为继承人的(刘永和刘理没有弱智的记载)。
事实上,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对刘禅的智商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长期奔波的刘备虽出生寒微,但一向以汉室宗亲自诩,极其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在荆州时期,刘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坐镇后方大本营负责后勤补给的诸葛亮。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曾评价刘禅说:“朝廷(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中也载有刘备死去前交给刘禅的遗诏,提到诸葛亮对刘禅的看法,他说到:“射君到,说垂相(诸葛亮)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根据这两句话可见刘禅的才智、气量和积极学习的态度是深为诸葛亮赞赏的。在后者看来,刘禅“过于所望”(比期望的还要好),具备了作为太子(朝廷)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才能和素质,将会成为“明主”。
自然,诸葛亮在公开场合不可能说刘禅的坏话。这两处评价中可能存在溢美的成分。但是作为客观冷静的政治家,诸葛亮并非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他不会对一个智商不正常的人做出这么高的评价。这都说明刘禅的思维和能力水平必然是正常。因此,刘备能够谦虚地表示刘禅“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儿子能成长为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禅的能力见识,刘备对太子刘禅的要求非常严格。刘备深知刘禅年轻,权略智谋不足,这对他即位后治理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勉励他:“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诸葛亮为让刘禅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而真正掌握安邦治国的本领,曾亲自抄写《申》、《韩》等书要刘禅仔细阅读。这可从《三国志》保存的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得以证明:“闻垂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禅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三国志·尹默传》记载尹默“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因此成为了刘禅的另一位老师。“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以《左氏传》授后主。”这证明刘禅曾以精通《左传》的学者尹默为师而攻读之。除了注重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刘禅还努力掌握其它的一些本领,据《寰宇记》载:“学射山,一名解石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禅于此学射。”管维良:《刘禅昏庸说质疑》,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除了正规的书本教育外,幼年的刘禅还过早参与了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刘禅的童年是在小城新野度过的。刘备依附刘表多年,囤兵驻守新野。刘备势力在新野城里不断积蓄力量,招揽人才(徐庶、诸葛亮、刘封、尹默等人就是这一时期投入刘备阵营的),发展兵马(刘备军主力核心就是在新野形成的)。同时,北边的曹操军对新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而南边的刘表势力又若即若离。刘禅的童年是他父亲惨淡经营,求生存争发展的艰难时期。
赤壁大战的序幕就是在新野拉开的。曹操数十万大军扑向新野,形势危如累卵。刘禅在甘夫人的怀抱中,随着父亲的败军和逃难的百姓向南迁移。途中,遭到了已投降曹操的刘琮势力的截击和曹操先锋铁骑的毁灭性打击。甘夫人与众人失散,带着伤躲匿在难民中。不知道尚在襁褓中的刘禅对那几天的血雨腥风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之后,刘备虽然取得了荆州,但是刘禅再也没有得到像在新野那样的安定生活。随着地盘的扩大,刘家不断处于搬迁中。刘禅在十岁前后就在今天的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等地游历,其中还经历了赤壁之战、刘备取四川、孙刘南四郡交恶、汉中大战和关羽失荆州。裴松之的注解还提到在刘备入川时,东吴曾气急败坏,起了劫持刘禅到江东,威胁刘备的主意。幸亏留守荆州的赵云舍命拦截,才在江心护回刘禅。在如此高强度的政治实践中,刘禅锻炼了自己的政治直觉、丰富了政治阅历,也间接提高了政治能力。
在刘禅执政时期,很多小事都突显了他的政治能力,只是这些事例不是被诸葛亮的光芒所掩盖,就是平常得使人缺乏深思而已。比如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相争。魏延烧毁栈道,阻挠杨仪大军回川,并表奏杨仪造反。杨仪也上表称魏延造反。成都对前线的突变缺乏了解,而朝臣们也莫衷一是。这就需要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刘禅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刘禅只是从魏延的表奏中就发现了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的确,魏延是身经百战的前方大将,熟悉前方地形军队,下属战斗力强,他没有必要烧栈道,除非是为了避免与常居朝廷的文官杨仪决战。事实证明刘禅的判断是正确的,魏延内乱身亡。刘禅也没有因为魏延的兵变而诛灭九族,反而念他的战绩而正常安葬,并不株连(“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安定了诸葛亮死后的前线。
正因为如此,刘备对这个庶子相当满意。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登基称帝后正式册封为太子:“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