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及成画时间:始画于1347年,成画于1350年
距今年代:650多年
文化价值: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富春山居图》传世经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由来已久,可见苏杭地区自古便是风景绝佳之地。元朝时期,杭州的南面就有一条江叫富春江,此江两岸山峰挺俊,风光秀丽,《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就隐居在这个人间仙境。一日,黄公望与好友无用道士在富春江边畅饮。无用道士非常羡慕黄公望能够伴江而居,独享此美景。黄公望也觉内心畅快,遂展纸挥毫,只寥寥数笔沿江风景就已跃然纸上,片刻即成一幅长卷。无用道士在惊奇赞叹之余,请求黄公望此卷完成之后赠与自己,黄公望欣然应允。
3年后(1350年),黄公望将完成后的《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这就是该图的第一位藏主。目光如炬的无用上人在当时已经料到会“有巧取豪夺者”,《富春山居图》后来的经历就验证了他的预测。《富春山居图》的首次失踪是在元、明的朝代更替过程中,直到明代成化年间,它才出现在著名书画家沈周家中。沈周对此图爱不释手,不仅自己在家里反复欣赏、陶醉,还经常拿出来与人共赏。后来,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他想不到,这会是一个令他终生后悔的决定。他那位朋友的儿子发现这画非常有价值就藏匿而去,还骗沈周说丢了。沈周虽然心疼,但也不便追究,只得作罢。
不久后,沈周就在市场上发现了正在出售的《富春山居图》,他非常高兴,以为终于可以重得此画,但画的价钱令他无法承受,沈周无奈,只好再一次与宝物失之交臂。痛悔之余,沈周便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后来,沈周背摹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又被他送给了自己的朋友樊舜举,樊舜举见摹本都如此珍贵,就下决心寻找真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樊舜举终于在市场上看到了流传的真迹,便花重金买了下来。次年夏天,沈周应邀到樊家做客,席间樊舜举把《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和摹本都拿出来让沈周观摩,沈周自然感慨良多,遂提笔在画后题跋记述。
60多年以后,江苏无锡的谈公望购得了《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将其奉为至宝。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钦差大臣董其昌在途经江苏时有幸得到了《富春山居图》真迹,成为该图的第5位主人。至于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董其昌之后,先后被清初画家王时敏以及华北大收藏家宋某收藏,民国时又成为北洋政府官员汪士元和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的藏品。1996年,徐家将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拍卖,故宫博物院以8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再说董其昌得到《富春山居图》后,将其与唐代王维的《纯江图》一同珍藏在家中“画禅室”中,并称之为画禅室中的“双璧”。董其昌晚年时,又把《富春山居图》卖给了好友吴之志(一说吴之矩)。后由吴之志的后人吴洪裕继承。吴洪裕向来爱画成痴,在他将要离世时,虽已气如游丝,却仍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家人有知其意者,把《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图》拿到他面前,他用力地吐出一个字“烧”,意思是要宝贝陪葬。家人遵照他的意思,第一天先把《千字文》当着吴洪裕的面烧了,第二天烧《富春山居图》时,吴洪裕终于放心地走了。但是他的侄子吴静庵觉得如此珍品付之一炬实在可惜,就硬是把画从火里抢了出来,趁人不备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挽救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救出来了,却已经被火烧成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其贞(一说吴寄谷)得此残卷后,将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他惊喜地发现拼接部分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不露破绽。于是把这一部分称作《剩山图》。为掩盖火烧痕迹,他在装裱灵位一段时还特意将董其昌题跋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样,原《富春山居图》就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虽篇幅短小,但比较完整。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虽篇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不过,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仍保留了画中清润的笔墨和简远的意境,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1652年,该卷先归丹阳张范我,又转给泰兴季寓雍,辗转多人之后,无用师卷最终被安岐买到。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非常喜爱,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欣赏,并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他没有想到,这其实只是明末文人临摹的无用师卷,即后世称为“子明卷”的假《富春山居图》。巧的是,第二年,乾隆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也就是安岐曾收藏的无用师卷真迹。两幅《富春山居图》十分相似,真假难辨。乾隆很坚定地宣布后来者是赝品,为此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有明白者也不敢点破,最后,后者就被认定是赝品,编入了《石渠宝笈》次。
就这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被放在了乾清宫,近200年无人问津。抗日战争爆发后,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在停放上海期间,两幅《富春山居图》被专家发现,推翻了乾隆的定论。现在,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吴湖帆对该卷十分珍惜,并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居图一角人家”,后经与浙江博物馆沙孟海商洽,于1956年将之入藏浙江博物馆,该画遂成为“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1岁时的作品,该图宽一尺余,长约三丈。由于篇幅极长,无法一次完成,所以,黄公望作画时只是先勾画了大致轮廓,然后将其带在身上,有空就拿出来画几笔。他经常划着小船在富春江边漫游,在酒壶上系上绳子,然后把酒壶放在江水里,高兴时就拉上来喝几口,绳子断了,酒瓶顺水漂走了,他就抚掌大笑。正是黄公望恣情山水的个性才使《富春山居图》贴近自然,流露出闲适豪迈的美感。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时节的景色:山峰地势平缓,江水静无波澜,树木也并非浓郁,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辽阔悠远、旷达豁然。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散落在山间树隙,显示出江南特有的宁静柔美气质。作者时而用尖笔,时而用秃笔,时而中锋,时而侧锋,只是用一些点与线的组合,再加上一点水墨的烘托就将景色其实地表示出来,遒劲豪迈、精彩纷呈。画中还巧妙运用了大量空白来表现江边云雾的朦胧和山峦的连绵,虚实相间,同时又不破坏整体感觉,实为绝妙之笔,令人叹为观止。恽南田曾评价此画:“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
现在,虽然《富春山居图》的两段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是这一巨图被火毁掉,没有保持原有的完美,仍是一件憾事。回想《富春山居图》的流传经历,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稀世国宝,我们应该怎样珍爱?
关于黄公望
黄公望,原名陆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曾做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即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黄公望工书法,善诗词、散曲,50岁后始画山水,晚年自成一家。其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0岁以后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他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创作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