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点: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
距今年代:最早的将近300年
考古地位:是中国2000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清西陵的历史沿革
清西陵是清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它始建于1730年,到1915年才完工,历经近两个世纪。清西陵包括皇帝陵、皇后陵、纪园寝以及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清西陵包括清代早、中、晚各个时期的陵墓,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朝从强盛到衰败的历史进程。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国家,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但是努尔哈赤以及他的下一代皇帝皇太极的陵墓并不在清西陵,而是在他们的东北老家——沈阳。到顺治帝时,他把自己的皇陵建在了唐山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按理说,此后所有清代皇帝的陵墓都应该建在清东陵,但是雍正帝因这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而搬到了“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堪称上吉之壤”的永宁山下。永宁山离北京比较近,尤其是距离建造陵墓的原材料产地比较近,可以节省运输的人力物力。所以,雍正帝就把自己的陵墓(泰陵)建在了现在的清西陵,同时兴建的还有雍正皇帝21位妃嫔的园寝——泰纪园寝。不过民间有种说法,认为雍正帝是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才登上皇位的,他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是因为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
不管民间怎么议论,雍正帝的陵寝还是建在了西陵,并建成了清西陵所有陵墓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座——泰陵。这也是由于当时的清朝处在早期,国力比较强盛,再加上雍正帝励精图治,他的陵墓自然就建得比较好。泰陵在最初建成时是没有石像生和神道的,这也是雍正帝自己要求的。现在的石像生和长达2500米的神道是他的儿子乾隆帝后来给补上去的。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在雍正帝的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然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乾隆帝并没有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而是追随自己的祖父建在了东陵,并下诏,以后的皇帝要“昭穆次序,隔代埋葬”,也就是说,父亲埋在东陵的,儿子就要埋在西陵,如果父亲埋在了西陵,儿子就要相应地埋在东陵。
遵照乾隆帝的意思,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建在了西陵。那个时候,“康乾盛世”已经过去,国力下降,昌陵与泰陵相比也就逊色了很多。到道光帝的时候,他遵照乾隆帝的制度,在东陵的宝华峪选定了陵址,在第二年开始兴建,前后用了6年时间才完工。但是,后来发现地宫渗漏了地下水,道光帝认为不吉利,就把在东陵已建好的陵墓拆除,又在西陵的龙泉峪重新选址兴建,建成后的陵墓定名为“慕陵”。为避免水患,他还令人在其陵墓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了一个朝外的木龙头,可谓用心良苦。与慕陵同时兴建和拆迁的还有他的16位妃嫔的陵寝——纪园寝。后来,纪园寝又埋葬了一位孝静成皇后,改名为“慕东陵”。
这样,道光帝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安葬在了东陵。接下来,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又应该安葬在西陵。但是,同治帝英年早逝,朝廷中真正说话算数的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她违背祖制,下令把同治帝的陵墓仍然建在了东陵,也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却丝毫没有考虑光绪帝。不巧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去世时间竟然只差了一天,那个时候光绪帝还没有陵墓,在他死后才加紧修建了一座崇陵,崇陵的修建过程还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浪潮。最后,还是和民国政府签署了一份续修协议,并依靠一些人的支持和捐助才在1913年完工。这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民国时期,崇陵的建筑特点也体现了这一时代变革。
清西陵主要陵墓的建筑特点
无论是从建筑规模、建筑技艺还是文化内涵,清西陵都堪称前所未有。其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泰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泰陵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的布局与形制最符合中国建筑中的“风水”观,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庄重肃穆,构成清西陵的主体门户。然后就是2500米的神道。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是高大的苍松翠柏,自南向北分布着40多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分别是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
与泰陵规模相近的是嘉庆帝的昌陵。昌陵位于泰陵西1公里处,始建于1796年,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昌陵的隆恩殿建造得非常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石块呈正方形,边长约62厘米,不滑不涩,平亮如砥。石面上还缀以天然紫色花纹,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好像铺了一地的珍宝。另外,昌陵的朝房、隆恩殿、配殿、明楼、宝城等地方比泰陵修建的规模更大。
继嘉庆帝之后把陵墓建在西陵的是道光帝,他的陵墓称为慕陵。慕陵始建于1831年,耗时5年,内葬宣宗道光皇帝、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慕陵的规模比较小,但极坚固。整个围墙都用磨砖对缝的手法砌筑,使墙身严丝合缝、平齐结实。最具特点的是其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建筑工艺,这三座建筑的建筑木构架均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不饰油彩,以本色为基调,在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喷云吐雾、非常生动,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据说,这是道光用来避免地下水渗漏的办法。与以前的陵墓明显不同的是,慕陵外没有了圣德神功碑楼,这是道光帝为厉行节约下谕裁去的。慕陵还是清代帝陵中唯一没有望柱,并把罗锅墙建成弧线形的(清陵一般为半圆形)。
最后建在西陵的帝王陵墓是光绪帝的崇陵。崇陵位于泰陵东南约4公里的金龙峪,始建于1909年,历时6年,一直到民国四年才完工,内葬德宗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崇陵的地宫工程最为浩大,整个墓道全长63米多,面积近350平方米。地宫的主体建筑是金券,重要部分还有停放皇帝、皇后棺木的宝床,以及浮雕着菩萨立像的石门。由于建筑时间比较接近现代,崇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隆恩殿构架用铜藻、铁藻木建成,质地坚硬,被称为铜梁铁柱。其独到之处是殿内四根金柱上用沥粉贴金做成的盘龙装饰,精美无比。
这四座帝陵是清西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其次还有很多皇后陵、纪园寝以及王爷、公主、阿哥园寝。整个清西陵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工艺高超、内涵丰富并各具特色,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全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中的杰作,有重要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清代列位帝王盘点
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王朝,是为开国皇帝。
努尔哈赤死后,由其子皇太极继位,史称清太宗。
清太宗以后,顺治帝即位,在这一时期清朝取得了全国性的统治地位。顺治帝在位18年,临死前用遗诏的形式确定由其子玄烨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帝。
康熙帝在位61年,奠定了大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清朝的国力上升到鼎盛时期。经过异常残酷的皇族内部倾轧斗争,雍正帝在康熙帝死后取得帝位。
雍正帝在位时开创了密建皇储制度,其后的继承人分别为: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
咸丰帝早死,其子载淳登帝位,年号同治,即同治帝。同治帝年幼,故由其生母慈禧太后实际执掌政权。
同治帝去世时未满20岁,无子。慈禧太后便立外甥载继咸丰位,是为光绪帝。
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又册立年方三岁的溥仪为帝,即末代皇帝宣统。三年后,宣统帝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迫退位,清代历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