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十七章 巴黎红磨坊歌舞

  酣畅淋漓的歌舞盛会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揭幕首演。

  那个小个子、小胡子、小丑打扮的司仪向观众郑重宣布:“生命多么美好,现在请大家观赏康康舞!”

  帷幕拉开,12个康康舞女郎出场了。

  这句开场白后来成了巴黎的名句,红磨坊则成为娱乐界的鼻祖,世界上几乎再没有哪家歌舞厅的历史比它更长。

  红磨坊的节目每半年一换,只有康康舞不换,而且规模愈来愈宏大。

  19世纪30年代,巴黎的蒙马特高地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摆摊作画,玩杂耍卖艺。

  还有一些赚钱糊口的洗衣妇、女裁缝,她们劳累之余手拎着裙角,踢踢腿,扭扭腰,为的是让僵硬的腿脚尽快从酸麻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有很多“掀裙踢腿”动作的舞蹈,在咖啡厅、小酒馆和各种舞会上表演。

  这种舞传到英国后,被称为“有些怪诞的欢快舞蹈”,英文名为“Frenchcancan”,因为后面的发音是“康康”,这种舞蹈也就被称为“康康舞”。古板守旧的英国人认为这种舞颓废,禁止演出。

  而法国由于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人们苦闷彷徨,逐渐形成了玩世不恭的放纵风气。于是,红磨坊便在蒙马特高地应运而生了,红磨坊的康康舞则成为消遣的时髦选择,巴黎人趋之若鹜。

  使红磨坊名声鹊起的首推法国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

  雷诺阿是红磨坊的常客,他受老板之邀创作宣传海报,当那些新鲜刺激而又充满艺术品位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时,无数人涌了向红磨坊。

  他的一幅《红磨坊的舞会》,1990年竟拍卖出7810万美元的天价。

  红磨坊的故事也接二连三被搬上银幕。1953年由约翰·休士顿导演、莎莎·嘉宝主演了经典名片《红磨坊》;1955年,法国著名导演尚雷诺拍摄了《法国康康舞》,更使红磨坊和它的康康舞风靡世界。2001年,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曼用新的视角,再度演绎同一时代发生在红磨坊的爱情故事,这部仍以《红磨坊》为名的好莱坞影片,以全新的手法和华丽的风格,获选为当年戛纳影展的开幕片。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年逾百岁却依然艳光照人的红磨坊,再次轰动世界。

  近几年,红磨坊歌舞已多次登陆我国许多大城市。

  红磨坊康康舞源于基层妇女的劳动,升华于音乐、舞蹈的艺术摇篮,又糅合了巴黎的浪漫和审美情趣,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蕴藏着一种民族风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

  红磨坊的历史上,曾舞出了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等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的舞蹈明星,溜出了伊韦特·吉尔贝等诙谐优雅的主持“名嘴”,还造就了许多画家、舞美设计师、音乐家和作家。

  巴黎有一句名言:“红磨坊的歌舞永远是美妙的,巴黎人的生活永远是快乐的。”

  现在,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一个是城北蒙马特高地的红磨坊。

  如果说丽都具有美国百老汇的风格,那么,红磨坊则是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是巴黎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红磨坊坐落在蒙马特高地的彼卡尔广场,每晚9点、11点演出两场。130欧元的票价应该说是高消费了,但依然场场爆满,有时需提前半个月定票。

  离开巴黎前一天傍晚,我们来到这里,准备观看9点的一场。

  此时的巴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老远就看见一座闪着红光、状似碉堡的建筑物顶上,悠悠转动着一架荷兰式的风车,那巨大的叶轮也是红色的,再配上周围明灭闪烁的霓虹灯,五光十色的射灯,几分妖艳,几分迷离。

  这便是频见于电影、电视画面中的红磨坊标志,100多年来从未改变。

  红磨坊门口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众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法国印象画派代表莫奈对19世纪末的红磨坊观众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淑女贵妇身着精致华美的晚礼服,明艳堂皇,耀人眼目;绅士们西装革履,燕尾飘扬,从衣扣到领结无一不是身份的标签。现在,红磨坊的观众成分和着装已呈多元化倾向,牛仔裤、休闲服、西装、长裙,相互交错,相互包容。

  红磨坊入口很小,里面是个隧道似的长廊,两侧挂满了红磨坊历届明星的玉照和各类精彩节目的广告。剪票口有几个穿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警惕地在人群里搜索,要求入场观众的衣着整洁得体,男不光膀,女不裸肩,照相、摄影器材一律强迫存入旁边的寄存处,比进出海关还认真严肃。

  通过狭小的长廊进入演出大厅,仿佛一下子掉进了红色的海洋,令人不知所措:红色的灯光,红色的舞台,红色的地毯……

  侍者是清一色的小伙子,白衣、黑领结,热情地领我们就座。

  每个座位是一把独立的转椅,6把转椅围着一个长条桌,桌上也铺着红桌布,亮着红台灯。

  坐下后仔细观察,才发现这是一个椭圆形的阶梯式剧场,有五个层阶,可容纳1600名观众。层与层之间有围栏,每层像一个敞开式的大包厢,包厢里摆着许多张桌子。第一层占地面积最大,略低于舞台,那里早坐满了绅士样的人,他们穿着名牌西装和衬衫,打着精致的领带,大腹便便坐在那里吃晚餐。据说,坐在那里的大多是巴黎的阔佬、红磨坊的票友。在欧洲,大热天穿西装打领带的也只有巴黎人。第二层之后逐渐升高、拉长、变窄,由前到后呈扇形梯次展开,整个剧场仿佛一把巨型红色折扇,观众被荡漾在红色的波涛上。

  我们的座位在第三层阶。过道很狭窄,坐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侍者送来了免费的啤酒、香槟和冰块,周围到处是开香槟的“砰砰”声。

  9点整,震耳欲聋的音响突然轰鸣起来,耀眼的灯光飞快地闪烁着,大幕似乎在一瞬间被拉开了。

  舞台想象不到的大,仿佛把观众席都包围了,场面更是宏大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上百名表演者突然拥上舞台,其中女演员约占三分之二,她们头戴硕大的羽冠,有的上身裸露两点,下着三角裤,有的上披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饰片,下套蕾丝边的蓬蓬裙,个个身材窈窕,笑靥如花。随着灯光、音乐、背景的变化,蓬蓬裙波浪似的上下翻飞、左右旋转。舞蹈演员时而像开屏的孔雀,时而像绽放的牡丹,时而像飞天的仙女。舞蹈动作虽不复杂却很撩人,几乎成垂直的劈腿,又快又高。伴随着每一次玉腿整齐地踢向天空的,是一阵剧烈的音响和海潮般的欢呼;而每一次裙裾波浪似的飞腾,则是快速切换的灯光和暴雨般的掌声。

  男演员上穿白地儿蓝条衬衣,肩披红坎肩,下穿蓝裤,个个英姿飒爽,风度翩翩。他们且歌且舞,且舞且歌,活泼流畅,激情奔放。

  整个舞台呈半圆形立体式结构,可自动升降、收缩。下面是宽敞的平面舞台,上面的二层是环式小舞台,左右两个台角膀臂似的伸进观众席,仿佛要把观众拥抱起来,透着一种特殊的人情味儿。

  小舞台有两条钢丝绳伸向观众席背后的顶棚,开场时有两个“天女”飞跃观众头顶,撒下片片鲜艳的花瓣,将整个剧场变成了一个四维立体动态舞台。

  再加上欧洲古建筑道具,蓝天和海洋背景,以及不断出奇更新的舞台声光效果,让人真有置身仙境之感。

  这就是开场的节目——《仙境》。

  亦庄亦谑亦时髦,

  妙舞妙歌妙语娇。

  华景华灯华羽冠,

  美男美女美妖娆。

  这几乎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典绘画与雕塑艺术的盛宴。

  古代欧洲的艺术大师们认为,裸露的人体是最美的,他们对人体的崇尚和创作,升华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红磨坊再现并创新了前人的艺术,其特点之一,就是使得两点式的裸露,通过宏大的场面、神妙的灯光、奇诡的道具、震撼的音响、美妙的音乐、华贵的服饰、美丽的舞女、奔放的舞姿……摆脱了庸俗与色情的桎梏,一如卢浮宫里的壁画与雕塑,纯洁、神秘,却丝毫不会引发任何邪念,从而把法兰西的民族色彩和浪漫情调,把古典、现代和时尚演绎成一场酣畅淋漓的歌舞盛会。

  接下来的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有《快乐的清洁工》,有中国式的《男子双人杂技》,有《口技》,还有观众和演员互动的小幽默。

  那是一个哑剧。一个专业演员邀请了两男一女三个观众上台参与表演。哑剧演员用极富幽默感的肢体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在他的导演下,一个男演员上洗手间去了,他的女友被另一个男演员调戏,后来两个男演员打了起来,哑剧演员则乘机挽着女人手臂悠闲地离开了……引起观众一阵阵哄堂大笑。

  把高潮推向顶峰的是一个根据阿拉伯民间故事《海盗》改编的节目:《美女与蟒蛇》。

  舞台的服装、道具、灯光把人们引向遥远而神秘的古代。一位女祭司被海盗们追逐,她被追赶到一座山崖前。

  此时舞台上忽然一片漆黑。

  随着灯光由暗渐明,舞台正中升起了一座4米多高、10余米宽的透明大水池,象征的是山崖下的万丈深渊,池中有两条正在游动的大蟒蛇。

  女祭司站在山顶,纵身一跃,跳入深渊之中。

  全场惊叫。

  灯光再灭。

  只有顶棚上的追光灯对准大水池迅速切换,水缸里的女祭司就像一条雪白的美人鱼,雪白的人与巨大的蟒蛇上下翻滚,越来越快,越缠越紧,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惊心动魄,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随着美女战胜蟒蛇,浮出水面,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的欢呼和雷鸣般的掌声。

  红磨坊拥有世界上最时髦的理念、最精巧的设计、最漂亮的舞蹈演员。

  红磨坊的女演员主要来自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严格的芭蕾舞训练,身高1.72米以上,年龄16~25岁,容貌姣好,笑容灿烂,大腿修长,鼻子俏皮。

  奇妙的舞台效果和美若天仙的演员,通过以康康舞为主调的明快、奔放的肢体语言,将愉悦和兴奋传导给每一个不同肤色的观众,足以抵消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

  如果有人说红磨坊有风花雪月的嫌疑,那么,裙裾翻飞有风,容颜美艳胜花,皮肤凝脂似雪,明眸善睐为月——这风花雪月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酒的甘冽。

  其实,我们没必要争论它是毒蘑菇还是香香草。

  红磨坊的红风车已转动了100多年,康康舞历经百年而不衰,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万观众。法国每年新年夜都要向全国转播红磨坊或丽都夜总会的歌舞表演,很像中国的春节晚会。是巴黎这片追求自由与开放的土壤滋养了红磨坊,它已经长成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也是世人探视法兰西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