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的广场
埃菲尔铁塔站在塞纳河的左岸,协和广场躺在塞纳河的右岸。
从埃菲尔铁塔到协和广场,要通过塞纳河上的桥,要通过一条不太长也不太宽的林荫路。这条路的下面有一条隧道,19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戴安娜王妃就是在附近的饭店就餐后,乘车穿越这条隧道时香消玉殒的。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中心的黄金区域,北面是海军部和克里荣酒店,东面是杜伊勒利公园,西面是香榭丽舍大道,南面是塞纳河岸,面积8.4万平方米,是法国最著名、最美丽的广场。
这个名为协和的广场,却有一段并不和谐的暴力,它曾充满了血雨腥风。
协和广场最初被称为路易十五广场。1748年路易十五病重,一个雕塑家为了表示对国王病情的关切,特意为路易十五创作了一尊铜像。路易十五病愈后,就在塞纳河的北岸修建了路易十五广场,用以安放这尊铜像。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热血沸腾的巴黎人在攻下巴士底狱之后,又拥到广场推倒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把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因为“自由、平等、博爱”是当时响彻云霄的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
然而,当年广场的中央并没有竖起随风飘扬的三色旗,而是高高地矗立起一座令人胆战心寒的断头台,自由广场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场。
那个一度被人称作“黑寡妇”的断头台高约4米,主框架由红漆木制成,上悬一把40公斤的刀片,锋利无比,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只需2%秒。
古代欧洲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森严,对于一般的死刑犯,处决的方法大都是绞死、火烧或车裂,而砍头这种方式只限于对少数具有贵族头衔的犯人。
断头台是大革命期间,由“富于人道与平等思想”的法国医生基罗廷发明的,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参与了设计。在大革命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发挥了“无痛死刑”的“人道主义”功能,因为与刀劈斧砍相比,断头台更多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意味。
断头台在一年多时间里,锋利的刀片起起落落,先后砍下了大约4000多人的脑袋。
有人说,巴黎具有把一切都变成艺术的魔力。那段时日,巴黎真的把砍头变成了流行时尚,以至于断头台造型的首饰与玩具曾风靡一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亲手参与设计并批准使用断头台的路易十六也在这个断头台上身首异处。玛丽·安托奈特王后、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革命领袖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众多名人也都是在这里先后被送上断头台的。
革命者首先把反动君主、贵族们砍了头,后来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又相互挥刀砍杀,甚至殃及平民,杀得血雨腥风,血流成河。结果是拿破仑渔翁得利,乘隙攫取了最高权力,并加冕称帝——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
雨果曾这样写道:“所有看过断头台的人,都会发出一种神秘的战栗,所有的社会问题,也都会在那锋利的板斧四周举起他们的问号。”
据说当年由于这里血腥味太重,以至于一队牛群要从这里经过时都戛然止步,改道而行了。
然而,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年那些挤满在断头台边的看客,竟然嫌断头台的行刑过程太快,使他们无法充分欣赏死刑犯人的痛苦,因而齐声高喊:“把我的绞刑架还回来!”
如果你当时亲临现场,恐怕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心到底是肉长的,还是铁铸的?
罗兰夫人,那位受人尊敬的“吉伦特的无冕女王”,她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时,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
“自由,有多少罪恶假你的名义而行!”
协和广场腥风骤,
杀气冲天血雨稠。
革命皆因自由故,
自由却被野蛮囚。
一直到1795年广场被重建,为了纪念战争的结束和人民祈求和平的愿望,才最后改名为协和广场。
协和广场呈正八角形。八座形态各异的女神雕塑分别置于广场八个角的中央地带,分别代表着里昂、马赛、南特、里尔、卢昂、布雷斯特、波尔多和斯特拉斯堡在法国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8个城市。
广场正在维修,一些维修设备影响了观瞻。
我们在外围拍照之后,来到最引人瞩目的、矗立在广场中央的卢克索方尖碑前。
这是当年埃及总督为了感谢法国学者对重新解读埃及古文所做出的贡献而赠送给法国的大礼。
这座距今约有3400年历史的方尖碑,高约23米,重达220吨,是由整块粉红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碑身上镌刻着1600个古埃及象形文字,主要内容是赞颂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而碑身底座的基石上则记载着将方尖碑从遥远的埃及卢克索神庙运到巴黎的艰难路程。
在卢克索方尖碑的两侧,是两座仿照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的喷泉而建的塔形大喷泉,其寓意分别是江河航行和海洋航行。喷泉共分三层,环绕底层的是一圈铜雕人像。在铜雕人像后面巨大的水池中跃出对称的八条美人鱼,从嘴里喷射出来的高高的水柱越过塔顶直飞空中,散射成漂亮的图形。而从顶层喷泉涌出的水则很均匀地顺着塔顶直泻下来,使每一层的喷泉都挂上了一副亮丽的珠帘。在午时强烈的阳光下,整个喷泉更显得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协和广场虽然很美,可我总觉得它有一丝血腥气,就像广场上那些维修的机械一样,与精美的设计和雕塑、喷泉显得很不“协和”。特别是罗兰夫人那句名言,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
自由,有多少罪恶假你的名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