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七讲 人才(上)

  在鉴才用人方面,刘邦是一面旗帜。他说自己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后勤不如萧何,却把汉初三杰用对了,而成就大事。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等著名帝王,都有关于人才的佳话。不过,韩信并不是刘邦发现的,而是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之下,才半信半疑、筑坛拜为大将。

  曾国藩鉴别人才的本事可谓当世无双,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得到如此多的称赞。其特殊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帝王,却携帝王之势,统东南半壁江山,“天才人才居其半”——这句话也许夸张了点,却能显示他要做皇帝的某些历史背景。要团结那么多人才,第一需要海一般广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他们;第二需要一双慧眼,才能发现他们;第三需要相当的事业规模,才能招得来,留得住,用得足。

  这对曾国藩是一个挑战,他不是帝王,必须在清政府的监视、猜忌、限制中发展人才队伍,还要防止别人挖墙脚。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还好,一般不趁火打劫,别的人就不讲规则了,总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拉走他的干部,兼并他的队伍,所以他参劾李元度。李元度是他的好友,也是他的救命恩人,如果不是绝大的利害关系,他不会那么狠心。胡林翼也试图拉拢罗泽南、李续宾兄弟,左宗棠专门捡他不用的人才,李鸿章则虚心向他请教,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幕府/人才队伍。

  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谋划策的英才,另一类是冲锋陷阵的雄才。一类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另一类是尽心辅佐的助手之才。一类适合做部下,属上下级关系,另一类可以称为智囊,关系平等,适合做朋友和同僚。重要的是如何发现他们、培养他们、任用他们。由于人才对成就大事极重要,本书分两章来完成。关于发现人才,本章侧重两点,一是广揽人才,二是判断人才。

  广揽人才

  还在当京官的时候,曾国藩给咸丰帝上过一个奏章,大谈人才之道,想为天下储备人才,因为缺乏具体目标,没有针对性,被咸丰帝当做空谈,弃之不用。出任团练大臣之后,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急迫起来。军事、文案、后勤人才都十分匮乏,又因为刚刚起步,事业规模小,主要靠朋友、师生推荐,很多人却不肯来。

  1.通过熟人推荐人才

  曾国藩最初训练的湘军只有三营一千零八十人,营官分别为罗泽南、王鑫和邹寿章。

  罗泽南跟曾国藩是老乡,做过曾国华、曾国荃的老师,咸丰元年(1851)跟曾国藩的父亲一起办过团练。曾国藩的大儿子娶贺长龄的女儿为妻,也是罗泽南牵线搭桥。曾国藩对罗泽南很敬重,有时候称他为先生。曾国藩给咸丰帝上奏章,批评咸丰帝,差点引来大祸,其重要的支持者,就是罗泽南。罗泽南是曾国藩集团的早期重要成员之一,牺牲最多,也最早。咸丰三年,曾国藩训练的湘军第一次出战,在南昌城下,死骨干七人,其中四个为罗泽南的子弟学生,谢邦翰、易良干、罗信东、罗镇南。他本人于咸丰六年三月中炮,死在武昌。

  王鑫,湖南湘乡人,罗泽南的学生。尽管跟曾国藩不合,归于骆秉章门下,却仍然不出曾国藩的朋友、师生范围之内。后来转战江西,常以少击众,身经百战。咸丰七年病死军中。

  邹寿章,湖南新化人,是江忠源的表弟,不善带兵。曾国藩第一次作战失败了,即岳州惨败,邹寿章管带的一营全部被歼。又改领水师,在湖口遭到袭击,全营溃散。最后归于骆秉章。同治二年(1863)死于绍兴厘金局。

  曾国藩在衡阳练成万人,准备出省作战,路过长沙,给左宗棠写信,要求他来参加,遭到拒绝。还发出了几封邀请函,好友冯卓怀、郭嵩焘没有来,刘蓉被硬拉来了,没待多久又走了。留下来的有胡林翼、李元度、陈士杰等。大概来与不来,各占一半。

  最初跟随他的几个人才,大都死在军中。江忠源死在庐州,罗泽南死在武昌,王鑫死在江西,塔齐布死在九江。李续宾咸丰八年死在江西,李续宜同治二年死在安徽,兄弟俩都是罗泽南的得意弟子。即使胡林翼,也在咸丰十一年病死武昌。李鸿章咸丰八年才入曾国藩幕府。从个人祸福来讲,去得早了,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去得晚了,又分不到羹,确实需要选择时机。如果判断不准,那就听天由命好了。

  通过熟人推荐人才,尽管范围有限,是其缺点,却容易得到德才兼备、独当一面、值得信任的大将之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嘛。曾国藩集团的四大首脑人物,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在熟人圈子里出现的。而他手下的一等大将,一半从熟人圈子来,一半由招募而来。僚属、营官等二三级人才,大概也各占其半。这既是成就大事的可靠保证,也是由他寻求人才的方法所决定。他跟朋友、师友、家人通信,常常会要求他们帮忙推荐人才。他们推荐过来,即使能力不够,却可靠,不会出大的偏差,更不会倒戈叛变。

  这对今天还有借鉴价值。需要区别的是,曾国藩积极提倡忠义血性,这对他的人才集团和事业规模都起了很大作用,没有遭遇像天京事变那种恶性内讧。但在今天,忠义血性几乎已经消失,而以待遇高低/利益为第一取向,如果只强调忠义血性,所得人才可能不多。

  据说网络上有一个调查,有一家外企,工资很高,福利也好,你通过层层考试,终于成为其中一员,却发现它在损害中国的利益,而且你必须照做,才能保住饭碗,问你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结果90%的求职者选择留下来。这个测试部分地反映了忠义血性正在被利益所取代的趋势。

  忠义血性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人心中,不过需要变化方式,比如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对杜绝集体跳槽、盗卖商业机密之类的恶性事件,还是有帮助的。尽管钢筋混凝土代替了雕梁画栋,电脑淘汰了算盘,迷你裙取代了旗袍,汉堡包深受小孩子喜欢,而儒家文化仍然顽强地延续着,有识之士也在为之奔走呼告。不过,能不能一直保持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似乎还需要上百年的观察。

  2.到处延揽人才

  但对成就大事来说,仅靠熟人圈子显然不够。

  开始人才不够用,曾国藩自己也能顶替一阵子。随着军事上的逐渐胜利,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升任两江总督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那些遭到战争破坏的地方,要赶紧恢复经济建设,又增加了吏治人才。

  当初,在准备出省作战时,他写了一篇《讨粤匪檄》,号召那些“血性男子”、“抱道君子”、“仗义仁人”都来他军帐任事。血性男子来了,他聘为心腹,冲锋陷阵。抱道君子来了,他延为宾师,出谋划策。仗义仁人来了,帮着捐银助饷,给予奖励。对敌方阵营,他要求那些“久陷贼中”的人,或者杀其头目,或者以城来降,都授予官爵;对那些被裹胁的人,要他们抛下武器,空手投诚,一概免死,不予追究。韦俊、程学启、陈国瑞等人,即是从太平天国叛变过去的。

  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广揽人才的基本思路,想把正反两方的人才都争取过来。来的人越多,可供挑选的越多,他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要发布告示,深入查访,寻找远近人才,或者让各地政府逐级推荐。

  曾国藩的启示

  人才储备就越多,判断人的经验也丰富起来。

  太平天国消亡之后,余部发展成为捻军,在黄淮地区活动,把僧格林沁都打死了。清朝赶紧调曾国藩北上剿捻。那时他的幕府已经汇聚了天下人才,仍然发布告示,寻访英贤。

  太平军和捻军都被镇压了,地方军政大权也落到督抚手中。清政府为改变外重内轻的局面,削夺地方权力,调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曾国藩知道京城士人风气不好,仍要各州县荐举人才,多的可以保举五六人,少的一两人,他将亲自接见,予以褒奖,凡不保举或保举失当的,则要给予惩罚。

  来的人多了,就有两个问题,一是诚心够不够,二是接见辛苦。能不能处理好这两点,跟成就大事的胸襟、气度、大志有关。曾国藩既然有大志,当然也拿出诚心来,以感动天下人才。

  当时有坐台这一种形式,大官接见属僚,他自己坐在中间,属僚都站在旁边听,长官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曾国藩却不那么做,除晚年身体欠佳外,从来不坐台,要么都坐着,要么都站着,或者一起去散步,显得平易近人。这样做能团结人心,让属僚感到诚意。而曾国藩去见慈禧时,快60岁了,却是跪在地上,年轻的寡妇问一句,他答一句,不敢多说。

  来的人都及时接见,也是蛮辛苦的事。尤其年纪大了,仍然坚持过去的见客习惯,结果把身体搞垮了。他在61岁上死去,死在南京官署。

  江苏巡抚跟清朝报告说:“曾公从京城回来,业余时间,无客不见,见了又聊得很细,还殷勤训导他们。下属贤能与否,事情来龙去脉,他都默识在心。年纪越大,人越勤勉,大家无不佩服。为了人才,他是竭心尽力,终于搞垮了身体。”

  他的死跟精神上的打击关系最大,也就是一年前,因为天津教案,从中兴名臣跌落成卖国贼,遭到全国一片骂声。但江苏巡抚也没有虚夸。曾国藩死前五天,最后一天没见客,前四天分别见客七次、七次、八次、六次,因为身体不好,只有两次是站着见的。死前三天,他写日记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精神状态似已不能支撑,仍然见客八次。

  曾国藩跟赵烈文说:“求才很不容易,其中奥妙太多。”

  赵烈文说:“就是一个诚字。上以诚求,下以诚应,只要把国事当家事一般尽心,哪里会找不到人才。”

  有了诚,与此相应,胸怀也会宽大广远,容纳各色人才,而不是只取与自己相似的——这一点是用人者要注意的地方。

  曾国藩的启示

  诚心不足,胸襟不宽,对广揽人才颇有妨碍。

  广泛招揽人才,不仅能得到人才,也避免把人才推到敌人那边去。据说左宗棠去拜见过洪秀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也去投靠过,都没有被采纳,才到曾国藩这里来。从清朝一方来说,如果洪秀全考中举人,或者不管用什么形式,只要把他吸纳过去,他就不会造反了,说不定还会像曾国藩一样,忠心耿耿卖命。

  反观太平天国一方,在寻求人才、团结人才方面,显然远不如曾国藩做得透彻。这是他们失败的一大原因。

  判断人才

  这么多人招揽过来,必须有一个了解和判断,才好安置。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见面和谈话。这个办法是不是不科学?完全靠主持者的经验与个人判断,似乎有点玄,其实不然。人力资源课程讲过大量细致的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常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来做出判断,不过多了一个测评载体而已,其本质相同。经验丰富的测评专家与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其原理大致相通。中国古代教育当然有种种弊端,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培养通才。关于这一点,还值得继续研究。

  美国有一个学者,他用了二十年时间来研究百万富翁的成功智慧,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那些富翁们,大多在大学时代,就学会了对人的准确判断。他们当然不能与曾国藩相比,但曾国藩说的,“凡办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却是成就事业的保证。为剿灭太平天国,他网罗了天下一半的人才(“天下人才居其半”)。大凡卓越的领导者,也许天赋使然,也许积累了经验,总能准确判断人才。“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语),若每一个人都按此规律考察,哪有时间等你?因此,学习对人的准确判断,掌握其技巧,那是成就大事所必需的。

  作为生活中的一般情况,对人有准确判断,至少可以不受骗,那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要贪便宜。骗子得手,不就是利用了人的“想占便宜”吗?如果坚信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坚持不占别人便宜,坚持不贪小便宜,上当的可能性会少好多。

  数年前的秋天,在工人体育馆那边,一辆小车戛然一声,刹在我身边。下来三个老外,拿着一叠美元,跟我嚷嚷。问答半天,我听懂了,他们想跟我换人民币。我有些动心,一转念头,又觉不妥,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劲。“莫占人家便宜。”想起这句话,我心头雪亮,请他们找中国银行去。然后就看到报上说,有老外街头换钞,警惕上当。

  识人,分才与德两项。才易识,德难辨。才能嘛,如判断骡子与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品行,就没那么直观。人心如沟壑,厚貌深情,最不好辨别。

  曾国藩的启示

  久注观人精神

  神,指眼神,通过眼睛里的神情神态,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邪心正。最精练的概括,就是“一身精神,具乎两目”,这也是《冰鉴》开篇的话。类似的东西,西方有没有?从“东学西学,悠悠一理”来看,应该是有的。中国讲“相由心生”,西方的话是这样的:We each em body our own idea。Individuality resides in a formal cause。第一句话是柏拉图说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从个体上表现着我们的差异。第二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意思是,形象造成个性差异,跟“相由心生”很接近。

  通过眼睛里的神来辨别忠正与奸邪,原文拟备如下:

  古者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骇鹿,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托迹二清,不可不辨。(《冰鉴全集》第31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文字大意是,古人讨论眼神,分为清浊两种,清浊容易辨别,邪正不好辨别。辨别邪正,应该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安静时,眼睛像明珠,晶莹玉亮,含而不露,运动时,目光如春水,清波流转,粼粼光芒;安静时,四处无人,运动时,飞箭穿心,这是清澄到底的眼神。安静时,像萤火烛光,虚弱飘忽,闪烁不定,运动时,像逆波回水,光芒涣散,混沌不清,这是尖巧伪善的眼神。安静时,双目微闭,半睡半醒,运动时,麋鹿惊恐,四面张望,这是邪心内萌、刻意掩藏的眼神。前一种是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人,后一种是奸心暗藏邪念隐匿的人,两种情况都混迹在眼神澄清之中,不可不辨。

  这是判断正义之人与奸诈之人的方法。结论就是,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萤光,动若流水

  静若无人,动若赴的←→静若半睡,动若骇鹿

  这个方法在历史上是有案可查的。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几个叔叔是大将军。他爸死得早,孤儿寡母,备受冷落。王莽不泄气,不自怜,不仅发奋读书,而且孝心极厚。叔叔病了,王莽床头床尾伺候了一个月,还亲尝汤药,以防有人下毒。叔叔病好了,王莽也瘦得不成样子。叔叔大为感动:有子不如有王莽。逐渐得到赏识和信任。在帮助叔叔打击政敌的过程中,王莽因为告发大奸有功,封官。到38 岁时,升做大司马,三公之一,是辅佐皇上的最重要的大臣。

  那时,他在朝野有很好的声誉。他母亲生病,大臣的夫人都去探望,一个穿粗布衣服的妇人出来迎接。早听说王莽家居简朴,众夫人也不以为意。但是,当她自称王莽的夫人时,众夫人面面相觑,大惊讶了一番。

  他造西汉的反,大忠臣变成了大奸臣,天下哗然。在篡位之前,有没有人察知他的贼心呢?白居易说,如果他篡位之前意外地死了,是不是将留清誉于世呢?

  《资治通鉴》记载,他当大司马以后,新任司空之职的彭宣,第一次看到王莽,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而神有邪狭,必乱世。”就上书皇帝,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请求退休,回家养老。王莽恨恨地同意了,而不肯给养老金。彭宣回乡数年就死了。

  曾国藩的启示

  乍见观人情态

  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这也是《冰鉴》的话,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仔细考察人的精神;打个照面、擦肩而过,就考察人的情态。精神存蓄在眼睛里,情态外露在行为上,因此情态比精神容易判别。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冰鉴全集》第208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大家”指学识渊博、举止厚重,有大风范的人。古有一语,最为传神:“大人之风,山高水长。”大家风范就是气度豪迈,安详庄穆,闲雅冲淡,即使羞涩,即使沉默,仍是一种佳相。据说孔子不善言辞,有些木讷,而在大殿上,为了国家利益,却能慷慨陈辞,滔滔不绝。

  心地可以像小孩一样纯洁,行止也可以像小孩一样活泼,仍不失为大家风范。成人有孩童一般又跳又叫的情态,如是出于真情激动,也不失为端庄大方。如是出于伪饰之心,或者本身就是痴呆傻,跟真情流露大不同,这是可以通过神情观察到的。“羞涩亦佳”跟“跳叫亦失”的区别,仍然要从神的清浊来辨别。

  不谙世事的公主流落民间,一定有很多笑话,她的神她的情却是清澄的。深于事故的老狐狸,即使装出小孩子一般的单纯,也难清澄到底。

  下面节录的几段文字,供参考。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纯奸能豁达者,其人终成。(《冰鉴全集》第158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春秋时期,郑国是一个小国家。郑武公雄才大略,为扩展疆域,盯上了邻邦的土地。

  邻邦胡国是少数民族,勇猛善战,不宜力攻。郑武公就把女儿嫁过去,做了胡国王妃。玉人在怀,春宵欢乐,胡国君连朝都懒得上了。郑武公暗自高兴,召开会议,商量怎样开拓疆土。

  下大夫关其思说:“最合适的选择是胡国。”

  郑武公勃然大怒:“你怎么可以陷我于不义?”

  关夫子却大谈攻打胡国的好处,郑武公气不过:“来人啦,拖出去斩了。”

  消息传到胡国,国王感激得不得了,更加纵情声色,边防慢慢松弛下来。郑武公进攻胡国,大胜而归。

  一弃女儿幸福,再弃大臣性命,郑武公纯奸能豁达,终于有不小的成就,成就了郑国小霸的大好景象,开春秋争霸的风气。历史评价他是“但开风气不为先”,为齐桓公称霸引路。

  关于曾国藩准确判断人才的本事,有两个故事广为流传,一是判断江忠源,一是判断刘铭传。

  1.识别江忠源

  由郭嵩焘介绍,江忠源去拜见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已经在京城做官,从湖南来的人,一般都要去见一见。

  江忠源有侠义之气,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两个大男人,尽讲一些市井琐事,似乎不是英雄豪杰所为,却谈了两个小时,还时常爆出笑声来。

  江忠源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没有这样的人才啊。”

  接着又说:“这个人会立名天下,却会保持气节,壮烈而死。”

  大清从乾隆传位道光,太平了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动乱,大家听曾国藩这么说,都觉得惊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湖南老家,江忠源曾经一战即镇压了当地农民雷再浩的暴动,被提拔为知县,却不广为人知。太平天国兴起之后,从广西转战湖南,须通过湘江水路。江忠源就在上游蓑衣渡设伏,打了一个大胜仗,扬名天下。太平天国方面,南王冯云山牺牲,为其重大损失。他的威望素高,与杨秀清并伦,他若活着,杨秀清有了制约,天京事变大概不会发生。

  1853年,江忠源授安徽巡抚,官阶跟曾国藩相当。咸丰帝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当时是超过曾国藩的。曾国藩说要练成万人,全部交给江忠源统带,即跟此有关。那一段时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任团练大臣,没有实权,处处被动,甚至搞得被绿营士兵追杀,很是狼狈。

  曾国藩说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又会壮烈而死,他是如何看出来的?暂时没有找到确凿的凭据,大概要从《冰鉴全集》中去找答案,却又不能完全依赖一本书,因为曾国藩对江忠源的了解不止一次见面。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十七日,曾国藩给叔父写信,说起江忠源的事迹。那年八月初五日,湖南湘乡一个叫邓铁松的人,跟江忠源一起从京城回老家。六天之后,竟死在路上。江忠源不辞劳苦,必信必诚,亲自扶送灵柩回去。那之前,湖南新化一个叫邹柳溪的人,在京城病死,也是江忠源办理后事,亲送灵柩回家。曾国藩说:“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亦极难矣!”

  如此看来,江忠源果然有古侠士之风,决不是浪得虚名。韩愈作诗曰:“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江忠源的忠义行为,无论今古,都值得推崇吧。

  太平军攻破庐州,江忠源要自刎,被部下抱住了。又一路奋战,身受七创,才把自己投进一口池塘。

  站在曾国藩和清政府的立场,江忠源可谓一门忠烈。三个弟弟,江忠浚、江忠济、江忠淑,两个族弟,江忠义、江忠信,都从军。

  江忠浚,《清史稿》说有传,却查不着,不知何故。曾国藩写的《江忠烈公神道碑》明确记载有他的名字。江忠源在庐州被围,他与刘长佑带兵去救,遭太平军阻击,连庐州城墙都没有靠近。历任安徽、四川、广西布政使。

  江忠济,战功最伟,咸丰六年死于岳州。

  江忠淑,一直在老家招募军队,赡养母亲。

  江忠信,16岁随江忠源从军,江忠源死后,继续带兵,在攻打桐城的时候,连破十六营,被太平军的大炮炸死。

  江忠义,18岁从军,江忠源死后,多次带兵与石达开战,官至贵州提督,同治二年病死军中。

  还有一个族弟,江忠珀,仅见于少数资料,不知可信否,随刘长佑入军,累功至总兵,加提督衔,同治二年入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同治八年战死在鸡鸣关。

  江忠源一门忠烈,如此看来,曾国藩还是蛮有号召力的,那么多人肯追随他出生入死。也可以想见为了赢得那场战争,湖南一省所付出的代价。

  2.识别刘铭传

  淮军建立之初,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不巧老家伙散步去了。

  等他散步回来,李鸿章说:“老师,我招了三个人,带过来给您看看,给他们安排什么职务比较好。”

  曾国藩说:“不用看了。”

  李鸿章问:“为什么?”

  曾国藩说:“第一个人抬头不敢仰视,是一个严谨心细、老成厚重的人,可以安排一般官职。第二个人当面恭敬、正视不乱,背地里左顾右盼,必定是个阳奉阴违的人,不可用。第三个人怒目而视,势同金刚,精神始终挺拔不懈,忠义满怀,是个将才,功名不在你我之下。”

  他就是刘铭传,淮军名将,安徽合肥人。本为盐贩子,聚众贩卖私盐。后随李鸿章办团练,编入淮军,初为营官,只有部下几百人,即铭字营,逐渐扩充为淮军主力和最大一支。随曾国藩剿捻军,推为首功。在民族事业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积极开发台湾。台湾本属福建,在他的主张下,台湾继新疆之后,升级为省,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免于被日本侵占。并开始修建贯穿台湾南北的铁路。这是淮军对中国民族事业做出的唯一贡献。

  淮军不如湘军,以收复新疆与开发台湾之功大功小,可见一斑。

  在识别人才方面,曾国藩也上过当,被一个家伙骗了钱财。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难免的。

  人们还传说他著有《冰鉴》一书。《冰鉴》一书确实有,却不是曾国藩写的,这已不容置辩。但其对鉴别人才的讨论,却有其精当之处,不可不读。全书不过2269字,比《道德经》五千言都少,分为七篇。对于今人来说,至少第一、第四两章都可谓精华,第一章重点考察精神,第四章重点观察情态。

  通过长时间接触交谈,也是发现人才的重要办法。在安庆的时候,曾国藩每天接见三人,让他们分别书写自己的履历,只看笔迹,不问别的,虽不作为依据,却能看出一些东西来。

  他识别人才并不是都用那些神乎其神的方法。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叛变,投靠了曾国荃。曾国藩本来不想用他,曾国荃却说,韦志俊善于用兵,心地也好,曾国藩就想让韦志俊独领一军、独当一面。幕僚认为,韦志俊毕竟是叛变过来的,不适合独领一军,还是跟随鲍超比较稳妥。曾国藩就改了主意,让韦志俊跟随鲍超。不料曾国荃又来信,说韦志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宜重用。曾国藩就教导他说:

  观人论事,博采众论还是比较稳当。本来韦志俊的为人,水师很多营官说他好,祁门县令也说他好,我都没有动心。直到老弟你来信说他心地好,我才动心,决定用他。临到用时,你又说他不好了。你现在多说鲍超的好话,到时不要又来改口啊。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