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讲 小物

  曾国藩位至公卿,日常小事当然无须自己动手。在北京做官时,尽管开始是从七品,等于今天的副处长,他家也有至少一男一女两个下人。琐事安排下人去做,养成了习惯,小事再不爱做,这固然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会养成懒惰的毛病。领导要规画全局,也要抓小事,否则散漫风气传开,上行下效,就不知如何收场。太平天国后期,诸王将官众多,作战的士兵反而少了,给战争胜负带来一些影响,不可不谨慎。

  曾国藩的启示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勤谨小事

  曾国藩在《小物》一篇论文中讲道: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慢哉?诸葛忠武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岁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朱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秦始皇衡石量书,魏明帝自案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为后世所讥,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不知,问刑狱不知,未可以为人臣之法也。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苟有车必见其轼,苟衣必见其蔽。苟为博物君子,必见其著述满家,抄撮累箧。苟为躬行君子,必见其容色之盎,徒党之感慕。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见思。苟善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为效,而但凭心所悬揣着为高,则将以虚薄为辩而贱民检,以望空为贤而笑勤恪。何晏、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昧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成,不亦悖哉?孔子许仲弓南面之才,而雍以居敬为行简之本,盖必能敬乃无废事也。

  我宣宗成皇帝临御三十年,勤政法祖,每日寅正而兴,省览章奏,卯正而毕,事无滞留。道光二十九年,圣躬不豫,自夏徂冬,犹力疾治事,不趋简便。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始命皇四子代阅章奏,召见大臣,即今皇上也。对事甫毕而宣宗龙驭上宾,盖以七十天子笃病半载,其不躬亲庶政者仅弥留之顷耳,为人臣者其敢自暇自逸,以不亲细事自诿乎?

  最可取的,就是第一句话:“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事无巨细,都来过问,都来亲理,显然有不是当领导的职责。何况曾国藩在批评咸丰帝的时候,还特意指出他的一个毛病,谨于小,而忽于大。哪些小事该抓,那些小事不管呢?抓带趋向性的小事,抓意义重大的小事。诸葛亮凡二十杖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审查,有人批评他这种做法。不过,正是因为他能亲理细事,蜀国在刘禅昏钝、人才凋敝的情况,仍然可以支撑那么些年。

  曾国藩认为,皇帝可以不亲小事,大臣却必须勤谨小事。秦始皇每天要读的文书重达一百二十斤,常常是两个人抬进去,等他看完了,再抬出来。那时文书报告都写在竹简上,所以很重,也很多。魏明帝,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亲自兼任尚书令,工作也琐碎而辛苦。这些是皇帝亲理小事的例子,却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说皇帝不应该在小事上浪费那么多精力,交给大臣去办就是了。

  曾国藩提到的陈平的故事,原委是这样的。

  刘邦死了,吕后专权,想把天下改姓吕。十余年后,吕后也死了,陈平、周勃等元老大臣联合起来,一举消灭了吕氏乱党,重新恢复刘姓天子。周勃功劳最大,所以做了右丞相,陈平其次,为左丞相。

  有一天,皇帝问周勃,天下钱粮多少,周勃一无所知;再问天下刑狱多少,还是一无所知。皇帝叹了一口气,又问陈平。陈平说,钱粮多少,可以问管钱粮的官吏,刑狱多少,可以问管刑狱的官吏。皇帝听了,很有些意外,就问:“那你是做什么的呢?”陈平说:“我身为丞相,上辅佐天子,下领导百官。”

  周勃就在私下里责备陈平:“原来你早就知道,怎么不教我?”陈平反讥道:“你是右丞相,还需要教吗?”没过多久,周勃就辞去职务,陈平升做右丞相。

  曾国藩觉得,陈平的回答固然巧妙,也是实情,但不足以为群臣的表率。大臣还是要勤于政事才对。跟着就援引曹魏的人物为例:“何晏、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昧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成,不亦悖哉?”

  曾国藩说的何晏、邓扬,是曹魏时期的人物,详见本讲后面的人物故事。

  抓大放小,这句话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做大臣的必须有一个准确判断。身居高位,常常了解不到真实民情,不知道人间疾苦。由于他们多年前也在一线待过,如果还用那时的经验来看待今天,就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所以越在高位,越应该重视情报的真实性,越要经常到一线去走走,了解情况。即使这样,也有一个大事小事的问题。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固然不对,只抓大事,不管小事,也不大对。

  曾国藩的启示

  领导要重视那些意义重大、带趋向性的小事。

  曾国藩重视哪些小事呢?

  枪子、炮子如何造法,开始他也不懂,就让铁匠用生铁铸造,铁渣滓没有完全熔干净,经炸药一催送,就全部散开了,而且蜂眼很多,响声大,却射不远。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来就用熟铁打造。具体做法是,先把铁炼成直条,每条烧红,前端截下半寸,打成圆粒,再把前端烧红,又截断打成颗,每颗有葡萄大小。

  坐困江西的时候,他跟属下商量,仍然用这个办法打造枪子炮子。属下嫌效率低,就做了一个铁模子,把铁条截断,放进模子里,宛转锤炼之后,颗颗圆滑,非常可爱,射程也增加了,可以射到五百米之外。

  湖南、湖北、江西,也就是他的三个根据地,都用那个办法打造。每发炮弹含铁粒百余颗,大炮弹甚至含铁粒三四百颗,喷薄而出,如珠如雨,避不胜避,杀伤半径大。

  曾国藩说,不仁之器,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了。尽管洪、杨之乱已经结束,但海防、边疆还没安定,打造枪子、炮子的方法,必须继续研究。

  建立水师,他想尽各种办法来抵御炮子。开始学习戚继光的做法,用盾牌,外面用牛皮蒙着,涂上生漆,里面用棉花、头发搓成小团装填,枪炮无坚不摧,结果一点不管用。

  又用鱼网数层,张挂在船上,炮子一穿即过。用棉絮湿了水张挂,炮子也是一穿即过。用生牛皮张挂,也不管用。再用数层盾牌,外面编竹鳞,加上牛皮,再加湿水棉絮,再加头发,合成盾牌,还是不行。

  杨载福干脆什么都不要了,以血肉之躯,直立船头,无论枪子炮子如何呼啸,都听之任之,决不躲避。部下也跟着他学,湘军水师就成了真正的亡命之徒,全无畏惧。

  他是文人带兵,写诗歌为家常便饭,不算什么,所以《保守平安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爱民歌》、《解散歌》都不是表现他重视细节的好材料。不过某些细节,却可以看到他的心思,“三军个个仔细听,莫走人家取门板,莫借民间锅和碗”,跟后来的什么东西依稀相似;“脚上草鞋紧紧穿”、“莫穿红绿惹人笑”这样的话也写了出来。

  再看他亲定的营规,前后共五十条,墙筑多高多宽,壕挖多深多长,门怎么开,都有明确的数字规定。还规定了挑土必须用四方布袋,装枪子火药必须用生漆皮桶。

  还规定营外挖茅厕,每百人一个;三箭之外拉一道绳子,闲杂人等,概不准靠近。行军途中,任何人不得进店吃饭。

  马队后来才建,也规定了详细的二十条,口粮、人员分配都有详细说明。

  这些规章制度烦琐、细碎,他有很多幕僚,似乎可以让他们拟初稿,自己来修改。不过还是自己写比较完满,不会漏掉重要细节,也不会添油加醋,规定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扎营,忌低洼潮湿,忌坦地平原,四面受敌,忌斜坡,炮子易入。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难以想到这么全面。

  做人的细节

  咸丰十年(1860)六月,肃顺推荐他做了两江总督,这对他的军事生涯,以及镇压太平天国,都意义重大。但是,他没有给肃顺写过一封私人信。而穆彰阿对他的提携,他却感激在心。同治八年(1869),他去北京任直隶总督,腊月廿八日,特意去穆彰阿旧宅,见到了他的两个兄弟,对今昔盛衰变化,感叹了一番。肃顺家人却只字未提。这是形势变化,有所分辨、有所选择的结果。

  而且,他还去了塔齐布家里。塔齐布是他的第一悍将,对他曾国藩也是一片血诚,可惜死得太早。他一去,塔齐布家人直接引他到上房,具酒席招待。塔齐布的母亲80岁了,说起塔齐布,两人相对涕泣。她有三个儿子,一个死于咸丰四年,塔齐布死于咸丰五年,最后一个死于四个月之前。三兄弟都没有儿子,只有闺女。塔齐布的妹子和女儿都出来拜见,求曾国藩提携提携她们的女婿。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亲房无可继承之人,实为可惨。”那时塔齐布死了有十四年半了。

  这些都属于做人的细节。

  本书讲到了曾国藩对陈国瑞的培养(见“人才”下),而曾国藩在如何用他这个问题上,既能充分表现曾国藩的用人方法,也能表现曾国藩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曾国藩第一次接触陈国瑞是在同治二年,他正跟着僧格林沁打捻军,也是湘军围攻南京最吃紧的阶段。当时曾国藩52岁,陈国瑞26岁,已升总兵官,正二品,似乎年轻有为。

  同治二年末,陈国瑞、李世忠发生械斗,曾国藩奉命调查。因为不归自己管,所以他跟朝廷报告说:“谨把我所知道的奏报朝廷,其详细情形,僧格林沁自会查明处理。”大概从那时起,他了解到陈国瑞的一些品行。

  两个月之后,朝廷来函征询意见:“陈国瑞勇敢素著,能否独当一面?着曾国藩察看,迅速回报。”

  曾国藩回奏说,陈国瑞骁勇善战,罕有伦比,唯年仅二十余岁,杰骜之气未化,在驻地辱骂官差,骚扰百姓,又与李世忠相仇,断难独当一面,还是归僧格林沁管带比较好,可以煞其猛鸷之气,而不宜统管扬州军政;李世忠官至提督(从一品),断无变志,而部下素无纪律,难保不节外生枝,最好让陈国瑞与他分开驻扎,越远越好,不再相互争斗。

  这就是曾国藩。前面跟朝廷回奏时,只报告情况,不做结论,免得引起误会,因为有僧格林沁在那里。当朝廷来函询问人事安排,他就摆出结论,说明理由,还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案。从这里可以看到曾国藩用人、做官的手法,谨守臣子的本分。仍然坚持德重于才。

  南京城陷落之后,陈国瑞带兵追剿太平军残部,有人说他叛变了。曾国藩给好几个朋友写信,都提到这件事,却多少有点怀疑:“陈国瑞之叛迹,有可指否?”

  后来证明是别人诬告,曾国藩很高兴,写信说:“陈国瑞向来打仗勇敢,本属有用之才……良用欣慰。”

  同治四年,曾国藩北上剿捻,陈国瑞归他统带。曾国藩说:“此后倘能接晤,自当推诚相待。”

  这表明曾国藩的用人原则有些变化,以前德重于才,现在有一长处,就可以用。“欣慰”二字表现了他的爱才之心,“推诚相待”表明他以诚待人。难怪说他有才癖。

  同治四年五月,陈国瑞与刘铭传打了起来。曾国藩就写了“人才”下章提到的那封长批,列举他十大劣迹,既在教导他,期望着能玉成一名将,也想试探他,好决定去留。

  曾国藩还报告朝廷说:“我给陈国瑞写了一封长批,优点缺点都讲了,希望他痛改前非,戒恶扬善,与之约法三章,现在等他回信。如果他愿意遵从,就让他另募一军,随我出征。如果他不愿意遵从,到时再据实参奏。”

  同时奏请朝廷,调陈国瑞驻防河南,与刘铭传分开,免得凑在一起,又起事端。

  为谨慎起见,曾国藩又跟朋友说,陈国瑞劣迹写满一纸,恐怕其中有传闻不实之处,能不能帮忙一一批出,好得到详细情况。这就是曾国藩的精细处。

  陈国瑞很快回信了,态度很谦恭,承认自己吃鸦片,却把其余劣迹全部否认。曾国藩很失望,认为他没有诚意,藏着机心,不可依恃,遂决定惩戒他,奏报朝廷,撤去他的帮办军务一职,革去黄马褂,戴罪立功。

  曾国藩发给朝廷的是一封密奏:“虽然劣迹多端,但骁勇善战,将才难得,臣不肯轻弃。所以只拿他不能救护僧格林沁一事参劾,别的诸般恶迹暂且不提。河南缺乏良将,给他留一个面子,冀收鹰犬之用。”

  曾国藩看中他的才干,不肯轻易丢弃,所以想通过惩戒,逼他反省。由于爱才成癖,对“玉成一名将”,仍然抱着若干希望,所以又跟朋友说:“如果他真能反省,我仍会推诚相待。”

  两个月之后,陈国瑞去拜见曾国藩,谈了三次话。察看神情,似乎不是那种不肯接受教训的人。曾国藩觉得,此人绝顶聪明,如果恳切教导,还是有转圜机会,唯嫌僧格林沁折磨狠了点,减了锐气,恐怕不如昔日勇悍。

  当陈国瑞抱假养病时,曾国藩又希望他能趁势戒掉鸦片,则磨炼培养,将来终可成一名将。

  还从捻军俘虏那里打听到,捻军对陈国瑞颇有畏惧,因为他极善夜间劫营,且打仗持久,又不怕死,不肯收队,湘淮各军虽然枪炮厉害,但不能持久,收队也太快。这加重了曾国藩的爱才之心。

  不过,当曾国藩从剿捻前线退下来,回任两江总督,经过一番犹豫,终于决定不用陈国瑞了。回到南京,他的工作是筹集粮饷,协助李鸿章镇压捻军。开始他还想把陈国瑞招过来,再练成一军。六天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前函拟招陈国瑞来此,日内反复筹思,决计不用矣。”他爱才,爱的是陈国瑞能打仗;现在不领兵了,当然就用不着了。

  曾国藩爱其才,怜其人,所以劝其德,戒其恶,却没有效果,最终只好弃置不用。不过,他对陈国瑞先扬后抑,一向骄横的陈国瑞就服服帖帖了,其他将领也就不敢跟他叫板。这就是曾国藩的做官手段。

  何晏、邓扬故事

  魏明帝曹(曹操的孙子)临死前,欲将大事托付外人。当时曹爽(曹真之子)正在床边,对明帝耳语道:“臣以死奉社稷。”明帝嫌他能力不够,不肯为手诏,曹爽就命令手下按着明帝的手,强行写了一份诏书。明帝无奈,只好让司马懿与曹爽共辅朝政。

  何晏、丁谧、邓扬、李胜皆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讨厌他们,所以四人没能做官。曹爽与他们的关系却不错,辅政后,就提拔他们为心腹。四人替曹爽策划,剥夺了司马懿的权力,并相继做了尚书、校尉等大官。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躁,机巧好利,不务根本,我担心他误你兄弟大事,恐怕会仁者离心、朝政荒废。”何晏四人听了,寻个小事,罢了傅嘏的官。

  四人欲令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就劝曹爽派兵伐蜀,司马懿劝阻无效。结果被蜀兵堵截,曹爽大败而回,伤亡甚众。又专擅朝政,乱改制度,司马懿无奈,只好托疾不出。

  管辂精通术数,何晏向他咨询前程。管辂说:“如今你位尊势重,却离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贫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则位高而颠,豪重而亡。”管辂回家后,跟他的舅舅说了此事。舅舅责备他说话太直白。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也!”

  后来曹爽被司马懿杀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管辂的舅舅问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邓之败呢?”管辂说:“邓行步如鬼躁,何如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气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故知其败也。”

  何晏平常颇自负,认为《六经》是圣人孔子的糟粕,并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态自誉,实际上属于精气浮华不沉一类人。不过他在学术方面还是有一些贡献,不宜全部抹杀。

  陈寿《三国志》记载,说何晏、夏侯玄、邓扬三人想与傅嘏结交,傅嘏却不买账。别人问为什么,傅嘏说:“夏侯玄志大才疏,有虚名而无实才;那个小何呢,喜欢谈古论今,但为人虚利而无诚意,是口舌是非乱国政的人;小邓呢,有始无终,好虚名虚利,吹捧同类,排斥异己,妒忌心也重。我看这三个人都是乱德败姓之人,躲避还来不及,哪会与他们亲近呢?”

  希特勒的疏忽

  希特勒发动战争之后,开始与苏联、美国签有中立协议,因此在欧洲、非洲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当他向苏联、美国宣战之后,他的失败命运就已经无法挽回。

  尽管美国遭遇了1929—1933年的特大股灾,但是,其经济力量还是非常强大,希特勒清楚这一点。不过,他的情报显示,他手中握有一张王牌,所以他决定跟美国开战。

  当时,美国的海军工业,尤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光学仪器设备,美国本土无法生产,基本靠从法国进口。原来,光学仪器生产技术一直被当做一项保密技术,由家族父子相传,光学仪器技工的待遇相当高,他们不想把好处让给外人,培养一个合格的光学仪器技工,一般也需要七年时间。所以,美国尽管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但在光学仪器方面,由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始终不能独立生产,基本上都依赖向法国进口。

  希特勒非常清楚美国的这个弱点,所以他判断,一旦占领法国,就等于控制了欧洲的光学仪器工业,美国由于缺少光学仪器,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因此他相信,等美国用五到七年培养起熟练的光学仪器工人时,他的部队早就把美军打垮了。

  这就是希特勒对美国宣战的技术秘密。他并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基于理性的情况判断。但是,他的情报忽视了一个人。由于这个人跟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他被希特勒的情报人员忽略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人名字叫泰罗,号称美国管理学之父,现在学管理学的人大概都知道他。那时,他刚刚完成一项管理革新。

  他在研究翻砂工人的劳动时,发现翻砂工人的劳动效率很低,翻砂工作的一系列劳动,都是由独立的翻砂工人独自完成。通过一段时间观察,他把翻砂工作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前后相续的简单动作,每个动作简单到即使是三岁孩子,也可以马上学会。这样,工人只需要完成一个极简单的动作,就把工作传给下一个人,由于动作简单,很快就熟练了,还不用来回走动,浪费时间。复杂的翻砂工作被他分解成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立即上岗,不管他有没有文化,识不识字,半天就能成为熟练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培养成本和管理成本。

  在希特勒的攻势下,美国一时处于劣势。但是,泰罗的贡献很快就被军方派上用场。结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就培养出一大批熟练的光学仪器技工。希特勒占领法国的优势不复存在。相反,美国却迅速摆脱劣势,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最后控制了海上霸权。

  古人曰,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正是这个无名之辈的小创新(因此而成为有名之人),在几个月内就削平了希特勒的光学仪器优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