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讲 狠绝

  汉武帝临死前立了小皇帝,却把幼帝妈妈杀了,才二十二三岁的样子吧。新皇帝还小,他怕她干政,所以狠下心来,不管她的青春。对自己狠,对亲友狠,对敌人狠,是狠的三个方面。项羽对敌人不够狠,结果乌江自刎。唐太宗对女人不够狠,结果武媚娘反了天。商鞅对别人狠,不够变通,自己被五马分尸。

  曾国藩要做成大事,也不得不狠。他的狠却另有一种高明。他对朋友对皇帝都狠下了心,却又不曾做绝,持定忠君大义,所以才能在狠心之余,得以保全自身。狠而不绝,狠中存义,因此官场人乐意向他学习,大概是这样吧。

  曾国藩的启示

  不狠无以成事。狠而不绝,狠中存义,才是真的高明。

  对外的狠

  曾国藩的“狠”,首先就体现在杀人毫不手软。

  曾国藩去长沙当团练大臣。团练大臣名字好听,其实没有实权,既不是钦差大臣,也不是地方大吏,什么事情都要跟地方商量。曾国藩却不管那么多,冷静观察了湖南的形势。

  太平军离开湖南,奔湖北去了,沿长江而下,攻占南京。湖南的清兵都尾随而去,却不敢交战,只远远跟着。这样一来,湖南境内武备薄弱,兵力空虚,万一太平军再打回来,就无力抵抗。太平军摇旗东下,湖南的会党群众也受到鼓舞,活动更加频繁。如果没有重兵防守,不论是太平军打回来,还是地方民众造反,湖南都会变颜色。

  这就是曾国藩最担心的问题。他不是杞人忧天,湖南民众确实造反了,太平军也确实打回来了。这就是曾国藩比别人高明的地方。

  曾国藩不顾湖南地方官员的白眼、嘲笑、阻挠,坚决执行自己的团练主张。这就是常被提及的,他创造性地把团练拆分成团与练两个概念。经过他的创造,团成为一种民兵组织,协助维护乡里治安,报告各地民众的造反消息,练就是编练一支军队,镇压民众会党的武装反抗。这是办团练时的想法,后来这支军队出省作战,被称为湘军。

  鉴于太平军不会立刻就回来,曾国藩把团练重点先放在清剿湖南“土匪”上面,稳定湖南民心:“专意以团结人心、搜查土匪为事,较为易施而省费。”计划虽好,无法实施,仍然没有用。曾国藩把团结人心、搜查“土匪”作为团练重点,就是考虑到执行,容易实施,又节 省经费。

  他说的“土匪”,包含了影响湖南“安定团结”的全部坏人。他跟咸丰帝写信说,湖南会匪众多,人所共知,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名目繁多。地痞、流氓、教匪、盗匪也是“土匪”之一种。各种逃兵散勇流窜返乡,随处抢掠,也是“土匪”。还有那些进入湖南的小股起义军,统统都是他要痛剿的“土匪”、“乱匪”。实际执行的时候,还包括了不听话、敢反抗的百姓。

  当时的湖南,数十年来,有些罪犯该杀而不杀,该判而不判,因此乡里无赖之民,遂以为法律不足凭,官府不足畏,反抗不断,人心难安。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采用严刑峻法,对“土匪”痛加杀戮,即使是形迹可疑的人,不论是乱党,还是百姓,也不问证据,一律加倍严惩,或者立即处决。

  曾国藩跟咸丰帝报告说,我要用严刑锄强暴,只求安定良民,即使有人骂我残忍严酷,也在所不辞。咸丰帝回信说:“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

  曾国藩没有地方实权,即使审理犯人,也得先跟湖南当局商量。最初确定各路“土匪”都送到省城,统一审理。他嫌办案人员杀人不多、不快,干脆就在团练大臣公馆设立审案局,直接审案杀人,重犯立刻处决,轻者毙于杖下,次轻者鞭打千百下,大概也活不成了。

  过去衙门办案都有公文移送,颇耽搁时间。曾国藩把公文省去,要各州县团练头子便宜行事。这样一来,杀人就不需要法律手续,也不要什么证据,稍加审讯,就可以结案,或杀或放,全凭团练头子、土豪劣绅一句话。

  由于根本利益一致,那些称霸一方的土豪劣绅都响应曾国藩的政策,站出来充当团练头子,把那些形迹可疑、眉眼不顺,不服从他们的人,统统捆绑押送到县城就地处决,或者送交曾国藩处理。有的干脆抓到之后,也不打报告,就直接杀掉。结果,很容易的,各族长、乡长就乘此机会,滥用权力,随意捆送、捕杀那些敢于反抗他们的人。活下来的,当然就是那些老老实实、肯听话的良民。

  曾国藩跟咸丰帝报告说,五个月来,他直接命令处决的有一百三十七名,差不多每天一名。这只是一例。从镇压太平天国来看,有人估计,那场战争使中国减少了两千万人。做一个主观估计的话,死于战场的职业军人应该还不足两百万人。

  有一本非官方著作讲道,一个朋友跟曾国藩说,不杀不足以立威,他直点头。经过一个村子,看到两个人在那里争吵。过去一问,原来是买东西,买的人说他付过钱了,卖的人说没有。曾国藩审问明白,立刻把卖东西那人就地处决。消息传开,全城哗然,有人就说:“钦差杀人了。”

  也有一书明确写道:“官家杀良民乃曰诛土匪。”作者是当时一个湖南人。另有一个人是曾国藩的部下,当时专管审案杀人事。他死之后,留下两本册子,是他的刑案记录,定死刑的人有上千名。他在很多地方写了一行小字:“此人不可杀,涤帅要办,奈何!”涤帅就是曾国藩。

  “曾剃头”、“曾屠户”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他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就是捉人、杀人不经司法机关,不用法律手续,也不需要什么证据,抓来杀了就是。“就地正法”从此开始,并被后来的军阀滥加利用。

  团练是一种地方武装,曾国藩很清楚它的性质和作用。他跟咸丰帝报告说,这种组织虽不足以对付“粤匪”(太平军),清剿“土匪”却绰绰有余。因此他也在抓紧编练军队,当湖南某处有武装反抗,当地团练无力镇压,就派军队去,亦杀人如麻。安化蓝田一地,捕获一百三十二人,处决一百零七人,只有二十五人活命。

  屠杀的目的使百姓心生恐惧,不敢起义反抗,从而孤立太平军。听说太平军到了江西,沿途百姓纷纷跟随响应,端茶送水送粮食,曾国藩就跟朋友说:“贼若来我湖南,敢有乱民跟他们学,我就是没有能力剿贼,也必定先把这帮人洗刷干净!”

  湘军出省作战之后,屠杀更为残忍,攻破一城,就洗劫一城,屠灭一城。曾国荃因为杀人太多,感到心寒,曾国藩写信跟他说,既然带兵,就以杀人为业,只求不能多杀,哪里还计较数量?

  最早刊刻的《曾国藩家书》,删除了不少文字,其中一类就是关于屠杀的,这里只举一例。曾国荃围攻江西吉安,曾国藩给他写信,其中一句是:“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方括号中的四字被删去了。江西吉安是湘军较早克复的城市,全城屠戮,以后大都照此办理。

  毛泽东在看曹操的传记时,写下四个字:杀俘不祥。曾国藩及湘军杀俘虏却有点白起长平之战的样子。

  攻克安庆之后,太平军有万人投降,部下问曾国荃怎么办。

  曾国荃反问道:“长毛贼又多又凶悍,如何处置才好?”

  部下说:“杀了最妙。”

  曾国荃说:“杀也要有杀法。”

  部下说:“小开营门,每次十人,杀了再带下一批,半天就完了。”

  曾国荃说:“我心不忍,你来办吧。”

  部下就出去了。从早晨七八点开始,到下午五六点止,万余俘虏全部处决。

  一个英国人著文说,守军三个旅(至少该有九千人吧),由于没有粮食,湘军又答应宽宥不杀,便缴械投降,随即全部被杀,没留一人,那些没有头颅的尸体,全部被抛进大江。

  从曾国藩的立场,两军对垒,你不杀他,他就杀你,似乎有其理由。俘虏也要吃饭,还要人看守。湘军本来军饷都不够,常常发半饷,更没有钱来安顿俘虏。曾国藩又强调兵贵精不贵多,也不会收编他们。教育一番,把他们放走,那等于纵俘为敌,更不是办法。结果只有杀掉了事。

  曾国藩的“狠”似乎遭到了报应。按照传统医理的说法,在五行中,眼睛属木,肝亦属木,仁慈之心也属木,贯通一气。曾国藩杀人过多,伤了五德中的仁,因而木被伤,眼也被伤,难怪到晚年,他逐渐失明,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了。61岁上就死了,也跟肝气被伤有关系。

  这就是书生带兵的狠。曾国藩自己就说了,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如此狠辣,成效可谓显著。湖南一省基本稳定,没有什么会党,这给招募湘军准备了条件。无论部队被打散,还是因为作战不力被遣散,都回湖南招募新兵,成为湘军的根据地。曾国藩在评论刘邦时说,就是因为有萧何在关中经营作为根据地,刘邦才打败项羽。大肆屠杀俘虏,屠杀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则明显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能力。

  在大肆屠杀之时,为弥盖恐怖气氛,曾国藩也在团结人心。

  《保守平安歌》写在办团练之前:“众人谣言岁满口,我境切莫乱逃走……地方公事齐心办,大家吃碗安乐饭。”稍后的《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连“莫走人家取门板”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颇有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意思。

  至少他在文字上表达了爱民之心:贼寇毁坏民房十之七八,官军毁坏十之二三,我看到很是心痛,因此在任命新的将官时,我总是反复告戒他们,把禁止扰民放在第一位。

  曾国藩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他懂得分化敌人,分为首犯、甘心从逆和被胁迫而不得不从等情况,区别对待,对胁从者宽大处理,尽管事实上他没有那么严格去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人心。

  在争取同一个阵营的人心方面,他求贤若渴,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又高举维护儒家传统的旗帜,更迎合了当时的人心。

  一面高举屠刀,一面团结人心,这种手法确实可以适当地掩盖或抵消大肆屠杀的负面效果。

  对内的狠

  男人要对自己狠一些。

  对自己狠就是对身体和心志的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的人是没有办法,不得不接受痛苦的生活。有的人是刻意修炼自己的心性体质,野蛮其身体,文明其头脑。

  曾国藩对自己狠,第一次从北京回来,闭门苦读,一年不怎么出去,这是年轻人的一种狠,一种意志力。听说只名列三甲,不能入翰林院,就想立刻买车南归,已经考取的功名都不想要了。这也是一种狠,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了当理学家,静坐到失眠,乃至吐血的程度,这也是一种狠。幸好他懂得变通,看情形不妙,就放弃了。通过残酷的身体训练来提高意志力和战斗力,这就是男人经常使用的方法,对自己狠的一种方法。

  曾经有一个12岁的男孩,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晚上睡觉之前,用自行车轮胎把自己捆起来。父母发现他情况异常,赶紧解开轮胎,小男孩被勒得浑身青紫,差点晕过去。他后来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财富大亨。

  曾国藩的启示

  不计较利益得失,是一种狠,不怕死,不要命,更是一种狠。

  有不可靠的资料说,曾国藩出省作战时,带了一口棺材,做了必死的准备。三国时期,曹操的部将庞德跟关羽作战,抬了一口棺材去,果然不屈而死。左宗棠西征时,也准备了一口棺材。曾国藩兵败之后,因为羞愤,三次要自杀,尽管都未遂,却有敢于自杀的勇气,比起那些连自杀勇气都没有的人,也算一种狠吧。第二次跳江被救起之后,他还想策马赴敌,死了算了,可见羞愤的程度。至于在信中反复述说自己舍身忘死,那就更多,数不过来。

  上战场就莫怕死,怕死就莫上战场。湘军一边,塔齐布是曾国藩最早重用的旗人将领。他被保为参将之后,仍然亲赴一线,手执大旗,指挥将士奋勇向前。参将是三品官,等于今天的军长。太平军中也有这样的勇士。曾天养封了丞相,都60岁了,在阵前看见塔齐布,立刻大吼一声,单枪匹马冲了过去,要跟他单挑,结果死于军中。

  可惜晚年洪秀全失去了狠劲。早年亲身赴敌,后期宁可在宝座上幻想,幻想上天会来保佑,也不肯狠下心来,亲自去前线,亲自去督阵,亲自去冲锋,亲自去鼓舞士气。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狠劲,如何能成大事?

  李鸿章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人长得高大英俊潇洒,尽管跟洋人办外交,他说他是打痞子腔,战场上也当过逃兵,却有一些资料记载说,在上海时,他曾骑着战马,“不做生还之想”,鼓励部下战斗,并最终赢得胜利。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就是一种狠劲。不狠成不了大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慈不掌兵,不狠怎么能掌兵机?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毛泽东下了死命令,要先锋团二十四小时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务必赶到泸定桥夺取泸定桥。二百四十里全是峡江山路,有时是石头,个别战士连草鞋都没有,还要跟沿途的敌人战斗。他们以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战斗决心,一口气不停歇,终于抢在敌人援兵前头到达泸定桥,为红军打开生命之门。如果不是毛泽东用兵狠,如果不是先锋团战士狠,红军真不知往哪里去。

  必要时,还要敢于舍弃家人和朋友的利益,甚至他们的性命。古时候,皇帝就用这样的办法来控制前线的将领,把他们的家人留在京城,他们就不会轻易倒戈。

  曾国藩对家人没有狠,大概是没有机会。他对孩子比较严格,还说不上狠,对朋友却是狠过的。

  他在湖南筹建水师,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先进的内河水师,全用洋炮,火力强,能够及远,船也坚固。还没有练成,咸丰帝就命令他率队出征,去营救湖北和安徽。

  湖广总督是他的老师吴文安徽巡抚是他的好友江忠源,两个人对他都很重要。吴文如果不死,可以帮他在咸丰帝面前说好话,江忠源不死,可以帮他带兵打仗。他自己就说,他把一万兵练好之后,是要交给江忠源的。江忠源是湘军中第一个能打仗的人,蓑衣渡设伏就是他的杰作,迫使洪秀全改变行军路线。

  曾国藩接到命令,非常为难。兵还没有练成,枪炮也没有备齐,如果草草出征,必败无疑,不仅救不了湖北江西,连自己也要赔进去。自己赔进去不要紧,辛勤训练的军队也跟着玩完,那是他所不愿意的。因此他跟咸丰帝写信,竭尽血诚地诉说暂不出征的理由。也跟吴文写信,请老师谅解他的苦心。

  他的血诚感动了咸丰帝,同意他暂不出兵。吴文也终于表示理解,决心“以身殉国”。

  曾国藩内心很苦闷,也犹豫。见死不救是其一,违逆皇命是其二,背负骂名也堪忧,但为了大局,他都不管了。他也知道,当他拒绝咸丰帝和老师、朋友时,也就没有退路了,要么死在战场,要么彻底战胜敌人。

  没有狠劲,他难以拒绝皇帝的命令,难以面对老师的求救信,也难以面对江忠源的死魂灵。不过,他终于还是狠下心来,决定不去救援,眼睁睁看着吴文死,看着江忠源死。江忠源死了,曾国藩不得不自己带兵,才有了跳水自杀的一幕。

  江忠源去北京赶考,专门拜见曾国藩。曾国藩看他气宇不凡,非常喜欢。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说了一句话:“这是个人才。可惜十余年后会悲壮惨节而死。”当时天下太平,旁人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一起去京城赶考的人,有一个病死了,江忠源亲自护送他的灵柩,千里迢迢送回老家。这是义士之壮举,曾国藩非常欣赏,当咸丰帝下令求贤时,首先就推荐了他。

  江忠源的父亲七十大寿,曾国藩贵为二品京官,江忠源不过农村一秀才,曾国藩仍然为湖南乡下那个没有谋面的老头子做了一篇寿文,可知曾国藩是如何看重江忠源。

  江忠源跟曾国藩说,湖南新宁有青莲会匪,这是动乱之兆。两年之后,曾国藩戏谑他:“你不是说有青莲会匪吗?现在如何了?这么久没有动静?”却不知道,江忠源回了新宁之后,团结壮丁,修缮兵甲,提前做好武装准备。等雷再浩一起事,江忠源就把他干掉了,因功提拔为知县。曾国藩很满意,江忠源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是一个勇于解救国难的人才。

  洪秀全起义之后,江忠源在蓑衣渡伏击,重创太平军,缴获大量物资,还打死了太平军早期优秀领导人南王冯云山。江忠源因此成名,传于天下。

  更为难得的是,曾国藩以创建水师最为得意,控制长江上游,顺水而下,最终攻克南京,这个建议正是江忠源提出来的。

  江忠源守庐州,被太平军包围,缺粮食,缺弹药,诸军相去四十里,却观望不救。曾国藩也只派出区区一千人马,却无济于事,还没有到达城下,城就被攻破了。那时江忠源正好得了病,跳水而死,时年42岁。

  二人是这样一层关系,曾国藩仍然坚持不救,看着他去死,尽管有大义在前,这狠劲也是练到家了。

  总的说来,对敌人狠更为容易,对自己对亲友更难。对敌人狠,至少良心和道义上都站得住脚,对自己狠需要恒心毅力,对亲友狠要面对舆论谴责。没有一副铁石心肠、金刚肝胆,怕是狠不到家的。厚黑学之起源,大概就跟“狠”沾一点边。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狠之外,别出一种办法,来弥补、削弱、消解、淡化“狠”的负面效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他平常总爱讲这些话: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花未全开月未圆……

  他拒绝咸丰帝时,也说出自己的忠心和血诚:“臣自维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现在进退两难,恳请皇上可怜我的处境。自当竭尽血诚,绝不敢半分退缩。”不出兵也难,出兵也难,搞得他两头不是人。

  他的话感染了咸丰帝,朱批道:“知道了。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曾国藩的启示

  狠而不绝,狠中存义。

  能成功说服咸丰帝,自然达到他的兵不精不出征的目的,又为“见死不救”留下后路。狠要有力度,又要懂得妥协退让,为日后留条去路。这个分寸把握好了,就是非常高明的斗争艺术。

  狠也要承担恶名。如果这狠对你确实有益,利甚于弊,那就死死挺住,不要放松。如果相反,就要明智放弃。只有从民族大义上出发,承担恶名才是值得的,即使狠毒过巨,也要放手去做,不可犹豫,怀妇人之仁。曾国藩晚年落得一个卖国贼的骂名,就跟此有关系。他向洋人妥协投降,不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从他那个集团利益出发。所以说他虽赢得圣贤美名,却亏掉民族大义。

  朕非亡国之君,处处乃亡国之象——崇祯皇帝的软弱悲剧崇祯皇帝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他有大志,却没有狠劲,也不懂得妥协,最终成为一个本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朕非亡国之君,处处乃亡国之象,这是崇祯皇帝给自己的判语。他即位之后,首先铲除了魏忠贤,在位十七年,励精图治,想挽救大明王朝。为节约出一点钱来做军饷,宫中连金银器皿也不让使用,也不吃荤,或者少吃荤。他不是一个偷懒的皇帝,也没有不务正业,但大明朝还是亡在他手里。除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处处乃亡国之象”,他无话可说。

  他的大志就是励精图治,挽救大明朝,尽管夙夜焦劳,却不见成效。他失败在过于软弱。以最后四件大事为例。

  第一件是军费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大明朝最后一个春节,早朝结束后,崇祯帝留下几个首席大臣议事,国库已经空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动用宫中的内帑。

  崇祯帝两手一摊,叹息一声说:“我也是无可奈何。宫中哪里还有钱?连金银器皿都不使用了。”话还没说完,就流下眼泪来。

  国家穷到什么地步呢?

  崇祯跟兵部尚书说:“你,马上派个人,到南边两百公里的地方,去给我打探一下军情,尽快回来报告。”

  兵部尚书说:“是派骑兵侦察吗?他们要吃饭要工钱,我这里一分钱都没有啊,没法派。”

  崇祯听了,推案而起,骑侦的事也不了了之。兵部尚书固然可恨,崇祯皇帝亦为可怜。

  当最后关头,崇祯要各大臣捐饷,除三个高级太监各捐银五万两外,其他高级官吏都来装穷。首辅(等于宰相)陈演说自己一向清廉,身无余财。次辅魏藻德只捐了五百两。崇祯的岳父封为嘉定伯,太监找他捐钱,却不肯答应,气得那太监拂袖而起,说:“老皇亲如此吝啬,大事一去,你守着那些钱有什么用?”被逼无奈,这个富得流油的家伙才捐出一万两来。还有一些人干脆就嚷嚷着卖房子,门口贴上条子,说“此房绝兑”,或者把古玩、家具搬出来,摆个摊,沿街叫卖,仿佛穷得非变卖家当不可。还表现出一副亡国嘴脸,公开贴出这等文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等李自成大军一到,他们都露了馅,崇祯的岳父家抄出金银五十万两,装清贫的陈演家也抄出四万两。崇祯逼不出来的东西,起义军却一举拿下,可知崇祯帝是如何懦弱。

  其实宫中有钱,崇祯帝不知道罢了。李自成打进来以后,派人在宫中搜,四十几个地窖里藏满了金银,足足有三千七百万两。原来,都是前一个皇帝藏起来的,“内监皆畏先帝”,不敢说,结果崇祯帝一点不知道。

  当时一位著名文人评议说:“呜呼!三千七百万,拿出一个零头来,也足够两年军费……却留给老鼠来挖掘……多么可悲也!”

  即使按照另一个说法,那些钱是宫中太监历年累积的赃财,崇祯也无法推卸这个责任:身为皇帝,竟然不知道身边藏有如此巨款。除了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金银最后被李自成撤离北京时全部带走了。

  第二件是择将出征。

  年还没过完,李自成就发来战书,说他的大军三月初十抵达北京,要跟大明朝决战。崇祯帝又急又累,几天不吃饭。上朝时,当着大臣说:

  “朕非亡国之君,处处乃亡国之象。我有何面目见祖宗?干脆亲自上阵,死在沙场算了,但死不瞑目啊。”

  “现在内外交困,府库空虚,你们谁能替我分忧?”

  说着说着,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来。除了眼泪,还是眼泪,而不以必死的勇气来领导群臣,这皇帝确实软弱了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皇帝一熊,举国皆熊。

  首辅陈演站出来说:“臣愿代皇上亲征。”

  崇祯说:“南人不可。”

  次辅魏藻德站出来说:“臣愿代皇上亲征。”

  崇祯说:“不可。”

  蒋德站出来说:“臣愿代皇上亲征。”

  崇祯说:“不可。”

  一连六个大臣想代帝亲征,崇祯都否定了。

  最后,一个名叫李建泰的人站出来说:“我是山西人,熟悉贼情。把我的家财拿出来,也可资万人数月之粮。请让我代皇上亲征,提兵西向。”国家连军饷都发不出了,他的家财竟然可以资万人数月之粮!

  崇祯大喜,当即说:“若是你去,我当仿效古礼,亲自为你饯行。”

  原来,这家伙虽然是个文人,却是个山西大汉,高高的个头,生得满腮胡须,脸皮黑黑的,颇像那冲锋陷阵的大将。

  崇祯想亲自到郊外饯行,李建泰坚决推辞,因为大明朝没有过那样的先例。崇祯就让礼部另议,最后决定在正阳门城楼上为他饯行。

  饯行那天,崇祯当场手书“代朕亲征”四个大字,还准许大臣全部使用金杯。饯行完毕,崇祯凭栏良久,目送李建泰离开,才起驾回宫。

  崇祯如此看重他,完全是因为眼前无人可派了。杨嗣昌两年前已死,洪承畴又降了清兵,孙传庭是唯一的家当,也在两个月前战死了。

  这个家伙寄托着崇祯的全部希望,竟然不顾军情紧急,规定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因为古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孙子兵法》也说,“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照他的速度,如何救得了山西。山西一失,北京难保。李自成的军队也确实是从山西打过来的。

  李建泰自告奋勇,为君分忧,代帝出征,看着像是危难之际的大志,颇有忠君报国之风。但是,他还没有走出河北省,就听说家乡曲沃被起义军占领了,惊悚而病,进退失据,在原地徘徊观望——“闻曲沃以破,家赀尽没,惊悚而病”。他毅然兴起灭贼之志,原来是为了自己的财产。再后来他就投降了,据说似乎担任过李自成的丞相,清兵入关以后,又做了清朝的内院大学士。

  挑来挑去,崇祯却挑出一个叛徒来,贪生怕死。大明朝如何不亡!

  第三件是南迁之议。

  既然挡不住了,干脆迁到南京去,也是一个应急的办法。大概崇祯最早提出南迁,母后却说:“十二祖坟都在此,如何迁?”崇祯只好放弃。

  正月初三日,李明睿跟崇祯帝说:“今日之计,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见左右无人,悄悄说:“斡久有此意,无人帮我,才拖到今天。”

  午后,再次召见李明睿。夜间,又把李明睿召到宫中。一日三次,足见崇祯对南迁一事的心情。李明睿就写了奏章,公开提出南迁之议,还对崇祯提出了批评:“日逐一日,优柔不断,天下事还有什么可为?”

  首辅陈演却反对南迁,还暗授瘪的大臣起来谏阻,说李明睿的提议是邪说,不斩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李明睿拿历史说话,证明南迁是中兴的希望。盘庚之迁,使商朝出现中兴局面。安史之乱,唐玄宗迁往四川,使唐朝继续延续。西晋南迁而为东晋,北宋渡江而为南宋,保住了一半江山。

  还有大臣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南迁两个方案,如果皇上碍于朝议,不好南迁的话,就让太子去南京。这是一个可以执行的方案,执两用中,即使有人强烈反对,让太子南迁则无可非议。

  首辅陈演坚决反对,其他大臣也都装聋作哑,不出来说话,搞得崇祯大为光火,干脆彻底否定了南迁。他的本意是,只要以内阁首辅为代表的大臣都站出来提议南迁,他就借坡下驴,专意南迁。结果搞来搞去,南迁之议就这么夭折了。到最后想重提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兵临城下,来不及了。

  南迁本来是很有希望的。江南有史可法,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和她的几十万部队,吴三桂手上也还有几万精兵。即使不能中兴复国,延续大明朝的正统却还是能够做到。清兵入关以后,南明小朝廷不是也存续了几十年吗?

  郑成功在台湾坚持斗争,天地会在大陆坚持斗争,明朝遗老则用笔和纸来表达他们对前朝的怀念和对满清的愤怒……如果崇祯坐定南方,坚持战斗的人们会是怎样一种心志?反过来说,清兵入关之后,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机构,正好弥补了他们所欠缺的东西,这对他们接管天下、征服南明小朝廷起了极大的帮助。如果崇祯南迁,清朝就得不到那些东西。一正一反,历史又会怎样呢?

  即使让太子南迁,也会有一种希望。

  南迁之议失败,首要原因在崇祯软弱无力,不敢专断独行,又不能适时妥协,处处优柔寡断,而错过时机。专制的优点就是皇帝说了算,却一点没有发挥。其次是大臣误国,以首辅陈演为代表。陈演辞职以后,继任首辅魏藻德也装哑巴,随崇祯怎么问,就是不做声,不表态。军国大事依靠这些人,还有什么指望?真不知道崇祯在怎么选人用人。本来有个袁崇焕,偏偏还被他杀了。

  罢免陈演的前一天,崇祯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我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第四件是调兵勤王。

  正月十九日,崇祯提出调吴三桂入关,保卫京师。众大臣推诿不决,没有结果。原来,吴三桂一旦入关,宁远及山海关之外的国土就不归明朝所有,大臣担心背上卖国骂名,就来个迟疑不答。

  正月廿一日,崇祯要陈演再次讨论:“这么重大的军机决策,本应由先生来主持,不得推委误事。”

  陈演答复说:“一寸山河一寸金,宁远兵万万不能调。否则锦州就完了。”

  兵部尚书干脆说:“调不调吴三桂,要看宁远弃不弃。如此重大的事情,我们实在不敢乱说。”

  崇祯一看,这帮孙子又把皮球踢了回来,就命令宁远兵退守山海关,调吴三桂入京。

  陈演等仍然不肯起草文书,犹豫拖延,请求召集内阁及六部官员再来商量。会上,有几个大臣坚决站在皇帝一边。陈演等却提出如下问题:宁远放弃之后,山海关当如何守(宁远是山海关的前哨,保卫山海关的屏障)?军民如何安排?辽东的总督、巡抚、总兵如果不拟订出实施细则,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目的就是继续推诿,不肯承担拟旨的责任。

  二月初二日,吴三桂都同意放弃宁远,入京勤王了,陈演等还是拖延不决。

  二月初八日,太原陷落,京师震动。太原奔袭北京是很方便的,要么下太行山,从保定威胁北京,要么从大同袭击北京,一路都是平川,除了居庸关,无险可守。有人联名上书,要求赶紧调吴三桂入京。

  二月初十日,崇祯把奏章给陈演、魏藻德看,两人不敢说话,退出来,背地里悄悄商量说:“皇上着急,所以这么做。等事情平定了,就会以弃地的罪名杀了我们,如何是好?”最后跟崇祯说:“无故弃地三百里,我们承担不起责任。请吴三桂的父亲,宁远总兵吴襄进京,皇上跟他商量如何?”

  二月十二日,崇祯跟吴襄有下面一段对话。

  问:贼势急迫,你们能够打败他们吗?

  答:我揣测他们只是想占有陕西山西,未必来北京。如果李自成敢来送死,我等一定活捉了他,来献给您。

  听吴襄如此信口开河,满嘴乱说,崇祯一阵大笑。

  问:你们父子兵有多少?

  答:按册八万,实际三万,因为几个士兵的粮饷才能养活一个,各地都如此,非我一人(言外之意,他们早就在冒领军饷了)。

  问:三万都勇敢能战吗?

  答:只有三千可用。

  问:需多少军饷?

  答:百万。

  问:即使三万人,也用不了这么多啊?

  答:这三千人在关外都有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田庄,如果撤回来,总要给他们补偿吧。军饷本来已经有十四个月没有发了,怎么补齐?还有数百万百姓,又如何安置?百万都不够啊。

  答:现在就是东拼西凑,最多也只有二三十万两。

  就这样,由于缺乏经费,吴三桂入京勤王一事就拖着。

  二月廿七日,形势愈发危急。经由个别大臣接二连三地反复力争,“今日事势,当论缓急,毋论是非”,在崇祯的逼迫下,内阁才拟订诏书,急调吴三桂入京。不过,非常遗憾,那已经是三月初六日了。

  那些大臣究竟怎么想的,他们有哪些权力,竟然让崇祯都无可奈何,这值得研究。崇祯不是被大臣打败的,是被他自己打败的,遇到祖宗成法,遇到言官反对,就缩回去,而不敢坚持个人意见。他才是皇帝,却又活得像奴隶。

  最后的时间进程是,吴三桂的勤王大军,据说有五十万之众,三月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山海关到北京有三百八十公里,只有跑死马,才能在两天之内赶到北京。五十万包括大批百姓,年年与清兵作战,他们早就厌倦了,就想趁机迁回,所以动作迟缓。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直门外,开始攻城。崇祯照例早朝。据说他在御桌上写了十二个字,其中六字是“文臣人人可杀”。

  三月十八日中午,李自成攻破外城,要跟崇祯谈判。他把投降的太监杜勋派进去传话。杜勋见到崇祯就说:“乱贼兵马强壮,锋不可当,皇上还是自己拿主意吧。”把李自成提出的割地求和方案告诉崇祯:把西北割让给他,分国为王,犒赏军银百万两,此后可为明朝镇压叛乱,尤其能以劲旅协助攻打清兵。

  当时新首辅魏藻德也在场,崇祯问他:“你怎么看?情况紧急,一句话说完。”

  老狐狸跟先前一样,只是鞠躬俯首,却不说话,连问数次,都不开腔。崇祯推倒龙椅,走出大殿,再也没有回来。

  当日深夜,在皇宫后面的小山坡,崇祯把身体挂在一棵树上,终结了自己,也终结了历史。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