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讲 刚直

  曾国藩说,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的刚,首先表现在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即使皇帝命令,也敢违逆不听,或者用刚柔相济的办法来达到坚持的目的。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创建水师

  太平军的水师系用民船改造,有一万多艘,占了整个江面,声势浩大,清兵只能在陆地上追赶,或者闻风而逃。这是郭嵩焘和江忠源亲眼看到的,就上奏朝廷,请求创建水师,夺取长江控制权。咸丰帝依准了他们的建议。

  曾国藩就在湖南创办水师。水师首先要有炮船,湖南人却不会造。所以在造船初期,曾国藩遇到很多困难,做了各种尝试,都不得法,经受不住千斤重炮的震荡。资金也很困难。最先的想法是扎成大木排,把大炮固定在木排上。结果大炮一轰,木排就震散了,根本不能用。

  直到后来岳州水师派来两个人,曾国藩才懂得炮船、战船的诸多样式。从广西购买的木材也大批运到,造船工作才正式展开。

  尽管战事紧急,但在造船上他却不肯草率行事,务求造出高质量的炮船来,木料精挑细选,力求坚固耐用,对大炮的要求更严。当时中国自己铸造的大炮存在质量缺陷,不仅笨重如牛,而且射程短,杀伤力弱,还容易自炸。一尊两三千斤重的大炮,远不如几百斤重的洋炮好使。曾国藩力求多用洋炮,因此不惜重金,都从广东购买。

  安装大炮也煞费功夫。他进行了一连串研试,才把洋炮安装在战船上。他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的战船装备了当时威力最强大的火炮,不论是战船的坚固耐用程度,还是军队的战斗力,都大大超过太平军的混编水师。

  招募水兵也遇到困难。湖南人习惯了岸上的生活,觉得吃住都在船上,日子一定难熬。水师军官更难招募。那些文人、士绅来应聘,听说是水师,掉头就走,唯恐走得慢了。连水师名将杨载福、彭玉麟,都是由陆师改编的。最初他们俩怎么也不肯去,曾国藩好说歹说,二人才答应试试看。水师营官之中,只有岳州来的两个人懂得水战,其他都是旱鸭子。曾国藩最得意的,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搞起了一支当时最先进的内河水师。曾国藩没有料到,他的兵还没练成,咸丰帝就命令他出征。原来,他跟江忠源说了,他计划编练万人,都交给江忠源指挥。大概通信不便,情况还没有搞清楚,江忠源就跟咸丰帝打了报告。湖南这边船炮未齐,朝廷那边命令就下来了,三个月连下三道谕旨,要曾国藩出兵增援。

  曾国藩就为难了,写信跟咸丰帝说:“惟炮船一件,实有不宜草率从事者。”试制阶段,工匠不懂技术,船又太小,压不住风浪,更受不起大炮的震荡。新船造好了,什么都没有,油漆也没干,还不能下水。巩固炮位的石灰三合土还没干透,开炮就会震松,至少还需一个月才能下河。

  “统计船、炮、水勇三者,皆非一月所能办就。向北望,皇上忧劳,向东望,安徽危急,我心片刻难安。势事紧迫,又不能草草出兵,明年春天乃可成行。我伏在地上,恳请皇上鉴察我的真心。”

  曾国藩拒不执行咸丰帝的命令,实在有他的考虑。

  太平军号称百万(实际兵力当在二十万之下),横行长江,清兵根本不是对手。他们是一支强大的正规军,跟湖南当地的起义武装完全不同。曾国藩既然想“扫荡群丑,澄清天下”,就不能不先在军队上下工夫,唯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绝对服从命令、装备精良的部队,才能与太平军接仗。

  除了编练军队,粮食、衣服、军饷都得考虑周详。出省作战之前,当他知道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拿着钱也买不到粮食,就收集了两三万石大米,随军而行,免得挨饿。

  他的战斗决心是,“与此巨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卒成行”。这就是常被提起的“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的详情。

  咸丰帝看到曾国藩的信,不怎么高兴,回批道:“现在安徽省待援甚急,你却偏执己见,过于迟缓。朕知道你还能激发天良,才命令你紧急赴援。看你的奏章,你是想数省军务一肩挑,试问你有那个才能么?现在命令你赶紧赴援,能早到一步,就收一步之益。你敢于自担重任,总比畏缩怕事强。既然你说出这样的话,就要办给朕看。”

  曾国藩一看,咸丰帝还是要他赶紧出兵,只得再上一折。前一信的主要理由是炮船未备不能下水,这一封信的主要理由是饷乏兵单、没有胜算:“然攻剿之事,实无胜算。臣系帮办团练之人,各处兵勇都不受调遣,外省饷银也不愿供应,湖南藩库仅存五千两,实在无法起行。”

  还讲了一大堆话,总之为了忠君报国,他整夜痛哭、竭尽血诚:

  臣自维才智浅薄,惟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不前之罪。臣不娴武事,既不能在籍终制,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伏乞圣慈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竭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曾国藩全集·奏稿一》第89页)。

  咸丰帝似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允许他暂不出征。

  这就是一种刚。为了坚持这刚,他和咸丰帝都付出了代价,吴文死了,江忠源也死了,庐州被占领,武昌也被占领。

  曾国藩的启示

  要坚持这刚,需要策略,不能莽撞。

  曾国藩坚持刚的一大前提是他的忠诚“可质天日”,他的对天下形势的判断也基本正确,他的那点人马,如果草率出征,于大事无补,徒增损失而已。而且,他还必须有办法说服皇帝,如果心不诚,理由不充分,问题说不透彻,惹得龙颜大怒,那就不好办了。

  俗话说无欲则刚。既然带兵,就不怕死,曾国藩已经豁出去了,所以他能竭尽血诚,说服咸丰帝。如果他害怕龙颜大怒,有了欲,大概就得执行命令,带兵出征。结果会如何,肯定比初战败绩更加糟糕。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是刚,而要坚持刚,就得无欲。舍却了得失心,才能把“刚”做到、做好、做利索、做彻底。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担心?

  前面讲过,咸丰帝即位之后,曾国藩上了一个奏章,触怒龙颜,差点获罪。那封信直接批评咸丰帝,他也知道要冒风险,而舍弃了利益观和得失心:“尽大臣报国之忠。”“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

  他敢直接批评,概因为他坚持无欲则刚:“有所畏而不敢言者,人臣贪位之私心也。”那个时候,他还是很有脾气的,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风气,看不惯官场的宁求无过、不求无功的不作为哲学。

  在长沙练兵的时候,也是为了坚持这种刚,立志自拔于流俗,所以遭到地方官员讥笑、排挤、刁难、打击,最后不得不愤走衡阳。所以曾国藩自己说:“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曾国藩的启示

  唯刚直可用,能担当重任。

  与直接批评咸丰帝那次相比较,这三次拒绝咸丰帝有一个明显的的进步,一是没有丝毫批评指责,二是尽力说明自己的想法,而且把吴文、骆秉章、江忠源都带进来,尤其是江忠源,咸丰帝很信任他。这是曾国藩在策略上的一大进步,仍然坚持刚,态度却变化了。

  不仅咸丰帝反对他,别人也指责他,说他见死不救,狂妄自大。曾国藩不敢批评咸丰帝,但在私人通信中,却对那些反对者加以嘲笑,说他们只晓得在旁边说,一点不知道带兵的艰辛,甚至对他们表示愤恨。那个时候的曾国藩,是一个有大志而脾气暴躁的人,不会像好好先生那样温和地对待那些误国误民的清议者。

  那么他有没有私下里批评过咸丰帝呢?从他批评那些反对者来看,肯定对咸丰帝也有意见。但他不敢跟别人说,只有写在日记里。可是那些日记今天都见不到了。现在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日记有三大册,唯独缺咸丰三年至八年的,很可能是被故意删除的,大概有很多非议朝廷和咸丰帝的文字,可能当时就被人清洗掉了。

  晚年的谨慎

  这个变化在咸丰八年(1858)复出以后表现得更加纯熟,既能坚持刚,也能适时变通。到他彻底摆脱乡村匹夫习气,成为一名地位尊崇、经验圆熟的清朝高官时,加上年纪也大了,他的刚就渐渐消退,变得处处谨慎,处处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了。这是他心态、意志、地位、环境变化的结果,时位移人对人移,可谓老境将至,败叶满山。

  对比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一事,可以看到他的“刚”的变化。接到去天津的命令,曾国藩就有不好的预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跟儿子写信说,他已做好了死的准备。他知道朝廷的意思,尽量不要跟洋人开衅。他自己的立场,也尽量不跟洋人闹僵,这也是他对洋人坚持一贯的方针。

  他也清楚,天津教案是洋人引起的,理该洋人承担责任。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等一干人害怕与洋人开战,只好妥协,选择了民族投降的道路。曾国藩知道理亏在洋人,却不敢秉公办理,除了对中国贫弱有一层隐忧之外,大概还有一个原因,年纪大了,早年的刚性渐渐没有了,也不愿意惹恼慈禧太后。

  这是曾国藩的位高权重、名声响亮之后的一个变化,也是他的一个顾虑。忍辱负重使他全老终身,没遭遇功高震主的下场,也使他越来越谨慎,把早年的刚性完全磨没有了。

  难怪梁启超说,假使曾国藩还是壮年的话,中国必会因他得到拯救。曾国藩无法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另一位湖南人却做到了,“他是人民大救星”。

  晚年曾国藩,如败叶满山,全是颓暮,惰性取代了刚性。天津教案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他并不想当卖国贼,却还是那么做了,而且是在有所预感的情况下去的。他强调入局,天津教案就是他最后一次入局。所以除了说他卖国之外,也该体谅他的苦衷。在他的立场上,在他那个时代,换了谁都难有作为。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清政府打倒曾国藩,让李鸿章接着办,跟剿捻同一手法,李鸿章也不过是延续了曾国藩的处理结果,只是把处死二十人改为十六人。

  也许曾国藩可以不计个人利益,也不管民族纷争,坚决反对洋人的无理要求然后自己就抹脖子,自杀了事。至于身后,是洋人跟中国开战,还是清朝加倍赔款,他都不管了。那又不是曾国藩的做事风格,所以他没法那么做。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说服慈禧太后与整个皇族,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国之力,与列强抗战到底。慈禧太后说过这样的话——这江山咱不要了,留给汉人。既然可以留给汉人,当然也可以奋力抗战。话是那么说,她从来没有退出过。整个历史也不见有谁主动退出。

  选择抗战,就要不怕掉脑袋,不怕饿肚子、钻山沟、吃沙土。由简入奢易,由奢易简难,他们肯定过不了那种生活。所以他们宁可被彻底推翻,也难以从中新生:维持住眼前的稳定就够了,拯救中国的任务,留给后人去完成吧。他们没有那种牺牲一切的勇气。

  曾国藩的启示

  有刚直精神,才敢于任事,敢于坚持那些正确的东西。

  一个组织里,如果没有刚直的人,没有敢于任事的人,它就没有活力,最终会失败。刚极易折,过于刚直,也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带来杀身之祸。

  古人说善谋国者,不善于谋身。古往今来,那些为历史、为朝廷、为皇帝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很多结局悲惨,就跟过于刚直、不肯变通有关系。伍子胥死于忠直,文种死于侥幸,商鞅死于车裂,白起被秦王下令自杀,李牧被小人陷害,韩信死在女人手上,晁错又死得冤枉……袁崇焕更死得悲惨。

  刚直的人,讲气节的人,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流于骄傲,自己却不知道。所以曾国藩说:“师其刚而去其傲,那就很好了。”

  曾国藩也有文章专门讨论刚直:

  汉初功臣唯樊哙气质较粗,不能与诸贤并论,淮阴侯所羞与为伍者也。然吾观其人有不可及者二:

  沛公初入咸阳,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哙辄谏止,谓此奢丽之物,乃秦之所以亡,愿急还灞上,无留宫中,一也。

  高祖病卧禁中,诏户者,不得入群臣!哙独排闼直入,谏之以昔何其勇,今何其惫,且引赵高之事以为鉴,二也。此二事者,乃不亏大人格君心者之所为。

  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之鸿门披帷,拔剑割彘,与夫灞上还军之请,病中排闼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也。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有志之君子养之无害可耳。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

  观其细柳营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侯王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后世西汉若萧望之、朱云,东汉若杨震、孔融之徒,其风节略与相近,不得因死于非命而薄之也。

  唯其神锋太隽,瞻瞩太尊,亦颇与诸葛恪相近,是乃取祸之道,君子师其刚而去其傲可耳。

  曾国藩说的樊哙是刘邦的大将。他是屠户出身,所以淮阴侯韩信耻于与他同伍,这是韩信的骄傲。曾国藩却独具慧眼,看到樊哙这个粗人身上的阳刚之气,是大可珍贵的品质。因为这种阳刚之气,樊哙两次规谏刘邦,功劳很大,武夫行文事,所以难得。

  最初,天下英雄约定,先攻入咸阳的为王。刘邦最先攻入咸阳,所以他看到秦宫的香车宝马美人,就不肯走了,要享受一番。樊哙及时制止了他,刘邦带着军队,撤出咸阳,还军灞上,等项羽与群雄入关。

  刘邦收拾了项羽之后,做了天下皇帝。有一次生病,他跟身边太监说:不准群臣进来!唯独樊哙胆子大,直接闯入宫中,对刘邦说,过去你那么勇敢,现在怎么如此衰惫?你不见群臣,是忘记了秦朝的赵高吗?

  正因为樊哙阳刚之气厚重,才有凛然不可犯的仪度英风。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手下的大将上来表演剑术,想乘机杀死刘邦。樊哙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闯入大帐,立在刘邦身边,项羽终无法下手。

  刚直的周亚夫

  伟大的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这么写道,周亚夫担任河内郡守时,请许负给他看相,许负说:“你三年后会封侯,再过八年会成为朝廷将相,掌握国家大权,尊贵无比。再过九年会饿死。”周亚夫满腔不信,笑着说:“我大哥已经承袭了爵位,他死了,有他的儿子继承,我被封侯是怎么来的?而且,既然已经显贵到了你说的程度,又怎么会饿死?你再解释清楚一点。”许负指着他的口说:“这里有竖纹入口,是饿死的命相。”

  三年后,周亚夫的大哥犯罪被杀,文帝要选择周勃儿子中贤能的人,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被封为绛侯。

  几年后,匈奴大举侵犯汉朝边境。文帝派周亚夫驻军细柳,刘礼驻军灞上,徐厉驻军棘门,以防不测。

  有一次,文帝驾车去三个营地视察。前两个军营知道皇上来了,打开营门,热烈欢迎,也热烈欢送。皇帝车驾在军营中直进直出,无一点阻碍。

  最后文帝来到细柳,远远望去,营门外兵士排列整齐,身穿坚甲,张弓持盾,如临大敌。见到这种境况,文帝心里暗叫一声好。

  文帝的先遣官传报说御驾亲临,门口的卫兵却不为所动,不准他进去。先遣官又大声说:“皇上就要到了!开门!”

  卫兵说:“这里只听将军的命令。”

  跟着文帝就到了门口,守营的将士还是不让他们进去。

  文帝没有办法,只好让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军营慰劳部队。”

  周亚夫见到符节后,传令开门,营门卫士又告诉天子一行说:“将军规定,军营里车马不能奔驰。”随行的官员非常生气。文帝吩咐大家放松缰绳,慢慢前进。

  到了中军帐,只见周亚夫全身披挂,威风凛凛地往前一站,拱手作揖说:“我有甲胄在身,不便跪拜,所以行军礼,请皇上不要怪罪。”

  文帝听了,非常震惊,整肃自己的仪容,在车上向将土们致意。出了营门,文帝感叹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见到的灞上营和棘门营,就像儿戏一样,一遇到袭击,肯定要吃败仗。像周亚夫这样,谁敢侵犯!”

  一个多月后,三军撤防,文帝封周亚夫为中尉。

  文帝临死前对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说:“如果国家发生叛乱,可以重用周亚夫。”

  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联合叛乱,景帝就升周亚夫为太尉,东征吴楚。临行前,周亚夫请示景帝:“楚兵轻捷迅猛,一时难与他们抗衡。请让他们先攻打梁地,我们再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制服他们。”景帝答应了。

  周亚夫到达前线后,把军队集中在洛阳。当时吴国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形势危急,派人来请求支援。周亚夫不予理睬。梁王上书景帝,景帝命令周亚夫前去救援,周亚夫也不肯奉诏,仍然坚壁不出。另外派人断绝吴、楚军队的粮道。吴、楚乏粮,努力向汉军挑战,周亚夫就是不出。

  晚上,汉营突然骚动,各营互相攻击,一直闹到统帅的帐下。周亚夫睡得很香,根本不起来。大家看统帅如此镇定,军中又恢复了平静。

  眼见吴、楚军队越来越饥困,难以支撑,周亚夫就下令追击,结果吴、楚军队大败而去。周亚夫乘着胜势,一鼓作气,平定了叛乱。但周亚夫却与梁王刘武结下仇怨。

  五年后,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看似十分受器重,实际上景帝已经对他心有不满,明升暗降,撤了太尉一职,夺了他的兵权,主要是因为立太子事件。

  景帝本来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他的母亲栗妃后来失去宠爱,景帝就想废掉太子,另立得宠的王夫人之子刘彻为太子。周亚夫认为太子没有过失,不能随便废立,就与景帝发生了争执。周亚夫并没有劝得景帝回心转意,反而使景帝认为他狂妄自大,蔑视皇帝。同时,梁王刘武也不断在太后面前讲周亚夫的坏话。

  一次,窦太后要封王夫人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祖曾经和大臣结盟:非刘氏而封王,非有功而封侯,天下共同讨伐他。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功劳,如果给他封侯,就是违犯了高祖的约定。”景帝只好作罢,但心中非常恼怒。

  后来,匈奴王等五人归降汉朝,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又据理力争。景帝这次不听他的劝告,执意封侯。周亚夫就称病辞去相位。

  不久,景帝在宫苑中召见周亚夫,周亚夫拜见皇帝,景帝命令摆宴,要与周亚夫一起吃饭。周亚夫走到桌前,发现面前只有一只酒杯,没有筷子,还有一整块肉,根本没法吃。周亚夫认为景帝在戏弄他,心里很不高兴,就叫上席官取筷子。上席官早就得到景帝命令,故意装聋作哑,站着不动。周亚夫还想再说话,景帝突然笑起来,说:“难道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一听,赶忙跪下来谢罪。过了好一会儿,景帝才说:“起来吧。”周亚夫急忙起来离去。

  景帝看着他走出去,说:“情绪这样不满,不适合当年轻帝王的大臣。”

  过了一段时间,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年老,就替他准备丧后用的物品,买了五百副甲胄用作陪葬,让佣工拉回家去,却没有给钱。佣工怀恨在心,就上书告他们盗买国家禁器,景帝趁机派狱吏审问周亚夫。

  周亚夫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狱吏就认为是他倔强不服,上报景帝。景帝怒骂道:“我不用他回答什么!”就把他交给廷尉审理。

  廷尉责问周亚夫:“你高居侯位,为什么要造反?”

  周亚夫反问:“我儿子买的是一些陪葬物品,怎么说是造反呢?”

  廷尉无话可说,但知道皇帝是想置他于死地,就说:“你就算活着时不想造反,也是想死了以后在地下造反。”

  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被关入监狱后,五天不吃东西,绝食而死。正好应了许负当年关于他饿死的预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