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讲 坚忍

  成就大事的人,没有不经历艰难困苦的,总是在经历大挫败之后,才赢得傲视终身的成就。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尝遍辛酸,才能即位四年,就称霸诸侯。刘邦逃命的时候,为了减轻负载,连儿女都不要了,几次把他们推下车。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于是发奋著述,传下来《史记》。成吉思汗,不仅老婆被敌人抢走,自己也差点丧命,痛定思痛,才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朱元璋死了父亲,穷得只能用席子来安葬,为了吃饱饭,不得不出家当和尚。一生顺遂、静无风波的人很少,而其成就,也就可能有限。

  初六夜之变

  曾国藩写了一封信,讲他在长沙遇到的耻辱,原文如下:

  而有初六夜之变,毁坏馆室,杀伤门丁。国藩思据实入告,为臣子者不能为国家弭大乱,反以琐事上渎君父之听,方寸窃是不安,欲隐忍濡迹长沙,则平日本以虚声弹压土匪,一旦挫损,鼠辈行将跳踟自恣,初终恐难一律。是以抽掣转移,急为衡州之行。至于粤匪猖獗,神人共愤。国藩虽愚昧闲散,亦未尝须臾忘灭贼之事。意欲练成一万,以资廓清扫荡之具。兹并录呈清览,吾师视之,亦足以察微志之所在。惟捐项极难,事不遽就,尚求秘而不宣,至幸至幸。

  ——《咸丰三年(1853)九月初六日与吴文书》

  这段文字大意是:

  因此就有初六晚上的哗变,毁坏公馆房舍,杀伤门岗卫兵。我原想如实禀报皇上,做臣子的不能为国家消弭叛乱,反而用琐事去扰乱皇上视听,所以我心里颇觉不安。如果隐忍不发,继续待在长沙,平日虚张声势镇压土匪,一旦受此挫损,鼠辈跳跃生事,恐怕很难完善了。因此决定抽身转移,急忙去了衡州。广西贼匪猖獗,神人共愤,我虽然愚昧闲散,却也时刻不曾忘记消灭他们。打算练成一万兵勇,作为扫荡妖魔的利器。把这些事都呈报上来,您作为老师,一定可以察知我的志向所在。唯独捐款一事非常难办,不能马上见到成效,恳请老师暂时保密,那就非常感谢了。

  收信人叫吴文(1792-1854),江苏人,是曾国藩会试座师,有师生之谊。吴文是一个大官,当过福建、江西、浙江巡抚(从二品),又提拔为云贵、湖广总督(从一品)。太平军攻破城池,他就跳水自杀了。江忠源也是跳水自尽的。清朝有这样的规定,封疆大吏必须与城池共存亡。浙江巡抚王有龄,在李秀成攻破杭州后,也只好自杀。红顶商人胡雪岩依靠王有龄发家,王有龄死后,来了个左宗棠,胡雪岩就靠着他,继续发财,后来还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出贡献。

  曾国藩是堂堂国家二品朝官,竟然遭到士兵围攻,差点丧命,怎么想都觉得窝囊。这番羞辱,他怎能忘记,怎能不报仇雪耻?所以他发愤练兵,要争一口气,让那些幸灾乐祸的家伙看一看。

  曾国藩是团练大臣,虽有皇命在身,却没有实权,事事都得依靠地方,本来难有作为。他却不想沉沦,而有志镇压叛贼,因此会与地方发生冲突。杀土匪时,地方官吏都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把矛盾公开化。等到开始练兵,曾国藩的手伸得长了,他们就不干了,开始故意挤兑他、刁难他、打击他。

  湖南巡抚张亮基特意让曾国藩出山,他是支持曾国藩的,所以曾国藩刚到长沙,日子还比较好过。没出一个月,张亮基就调走了,新来的官跟曾国藩很不搭调,也轻视他招募的民勇,更反感他的越权行为。

  朝廷任命团练大臣,本是一种应急措施,帮着维护地方治安,相当于民兵组织,谁也不曾指望靠他们来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却不那么想,他要镇压反贼,要澄清天下,不肯流于俗论,一般人不能理解他,也就不大理睬他。

  设立审案局,随意拘捕杀人,这就侵犯了湖南司法机关的职权。以前宣判死刑,总有一个文书往来,然后再施刑。曾国藩嫌麻烦,干脆取消文书往来,人犯带到,稍加审理,就当场处决。湖南司法机关对他大为不满。曾国藩做了十二年京官,本来晓得这个道理,却坚持那么做,原因在于,他以国家大义为重,“苟利于国,苟利于民,何嫌疑之避”?这是他的大志所在,也因此遭到地方嫉恨。

  练兵之后,利益冲突加剧。按照清朝律令,只有湖南提督才有权力操练绿营军务,巡抚以下文官都无权过问。曾国藩以在籍侍郎充团练大臣,更无权过问,但他不那么想,他不仅要团,而且要练,练得还很积极。

  刚开始他招募了一千人,分为左中右三营。他是文官,不精通营务,就找了三个教练。其中一个本是绿营将官,名叫塔齐布(1817-1857),是个旗人,没有一般绿营军官的腐败气,深得曾国藩赏识。刚认识的时候,塔齐布还是都司,正四品,在曾国藩的保奏下,不过一年,就升为参将,正三品。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塔齐布也很感谢曾国藩,勇猛敢杀,战不避死,成为湘军早期最得力的干将。这是在挖绿营的墙脚,绿营将官隐忍不发。

  三营民勇操练了一段时间,大概效果还不错,曾国藩跟塔齐布说,反正都是训练,你不妨把绿营兵也集合起来,一起操练,到时来个民勇绿营大比武。绿营兵本来就不归他管,又腐败堕化,抽烟喝酒,哪里受得了艰苦的军事训练,春天还好点,到了夏天,更是满腹牢骚、满腔怨恨。而逢三、八两日,曾国藩还给他们上政治课,在台上唠叨半天不下来。绿营兵积压了一肚子愤怒。

  塔齐布很听曾国藩的话,他的直接上司、绿营副将德清,从二品官,却不买账,坚决不去参加训练。那年六月初,正是盛夏时节,新来了一个武官,名叫鲍起豹,来当湖南提督,也就是湖南的军事长官,正二品,跟曾国藩一般大。他也看不惯曾国藩,就支持德清,而责骂塔齐布,还以盛夏酷暑为由,不许练兵,否则军棍从事。

  鲍起豹跟曾国藩同一个级别,他一说话,立刻就形成对立,绿营兵跟湘勇相互敌视,裂痕日益明显。

  为了坚定自己的立场,曾国藩就给皇上写信,请求参劾德清,送交刑部治罪。在他的笔下,德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跟皇上说,官兵望风而逃,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种种恶习,都是因为平常毫无训练,技艺生疏,将官也贪生怕死。德清就是这样一个败类。去年贼匪围攻长沙,轰塌南城之时,满城惶恐,德清摘掉顶戴,躲在民房里,他的兵丁也脱去军服,扔得满街都是,扮成百姓逃命,至今还是一个笑柄。今年春天,他带兵去地方查办土匪,所过之处,蹂躏勒索,还买花盆装点船头,对营务却茫然不知,形同木偶。今年以来,各营都严格训练,唯独德清一次也不参加。现在贼匪日紧,处处告急,如不把这等恶劣将官参劾,交刑部治罪,就不能激励士兵。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他还跟皇上说,臣不敢藏半点私心,请皇上严查,一旦查出,就治臣欺君罔上之罪。

  鲍起豹是军事长官,曾国藩也不卤莽,没有打击一片,而是先攻下盘,抓住德清的把柄,把他参劾掉,同时保奏塔齐布为参将,扶植、奖赏愿意站在自己一边的人。打击一些人,奖励一些人,这是曾国藩的手法。这是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的事。这个回合似乎是曾国藩胜利了,德清被革职拿问,稍后由塔齐布补副将衔。鲍起豹当然记恨在心,曾国藩认为他是“尽涉私见,而非公忠之道也”,颇不以为然。

  七月十三日,湘勇试枪,误伤了绿营兵。绿营兵扯开大旗,吹响军号,操起家伙,跑到城外的校场上,要跟湘勇开仗。曾国藩看形势不对,为平息兵变,把那个惹事的湘勇带到城楼上,当众责罚二百军棍,才算了事。才过二十天,因为赌博的事,双方士兵又争执起来,吹号执旗,要在城下开仗。

  看当兵的勇于私斗,怯于战阵,曾国藩非常痛心,决心痛加惩戒一番,就给鲍起豹写了公文,指名索拿肇事者。鲍起豹本来就为德清被参劾的事恼火,无处发泄,接到曾国藩的公函,大为愤恨,就把肇事者捆绑起来,敲着锣,打着鼓,弄出一种架式来,公开送往曾公馆。绿营兵奔走相告,尾追而来,人人燃起了无名烈火。这正是鲍起豹想要的效果。愤怒的士兵终于失去控制,先攻击塔齐布,捣毁他的住房,塔齐布躲在草堆里,才逃脱性命。又去冲击曾国藩住地,开枪打伤亲兵,他自己也差点吃了枪子。

  他的公馆设在巡抚衙门院内,跟巡抚骆秉章一墙之隔。那么大的动静,骆秉章却装着不知道。直到他去打门,骆秉章才出来,装出一片惊讶。骚乱暂时平定了,曾国藩却大折脸面。堂堂二品大员,皇帝亲自任命的团练大臣,竟然被一群士兵追着打,还差点丧命,这番羞辱可大了。偏偏官方又不追究,长沙大小官吏,都认为是曾国藩的错,都是他伸手过长、侵越职权造成的。曾国藩在长沙待不下去了,决定出走衡阳,摆脱是非,锐意练兵。

  这就是曾国藩说的“初六夜之变”。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这番羞辱给了曾国藩极大刺激,遂在衡阳发愤练兵。若干年后,他跟谋士赵烈文说:“起兵亦有激而成。初得旨为团练大臣,借居抚署,于诛梗令数卒,全军鼓噪入署,几为所戕,因是发愤募勇万人,浸以成军。其时亦好胜而已,不意遽至今日。”意思是说,正是那天的兵变激发了他的志气,所以发愤练兵,当时不过是争一口气,没想到却成就了镇压天平天国的大功。

  曾国藩这种倔强、坚忍、不肯服输的性格,对于成就大事是必不可少的。

  曾国藩的启示

  人活一口气。

  六次困苦

  曾国藩一生经历的耻辱还不只这一件,他自己说的就有六件: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军之败,三县之失,亦颇有打脱门牙之象。来信每怪运气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才是好汉。

  ——《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十八日与沅弟书》

  上面一段文字摘自曾国藩给曾国荃的信。那时太平天国已经失败,捻军却振作起来。文字大意是:

  然而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的时候,像玉一样经过打磨才有成就。李申夫曾经说我是怄气从不跟人说,一味忍耐,徐图自强,还引用谚语来总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两句话是我一生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他给看破了。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师权贵唾骂,癸丑、甲寅年间在长沙被人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在江西被人唾骂,还有岳州战败、靖港战败、湖口战败,打掉牙的时候多得很,每一次都是和血吞下去。老弟这次郭军之败,三县失手,也很像打脱门牙的意思。凡是来信责怪运气不好,就不是好汉的样子,唯有一字不说,咬紧牙根,徐图自强最好。

  本来攻破南京之后,曾国荃和他的湘军大部都被裁掉,曾国荃也回了湖南老家,算是退休。不料捻军又在中原崛起,依仗马队优势,冲突奔忽,来去无踪。曾国藩的功劳已经很大了,清朝不想他再沾光,就派僧格林沁去镇压,却被捻军打死了。清朝没有办法,只好再用曾国藩。

  同治五年正月下旬,清朝重新起用曾国荃,任命他为湖北巡抚,让他招募军队,得一万五千人,是为新湘军,由郭松林(上文的郭军之败)等人统带。从七八月一直到年底,他们数次与捻军交手,接连吃败仗,捻军胜利冲出包围圈。

  曾国荃很久没有吃败仗了,这一连串失败,狠狠打击了他的信心。曾国藩就反复勉励他,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之时,要他打掉牙和血吞,培养好汉气概,一味忍耐挺拔,等待胜利之日。

  文中提到的李申夫,名字叫李榕,四川剑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考中进士,那时曾国藩已经是二品京官。咸丰九年(1859)开始跟随曾国藩,曾率领湘军打败过黄文金,太平天国后期的一员干将,也参与围剿捻军,因功而官至湖南布政使,正三品。据说他被弹劾罢官时,家无余资,连路费都困难,曾国藩知道后,非常感叹。晚年穷困潦倒,靠一个曾经做过浙江巡抚(从二品)的朋友养活。

  曾国藩提到自己生平六次困苦,都是咬紧牙关,不说一字,硬生生挺过来的,等到大功告成,春暖花开,过去的种种积怨诽谤,都像冰雪一样,自行消融。这就是他的坚忍挺拔心诀。

  六次困难时期,一是给咸丰帝写批评信那次,前面已经讲过。连皇帝都讨厌他,一般官僚也都不肯跟他往来,怕惹火烧身。他本来就看不惯官场风气,喜欢什么做官只求“不爱财,不怕死”,难免与官僚贵胄有一些摩擦,至少不会非常融洽。在会审琦善一案中,又明明得罪了当权者,搞得“诸公贵人”见他就躲,不愿跟他同席。惹恼了皇帝,又被诸公贵人孤立,不肯同流合污;本有澄清天下之志,却报国无门,还不被皇帝信任……想想这些,对一个有志青年来说,是比较痛苦。这里说他为青年,概因为人一年轻就成长,一成熟就腐败,他还带着乡下人的淳朴,没有那么多官气。

  岳州之败,是他第一次与太平军接仗。当他带着一万七千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出发,结果还没走出湖南,就在岳州吃了败仗。原来,太平军前锋跟湘军接触后,担心自己孤军深入,就往后收缩,退向湖北,聚集兵力。曾国藩见了,以为形势大好,就水陆并进,一起挺进湖北。他本人亦随水军行动。

  太平军会合之后,卷土重来,顺势包围岳州城。曾国藩本来跟岳州守将不合,又看太平军声势浩大,担心自己也被包围,就想撤退。在部下的三次劝说下,才把战船开到岳州城外,远远发炮,却不敢靠近。城里三千人马,缒城而出者九百,其余被太平军收拾。曾国藩训练的队伍,除塔齐布一营,别的都逃回了长沙。

  当初咸丰帝三次要他出兵,他都拒绝,坚持要船、炮、兵勇三者备齐才出,指望着打个大胜仗,报答皇上的讽刺——咸丰帝在他的奏章上朱批道:“你想数省军务一肩挑,试问你有那个能力么?”现在还没跟太平军交手,就退缩回来,这面子可丢大了。长沙官绅大发议论,有的骂他饭桶,有的建议解散湘军,都把他当做仇人。十几年后,曾国藩还说,当时他的坐船停在江边,湖南巡抚会客,明明就在旁边,却装着没看见,不肯过船来问候一声。

  靖港之败是曾国藩第一次跟太平军正面交锋。民团来报,说驻扎靖港的太平军人数少,曾国藩大概想捡个便宜,就率队去偷袭,结果遭到反击,湘军大溃,掉头就跑。曾国藩急了,立刻拉起一杆大旗,上面写着“过旗者斩”,他本人站在旗下,手执长剑,亲自督阵。湘军却绕过大旗,狂奔不止,如放在斜坡上的土豆。回撤路上,曾国藩又羞又愤,想不过来,拥身跳入江中,幸好被部下救起。

  前后相隔不过二十二天,连吃两个败仗,长沙群愤激昂,纷纷要求解散湘军,骂声满城。曾国藩悲观到了极点,衣服也不换,东西也不吃,整夜不睡,并写好遗嘱,买回棺木,准备再次自杀,以谢天下。黎明时分,湘潭传来捷报,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他的满腹愁绪。原来是塔齐布在湘潭打了一个大胜仗。那个胜仗也是湘军后来连续六个月节节胜利的开端。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也大为高兴,命令嘉奖,曾国藩终于翻了身。

  八个月之后,曾国藩又有湖口之败。此前他收复武汉,控制长江,赢得朝野一片称赞,咸丰帝也彻底改变偏见,任命他为湖北巡抚,执掌地方大权。不过才七天,咸丰帝就收回成命,担心曾国藩有了地方实权,尾大不掉。不过,太平天国也重新调整部署,派出名将石达开、罗大纲,欲图收复武汉。所以曾国藩又吃了败仗,湖口一战,不仅大小船只损失无算,连他的坐船也被夺走。曾国藩羞愤难当,又把自己投入寒冷的江水中,被部下救起。石达开乘胜追击,再次夺回武汉,重新控制长江。曾国藩失了战船,只好上岸,随陆军行动,开始了坐困江西的日子。

  他在江西遭唾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客居江西,大小官员都不归他管,自然不买他的账,所以处处被动,处处受气。军事上也连吃败仗,塔齐布死了,罗泽南也死了,构成坐困江西之势。他自己也说,江西两年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期。所以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就匆匆回了老家,甚至连朝廷的批复都还没有下来。

  在这些困境中,曾国藩所能做的,就是坚忍维持,一味忍耐,打掉牙和血吞,不肯说一字委屈。这样的坚忍执著,确实给人启发。

  曾国藩的启示

  唯有从艰苦中得来,坚忍不拔,事业方可大可久。

  坚忍执著的四个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复仇事件,当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故事。这里面涉及好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具备坚忍执著的成事性格。

  吴国的兴起,其直接的推动者当数伍子胥。他本是楚国人,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由于遭到奸人陷害,他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单身逃脱。他父亲临死前说:“我儿伍子胥为人刚戾坚忍,能成大事。他这一去,楚国君臣就不得安宁了。”楚平王知道这话,就下了命令,大肆搜捕伍子胥。

  逃跑的路上,据说他遇到好朋友申包胥。听了伍子胥的冤屈,申包胥也恻然动容。伍子胥赌咒发誓说:“若不能灭楚报仇,誓不立于天地之间!”申包胥听了说:“我也是楚国人,若教你报仇,是不忠。若叫你不报,又陷你于不孝。你走吧。不过,你能灭楚,我就能救楚,你能危楚,我也能安楚。”一对好朋友就这么分手了。

  伍子胥一路潜伏,逃到了楚国边境昭关。关口到处张贴着他的画像,还有悬赏令,显然无法过去,急得他一夜白了头发。民间就传下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谚语。

  在一个老渔翁的帮助下,伍子胥才得偷渡过江,到了吴国。

  他以流亡人士的身份见到了吴王僚。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发现吴王僚并不能帮他实现大志,反而发现那个名叫公子光的贵族哥儿心怀异志,就决心帮他夺得王位。他找到一位勇士,献给公子光,自己则退到农村去,一边隐居耕田,一边等待机会。五年一晃就过去了。

  那位勇士经过专门学习,掌握了高超的烹饪技术,就扮成厨师,把锋利的匕首藏在烹好的鱼肚子中,借给吴王僚上菜的机会,一刀刺死了他。勇士本人也被吴王僚的卫士当场砍成肉酱。

  就这样,那个名叫公子光的人夺取了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他把伍子胥召回来,一起参谋国事。

  伍子胥苦心积虑要复仇,所以一直在帮吴王阖闾寻找人才。另一个著名人物因此现身。他叫孙武,因杰出的《孙子兵法》而留名万世。伍子胥与孙武都是流亡人士,相同的背景使他们走到一起来,而惺惺相惜。这个时候,楚国的另一个遭到政治迫害的人也逃到了吴国,也做了吴王阖闾的助手,他叫伯。

  在这些聪明的流亡人士的辅佐下,吴国日渐强大起来。孙武做了吴王阖闾的军事统帅,在他的军事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准备,打了五场战役,吴国军队终于攻占楚国都城。那时楚平王已死,新的楚王又逃走了。伍子胥气不过,就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痛打三百鞭子泄愤。

  他的那个好朋友申包胥,派人捎来话,责问伍子胥:你带兵来打败楚国,已经达到报仇的目的,为什么还这么残忍,鞭打死人的尸体?伍子胥说:“我老了,也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倒行而逆施。”

  为这一天,伍子胥等待了整整十六年。他以自己的坚忍执著,演绎了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对抗。他成功了,因此留名史册。申包胥也果然从秦国搬来救兵,赶走吴国军队,拯救了楚国。

  十年之后,东南边的邻居越国死了君王,吴王阖闾就乘此机会,率兵攻打。伍子胥劝他不要去,阖闾不听,结果受了伤,逃回都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吴王阖闾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杀你父亲的仇人么?”夫差说:“不敢忘。”当晚阖闾就死了。

  这个大仇人,就是越国的新王勾践。勾践刚刚即位,也很年轻,却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就骄傲自满起来。夫差却有父仇在身,发奋练兵。而且他还想出兵中原,称霸诸侯。他让人站在王庭中,每当他经过,就大声喊:“夫差,你忘了父亲的仇恨吗?”他则高声回答:“不敢忘!”

  三年之后,夫差又打败了勾践,把勾践围困在一座山上,眼看着越国就要灭亡。

  越国是一个断发纹身的民族,以今日的绍兴为都城,经过二十多代,才传到勾践这里。勾践看形势不妙,只好对范蠡说:“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结果弄成这样。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说:“现在只有低声下气,送厚礼给吴王,向他求和。如果他不愿意讲和,只好把自己也抵押给他。”意思是要勾践给夫差当奴隶。一个国王去给另一个国王当奴隶,这是多么大的耻辱,难怪后来范蠡说:主辱臣死。意思就是勾践受到侮辱,他做臣子的也该死,但为了报仇,才苟活到今天。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营求和。文种跪着上前,拼命向吴王磕头,说明勾践想要投降的意愿。吴王夫差准备答应他,伍子胥却坚决反对。

  勾践听了文种的汇报后,准备杀掉妻儿,烧毁珍宝,亲自领兵,与吴王决一死战。文种阻止他说:“听说伯是个贪财好色的人,可以用财宝美女收买他。”

  勾践大喜,就派文种带着精心挑选的珍宝和美女,偷偷献给吴国太宰伯。伯就带着文种去见吴王,还一个劲儿地帮他们说好话。吴王又动摇了,要答应求和。伍子胥进谏说:“如果现在不灭掉越国,将来一定会后悔。勾践是个贤明的君主,又有文种、范蠡的辅佐,如果让他们返回越国,肯定会后患无穷。”夫差不听,答应了求和,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当奴隶。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了吴国。

  勾践到吴国后,夫差让他们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石屋里,叫勾践喂马,范蠡做奴仆。每次夫差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牵马,表现得非常忠顺。这样过了两年,夫差以为勾践是真心归顺他,就放他回了越国。

  原来,夫差的想法是,既然已经打败越国,他就要开始为自己的大志奋斗,观兵中原,称霸诸侯。又加上伯的劝诱,就骄傲起来,所以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伍子胥的劝告无疑是正确的,稳固了后方,才能专心进取中原。他甚至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国会在哪里呢?”

  勾践受了这一番奇耻大辱,回到越国后,哪里能够安心睡觉?立志要报仇雪恨。他的仇比夫差还深、还重、还苦,所以更加勤奋,亲自耕田种地,他妻子则亲自纺纱织布。两口子饮食也非常简单,穿着也很朴素,还放下身份礼贤下士,优待群臣,救济穷苦,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著名的美人西施,大概就在这个时候,被送到吴国,做了夫差的女人。

  勾践唯恐时间久了,会消磨斗志,就撤去褥子,直接睡在柴草上。还在房梁挂了一个苦胆,坐着、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然后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鼓励生产,奖励生育,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训练兵马,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的百姓也都愿意多加一把劲,要把他们的受凌辱的国家变成强国。

  七年后,勾践认为力量够了,打算向吴国发兵。大夫缝同劝谏说:“越国刚刚经历了流亡的灾难,好不容易恢复过来,才富裕了一些,如果我们发兵,灾难又将降临。现在,吴国正与齐、晋交战,又和楚、越结了仇,虽然名声显赫,实际上德行少而战功多。从长远打算,不如结交齐、楚、晋,联合三国,让他们讨伐吴国,越国再乘吴国疲惫之机发兵,就可以一举攻克它。”勾践听了,派他去办。

  又过了两年,夫差要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齐国只不过是身上的疥癣。请大王先攻打越国。”夫差不听,继续出兵,获胜而回,就派人责备伍子胥。文种了解到这种情况,建议勾践让他向吴王借粮,看看他对越国的态度。于是,勾践派文种向吴借粮,夫差准备答应越国。伍子胥又苦苦劝阻,但夫差最后还是借粮给了越国,勾践心中非常高兴。

  伍子胥说:“大王不听劝谏,三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伯趁机在吴王面前诋毁伍子胥。渐渐地,夫差也开始怀疑他。后来,夫差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道:“我辅佑你父亲成为霸主,又拥立了你,你当初想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不要。可是,你现在却听信谗言要杀我。”他又告诉使者说:“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让我亲眼看到越军攻进吴国都城。”说完就自杀了。威名一时的伍子胥就这样悲惨地死去,没能逃脱马革裹尸的命运。

  夫差听说后,大怒,派人把伍子胥的尸体用皮袋子装着,抛在江中漂浮。于是,伯受到重用,执掌了吴国国政。

  又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经杀了伍子胥,重用阿谀逢迎的人,现在可以发兵了吗?”范蠡说:“还不行。”

  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黄池会合诸侯,吴国的精兵都随同赴会,留守国内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范蠡说:“可以进攻了。”于是,勾践派遣全国的精锐部队攻打吴国。吴军溃不成军,太子也被越军杀死。吴国派使者向吴王告急,夫差怕天下人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秘而不宣,等会盟结束后,急忙派人送厚礼向越王求和。勾践认为凭越国的实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吴国,就答应了求和。

  初战获胜后,勾践信心倍增,继续加紧训练军士,奖励生产。四年后,越国国富力强,而吴国因连年征战,士兵和百姓都已疲惫不堪,精兵又多战死沙场。勾践再次攻打吴国,大败吴军,将吴国都城包围了三年。吴王夫差好不容易突围而出,又被围困在姑苏山上。

  夫差毫无办法,派公孙雄前去求和。公孙雄赤裸着上身,跪在地上,爬到越王跟前,对越王说:“孤立无援的臣子夫差斗胆向您陈述自己的心愿,以前在会稽得罪了君王,夫差不敢违背您的命令,与君王讲和让您归国。现在,劳动您亲自前来惩罚孤臣,孤臣对你唯命是听,请您也像会稽山上夫差对您那样赦免夫差的罪过!”勾践看到他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就想答应他。范蠡坚决反对,并不顾勾践的命令,继续击鼓进军。

  公孙雄流着泪离开越营,勾践有些不忍心,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就让你活命吧,让你去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说:“我已经老了,哪能侍奉你!”就自杀了。自杀前,他用东西遮住自己的脸,说:“我哪里有脸去见伍子胥啊!”

  勾践又以为人臣不忠的罪名,把伯也杀了。

  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二年,尽心尽力,备尝艰辛,帮助勾践消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又帮他成就霸业,因此被封为上将军。这时,范蠡认为自己名气太大,难以长久,而且经过观察,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但不能共富贵,所以他向勾践辞行,被拒绝后,就带着亲信偷偷地走了,再也没有回越国。为了表彰范蠡,勾践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奉邑。

  范蠡离开越国后,派人给文种送了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得像长脖子尖嘴巴的鸟,这种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您怎么还不离开?”

  可是,文种认为自己功劳非常大,越王一定会厚待他。没过多久,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说:“您教给我七条攻打吴国的计谋,我只用了三条,还有四条掌握在您的手里,您替我到先王那里试一下剩下的四条吧。”文种无计可施,只好自杀。

  传说,范蠡携带了美丽善良的西施,泛舟太湖上,过着富足恩爱的日子。

  这就是吴越之间的复仇故事,让伍子胥、孙武、勾践、夫差、范蠡、文种等人名传后世。

  司马迁评议说: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伍子胥在逃跑的路上,靠乞讨过活,却须臾不忘报仇大志,以坚忍执著而成就功名,非烈丈夫,谁能做到这样!夫差、勾践都是为了复仇,而名传至今。范蠡则以智慧者的身份,以坚忍执著的奋斗精神,不仅帮勾践完成大事,并能及时隐退,保全自身,成为后世榜样。

  坚忍成事,大丈夫之所为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