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讲 高明

  曾国藩成就大事,运气之说姑且不论,见识高明却表现在至少五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努力建设新军队,并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第二表现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首先从思想上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不走单纯的军事路线;第三表现在力主安庆之围,把安庆作为主战场,与太平军做战略决战;第四表现在对功高震主有清醒认识,在大功告成之际,就给自己找好退路;第五表现在不拥兵自立,不采纳部下的“劝进”主张。

  曾国藩的启示

  与其精明,不如高明。

  纷纷劝进

  这里着重讨论第五点,曾国藩为什么不做皇帝。

  第二讲已经提到曾国藩拥兵自立,说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当皇帝,没有那个大志(野心)。外部环境是一个什么样子,清朝政府会怎么应对,曾国藩又是如何判断的?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结论也就出来了。

  关于“劝进”一事,萧一山先生整理了一些笔记小说资料,大致得出这样一条线索。

  早在湘军攻克安庆之后,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就找到曾国藩,要他拥兵自立。据说湘军进驻安庆,部将要求大摆宴席,好好庆贺一番,曾国藩不许,只要部将各做一幅对联,表达喜悦就行。

  李元度最早写成,拿过来一看,竟然说:“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显然是要曾国藩自立为王,也属一种造反。曾国藩抓起来,一把就撕掉了,还痛斥一番。曾国藩死后,那个冒失鬼又做诗曰:“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在哭泣与怀念中,暗指当年的劝进。

  号称曾门四子的张裕钊(1823-1894),也做了一幅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曾国藩看了,颇为欣赏,传阅诸将。有人说,麟对蔡对不上,不工整。曾国藩勃然大怒,骂曰:“你们就知道拉我上草窠树,好取功名,图富贵,却整天不读书。麟是灵兽,蔡是灵龟,哪里对不上了?”

  原来,草窠树是湖南土话,就是荆棘丛,要扎人的。又说蔡是灵龟,古书读少了,还真不知道。《论语·公孙长》说:“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如果望文生义,就是臧文仲居住在蔡这个地方,其实大谬。蔡指国君用的大龟,出自蔡这个地方,因此把大龟叫蔡。居是动词,使大龟居住。山节藻,就是雕梁画栋。用今天的话来说,臧文仲给大龟盖房子,房子还雕梁画栋,他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的言外之意,大龟是国君才有资格用的,臧文仲也用,还把房子装饰得很豪华,显然不守君臣规矩,逾越礼制,他这个人也就不怎么样了。

  据曾国藩的一个幕僚说,有一次胡林翼来拜见曾国藩,亲自做了一幅对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聊完天,要走了,悄悄留了一个纸条。曾国藩去送胡林翼,幕僚偶然看到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幕僚大骇,赶紧退出房间。幕僚说,曾国藩很快就回来了,应该是看到那个纸条的。

  还有杂闻说,攻克安庆之后,彭玉麟派人去接曾国藩,船还没靠岸,又派亲信送来一件密函:“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立马变了脸色,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把纸撕烂,揉成团,一口吞了下去。

  左宗棠也写了对联,托胡林翼转交曾国藩,还客气地说,请胡林翼和曾国藩一起删改。胡林翼一看,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一字不动,密封之后,派人转呈曾国藩。曾国藩打开来看时,里面写道:“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把“似”改为“未”,原封送还。胡林翼接过来看了,也不说话,拿笔写道:“一似一未,我还说什么呢?”

  南京攻下来之后,有一天傍晚时分,曾国藩审问李秀成完毕,刚回来休息。那些部将幕僚,三十几号人,不约而同,聚集到大厅来,口称有事禀陈。左右觉得情况有异,赶紧报告曾国藩。

  曾国藩迟疑了一下,问:“九帅也来了吗?”九帅就是曾国荃。他是攻破南京城的主帅,善于围城,绰号曾铁桶。

  左右回答说:“没有。”

  曾国藩慢慢站起来,凝神不语,挺拔如天人,对左右说:“请九帅!”

  不一会儿,曾国荃抱病过来,曾国藩这才出来,要众人坐下说话。往日曾国藩都有说有笑,颇为幽默,今天却满脸威严,跟平常大不相同,众人发觉情势不对,都不敢仰视,更不敢坐。大厅一时鸦雀无声。

  沉默良久,曾国藩突然开口说:“拿纸笔来。”左右取来平常用的簿册纸。曾国藩看了说:“去换大红纸。”左右也不敢多问,匆匆取了大红纸来。曾国藩拿起笔来,满蘸浓墨,一气写成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写罢,也不说话,投笔而去。

  大厅三十余人,都为当时精英,却连呼吸声都听不到。过了好久,曾国荃才第一个走出来,去案前看曾国藩的字,其他人也都围上来。看了对联,各人表情不一,有的叹息,有的摇头,有的高兴,有的点头,更有的热泪盈眶(笔记小说写的真太艺术化了)。唯有曾国荃表情有些愤懑,转而凛然不语,最后说:“以后谁也不得再说此事。这事我曾某一个人担了。”众人惶惶然一番,跟着就散了。

  据萧一山先生推测说,曾国荃与诸将攻破南京,包揽大功,就有人嫉恨他们,接着就有谣言中伤他们,说什么满城财宝,尽被他们私藏,要求朝廷严厉追查。湘军包围南京长达两年四个月,屯兵于坚城之下,众人拼了死命,才打下来,为的就是进城抢掠一把。现在有人想剥夺胜利果实,他们当然不干了,因此想拥戴曾国藩造反。

  清朝被推翻之后,已经是中华民国。收藏该联的朱君后人,拿去给王运看,想找他老先生写跋记。老家伙惊讶地说:“有这样的事吗?曾国藩的胸襟,今天之前,我只知道一半,从今之后,我才知道全部。我老了啊,如果不是你把这个给我看,我都不知道文正之所以为文正(曾国藩),左老三之所以为左老三(左宗棠)。”

  沉思了一会儿,拿起笔来,另铺开一张纸,做对联曰:“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然后跟朱君后人说:“我不敢在他的联上着墨,怕污脏了文正。所以另写一纸,记录曾公的大胸襟,和我的过失。”

  原来王运也是积极劝进之人,祖籍湖南湘潭,著《湘军志》一书。他去见曾国藩,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就是想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曾国藩只唯唯诺诺,不做明确表态,而以手指蘸杯中茶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等曾国藩有事离座,王运探过头来一看,写的却是“荒谬”二字。看自己的纵横术不管用,王运只好离开。走的时候,做了《别曾幕诸友诗》,“我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给自己做的挽联也说,“纵横计不售,空留高咏满江红”。后来他在衡阳、成都等书院讲学,常埋怨“曾大不受抬举”。

  据一些不怎么可靠的资料称,王运先后劝进三次,都被拒绝,所以对曾国藩大发牢骚,《湘军志》一书可以看到若干痕迹。

  不过,等他经历了清朝覆亡、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看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终于理解曾国藩不肯称帝的思想,所以感慨万千。

  以上材料从曾国藩的主观愿望方面来讨论他不做皇帝,大都来自各种杂谈笔记,语言都在影射,而不敢直承其事。材料固然不少,却未必可信。

  从外部环境看,曾国藩真要做皇帝,最佳时机不是在攻克南京之后,而应该是进驻安庆之时。南京有洪秀全,北京是大清朝,他据守安庆,控制长江上游,若联合洪秀全共同对付清朝,很容易成三分鼎立之势。既可以与清政府合作,也可以跟洪秀全合作,谁都没有力量同时打击两个对手。既然安庆之时曾国藩都不想做皇帝,攻下南京了,更没有理由做皇帝了。大功告成之日,他相当清醒理智,没有走袁世凯的道路。

  清朝的防范

  大清朝一方也不会对此无动于衷,也当会有所考虑,有所防范。

  咸丰帝不肯把地方大权交给曾国藩,就是大清防范湘军的第一步棋。又感叹什么“去了一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也是防范的信号。咸丰帝死了之后,同治立,年龄小,由叶赫那拉氏掌权。这个女人颇有见识,也颇有心计。她大胆使用汉臣,终于延续了大清朝风雨飘摇的江山。她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确实有其高明的一面。大清朝一直就限制、防范汉臣,现在不重用汉人不行了,一边是祖宗的政治传统,一边是眼前的混乱局势,如何协调?她的办法就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把两者统一起来。重用汉人,曾国藩等果然建立了盖世功勋。大功告成,他们手上就握了重兵,如何防备?那拉氏当然不是傻瓜。

  据薛福成说,咸丰帝在临死前,对顾命大臣说:“谁能克复金陵,就封为郡王。”金陵攻克之后,朝廷讨论曾国藩的封赏,认为以文臣封王,赏赐太大了,也不合旧制,就拆开来办,封侯、伯、子、男各一。曾国藩死的时候,头衔一大串,就有“一等毅勇侯”,墓碑上也刻着“毅勇侯”。

  明里说不合旧制,其实是对曾国藩的一种限制。暗中也早有布置。

  官文是旗人,咸丰五年授湖广总督,不曾建立什么功勋,每年还挥霍百万银两,却一路升迁,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那拉氏掌权之后,为让曾国藩卖命,升他为协办大学士,而官文却升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到死也只是武英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比文华殿大学士低一级,文华殿大学士常为四大学士之首。其中的深意,就是在限制曾国藩。官文坐居武汉,实际有从长江上游来监控湘军集团的作用。

  都兴阿等旗人领兵驻扬州、镇江一带,控制长江中游,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驻扎在安徽北部,对曾国藩形成隐约的包围态势,即使他有什么动作,也难以全力北顾,北京方面至少可以赢得时间。曾国藩以文人带兵,且一生谨慎,对以上军事部署,不可能没有警觉。

  清政府对湘军内部,亦采取了分离之策,以分割他的兵权,削弱他的威信。

  湘军分五个派系,江忠源死得早,胡林翼死了之后,他俩的派系都没有力量了,剩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派。在曾、左之间,清政府利用了幼天王南京突围这件事。南京城攻破之后,湘军满城烧杀抢掠,炸开的城墙豁口无人把守,李秀成带着幼天王一干人等从豁口冲出。清政府要曾国藩认真查找幼天王的下落,务必不使幼天王逃脱。曾国藩却轻信了部下的谎言,向清政府报告说幼天王在城破之时,满屋堆积柴火,把自己烧死了,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绝对没有逃出去。左宗棠却得到幼天王逃出的确切消息,就报告了朝廷。曾国藩与左宗棠从此不和,以致终身不通音问。清政府正好利用了这个机会,完全向着左宗棠一边,达到分裂湘军的目的。

  按理说,左宗棠也起自湘军,而且是因为曾国藩大力推荐,才有了一席之地,他应该站在曾国藩一边才对,其实不然。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坐困江西,江西方面不买他的账,处境非常困难。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不待朝廷命令,他就奔回湖南老家,有点临阵逃跑的意思。左宗棠应该同情他才对,却公开站在清政府一边,大肆攻击、讨伐、批评曾国藩。以他为首,整个湖南都群起攻之。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曾国藩竟患上不眠之症。

  幼天王问题上,左宗棠仍然坚决站在清朝一边,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想,他仿佛在向清政府表明心迹:我是坚定站在朝廷一边的,曾国藩若要造反,我第一个反对。这个推测是有若干政治痕迹为基础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个人,是清朝后期最显赫的汉臣,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军,李鸿章镇压了捻军,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也都官至大学士,却只有左宗棠两度成为军机大臣,这固然是因为他收复了新疆,更加关键的却是他对清政府的忠诚。又据左宗棠后人讲,他抵毁曾国藩,目的在保护曾国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两人关系一直很好。李鸿章本是安徽合肥人,在曾国藩的安排下,他回安徽,照湘军制度编练了一支军队,是为淮军。在曾国荃围困南京的时候,上海财团请求曾国藩派一支军队去保护上海,他们愿意出粮饷。最初,上海不过是一个海边渔村,西洋诸国侵凌中国之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逐渐发展起来。太平军攻占南京前后,江浙财团纷纷逃往上海,上海逐渐成为江南财富的集散中心。曾国藩当然想控制这个肥缺,让曾国荃带兵去上海。曾国荃却不肯去,两眼死盯着南京城里的金银财宝。曾国藩无奈,就让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去上海。为了躲避南京太平军的搜查,上海财团花了十六万两银子,租用洋人的舰船,伪装成商船,从长江水路悄悄把淮军运送到了上海。由于得到上海财团的支持和洋人长胜军的帮助,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很强。

  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学生,却不是亦步亦趋的主。在一般事情上,李鸿章总是把曾国藩挂在嘴边,开口闭口都说“吾师如何如何”,但在造反这种杀头灭九族的大事上,他不会那么讲义气。早在曾国藩祁门大营遇险时,他就独自逃走了的。如果曾国藩造反,他不会贸然追随,大概也不会像左宗棠那么明确反对。最可能的举动是,先驻足观望形势,再做打算。当初曾国藩不分兵北上勤王,就是李鸿章的主意。李鸿章有自己的见识,也有自己的打算,不会那么卤莽,不会因为曾国藩是老师,就事事追随。

  清政府还迅速提拔和扶植一些湘军将领,提高他们的官阶,跟曾国藩平起平坐,感情可能会逐渐疏远,打破从属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呼即应。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杨载福、刘长佑等人逐渐与曾国藩官阶相当,呈分庭起立之势,甚至互相不合,湘军的凝聚力被削弱了。

  提拔曾的嫡系将领是为了分化他的势力,削弱他的个人影响力。那个时候,太平军余部还在继续活动,捻军也刚刚兴起,湘军将领都还有用途。南京刚刚被攻破,清政府也不好做得太露骨,所以采用了提拔与分化的办法。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那些被提拔的将领,有一些人又逐渐落职。同治五年(1866)正月,陕西巡抚刘蓉免职,二月,广东巡抚郭嵩焘落职,八月,陕甘总督杨载福免职。同治六年十月,曾国荃被免去湖北巡抚一职,回籍“养病”;十一月,直隶总督刘长佑被革职处分。

  找好退路

  湘军虽有三十万之众,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有十二万,即使都肯追随他造反,其中曾国荃的五万部队,却在士气和战斗力上有问题。他们在南京城烧杀抢掠,夺得很多财富,当初那种不怕死的劲头有所减弱,其中不少人也盘算着如何回家享受。他们恰恰又是曾氏兄弟最核心、最精锐的力量。依靠这样一支队伍来造反,胜算不是很高。曾国藩肯定能看到这一点。在决定裁撤军队的时候,他说湘军暮气已重,这未必是他的客气话,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由于他们已经抢到财宝,驱逐鞑虏之类的民族口号,对他们没有多少号召力。

  《孙子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以曾国藩一贯的做法,如果他真的想当皇帝,必须对外部情况有一个准确判断之后,才会下决心。

  曾国藩不做皇帝,多来自笔记小说杂闻录,虽然不甚可靠,却能反映当时的一些政治背景。敌人尚在,让曾国藩手握兵权,那是迫不得已;现在敌人没有了,他还执掌兵权,清政府当然会担忧。因此,清政府一方做了不少动作,以打压、限制、逼迫曾国藩。

  南京城被包围之后,太平天国逐渐式微,清政府就开始打压曾国荃。那时他已经升任浙江巡抚,按理可以单独给朝廷写报告。不料他才写了第一个报告,就遭到批驳,认为他还没到浙江赴任,就不能单独写报告,必须先报曾国藩,由曾国藩向朝廷报告。不去浙江赴任本是清政府的意思,那时曾国荃还在包围南京城,当然不能去杭州。

  城破之日,曾国荃与杨载福、彭玉麟一起,连夜写了报告,由八百里加急送京,满以为会得到嘉奖和慰问。谁知十天之后,清政府就把曾国荃指责了一顿:“该逆死党尚有万余……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必惟曾国荃是问。”论官阶,当时杨载福升陕甘总督,彭玉麟本已升兵部右侍郎,坚辞不受,都高于曾国荃,因此在朝廷的回信中,提及三人姓名时,杨载福第一,彭玉麟第二,曾国荃第三。若论军功,曾国荃未必就逊于二人,官阶却比二人低,不过是清政府限制曾国藩的一个手段。

  跟着又要求曾国藩追查南京金银财宝的下落,报告户部,以备拨用。金银财宝都被攻城部队抢光了,怎么追查?有一个人把当时的情形记录在日记中,他叫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得力幕僚。他在日记中记载了一段上谕:

  “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泽。”

  这话可就点明了朝廷的态度,曾国藩如果不好好管束自曾国荃以下各部属,就不能“长承恩泽”了。

  曾国藩以文臣带兵,哪里会看不懂言外之意?所以在攻破南京之前,曾国藩就对大功告成之时,究竟何去何从,做了深入考虑。南京城破之日,就是曾国藩最危难、最紧张之时。功高震主而被杀戮的事,历史上多得很,曾国藩非常清楚。

  清政府的目的,就是逼曾国藩表态,要么迅速造反,要么立刻交出兵权。曾国藩表态越早,对清政府越有利。

  如何自全,曾国藩可谓想碎了脑袋。尽管身居高位,内心却苦得很,带兵作战,打不赢伤脑筋,打赢了也伤脑筋。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能看到当时与清政府的紧张形势,又能沉下心来,自裁羽翼,自削兵权,主动打消清政府的疑虑,把一场灾难平静化解。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他主动提起,石守信等人才醒悟过来,交出兵权。

  曾国藩复出之后,变得非常小心谨慎,祁门大营历险之后,更不肯轻易冒险。做不做皇帝,这是一步大棋,也是一步险棋,且没有必胜的把握;做大清朝的忠臣却容易得多,无非交出兵权罢了,再多加忍让就是,可以得到中兴名臣的美名,甚至成为一位圣贤。唯一担心的,是交出兵权之后,会不会就变成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呢?也许他在尽人事之时,能想到的就是成天意了。从清政府来说,曾国藩自削兵权,威胁消失了,自然没必要杀他,落个杀功臣的骂名,同时也能稳定左宗棠、李鸿章等人。

  关键一步棋是裁撤湘军。既然清政府最不放心曾国荃的部队,他就拿曾国荃五万人开刀,东裁西裁,或者归入别部,最后能直接调动的只剩六千人。

  其次让曾国荃提前退休,回老家疗养。这着棋正合了清政府的心意,而且赏给曾国荃六两人参。

  曾国藩的启示

  作为对手,绝不走正中敌人下怀的棋子,巴结上头,却要正中下怀才好。

  曾国荃大为恼恨,却又无可奈何。曾国藩也尽力抚慰这个能打仗,又能给他惹事的弟弟:“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勋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同治三年八月,即攻破南京之后两个月,正好曾国荃满四十周岁。曾国藩写了九首诗歌抚慰曾国荃。曾国荃读着读着,放声大哭。他回老家之后,随着时间远去,才逐渐释怀,并做有对联曰:“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老家,今日湖南双峰县荷叶乡大坪村,现存富厚堂,规模宏大,正面宽五百米,保存基本完好,就是曾国荃修建的,曾国藩其实一天也没住过。

  再次,把财权也交出去。曾国藩督任四省军务,除了兵权,财政大权也握在手中,固然有利于更好地镇压太平军,也使自己手上的权力更大,难怪说他有坐断东南之势。兵权都交出去了,财权也没有用了,因此他最早交出的就是财权。

  早在南京陷落之前,曾国藩就已经注意到功高震主和清政府的态度了,提前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他给李鸿章写信说:“长江三千里,几乎每一条船都张着我的旗帜,而四省财政都归我管,兵权、财权都太大了。自古掌大权者,无不是凶于国而害于家。我虽然愚笨,却也知道远权避祸。”给曾国荃的信也说:“处高位大权大名的人,自古有几个得以善终?必须把权位二字推让几分,才能为晚年渐渐收场。”

  正是因为他对当时形势与中国历史有清醒、完整、深刻的认识,才能把那些经验运用在自己身上,从而顺利、平稳、干净地化解危机,保住身家性命与荣华富贵,真的做到了“长承恩泽”,成为清朝一代的圣贤、名臣。但是,大清朝却无法扭转内轻外重的权力结构,在内忧外患之中轰然倒塌,形成辛亥革命之后二十年的军阀混战局面。

  刘邦,袁绍,曹操,秦孝公

  刘邦最高明处,是他能够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从史书记载来看,刘邦自己没有出过什么主意,几乎都是部下建议,他听取之后,吩咐实施。

  刘邦还定三秦,夺得关中之后,率领五十六万大军,去打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正在北边与齐国作战,得到消息,立刻率三万精骑,日夜赶路,以漂亮的闪电战术,一举打垮刘邦。刘邦乘了一辆战车逃命,车上有他的一儿一女,刘邦为减轻负载,几次把儿女推下车,都被部下捡回来。李宗吾在《厚黑学》中骂刘邦脸厚心黑,这也是一个根据。

  刘邦逃到荥阳,在那里与项羽相持。项羽带领军队日夜猛攻,刘邦着急万分,却又彷徨无主。

  有一个儒生就跟刘邦建议:“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削弱项羽势力。过去夏桀无道,商汤讨伐他,把他的后人封在杞。商纣失德,周武王讨伐他,把他的后人封在宋。他们这么做,收服了天下人心。现在秦朝暴虐,灭了六国。如果大王也分封六国后裔,他们感恩戴德,也会做您的臣子。项羽的势力就大大削弱了,不得不南面称臣。”

  刘邦一听,觉得有理,就让他去准备。

  儒生还没出发,张良正好从外地来。

  刘邦正在得意,看见张良,张口就说:“你来得正好,有人帮我出了一个主意,可以削弱项羽力量……,不比你张子房差吧?”

  张良听了,大吃一惊:“谁为您出的主意?这可坏了大事了。”

  刘邦也一惊:“为什么?”

  张良说:“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是因为能制其死命,现在您能制项羽死命么?这是第一个错误。周武王打下朝歌,表彰商容的忠诚,颂扬比干的坚贞,现在您做得到么?这是第二个错误。把粮食分给百姓,把财宝散给黎民,现在您做得到么?这是第三个错误。周武王打下朝歌之后,就把兵器收起来,放马南山之下,表明天下从此太平,不再有战争,现在您做得到么?这是第四个错误。况且天下人才都离开家乡,抛弃父母,誓死追随大王,日夜期盼的,就是大功告成之后,能得到封赏。现在分封六国后裔,就不好封赏别人,这些人才就会回去,还有谁跟着您打天下?这是第五个错误。而且,唯有项羽弱小,六国才不会听从他,现在项羽却很强大,你封了六国,他们都会去投靠强者,怎么能做你的臣子呢?这是第六个错误。”

  听张良这么一说,刘邦自己也吓了一跳,竟然有这么多错误,就把儒生臭骂一顿:“狗日的腐儒,几乎坏了我的大事!”

  儒生的意见看似高明,所以刘邦听了,还派他去执行。张良一番剖析,揭露了真相,刘邦也听了,才没有犯错误。

  这里不仅要讨论张良比儒生高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出现两种不同意见,领导该如何辨别、听取?

  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袁绍有谋士告诫过他,他不听,失败了。曹操打孙权,很多人劝孙权投降,鲁肃却请求抗战,孙权听了,也成功了。前秦苻坚要打东晋,弟弟和儿子都请求不打,另有一些部下又支持他打,他该听谁的呢?最后他失败了。朱元璋遭到陈友谅与张士诚夹攻的时候,有的人建议投降,有的人建议先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兵力弱,唯独刘基请求先打陈友谅,朱元璋又该听谁的呢?最后他听刘基的,也成功了。

  曹操消灭吕布之后,统一了河南。袁绍则消灭了公孙瓒,统一了河北。河南、河北虽为两省,却是一块完整的平原,不可能被两种力量长期分据。因此曹、袁两家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是官渡之战的起因。

  论武装力量,袁绍明显强过曹操。他有精兵十万,这还是保守估计。曹操兵力不过数万,参战的还不到两万。其中骑兵部队,袁绍有马铠三百具,曹操不足十具。袁绍有铠甲万领,曹操仅二十领。

  袁绍召集部属开会,商量如何南下用兵。

  谋士田丰认为,由于与公孙瓒打了多年,百姓疲惫,粮仓空虚,虽然部队多,兵马强壮,却是一群骄兵,如果马上就打,必定先败。曹操那边,由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马上起兵去打,等于是打汉家天子,道义上也站不住。不如先向汉献帝报告战果,同时休养民力。如果报告受阻,就向天下宣布,曹操阻挡我尊王道路,揭露他挟持天子的本质,谋取政治上的主动。然后分兵南下,用骑兵骚扰边境,让他不得安宁,让敌人普遍感受到彼弱我强的心理压力,以动摇他的军心,瓦解他的斗志。再以大兵压境,也许还没动手,敌人就溃散了。现在急于进兵,非完全之策,而是军事冒险,容易失败。

  另外两个谋士却认为,我兵强马壮,刚刚征服了公孙瓒,应该乘得胜之威,立刻讨伐曹操,现在是上天给我们好时机,如果错过,反而会遭天谴。周武王伐纣,也是臣子打天子,却没有人反对,何况我们打的是曹操,怎么能说是道义上站不住脚?现在士气旺盛,兵将一心,如不乘胜攻取,就失去机会。

  两边意见不一,袁绍该听谁的?如果要用民主的方式,投票表决,显然田丰输了,因为袁绍也想马上出兵,三比一。何况袁绍还有大志,想夺取天下。

  袁绍选择了立刻出兵,两个谋士也得到嘉奖,田丰则被关进监狱。最终是袁绍输了,败得很惨,回去不久就死了。

  袁绍的错误在于,他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要素,而忽视了曹操的优势,没有看到自己的劣势。两个谋士的意见是因为迎合了他,所以被采纳,而不是因为他们分析得正确。袁绍不根据外部环境来做决策,而随自己的心意,正犯了一相情愿的错误。

  曹操没有坐等胜利到来,由于敌强我弱,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其中听取谋士荀、郭嘉、许攸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许攸在战场上临时叛逃过来。听说许攸来了,曹操来不及穿鞋,赤着脚跑出去迎接,拍着巴掌说:“你小子来了,我的事情就成了。”许攸把袁绍的内部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曹操,帮曹操烧了袁绍的粮仓。

  谋士能像张良那样,把问题一一剖析明白,难。领导要准确分辨意见真伪,明白采信,也难。而且还有一难,那就是谋士明明知道领导错了,能不能说服他,又是一难。谋士高明,领导者不采纳,也无可奈何。

  成就大事必须有人才辅佐,还必须领导高明,才能正确任用人才。齐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都成就了霸业。管仲、商鞅固然才不可及,齐桓公、秦孝公更应该被重视。他们有高明的政治眼光与宽广的政治胸怀,所以能大胆提拔、放心任用,并防止人才专权、篡位。

  齐景公伐宋,登高望远,叹息一声说:“先君齐桓公八百乘,就称霸诸侯,我有三千乘,也不敢在此久留,是因为没有管仲那样的人才吗?”大臣说:“我听说,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过去有齐桓,所以有管仲,今天齐桓若在,那车下大臣都会是管仲。”

  要能识别大才,又非常人所能为。商鞅就是这种情况的代表。

  秦孝公上台之后,决心要重振秦国国威,要把秦国建设成为一个大国,称霸中原,下令招贤。

  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看到召贤令,包了几件衣服,一路风尘仆仆,奔秦国而来。他本来是卫国的落魄公子,叫公孙鞅,有时也叫卫鞅,自有一腔抱负,不得施展。

  战国前期,魏国因为变法早,最先强大,所以他先到魏国,混了几年,没混出名堂。魏国国相倒是看好他,可惜病重,来不及提拔,就死了。

  死的时候,魏王亲自来探视,看他的样子,知道不行了,就问他:“我尊敬的国相,万一不幸,你挂了,谁能代替你?”

  国相说:“公孙鞅可以。您莫看他年轻,却是一个奇才,愿大王举国听之。”

  魏王不吭声,国相明白了,又说:“大王,如果您不想用他,一定把他杀了,不要让他去别的国家。”魏王答应了。

  等魏王走了,国相跟公孙鞅说:“今天大王来问我,谁可以接替我,我推荐了你,他不说话,看样子是不同意。我又跟他说,如果不用你,就一定把你杀了。你不要怪我,我这是先公后私,先国家后朋友。你赶紧逃吧,免得被抓。”

  公孙鞅说:“你们大王既然不听你的推荐用我,也不会听你的意见杀我。”就不逃跑。

  魏王出来,跟左右说:“国相病得很厉害啊,竟然要我把国家交给一个年轻人,岂不谬哉!”

  国相不久就死了。跟着,公孙鞅就听说了召贤令,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

  公孙鞅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马到成功。他是外地人,谁也不认识,要见国君,显然困难。大概是通过贿赂,公孙鞅结识了一个太监,名叫景,是秦孝公的宠臣。景是楚国人,或许是楚国战俘的后裔,才成为太监,现在不能确知他的渊源。因为景的举荐,公孙鞅终于见到秦孝公。这时,他在秦国已经住了两年。

  秦孝公召见公孙鞅,听他说了很久,时时打瞌睡。完了,对景发火:“你推荐的什么人啊,怎么能用!”

  景就去骂公孙鞅。公孙鞅解释说:“我跟大王讲了一通帝道,看来他不感兴趣。请帮我再见一次。”

  五天之后,秦孝公再见公孙鞅,时间更长。完了,又对景发火,景又骂公孙鞅。公孙鞅解释说:“我跟大王讲了一通王道,看来还是不感兴趣。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秦孝公第三次听公孙鞅说话,感觉还不错,但没有采纳。完了,跟景说:“看来你的客人还是有一点本事,可以听他再说。”

  景把这个情况告诉公孙鞅,公孙鞅说:“我跟大王讲了一通霸道,看来大王是想用霸道。他一定会再见我的,我明白他的想法了。”

  秦孝公第四次召见公孙鞅,听得入了迷,身体不断往前移,竟然没有察觉,连续听了好几天,一点也不厌倦。

  景问公孙鞅:“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啊,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公孙鞅说:“开始,我跟大王讲帝道和王道,他觉得那太远古了,等不及。凡是贤明君主,都是在身前扬名,哪里能等上几百年才成为帝王?我就讲富国强兵术,结果他非常满意。霸道固然可以富国强兵,德行却无法跟殷周相比啊。”

  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为秦国的未来和他自己的命运,预设下一个伏笔。秦孝公一波三折,才发现公孙鞅的才华,大有传奇色彩,史书如此渲染,不知道有几分可信。

  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秦国二十级爵位中的第十级),在秦国变法,那是公元前359年的事,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时刻。似乎也只有秦孝公因为太监的推荐,而得到一个对历史做出重大贡献,乃至改变历史命运的杰出人才。这个名叫景的太监,应该得到历史的赞美才对,而不该被遗忘。

  要不是商鞅坚持三见秦孝公,他这个大才可能就被历史埋没了。谋国谋政,决非易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