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讲 基业

  古代的英雄立事,一定有基业。比如刘邦的关中,光武的河内,魏的衮州,唐的晋阳,都是先据有基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君子学道,也一定有所谓的基业,一般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根本。就像我们居住的屋子,规模宏大,房子才宽广,住的人也多;言辞诚信,地基才坚固,结构才牢实。《周易》说,“宽以居之”,指的就是宏大;“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指的就是诚信。大程子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独诚恳,才有落脚之处。诚就是忠信,修养、审查我们的言语,就是要树立忠信。如果口不择言,逢事乱说,那么忠信就被淹没了,动荡站不住脚了。”

  我曾国藩认为,立得住,也就是上面说的居业,用今天世俗话讲的“兴家立业”。子张说,“修德不宏大,信道不笃诚,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也是说如果不能宏大、诚信,那么我所修习的知识就是虚的,说我掌握了知识也不是,说我没学到知识也不是,实际就成了终身不能兴家立业,也就是程子说的立不住啊。

  上面一段话是曾国藩说的,其原文收录在《曾国藩全集·诗文》362页,这里抄备如下: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之衮州,唐之晋阳,皆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君子之学道也,亦必有所谓基业者。大抵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本。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易》曰,“宽以居之”,谓宏大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谓诚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诚便是忠信;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则忠信亦被汩没,动荡立不住了。”

  国藩按,立得住,即所谓居业也,今世俗言“兴家立业”是也。子张曰,“执德不宏,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亦谓苟不能宏大、诚信,则在我之知识浮泛动荡,指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为我之所无也亦不可,是则终身无可居之业,程子所谓立不住耳。

  曾国藩的启示

  成就大事要有基业,做人做事也需要基业。

  成就大事的基业,就如刘邦守关中,刘秀守河内,曹操守衮州,李渊守晋阳。有了基业,刘邦才能打败项羽,刘秀才能战胜群雄,曹操才能统一北方,李渊才能建立唐朝。

  自我检讨

  做人做事的基业就是道德诚信,必须道德笃定、言辞诚信,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如果随便乱讲,张口胡说,这个人就立不住了。

  圣哲早就说过,不宜撒谎,也不宜说出全部真情。因此在做人做事方面,曾国藩基本遵循着诚信这个原则。但不是说他就诚实到底、从不撒谎了。什么时候该诚信,什么时候该隐瞒,诚实哪些,隐瞒哪些,这要视情况而定,也需要社会经验。

  31岁,他向学者倭仁请教,开始研习修身功夫,也就是一日三省吾身,把不好的欲念、行为都写在日记里,反复检讨,由此感悟到:“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无私著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虚,天下之至诚者也。一有著,则私也。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曾国藩对诚的理解,现实可以用的就是,当读书则读书,心无著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著于读书也,这就是诚,也就是专心主一,至虚就是至诚。曾国藩从理学思想中领悟到的“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与佛家的思想有些接近。

  曾国藩的启示

  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曾国藩自己也是那么修炼出来的。看一看他的修炼过程,大致可以知道,在有很多方面,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下面是他立志修身的一些片段:

  我的毛病就是没有恒心,今天才立下条例,明天又散漫起来,搞得下人也没有规矩可循,将来我要是当了领导,必不能守信,做事也不能成,一定要戒掉啊!——这俨然就是儒家的齐家与治国之间的关系。

  刚刚戒烟几天,就想自己奖赏自己,松懈一下。这一松懈,天下就无事可为,无事可成了,所以不能松懈啊。——稍微有了一些成果,就想放松一下,第二天好好休息,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常人不是也这样吗?

  早晨起来,本来想读《易经》,却心不在焉,怎么都读不进去,而想读《诗经》。早饭之后,又强迫自己读,还是读不进去,真是可恨!无所作为,又混过了三天,真是可恼,真是可叹。本来打算静坐,又坐不住,收不了心,只好出门。——读书读不进去,想做别的,强迫自己,也收不住心,曾国藩与常人似乎没有两样。

  急着想把《易经》读完,草草翻过,全无心得,不知道这颗心在忙些什么,可笑啊。本来早早就醒了,却不想起来,明明知道这是大恶,却不能遏制,却不能振作,我真是禽兽!——原来曾国藩也喜欢睡懒觉,而且经常睡懒觉。不过,为了考试,或者上朝,常常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做京官也辛苦,也清苦。

  做诗去翻名人的集子,有剽窃的意思,真是过分。打算静坐半小时,竟然昏昏睡去,可恨之至。身体不舒服,觉得不爽快,干脆就睡觉,不肯起来了。——曾国藩的意志力与自我约束能力,还没有强到超人的地步,身体不舒服,也不想起床。

  今天又去下了一局围棋,此事不戒,如何做人!天天说改过,天天悔恨光阴虚度,立志更新以来,有哪一天改掉了呢?看到别人下棋,手就痒痒,忍不住想代劳,屡戒屡忘,直不是人!——曾国藩酷爱围棋,不知棋力如何。水烟他戒掉了,围棋终于没有戒掉,干脆就不戒了,一直下到老。

  屡戒屡忘,缺乏恒心,这跟常人有什么两样?这就是曾国藩,也是一般人经常遭遇的困惑。所以说曾国藩可做一般人的榜样。

  他经常说到什么诚,与其巧,不如拙,谨守诚拙,都是在强调诚信,这是道德、学问与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心胸不开明豁达,不够诚,也就难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诚与人的胸襟气度相关联,人越诚恳,胸襟就越宽广,眼光就越远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情事物。有海纳百川的气量,才有名传万世的功德。

  剽窃别人的成果是不诚信,掩盖自己学问上的缺陷,不敢示人,遮掩藏陋,都是不诚,这样做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曾国藩在决心立志修身之后,把自己的缺点统统写在日记里,让老师、朋友来阅读,来批评,来指正。这是一种大光明磊落,敢于公开自己的全部人欲。肚量越大,越能接受别人的挑剔。

  曾国藩的启示

  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就更容易得到批评,也就更容易进步,德业日进。

  好师好友好榜样,确实有助于人进步。

  世俗的诚信

  对自己要诚,对朋友家人也要诚,坦荡无私,胸襟宽广。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严格要求自己。身在官场,要做到完全彻底的诚信,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不想在官场混了,如同陶渊明那样,这也是一种无欲则刚,坚持着刚直秉性。陶渊明是一种出世的刚直,曾国藩则秉守着入世的刚直,内外有别,而入世的刚直更难,既要用诚信来要求自己,又要被人骂,被人指责,左右难全。入世的刚直不能太迂腐,该讲假话的时候要讲,该奉承的时候要奉承,不过分露骨就好,对自己有所秉持就好。

  心诚,人才立得住。是不是就不撒谎了呢?不是。诚不诚,谎不谎,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关系。明白利害变化,才能把握诚与变的关系。该诚,不能含糊,该变,不要犹豫。三次拒绝出兵,就是他以血诚感动了咸丰帝,最后同意他暂不出兵。杀李秀成,是一个变招,利弊权衡取其益。不杀李秀成,身家性命难保,也让皇帝难做。

  南京城攻陷之后,曾国藩跟朝廷报告说,南京有太平军十余万之多,实际连军民一共才三万。朝廷又询问太平军宝藏的下落,曾国藩明明知道被湘军搜刮尽净,只好撒谎,说一点没有,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李秀成被擒之后,曾国藩请示朝廷,是押解送京,还是就地处决,听朝廷安排。从现有史料看,他是在接到朝廷命令的当天,就把李秀成杀害了,还谎称四天之后才接到命令。擅杀李秀成,欺骗朝廷,就是因为李秀成知道得多,他到了北京,曾国藩前后所报告的谎言,全部要被拆穿,他的麻烦可就大了,干脆一刀割断是非。

  简单指责他不诚,是迂腐,是愚妄,不懂得事有轻重缓急。看似不诚,看似撒谎,其实是最简单的办法,干干净净结束纠葛,不拖泥带水。这种了却问题的手法,还是值得学习的。反正李秀成到了北京,朝廷也会杀他,还生出很多问题,不如一刀杀了干净,除了惹来一顿指责,没有任何害处,也没有一点毛病。

  曾国藩跟朝廷撒了很多谎,尤其是在报告战功方面,常常是杀贼数千,而湘军只伤亡几十人或百余人。尽管那时有了火枪火炮,而弓箭刀矛也是重要的武器,以常理推算,以少剩多是有的,却不会那么频繁。好在他不漫天撒谎,朝廷也就懒得拆穿他。

  不过在做人方面,曾国藩一味强调宁拙毋巧,以诚为本,却是不差的。做人做事,既可以统一起来,一个标准,有时又有所区别,努力获得中庸效果。

  曾国藩的启示

  中庸效果就是最佳结果。

  心怀诚意,才能广大胸襟,才能得到天下人心。欲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人之心。曾国藩不是要做皇帝,就不能用皇帝的办法来号召天下人才,而要用自己的诚心来感动天下人才。

  成就大事的另一个基业,基地,后方,是军事胜利的重要保证。曾国藩先以湖南为基地,所以镇压土匪毫不手软。湖南安宁之后,为他训练湘军奠定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不论兵源,还是饷源,都有一些保障。湘军从最初的一万人,发展到最高峰时的三十万人,可以推想湖南给曾国藩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个基业,兵源得不到补充,湘军就后继乏力了。在整个军事过程中,他也重视根据地的安全。湖南湖北平定以后,才陆续向长江下游发兵,渐次收复江西。然后又把湖北、江西作为进攻安庆的基地。安徽平定之后,才分三路进攻南京,稳稳当当地次序井然地完成他的军事部署。难怪石达开说他“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根据地是他取胜的重要保障。而其中的厘金一项,又是军费的重要来源。此两者,可谓他成功的基业。所以说他筹饷有方,致胜有术。兵源稳定,粮饷通畅,这是太平军所缺乏的。

  曾国藩认为,自古行军打仗,方法是不一样的,但在巩固后方上,却完全一样,“进兵必有根本之地”。根本之地在哪里呢?也就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力固两湖江西三省,以为恢复下游之根本”。

  湖南是他的老巢,也是他发家的地方,更是湘军的兵源基地和钱粮基地。

  他当团练大臣,在湖南待了整整一年,就是在清剿土匪,训练湘勇,一边训,一边剿,效果很好,连皇帝都知道了,所以才要他出兵助剿。湖南稳定了,他才能放心地出省作战。经过他的血腥清洗,湖南基本上稳定下来,没有大的暴动,乡下的朴实农民就成为湘军的兵源基地。曾国荃打下吉安,打下安庆,部队损失较大,都是回到湖南去招募新兵。湘军最高峰时多达三十万人,绝大部分来自湖南,所以称湘军。

  咸丰十年,曾国藩与胡林翼两家湘军联手,准备共同攻打安庆,向长江下游进军,并把这次军事行动称为东征。为了保证军饷,他们在湖南长沙特别设立东征局,所抽厘金,专门供东征部队使用。这样,湖南除了征收常规的厘金之外,还多抽半厘。尽管有人反对,但由于办事的多为曾国藩的好友,如郭昆焘、黄冕等,他们做事卖力,日夜忙碌,效果反而非常好,基本保证了东征军的需要。据曾国藩说,咸丰十一年,包围安庆最艰苦的时候,钱粮快断了,正是靠东征局解来七万银子,才重振军心;曾国荃孤军进驻雨花台,钱粮更是时断时续,每当危急的时候,曾国荃飞书求救,东征局都能立刻给予帮助。

  在他的大局观中,保住湖北、江西,才能徐徐向下游用兵。咸丰四年初,他带兵出省作战,才十个月,就收复武昌、武穴、田家镇等沿江重地,一路打到九江来了。九江是安庆的上游门户,安庆又是南京的上游屏障。本来在打下武昌之后,如果完全按曾国藩的意思,他想巩固湖北之后,有了稳定的后方,再向下游用兵,逐渐推进。但由于咸丰帝的命令,加上他自己也有些轻敌,结果在九江、湖口遭到惨败,水师被分割成两支,陆军也被迫拆成四股,开始了坐困江西的日子。

  他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湖北还没有巩固,就冒险向下游进兵,所以他更加重视后方建设,认为孤军深入,没有后方,是兵家大忌。

  在打安庆的时候,由于安庆是湘军与太平军决战的主力战场,所以他的部署为,他与胡林翼各带一支人马,胡林翼在长江北岸,以湖北为基地,他在长江南岸,以江西为基地,两支人马正好保障围城部队的后方安全。不料英法联军打进来了,咸丰帝仓皇逃跑,命令曾国藩勤王,派鲍超率两三千人马北上。按理说,两三千人马并不多,安庆战场的湘军总共多达五六万。但自塔齐布死后,鲍超是湘军第一猛将,朝野遍知,曾国藩担心他这一去,万一被胜保或僧格林沁截留,就回不来了,所以不舍得让他去,就找了个理由,拖延时间。同时他还做了一手准备,万一皇帝真要湘军北上,他就决定,包围安庆的湘军坚决不撤退,如果胡林翼北上,江北部队就退守湖北,保证湖北安全,如果曾国藩北上,江南部队就退守江西,保证江西安全。这样一来,无论谁北上,作为基地的湖北和江西,至少能守住一个,围城部队的后方也就有了至少一个保障,不致溃败。

  他的整个进兵谋略,也是按照后方安全,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来设计的,湖南、湖北、江西是他的战略后方。即使是战役后方,他也同样重视。他在祁门遇险,其实并不是太平军对他有多么大的威胁,因为太平军根本就不知道他在祁门,也不知道他只有三千卫兵,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来自他的主观担心,担心景德镇被太平军攻占,他的后方粮道就断绝了(详见本书第八讲)。

  鲍超勇敢不怕死,按理应该打先锋,曾国藩却让他做预备队,不论打安庆,还是打南京,哪里危急,就去支援哪里。把最凶悍的一支队伍作为预备队,这对保证围城部队和打援部队的侧翼安全、后方安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的启示

  不能只注重进攻,还要注意防御和机动。

  曾国藩重视基地,重视后方,是他用兵稳慎、坚忍、不求速效的表现,跟他的做人、为官哲学相一致,总愿意选择适合他个性特点的方法。方法有效,又适合个人特点,这就是最好的成功办法。

  刘邦的基业

  著名的鸿门宴结束之后,刘邦逃回灞上,项羽也不追究,引兵进驻咸阳,开始屠城,焚烧秦朝宫室,大火烧了三个月,房屋大部被烧毁。秦始皇把天下书籍收集到咸阳,焚书坑儒,其实只烧了一小部分禁书,项羽则把书籍、图册全部烧光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似乎比秦始皇还凶猛。现在的阿房宫旧址,尤其是兵马俑坑黄土中的黑色炭迹,可以证明项羽的大火确实不假。

  有人跟他建议说:“关中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山河险阻,地理形胜,人民富庶,物产丰饶,以此为都城,可以成就霸业。”

  项羽看咸阳一片破败,房屋宫室都烧掉了,又想着回南方老家,说:“富贵了,不归乡,如夜晚穿着锦绸,有谁知道呢?”

  那个建议者就在背后发牢骚:“人家说楚人是洗了澡的猴子,以为带上了人的帽子,就有了人的风度,果然如此。”(原文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听说了,把那个家伙抓起来,放到鼎锅里,煮成了整只的手抓肉。

  然后,项羽分封十八诸侯,自己立为西楚霸王。他担心刘邦有天下之志,考虑到巴蜀山高路窄,险峻难登,是秦朝流放罪人的地方,就把刘邦封为汉王。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各立一王,用来阻塞刘邦。

  刘邦很不满意,却又打不过项羽,无可奈何,只好翻山越岭,去汉中当他的汉王。在谋士张良的建议下,把走过的栈道全部烧了,这是用来麻痹项羽的,仿佛在跟项羽说:“我烧了栈道,就是决心不再回到关中,你也不用防备我了。”栈道是古代在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出来的道路,用木头搭成架子,铺上木板,通人马车辆。

  看十八诸侯都各自就国去了,项羽引兵东还,回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做他的西楚霸王。但是,由于他分封诸侯是开历史倒车,是一个大错误,完全放弃中央控制权,北方很快就乱起来了,他不得不出兵镇压。

  刘邦盯准这个机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从汉中越过秦岭,率领大军突然出现在三秦地界,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夺取了关中。关中为周、秦故地,地域广阔,渭河谷地盛产粮食,刘邦只用一个月就收入囊中,进兵如此迅速,成果如此巨大,要归功于韩信善出奇兵。

  大军出发时,萧何留在汉中,总管后勤,汉中就是刘邦的战争基地。现在打下关中,萧何也赶过来,帮助刘邦建设关中,发展关中,巩固关中。包括巴蜀、汉中在内,整个关中成为刘邦的后方基地。

  楚汉相争就这么开始了。

  项羽有没有后方基地呢?有,在彭城。那是他的故乡,是他老巢,也是他的都城。他跟战国时期的魏国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彭城地处黄淮平原,无险可据,四面受敌,攻取易而防守难,决不是都城的理想选择,更不是建立霸业的地方。战国以来,魏国变法最早,也最先强大,后来把都城从山西西南部的大山中迁到河南平原,即今天的开封,虽然可以积极争取中原,却无险可恃,反而变成四面挨打的局面。项羽不定都关中,犯了一个无法挽救的错误。

  刘邦正是依靠关中为基地,抓住项羽离开老家,在北方作战的机会,率领五十六万大军,大规模进攻彭城,主动挑起楚汉战争,并在一个月后,就攻占彭城。

  刘邦的部队尽管有五十六万之多,却有乌合之嫌,战斗力并不强。所以项羽以三万精骑,快速回援,仅用半天时间,就打垮了刘邦。他的人被赶到睢水里,死伤十几万,水都不能流动。最后只有几十人跟他逃回来。逃跑的路上,一儿一女跟他同一辆车。他嫌人多车重,马跑不快,几次把儿女扔下车,幸亏部将几次救起。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大概在那时受了惊吓,只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导致吕后专权。

  刘邦为了逃命,军队不管了,儿女也不要了,儿女没了可以再生,造人似乎比造机器容易,军队没了可以再招,因为他有关中那么大一块根据地。结果,他的老婆、父亲都被项羽抓住了。

  他一口气逃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项羽也追到荥阳,两军就在那里对恃。

  这一回较量,刘邦败惨了,项羽本来比他强大,现在似乎更加强大,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项羽虽然歼灭了刘邦大军,也追杀到了荥阳,却不过是收回失地,而关中及关东部分地区,却成了刘邦的地盘。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再不像鸿门宴时那样处处被动挨打,他的力量大大增强,而项羽却因为北方几个诸侯的叛乱,力量反而明显削弱了。两军长期相持下去,项羽就可能撑不住。

  何况在逃跑的路上,刘邦就想好了下一步大棋如何走法。他在途中,突然停下马来,转而问张良:“关东群雄,谁可以共事?”张良立刻说:“九江王英布,还有那个彭越,此二人值得马上联络。大王的部下当中,只有韩信可当大事。把这三个人用好了,可以打败项羽。”原来他也一路想着天下形势,果然不愧为汉初三杰。

  张良这个设想,被刘邦发展成为一个宏大的全局战争谋略。

  张良说的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原先跟着项羽打天下,勇冠三军,诸侯怕项羽,就是因为英布在,常常以少击众。北方发生叛乱,项羽出兵去镇压,要英布带兵跟随。英布不想去,假装有病。刘邦打进彭城了,英布还是装病,不来帮助项羽。项羽大不高兴,几次派使者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了,更不敢去。两个人就这样有了间隙。

  刘邦就派人去联络英布。这个人到了英布那里,正好看到项羽的使者在催促英布发兵,随口就说:“英布已经归属汉王,怎么会发兵呢?”搞得英布愕然变色,项羽的使者也愤然而去。“事情已经这样了,不如杀了他,跟我投奔汉王。”看刘邦的人这么讲,英布只好答应,起兵攻打西楚驻军,在南方牵制项羽。

  这就是刘邦开辟南方战场的大棋。

  秦朝末年,彭越在巨野泽中当强盗,少壮有力。在反抗秦朝的大潮中,他的部队发展到一万多人,却没有归属,也没有得到任何封号。刘邦派人来联合,他就一口答应了,终于有了组织关怀。彭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项羽的根据地打游击,袭击项羽后方,扰乱他的军心,破坏他的后勤供应。他的游击战打得有声有色,搞得项羽两次从主战场撤回来,要找他算账。彭越看他回来,立刻远走高飞,气得西楚霸王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从而极大地支援了刘邦在荥阳的正面战场。

  这就是刘邦破坏敌人后方根据地的大棋。

  韩信则被他派到北方去,完全靠个人的力量,大踏步进军,纵横两千余里,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平定整个北方,形成从北方威胁、包围项羽的军事态势。更为难得的是,每当他打了胜仗,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时,就总被刘邦调过去,弥补正面战场上的损失。所以,韩信的兵大都是新集之众,却能平定北方,足见他的军事才华。

  这是刘邦开辟北方战场的大棋。

  刘邦的最后一步大棋,就是巩固关中,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刘邦逃到荥阳不久,就带着那个儿子回到关中,把他封为太子,由萧何辅佐,镇守关中。

  有了上面四步大棋,刘邦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就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坚守荥阳,开辟正面战场,在那里与项羽相持,北方战场有韩信进攻楚军,南方战场有英布牵制楚军,彭越则专门骚扰破坏项羽后方,构建起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战略大局,从而达到拖垮敌人、打败项羽的目的。

  因此,彭城之战项羽打了大胜仗,但经过刘邦一番部署,项羽的战略优势已经大打折扣。

  刘邦领导的正面战场压力最大,项羽率领主力与刘邦相争。项羽是天下第一猛将,刘邦多次被打败,有一次靠女人做掩护,才逃出包围,有一次被箭射中胸口,差点死去。都是因为有后方根据地的支撑,才能屡次渡过难关。

  萧何治理关中很有办法,没见他有什么特别的举措,却能源源不断地支持刘邦的正面战场。粮食吃光了,萧何从关中输送。部队打光了,萧何从后方招募。

  楚汉相争的紧张时刻,刘邦数次派使者慰问萧何。萧何的属下提醒说:“这是大王在怀疑你了。”萧何一惊,问他可有良策。属下说:“你把子孙族人中凡能当兵的,全部送到前线去,大王就会更加信赖你。”萧何听从了,刘邦龙颜大悦。刘邦就是这样,对韩信、对萧何都不是百分之百信任。

  刘邦根据地稳固,一是因为得地理优势,二是因为得人才,萧何对他忠心不二,所以能给他极大的支持。论功行赏时,刘邦推萧何为第一功,可知他对根据地的作用是如何重视。

  刘邦把萧何的功劳推为第一时,将军都不服,说他们出生入死,冒了生命的代价,帮刘邦打下江山,怎么还不如萧何呢?他一个文人,在后方吃得好穿得好,也不用担心死去,功劳怎么能比他们还高?

  最后议定的结果是,曹参等人虽然攻城野战,大小七十余创,但都属一时之功,而萧何保全关中,这是万世不易的基业,曹参损失了,刘汉还在,关中丢失了,什么都完了,所以还是推萧何为第一。萧何治理关中,省了刘邦很多事,更没让刘邦分心,这也是对刘邦的支持。后院起火,不仅战士不能安心作战,刘邦也不能安心指挥,胜负就不用讨论了。

  项羽却没有那么幸福,后方被彭越反复骚扰,也没有像萧何那样得力的人帮他治理,兵力无法补充,粮食也没有保障,最后筋疲力尽。如果项羽从正面突破刘邦的防线,结果又如何?

  刘邦有关中作依托,据守崤山、函谷关。这个崤函天险,项羽未必能立刻攻破,不过是把战场从荥阳推进至函谷关前。刘邦的战略部署没有被打乱,根据地没有丝毫破坏,军事优势没有什么损失,项羽的被动局面也就没有得到改变,反而可能因为距离后方更远,对敌作战更加困难。

  刘邦得到萧何,有如得到一个贤内助,不仅不需为后院操心,还得到大量帮助,所以能集中力量,而成就大事。曾国藩说自己有幸不被妻子儿女拖累,仿佛犹如刘邦得到萧何。

  萧何对刘邦的贡献,从他进驻咸阳做的一件事就看得出来。刘邦攻进咸阳之后,大家都忙着抢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去了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册等搬运出来,才得以躲过项羽火的灾。有了这些东西,刘邦知道天下军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贫富,这对打江山、治江山帮助很大。

  刘邦还定三秦,把关中作为根据地,就可能得到了这些图册的启发。关中地区以黄河、华山为险阻,以崤山、函谷关为门户,东临天下,易守难攻,有极大的地缘优势,而且渭河谷地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秦朝就是以关中为依托,而逐渐剪灭六国的。那时的长江流域,因为气候潮湿、森林广布,还没有怎么开发,因此关中的地缘优势非常显著。这些东西有可能从书籍图册中找到线索。

  果真如此,萧何对刘邦的贡献,就不仅是一个人、一块根据地,而是战略决策与基本依托的双重贡献。难怪刘邦要推他为第一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