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讲 儒缓

  本章名为儒缓,其实是指曾国藩知道自己有儒缓的毛病,却能因病出方,找到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的带兵方法,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终于成就大功。

  他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军营中也不忘读书,养成了文人的毛病,做什么都慢吞吞的。从现存的日记来看,他读的书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当时的人说他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自己也说自己为儒缓,是一大毛病,想改改不掉。在与太平军打过几仗之后,他开始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法,最终形成湘军的战法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比别人高明的地方。

  鲁钝和坚持

  关于他儒缓的毛病,大概童年时代就已经种下根子。

  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他们出去玩。因为刚刚教过对联课,就让他们一路练习。

  先出了一个上联“狗尾草”,妹妹接口对了“凤冠花”。

  父亲称赞说:“虽然简易,却还工整。”却不见曾国藩对答。

  又走过一座桥,父亲出了“观风桥”,兄妹俩都没答上来。

  回到家来,曾国藩看书架上有一本书,名字叫《月旦评》,得到启发,跑过去跟父亲说:“我想到下联了,‘听月楼’。”

  由此可见,他并不是那种才思敏捷的人,却有难得的坚持秉性。

  穆彰阿提拔他的那个故事,也可以看到“儒缓”的毛病,见事不够机敏。难怪有人说他跟李鸿章不同,因为李处事机警,脑子转得快。

  曾国藩承认:“我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我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力办者,我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韬甫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我亦深以舒缓自愧。”

  儒缓是文人的通病(当然不全都如此),胡三省就说:“儒者动作舒缓,不能机警行事。儒家这套修身治国的方法没有问题,如果过于疏缓,从政难振积弊,治军难建功勋。”

  曾国藩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行军本非我所长,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直。”“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我生平用兵,失之太呆。”所以他求才若渴,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曾国藩的启示

  光靠人才,自己没有绝活,也是危险的。

  他必须找到一套方法,既要能战胜敌人,又要能与儒缓相适应。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他不仅找到了众多人才,也找到了那套方法,还给了自己一个明确定位:规画全局,而不再亲临前线。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包括两个困难,一是找不找得到;二是找到之后,能不能被部下接受,并坚决执行。

  第一个困难,既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更要考虑对手的情况,而后者最为紧要,因为儒缓特点及用兵方法都以战胜太平军为宗旨,打不赢,一切都白搭。第二个困难,就是要找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才,不仅要理解自己的方法,而且要智勇双全。

  要赢得战争,必须满足对速度的要求。曾国藩是儒缓,过于求稳,不能临阵机变,显然不适合带兵。儒缓是文人的毛病,但不是通病。明朝的王阳明也是一个儒士,也善于打仗,却善出奇兵,疾如风雨。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等,都是儒生带兵,儒缓的毛病却很少。儒缓跟个性、跟天赋有很大关系,未必都是读书造成的。

  曾国藩强调结硬寨、打呆仗,跟他的儒缓毛病相匹配。结硬寨、打呆仗不是曾国藩用兵谋略的全部,却是湘军的重要特点。在长沙、衡阳练兵的时候,他说要练成一万劲旅,交给江忠源指挥,可能就跟儒缓有关。

  决心整顿营规

  跟太平军打过两仗之后,他父亲来信,指点了几条,曾国藩就下决心整顿营规。

  第一条是作息时间。

  太平军常常早晨三四点钟起来吃饭,五点钟行军,黎明时分发起攻击。湘军起得晚,开始吃了不少苦头。整顿之后,湘军就在黎明之前起床,黎明时分开始操练。曾国藩怕士兵一下子改不过来,早饭时间暂时没变,操练之后吃早饭。适应了一段时间,才改成黎明之前吃早饭。后来成为定制,在早晨五点之前起床吃饭,黎明时分操演,这样可以有效地防备偷袭,也能磨炼军队的战斗意志。军人平时养成早起、勤劳的习惯,有利于在紧张、艰苦的条件下作战。

  第二条是扎营。

  如何扎营是向太平军学习的结果,岳州之败就是因为营盘不牢固,被太平军一冲,湘军就溃败了。

  最初的营盘,地址不对,也不牢固,常常被天平军冲袭。曾国藩在战斗中逐渐总结出扎营经验,地址要选在高冈上,近水源,不可在低湿处,不可在四面平地没有遮护处。营外必须挖壕沟,筑石墙。最初,墙要八尺高,三尺厚,壕沟要八尺宽,六尺深。后来发展为,墙体分正墙和子墙,正墙高七尺,墙脚宽六尺,含子墙在内,墙顶宽一尺五寸,子墙高三尺五寸,顶宽两尺。正墙上筑枪眼炮眼,子墙用来站人。壕沟分内外壕,外壕宽六尺,深八尺,内壕宽三尺,深三尺。有时外壕还要增加一道或几道,视情况而定。

  又增加了站墙子一项。

  全营起床之后,以及傍晚掌灯时分,都派三成队伍站墙子一次,即站在子墙上望、守卫。夜里派一成队伍站墙子。如果在前线,离敌人近,就派两成队伍站墙子。

  有了上面三种措施,再遇到偷袭,湘军有三成队伍可以立刻战斗,以坚固的壕墙为依托,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由于时间充分,其余部队不再仓促应战,而是做好准备之后,才投入战斗。加上枪炮精良,深沟高垒,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可谓立于不败之地。

  笨方法的好效果

  这套办法看起来简单,不过是行军打仗的基本功,要严格执行,却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机敏灵动、善于临阵变化的人,似乎一点也不喜欢。

  李鸿章就是这样。他本是一个机警明敏的人,咸丰八年投靠曾国藩,咸丰九年奉命去见习军事。他兴冲冲跑到吉字营去,结果那里天天都在搞站墙子、操练、点名、巡更、查夜,看得他很不以为然,跟身边的人说:“原来我以为湘军有什么异术,今天才知道,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听到敌人来了,赶紧站墙子。”吉字营归曾国荃指挥,攻陷南京之后,就裁撤了。

  要严格执行曾国藩的扎营命令,湘军每天只能行走三十里,慢得跟蜗牛一样,挖壕沟、筑墙子就要花去一半时间。即使临时驻扎一天,曾国藩也要求部队必须挖壕沟、筑墙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全体将士“神暇形壮,可以待敌”。

  太平军来去如风,打得清兵不敢靠近,曾国藩这一套笨办法,正好成了他们的克星。

  这套办法见了功效之后,又逐渐演变成进攻的武器。湘军与太平军的战斗,不以野战为主,而以攻城略地为目标,从长江上游开始,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攻击,谁打下南京,谁就成为胜者。

  太平军也善于防守,湘军每攻克一个城,都要付出惨重代价。罗泽南就是在攻打武昌的时候,中了枪子死的。曾国藩的笨办法被用来攻城,效果非常好,通过壕沟和墙子,把城池团团包围,断了外界的联系,经过长时间围困,敌人弹尽粮绝,不攻自破。

  墙壕就有了两种功用,向内围困城池,向外阻敌援兵。为此就要多筑几道墙壕。敌人攻破第一道,湘军就退守第二道。攻破一道,补筑一道,前壕未破,新壕已成,一层一层阻遏敌人。凭据这墙壕,湘军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把敌人的攻势一一瓦解。武昌、瑞州、吉安、九江、安庆、南京这些战略要地,都是被壕墙围困而最后攻破的。一般来说,守城是主,攻城是客,湘军固守壕沟墙子,围困城池,而达到反客为主的效果。

  曾国藩的启示

  笨方法有笨道理。

  咸丰十一年八月,安庆陷落,曾国荃为首功,然后回老家招兵买马。第二年五月,即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带着新招募的湘军,加上原来的老营,共两万两千余人,甩掉后方,大踏步前进,孤军深入,冒死进驻雨花台,开始包围南京。

  这可把曾国藩吓坏了。得到消息,他大吃一惊,立刻就给曾国荃写信,要他赶紧撤退。又给诸将写信说:“我的老弟轻踏死地,必难幸免,各位务必通知全军,不要跟着送死。”

  南京为太平天国都城,经过数年经营,墙高城厚,防御坚固,周长九十六里。曾国藩本来决定三路进攻南京,另外两军没有来,曾国荃就成了孤军冒进,独自来到坚城之下。以区区两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新兵,部分还是降卒,军心都未必稳固,更不要说围城了,很多人都为曾国荃担心。

  曾国藩担心的不仅是他被打败,更害怕他全军覆没。三河惨败,湘军六千精锐全部被歼,就是因为主将李续宾不听劝告,孤军深入,被太平军包围,别的湘军又来不及救援。

  不仅曾国藩等人,连洪秀全都大感意外,“从未准备彼等能突如其来如是之速”,因此在一日之内,连发三道诏旨,要李秀成赶紧回来救援。李秀成却认为,湘军刚刚攻克安庆,气势旺盛,不如两年之后,等其师老力竭,再回兵南京,与之决战,所以没有及时回来。洪秀全一再催促,连“国法难容”这样的话都说出来,李秀成才决定回援。

  这一拖就拖了四个月,正好给了曾国荃时间。正是曾国荃这一支部队(后来增加到五万人),竟然围困南京长达两年两月之久,并最终攻破南京城,其中墙壕的作用突出。

  按照曾国藩的扎营规定,墙高壕深,立定脚跟,二十天就够了。由于李秀成的错误,曾国荃却有四个月的时间来修筑长壕和营垒。

  百里长壕,如果平均分兵把守,等于没守。南京城虽大,最紧要的地方也不过数处。曾国藩一改先前的办法,这次不固守长壕,而在长壕之内,要曾国荃各营分别修筑营垒,各营垒又自筑壕沟墙子,最紧要和次紧要的地方,派精兵把守,其余各处,派劣兵把守,也可以将就支持,营垒修好之后,画成地图,送给他看。

  看到地图,曾国藩说:“各营布置妥当,惟有一处我不放心。”原来营垒前后有两条河,地图没有标明河水深浅宽窄,如果河水太浅,敌人徒步渡过,营垒会前后受敌,要曾国荃加倍小心。

  当李秀成带着十三王,还有二十万大军,赶到南京城郊时,湘军已是深壕高墙,营垒坚固,严阵以待了。

  太平军用西洋落地开花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其声惊天动地,又里应外合,反复冲锋,攻击长壕。湘军以排炮阻击,依托墙壕,百般堵截。太平军不歇气,连续十五昼夜,不停攻击。湘军也不怕死,个个裸立墙头,放排枪,扔火球,全不畏缩。

  太平军攻到外壕前,齐声呐喊,背负稻草,准备填平壕沟,要朝墙子上扑来。曾国荃急了,亲自跑出来指挥,枪子打中他的脸,血流进脖子里,简单包裹一下,又站到墙头上,军心遂稳。太平军前赴后继,死者相迭,也不肯退却。

  太平军挖了两个地道,轰隆两声巨响,轰塌营墙几十丈,土块石头一起飞上天,其中还有湘军的断臂残腿。太平军抢上来,潮拥而入,连贯不绝。曾国荃早有准备,守住内壕,尘土落地,烟雾一散,湘军就呼哨连天,蜂拥过来,一半抛掷火球,一半施放枪炮,并力抢险,用了六个小时,才把缺口堵住。就在这缺口内外,太平军死伤数千,湘军也伤亡惨重。

  太平军冒着大雨,连夜开挖地道,想再次轰塌墙壕。曾国荃与诸将计议,审察动静,也掘地相向,两军在地道中相遇,乱刀交错,一阵砍杀,或者放毒烟,灌污水,打破了太平军的地道攻势。太平军也想把长江水引过来,淹没湘军,还想攻占江心洲,断绝湘军粮道,都被湘军阻止。

  太平军连营百余里,最近的距离湘军墙壕不过二十仗,日夜攻击,都被长壕、沟墙阻挡,无法打破湘军营垒。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四十六天,又艰苦,又惨烈,纯粹一场阵地肉搏战。活下来的兵勇,个个面无血色,只剩人皮和骨头,“军兴以来,未有如此之苦战也”。

  曾国藩人在安庆,一点也不轻松,天天绕屋彷徨,没有主意,说自己心已用烂,胆已惊碎,再也经不起什么大患。曾国荃受伤,他也有心灵感应。昨天想到曾国荃受伤没有,今天就接到信,说曾国荃受了枪伤,幸好不太严重。曾国藩遂在日记中说:“足见天伦血脉感触,息息相通。”

  李秀成撤兵之后,曾国藩叫曾国荃也赶紧撤退,曾国荃不听。杨载福也不想退兵。问左宗棠,也不赞成。偏偏赞成的人更多,他们纷纷批评、指责曾国荃,说他不是能够攻克南京的人。曾国藩一时没有主意,决定亲自去看看,再做打算。

  他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查看了雨花台大营的壕沟墙子,也看了附近几个县的营垒墙壕,觉得湘军营盘坚固,各部配合协调,才打消了撤兵的想珐。

  曾国藩的启示

  在做重要决策前先要掌握多方面的情况。

  正是靠着这壕沟墙子,还有顽强的战斗意志,曾国荃把南京城包围了两年又两月,最终把它攻陷。

  曾国藩也不是只会结硬寨打呆仗,至少在各种文件中,他经常指点部下要用奇兵,要正奇结合,要临阵变化。但他自己带兵,却三战三败,所以再也不亲临前线指挥了。

  祁门遇险之后,他把大营搬到长江边的大船上,去安庆就很方便。曾国荃正在围攻安庆,邀请他去视察。曾国藩回信说:“现在我住在江边,怎能不想与你见面?但这么些年来,凡围攻最紧要处,只要我到场,就会挫败,屡试不爽。我偏不信,上个月打徽州,我又亲自去了一趟,结果又应验了。所以这次我是绝对不去安庆的。”

  这肯定引起他思考,既然不能亲临前线,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战斗实践暴露了他的缺点,也帮他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儒缓虽然不利于带兵打仗,却有很好的大局观。识大体,规全局,正是他的最大长处。他能够成为湘军领袖,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他善于规画全局。

  从办团练开始,曾国藩的大局观就表现出来,主动考虑如何才能彻底镇压太平天国,强调必须数省合防,而不是只保湖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慈禧太后把江南四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他之后,不过才两年多,天平天国运动就失败了。

  曾国藩也对“儒缓”做了专门论述:

  《论语》两称“敏则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艺赡给,裁决如流,此不数数觏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习勤不辍,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几。

  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韬甫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缓自愧。

  《左传》齐人责鲁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言鲁人好儒术,而失之皋缓,故二国兴师来问也。

  《汉书·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吏。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拜起舒迟。博谓赣老生不习吏礼,令主簿教之,拜起闲习。又以功曹官属,多褒衣大,不中节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恶儒术之舒缓,不足了事也。

  《通鉴》:凉骠骑大将军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臣,但恐儒缓,机事不称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务为舒缓,而不能应机,以趋事赴功。”

  大抵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60页)。

  曾国藩的意思,儒术不是毛病,儒者那慢吞吞的习惯才是毛病,既不适合做事,也不适合带兵。所以曾国藩三次带兵都吃了败仗,再也不去前线了,也多方寻找人才,来弥补自己的毛病。

  曾国藩的启示

  在选拔人才时,如果强调能力、个性、经验、专长上面的某种互补,就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避免二虎相争窝里斗。

  案例:李广与程不识的比较

  这里对比的两个人物,他们都不是儒缓,而是为了跟本章主旨相应,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做事方法。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他一手策划的),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二十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生得一手猿臂,精于骑射。

  一次率百骑突击于大漠之中,追杀三个匈奴射手。大漠沙盛雪,朔风凛冽,旷野驰骋,李广一马当先,独弓射杀二人,生擒一人,返回途中与数千匈奴兵不期而遇。

  汉兵一时大惊,立时想在大敌广漠前逃奔。李广急忙拦住说:“大漠旷野,如何逃脱得了性命?不如留在这里,他们反而会起疑,不敢冒然进攻。”

  李广率百骑大模大样地进到离匈奴兵二里处,命兵士下马休息。匈奴兵素闻李广勇名,疑惧未定,不敢出击。有白马将走出匈奴阵列,李广飞身上马射杀之,归队后命兵士们歇马解鞍,卧地而息。

  由日暮相持到半夜,燕山月似钩,旷野静默,匈奴兵终不敢击,又怕中埋伏,竟悄悄撤退了,李广将士全身而还。

  李广勇猛善战,又会用兵,而且体爱下属,所得赏赐全部分赠部下,将兵四十余年,家无余资。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命令约束,宿营时人人自便,不设哨岗,但从未遭到袭击。兵士部属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命。

  与李广同时的程不识,也是边关名将,以治军严厉著称。行军打仗纪律严明,号令整齐,宿营时多设岗哨,兵士不得乱走,因而也不曾遭到袭击。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很简单,但如果敌兵突然发难,恐难以自保。但军士却能因其宽松仁爱而死命以效。我军虽然严厉紧张,少了活泼气,兵士也不自由,但能团结凝聚,从不懈怠,听令而动,因此敌人也不敢侵。”

  相比之下,匈奴兵更怕李广,兵士们也以随李广为乐,而苦从程不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论道:

  治军以严为首,如无制度约束,就太凶险。李广让士兵自由活动,以他的才能胆识,可以这样,但其他人则不可这样。效法程不识,虽然无功,但不会失败;效法李广,又无李广之才,则祸患暗生,不被敌人击败,就会因内讧而败。

  从他们的行动风格可以判断,李广称得上聪明外向的人才,程不识属于沉思内秀之人。他们都是当时名将,都能建功杀敌。但二人结局并不一样。士卒苦于程不识,但程不识因严谨自律,最后官至太中大夫。李广骁勇善战,立功无数,名震天下,因不服老,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匈奴,迷失道路,没能按预定计划与卫青合围匈奴,致使单于夜遁逃。按军法,失期当斩。回京途中,李广喟然长叹:“广年六十余岁矣,终不能复对刀笔吏。”于是拔刀自刎而死。

  士卒百姓皆为之涕泪。到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李氏一族名败声没。

  李广曾问时人王朔,为什么他才力功绩过人,却始终不能封侯。王朔问他有无遗恨怨忿之事。李广说:“任陇西太守时,羌人作乱,诱使他们投降后,又把降者八百余人杀了。”王朔说:“祸莫大于杀投降缴械之人,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这让人联想到秦将白起的命运。长平之战他坑杀赵卒四十万,结果被秦王流放,在途中被强迫自杀。

  聪明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种:聪明外向和沉思内秀。

  聪明外向的人说了就做,办事干脆利落,迅速果断,手段娴熟老辣,绝不拖泥带水。缺点是较少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思考,凭直觉、经验和性情办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聪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但总的来说勇多于谋,深思熟虑较少。这样办事,难免有顾及不到之处,也有可能忽略了某些轻微细节而埋下隐患。

  沉思内秀的人长于思考,出谋划策兼顾方方面面,给人行事细密周全的感觉,做事不像聪明外向的人那样轰轰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胜利的台面上。缺点是机敏果断不足,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身手不够敏捷。可能因过于求稳而会丧失机会。事无巨细,都会留心,但又知道轻重缓急,虽比较小心,大事情上不糊涂,能把握方向。

  做事情有很多种方法,李广与程不识就是这样。方法有效,又能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最容易成功。第一必须有效,其次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盲目学习别人,弄不好会变成邯郸学步,横竖不是人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