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4、借鉴新加坡科教人才政策推动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李韶鉴

  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前20年,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广东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广东实际情况的外来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广东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中国内地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据统计,2006年广东只有不到全国2%的国土面积、全国7%的常住人口,却创造了全国GDP的12%、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2%;同时涌现了一大批产量居全国乃至世界首位的产业,并且2007年广东GDP超过了台湾。

  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东珠三角被人们誉为“世界工厂”之时,但是广东新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2007年广东实现GDP为30673.71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5.7:52:42.3,虽然广东实现GDP超过台湾,但同台湾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广东目前的高端服务业比重不高,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相比,如文化产业、出版产业、软件开发等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另外,金融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关键的问题是,作为经济运行基础的实体经济――第二产业当中,国有企业和民企普遍自我创新能力不足,自有知识产权极少,跨国企业核心技术普遍掌握在外籍人员手中,非但没有实现期望当中的技术转让,而且外企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呈越来越严格的趋势。它们以保护知识产权名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保护主义”,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维持其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保护其掠夺性和剥削式的超额既得利润,转移其资源消耗和生态压力;同时掌控对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主动权,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在2007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刚刚到任的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解放思想要有胆有识,要有世界眼光。广深两地不能再跟国内比,要跟新加坡、首尔叫板”。他还提到:“今天我们也遇到了土地制约,技术贫脊,结构难题,社会冲突,我们必须认识到再一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广东排头的地位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将难以实现,小平同志托付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2008年9月初省委书记汪洋率由19个分团、260多家企业、近600名广东企业家组成的经贸代表团访问东南亚,重点考察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裕廊集团、港务集团和新加坡交易所,了解新加坡在经济建设、公共住屋、港口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并与新加坡政府官员、知名商协会和跨国公司的高层座谈。在座谈中,汪洋书记特别提到要借鉴新加坡在产业升级转型中的经验。

  在访问东南亚后于当月底召开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谋划和推进科技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汪洋书记指出:“科技部、教育部选择广东进行自主创新合作的试点,既是看到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希望广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鲜活经验。”他还说到,“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动态越来越清晰地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广东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首先要争当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为了解决独立后发展经济及严重的失业问题,推动经济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把新加坡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国民文化素养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加坡政府自独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全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的风气。同时,新加坡政府将科技发展看做经济发展重要环节,并且致力于推动科技基础建设,制定科技政策,参与和资助科技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设置科技机构,统筹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为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新加坡制定了一些政策,政府也用大量的精力来与社会各层次加强沟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引才环境。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都值得正处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历史进程中的广东省加以借鉴学习。

  一、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引导产业升级

  新加坡设立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国家计算机局(National Computer Board)和国家科学与技术局(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ard),负责推动科技政策。这些单位因由国会立法产生而富有自主性,使他们在履行职能时更具有灵活性,只需要对法令负责,没有很多繁琐规定的束缚。这些机构内的人员不是经由公职人员委员会(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所挑选,但人员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使得这些机构有很高的运转效率。

  经济发展局首要功能在吸引外资,并运用它在全世界的网络搜集信息,提供政府长远规划。其一项主要成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吸引跨国企业前来新加坡投资,并逐渐引导资金流入高科技产业。1981年成立的国家计算机局,主要功能在推动政府和全国计算机化和计算机教育,并且发展本土计算机工业。它所推动的人民服务项目计算机化(Civil Service Computerization Program)在全球被视为典范。瑞士洛桑学院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多次将新加坡在信息上有效运用评定为全世界第一。国家科学与技术局成立在1991年,资助和奖励各项科研计划,并提供研究中心经费。

  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局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将近20个海外办事处,推动新加坡迈向环球化和区域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局鼓励国内外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把新加坡作为跳板,借以进入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已经有约4000多个跨国企业在新加坡成立区域总部。新加坡政府鼓励一些跨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制造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进而在新加坡开始进行研发,加快在新加坡建立工业基地。比如,德州仪器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着眼于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供出口至全球市场。德州仪器投入了600万元,其生产线仅于50天后便已设置完成。经济发展局仅仅花了6个月的时间便获得了这项大投资,从此掀开新加坡电子业发展史的序幕。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面对企业增值的挑战,研究与发展已成为主流,踏入高科技和知识密集领域。这有助于新加坡成为亚太区的创新枢纽,并培育了高技能、高质量的研发、创新人才。

  在经济发展局引领下,制造业快速发展,生物医疗科技每年的附加值增长率最快,电子业、化工业、精密工程业和运输工程业也发展良好。服务业同样表现强劲,信息通讯与传媒业排名第一,总部经济和专业服务业、工程与环保服务业、物流业、教育业和医疗保健服务业等。电子业、化工业、航空及海事工程业、生物医疗及制药业也在过去数十年里稳健增长,经济发展局有信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济发展局重点支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项目,希望在2018年实现将制造业产值增至一倍达到3000亿新元的目标。同时,制造业附加值目标为800亿新元(502亿美元),技术性员工将从32%提高到50%。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张铭坚曾表示:“经济发展局将制造业视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来加以推动。我们也必将尽己所能,确保新加坡能继续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商业及投资环球枢纽。我们的目标是在2018年以前,将制造业附加值及产量增加一倍,而制造业将稳定占据新加坡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经济发展局的另有一项推动知识型经济的新行业正在酝酿中,那就是与数字媒体等高增值产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IP)管理。经济发展局实施了用于创新、管理及商业化的知识产权措施,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意发展、版权、特许经营和品牌管理等的环境。由于新加坡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消除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顾虑,吸引了国际品牌管理及授权机构“国际品牌联盟”(Global Brands),将总部从伦敦迁至新加坡。而其另一个重要成绩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亚洲办事处。

  李显龙在2008年10月17日为启汇资讯传媒园主持开幕式时说:“新加坡经济已陷入衰退。接下来至少一年或更长时间将出现增长放缓情况,并存在更大的未知数。但我们是以更长远眼光来看待研发计划。”他说。尽管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当前的经济局势运行不稳,但是研发项目都必须持续下去,研发拨款也不会减少,并争取到2010年新加坡全国研发经费达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所发表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的全国研发经费达63亿新元,研发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61%,比2000年增加一倍,比2006年增长26%。

  面对世界各国在21世纪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优先发展三个具有潜质的专业领域:

  第一个高技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新加坡联系网四通八达,也能轻易取得本区域的原料,使新加坡在这新兴领域里占尽优势。国际企业的进场步伐非常迅速,新加坡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国际化的商业环境,迎来众多的投资者,纷纷在新加坡设立营运中心、公司总部或上市交易。

  第二个高技术产业是替代能源业。新加坡的环保与工程服务实力雄厚,能就整个价值链,提供从创新到科技试验和技术商品化等业务。同样的,有些公司也已开始发展,这包括新加坡太阳能电力公司(Solar Energy Power)所经营的新加坡首家硅太阳电能制造厂。另外,劳斯莱斯(Rolls Royce)与EnerTek也联合斥资1.67亿新元,率先开发固定式燃料电池。海水淡化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于中国内地和中东国家的合作中已成为优势合作项目。

  第三个高技术产业是新的矿石、金属及原料市场。新加坡的优越地理优势,毗邻资源丰富的国家,再加上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和广泛的贸易联系,这些对想在本区域寻找商机的企业而言,都具有吸引力。中国云南锡业与新加坡KJP国际公司(KJP International)所联营的新加坡首家锡精炼厂,该工厂所生产的99.99%纯锡,占全球产量的10%。

  二、精心设计教育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1.新加坡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地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制订改革高等教育的规划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增加各校的招生人数,满足经济发展对毕业生人数的需求;增设工业发展中急需的专业系科,如民用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制造、造船、修船等专业系科;持续改革课程设置,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和能力,打下更广博的知识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尽量减少不合格者和掉队者;节约开支,把教育资源浪费减少到最小程度。

  2.由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普通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快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不可能教给一个6岁的孩子或25岁的青年在25岁和65岁之间所需要的知识。终身学习应成为人们生存之必需,其中,继续教育又是最重要的环节。新加坡政府除了一如既往重视发展正规教育以外,还十分重视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由学校教育、延续教育、在职培训和民众联络所组织的各种文化、教育培训活动等组成。新加坡的终身学习体系大体上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由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开设的各类短期的、部分时间的培训课程;由工商企业办的各种职工培训课程,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有工商企业自己办的,也有委托教育机构办的;由新加坡的社会基层组织、民众联络所举办的各种文化、教育培训活动。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和四所理工学院均开办了许多延续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系统、工商企业、公私立机构以及社区基层组织所提供的终身学习培训课程种类很多。从教育层次划分,终身学习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工人提高计划。这一级的计划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开办的部分时间的延续教育,例如培智(best)教育和汇智(wise)教育等课程,培训对象是那些没有小学、中学或高中学历的员工。因此课程分层次从小学到高中,按需施教。学习科目有英语、母语、数学、历史、科学等。二是由工艺教育学院开办的短期的、部分时间的技能训练课程。例如单元技能培训(MOST)、壮年工友与时并进训练(TIME)等。课程内容包括各种专业技术的实用技能,如电子维修、建筑制图等。三是实地培训。如在职培训课程(COJTC)、学徒培训计划等。这些培训计划都是工厂的内部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通常这类培训机构都会与工艺教育学院联合举办阶段测验或连续评估考试,以要求员工达到全国技术证书等级。

  第二级是为中上层的工程人员或管理人员开设的专业文凭或证书课程,通常是由新加坡的四所理工学院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依据生产和社会需要确定。除了开办传统的工程和工商课程之外,也通过和私人企业界或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培训。通过这方面的培训,获得新知识,进行灵活、创意思维训练,提高中上层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思维的能力。

  第三级是针对一定层次政府公务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开设的各类学术性提高课程,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开放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主办。这几所大学一般采取学分制,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后达到规定的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学分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进度选修科目,配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个人深造发展的需求来选修课程。

  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新的基金――终身学习基金。该基金的款项主要由政府的财政预算盈余和社会筹款组成。终身学习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加坡日前正在实施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计划,如职工联合总会开办的职工技能提高计划。此外这项基金也将资助开发新的培训计划,以协助提高新加坡全体国民的就业能力。特别是与数码信息科技的开发、应用有关的培训计划可以获得优先考虑,新加坡政府正在发展一套全国数码信息科技教育计划,帮助其国民掌握在工作上和家中所需的数码信息科技技能。新加坡政府希望所有的新加坡人,不论老少,都对数码信息科技有所了解或是能比较熟练地使用。

  为了鼓励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新加坡教育部设置了李光耀提升奖学金。李光耀提升奖学金的基金主要来自销售《李光耀回忆录》下册所得的部分收入。

  新加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有始有终、从学前直到退休的终身教育系统。新加坡认为随着大多数国民已经接受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把延续教育普及化,培养新加坡人终身学习的精神。这种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国际人才双向流动:拉动产业升级

  1.大力引进海外人才

  新加坡的人才引进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为了与周边新兴经济体竞争,新加坡政府注重引进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来满足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大批外籍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的引进,新加坡的外资引进和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发展,其人才引进政策也不断完善。现在,中国和印度是新加坡两大人才来源地,新加坡政府也尽力说服本国居民支持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

  新加坡引进各种层次人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促进引进外资和技术;二是扩展关键行业,以利竞争;三是改进服务行业水平。目前在新加坡居住的400多万人口中,外国人占1/4.新加坡政府吸引外国人才的优惠政策有:[1]减免税,即企业和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的支出可以享受减税;[2]提供高薪和住房;[3]提供培训,在新加坡金融界工作的外籍人员可参加由政府资助的国内外培训,等等。引进的外国专家已从过去承担咨询方面的工作到现在能参与行政和企业管理,有些甚至已在政府部门中担任局级干部,或在高校中担任校长等重要职务。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有8万多名外籍高、精、尖人才受雇于在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如微软、通用等,3万多名信息与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30%来自国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

  为了提高引进的效率,新加坡政府已将人才引进统一划归人事部全方位协调和管理,对发展经济急需的高科技、电子、通信、金融等专业人才,优先从速引进,同时控制输入普通的劳工。为了留住人才,近几年新加坡每年都签发3万张永久居留证,并允许部分外籍专业人士成为新加坡公民。这些成熟的引进体制,保护了国外投资者的利益,也增强了他们在新加坡发展的信心。外国人才的大量流入,推动新加坡的经济维持高增长率。离开外籍人才的补充,新加坡的IT业就不可能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

  目前新加坡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经济领域尤其重视对国际人才的争夺,并走在前列,成为很多高技能人才的首选居住地。

  2.本国人才的海外培训

  为了加强工业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新加坡在本土成立了一个人力与培训机构后,海外培训计划于1971年制订实施。1971至1976年之间,经济发展局设立的海外中心先后于瑞士苏黎世、法国巴黎、日本大阪和美国休斯敦等一些工业城市开设,一些年轻的新加坡技术工人远赴海外,参与学徒式实习。

  为了应付高科技工业对专门劳工的需求,经济发展局与日本、德国和法国三国政府联合成立了一些技术机构,以此针对电子与工程方面的专门工作培训新加坡人才。同时,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参照联合政府培训中心,开始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探讨合作。以这种独特的合作方式进行劳工队伍培训,是新加坡投资促进计划的创举,为本国工人技能提高和技术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新加坡建国近40多年的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经验,清楚表明,无论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新加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积累人才资源方面都是尽最大努力抢占先机、全力以赴,才使本国经济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