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部分 封建社会时期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归秦,三郡境内巴人,遂为秦编民。

  秦汉之际,四川所产枸酱便“多持窍出市夜郎”,并通过��江至南越。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王朝为了借夜郎精兵浮船��江以控制南越,乃拜唐蒙为郎中将以通夜郎,率兵千人、食重余人,从巴符津而入,喻以德威,约国置吏,夜郎、且兰及旁小邑皆归附于汉,以其地属犍为郡。与此同时,又“发巴蜀卒治道,自�道(今四川宜宾)指至��江”。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高帝改黔中郡为武陵郡。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王朝无力续经营“西南夷”,对乌江流域放松控制,“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因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和“邛竹杖”,建议在西南寻求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汉武帝乃派王然于等间出“西南夷”,由巴蜀经夜郎达于滇,此道虽未能通,但以后逐渐形成经滇西、缅甸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相吕嘉挟赵胡反,汉王朝派驰义侯发南夷兵攻打南越,且兰君不从命,聚众谋叛,遂以八校尉兵灭且兰、伐夜郎,设立��郡。��郡地跨贵州、滇东及桂西北,以且兰为郡治,汉阳为都尉治,共领十七县。设立郡县以后,采取“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将“三蜀大姓”移入乌江中上游地区,各领“部曲”,形成一股地方势力,后来演变为“��大姓”,如龙、傅、董、尹、谢氏等。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皆反”,汉王朝派水衡都尉吕辟胡率蜀郡和犍为郡兵万余人击��,此事延续五年之久,直至始元五年(前82年)方为平息。

  成帝河平年间(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汉王朝派太中大夫张匡“持节和解”,夜郎王不从,“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于是��太守陈立乃将夜郎王兴斩首,句町王禹、漏卧侯愈皆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

  后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割据巴蜀,阻隔汉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大姓龙、傅、董、尹与郡功曹谢暹不附公孙述,“保境为汉”,乃遣使自番禺江转道中原奉贡,受到光武帝嘉奖。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居住在湘黔边境的“武陵蛮”因不堪官府盘剥举行起义,汉王朝派武威将军刘尚发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五溪”地区镇压。其后又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四将军征讨,兵至临沅,劳而无功,马援亦死于军中。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汉高祖募人平定三秦。以其功,不供租赋,更其地为巴郡。涪陵属国,亦称“巴东属国”。治所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领汉葭(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涪陵(今彭水自治县汉葭镇)丹兴(今黔江区)等四县。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置涪陵郡。郡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领县六,在今重庆的有五:涪陵县(今彭水自治县汉葭镇)汉发县(今彭水自治县郁山镇)丹兴县(今黔江区)汉平县(今武隆县)汉葭县(今酉阳自治县龚滩)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初死,政局动荡,越�自定月“举郡称王以叛”,接着,益州的雍闾、孟获,��的朱褒相继为乱,与孙吴互通声息,“南中”骚动。

  建兴二年(224年)蜀相诸葛亮亲自领兵南征,“五月渡泸”,军入云南,分三路并进,别遣马忠伐��,兵至盘江一带,得彝族首领济火“通道、运粮”相助。“南中”平定后,分设朱提、越�、建宁、��、永昌、兴古、云南七郡,��、兴古、建宁三郡系由原��郡分置,以且兰、夜郎、谈指、毋敛、�、平夷六县属��郡。在此以后,诸葛亮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纲纪初定,夷汉相安”的政策,“即其渠帅而用之”,“南中”数十年相安无事。

  蜀后主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郡大姓徐巨率族众起兵反蜀,车骑将军邓芝讨伐,大战于三�山(今酉阳后溪)平定后,移其“豪”徐、蔺(亦作兰)范、谢五千家于蜀。

  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魏以郭纯率“涪陵夷人”屯军迁陵,诱当地诸夷邑君一起进攻酉阳县,吴以钟离牧率兵打散。五溪平。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灭蜀。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咸宁六年(280年)灭吴而统一天下,��、兴古等郡皆归附于晋,而武陵郡亦为晋所有。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设宁州,而将��、朱提、越�三郡归益州。其后废宁州,设南夷校尉统领建宁等四郡,仍属益州。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改属梁州,治所迁汉发。领县五:汉发、涪陵、汉平、汉葭、万宁(今贵州思南)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涪陵人范长生从青城山到成都,被成都王李雄拜为丞相。

  晋永嘉以后(308年)涪陵郡(今渝东南)地“设于蛮僚,图记不存”,达256年。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因“南中大姓”不受节制,宁州刺史王逊遂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进一步分割政区,将��郡分为��、平夷、夜郎三郡,又分兴古为梁水、西平二郡。��郡领万寿、且兰、毋敛、晋乐、丹南五县,平夷郡后改平蛮,领平夷、�二县,夜郎郡领夜郎、广谈、谈乐、谈指四县。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涪陵等地皆为成汉所有。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李雄派部将张龙进攻涪陵,“太守赵弼没于贼”。从此,渝东南“地没蛮僚,史籍不传”。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篡位自立,“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迁旁郡户口以实成都,并从��“引僚人蜀”,多达十余万家,“挟山傍谷,与土人参居”,致使“僚人”势力分散。

  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率兵伐成汉,攻破成都,自此恢复东晋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今乌江中上游地区复归于晋。同年,桓温定蜀,成汉政权亡。涪陵郡治迁枳(今涪陵)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秦王苻坚取梁、益二州,��诸郡一度附秦。

  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建永和寺于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大木乡。

  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以建宁、��、平蛮、夜郎、朱提、南广、西平、梁水等十五郡属宁州。

  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涪陵�民田健从岩间获古钟、于各一。

  南齐高帝建元中(479-482年)酉溪田思飘举兵反南齐,攻占酉阳城,后为庄明齐军击败。

  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析��、武陵二郡边地置东��郡,领宜南、平阳、西平阳、西新市、东新市、南新市六县,地在今湘黔边境。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自东晋以来日渐兴盛的爨氏占据滇东,授宁州刺史后自雄一隅,造成爨氏独霸南中的局面,势力达于乌江上游地区,彝族先民“东爨乌蛮”活跃于滇东北及黔西北一带。

  北朝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北周设施州,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冉、田、向氏自称王侯,屯据峡区。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在今彭水郁山置奉州,结束了今渝东南地区豪酋割据的局面。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涪陵郡太守兰休祖阴兵为乱,将军陆腾讨平。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冉祖熹、冉龙骧在今渝东率族众反北周占领,被北周军击散。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为黔州。州治在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置石城县(今黔江区)并置庸州,治所在今黔江区坝乡;在黔州设涪川县(今贵州思南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治所在今彭水郁山镇,亦为黔州治所。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置��、黔安、明阳三郡,��郡领��、宾化二县,黔安郡领彭水、涪川二县,明阳郡领明阳、义泉、绥阳、信安、都上、宁夷等县,大抵在乌江以北地区。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撤销庸州,并石城县入彭水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黔州为黔安郡,领彭水、涪川二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黔安蛮”田罗驹起兵反隋,夷陵(今湖北宜昌)等诸郡民夷响应,被郭荣带兵镇压。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杀将军鹿愿、围太守肖造,被周法尚、李景镇压。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分彭水地置信安县(今重庆武隆县江口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又置石城县。黔州领县三,今渝东南有二:彭水、石城。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改隋置黔安郡为黔州,改明阳郡为夷州,增置思州、南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彭水、石城二县置洪杜、盈隆、相永、万资四县。

  唐高祖武德三至四年(620-621年)唐设峡州刺史,统夔、涪、黔、施、巫等州。唐置黔州都督府,统黔、施、叶、辰、充等州。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渝州人张大智反叛,侵涪州,黔州刺史田世康等率兵讨伐,张大智率众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黔州属江南道。

  贞观四年(630年)土家族土著大姓在领地内的务川置思州,领今乌江中游地区之沿河、德江、务川、松桃、铜仁、江口和下游地区的酉阳、秀山等县市,田氏地方政权始建。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以冉安昌率思州都上三军,开拓夷州等地。将石城县治迁至今黔江区联合镇。在黔州设都督府,统领务州(后改思州,今渝东南酉阳、秀山及贵州务川、沿河、印江等地)施州(今鄂西地区)业州(今湖南新晃)辰州、智州(今广西玉林等地)�州、充州、应州、庄州等九州。将黔州与彭水县治所迁至乌江东岸,郁江之南。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黔州都督府统领的羁縻州增至15州,增加了费州、夷州、播州、琰州、矩州、池州等6州。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太子承乾流放黔州,第二年死于黔州,初葬渡口塘北马颈子,后迁葬昭陵。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黔州都督李孟尝与�州都督谢万岁、充州都督谢法兴讨伐琰州反叛的僚人,万岁、法兴入峒招抚,被僚人所杀。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矩州人谢无灵反叛,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贬长孙无忌为扬州都督,黔州安置,一品供给。后逼其自缢,初葬信宁乌江左岸。唐上元元年(674年)追复官爵,迁葬昭陵。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原高宗太子梁王忠流放黔州,囚承乾故宅,后赐死流所。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丽知留后事泉男建流放黔中。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规定黔中等地州、县官由都督选择当地土人充任。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鉴于黔中等地都督府从土人选任的州、县官“不精”,每年派出检查的五品以上官员,称“南选使”。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贬十四子、苏州刺史曹王明为零陵王,黔州安置。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黔州都督谢佑迎合武则天,逼李明自杀。高宗痛惜,黔府官员均被免职。谢佑寝时掉了脑袋。

  则天后垂拱四年(688年)唐高祖子、青州刺史霍王元轨流放黔州。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设黔中都督府,改盈隆县为盈川县(以避李隆基讳)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溪州蛮覃行璋反,黔中招讨使杨思勖率兵攻伐,生擒覃行璋,斩首三万级。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黔州置黔中道,设采访使,辖黔州、施州、溪州、辰州、思州、珍州、南州、漆州、播州、夷州、费州、充州、业州、巫州、矩州、应州、锦州、涪州。面积29万多平方公里。黔州领县六:彭水、石城、洪杜、盈川、信宁、都濡。又统领五十州。使彭水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为今渝、黔、湘、鄂、桂五省结合部的政治中心。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巴东、澧阳等郡隶山南东道,黔中、泸溪、清江、灵溪、宁夷等地隶黔中郡。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黔州设五溪诸州经略使、采访处置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黔州为黔中郡。改石城县为黔江县。黔中郡领县六,今渝东南有五:彭水、黔江、洪杜(治今酉阳龚滩镇)洋水(今彭水洋水乡)信宁(今武隆县江口镇)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今贵州境内)苗裔赵国珍任黔府都督兼本管经略等使,在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中封境无虞。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黔中郡为黔州。

  唐肃宗上元中(760-761年)柳芳流放黔州。写成《唐历》四十篇。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苗裔赵国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铸铜钟一口,今存黔江。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设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统领黔、施、夷、辰、思、费、溆、播、南、漆、珍、锦十二州。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黔中观察使奏,溪州刺史魏从琚于两税外每年加收朱砂一千斛、水银二百驮,户民极苦,请停止征收,获批准。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黔中观察使韦士宗政令苛刻,被牙将傅近等驱逐,一月后,返回黔中,“妄杀长吏,人心大扰”。士宗惧怕,脱身亡走。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溪州“蛮帅”向子琪率七八千人反叛。黔中经略招讨观察盐铁等使郗士美设奇略讨平。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翰林学士白居易、李绛奏请禁黔中等地“掠良人卖为奴婢”的现象。获批准。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黔州城被大水冲毁,观察使窦群以辰、锦、施、溪等“溪洞蛮”人修黔州城,劳役繁重,张伯靖率辰、锦各族人民起义,坚持斗争约两年。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南卓任黔中观察使时,“大更风俗,凡是溪坞呼吸文字,皆同秦汉之音,甚有声誉”。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涪州刺史韩秀升“起义”,“劫害黔府,俘掠帅臣,占据涪陵,扼截江路。”次年,黔南观察使派毛率甲士直趋巢穴,“追逐渠魁,剿除逆党”。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赐黔州观察使号武泰军节度。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前蜀灭,黔州等十四州入后唐版图。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黔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无人朝贡,唐明宗派乌昭远为信使,到“蛮国”宣扬。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李承约任黔南节度使,劝民农桑,兴办学校,邪气消除,人敛迹,巴邛蛮�不敢犯境。

  宋太祖开宝元年至真宗咸平五年(968-1002年)改珍州为西高州,后改顺州;田景迁卒,其子田彦伊袭顺州刺史。以施、高、黔、溪等羁縻州首领子弟率土兵驻防峡区。宋允施州等溪洞土民以粟易盐。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彭水伏牛山左右盐泉由黔州人煎煮,以充军用。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蛮”“寇”盐井,巡检王惟节战死。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宋允施州等溪洞土民以粟易盐。黔州则“以盐易粟”。以后,黔州“夷人”不再向宋王朝交纳朱砂三百两、土布二十匹。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益州军乱,募黔州等地“蛮豪子弟悍御”。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僚兵屡“入寇”黔州,黔州指挥使张君平引兵击退。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宋令施州等地各溪土家首领,三年一次至京师纳贡。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黔州向宋廷纳贡。

  宋仁宗嘉�八年(1063年)改洪杜、洋水二县为寨,改都濡、信宁二县为镇,仍隶彭水。黔州领县二:黔江、彭水。统领49个羁縻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嘉�八年(1023-1063年)宋募人入钱货诸州,即产盐厚处取盐。募人入米施、黔并边诸州。

  宋元�三年(1088年)利川都亭土民詹藐高中金榜,博学宏词科第一,乡邻修状元桥志庆。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渝州梁承秀、李光吉、王兖反叛,孙构讨平,黔州兵击其后,斩承秀。黔兵由间道夜而进,光吉坠岩死,兖自缚降。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黔州设博易场。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屯兵今彭水自治县城东二里的老鹰寨山,以御“蛮寇”。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李浩率兵“进讨黔江蛮,复城黔江”。

  宋哲宗元�二年(1087年)宋廷准黔州等地保甲“监司免税阅”。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谪居黔州,住郁山镇开元寺。后在彭水汉葭镇建绿阴轩。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黔州,酒不禁榷。因此地夷汉杂居,以惠安边人。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黄杨洞酋首冉万花“四族不轨,侵犯黔州”。田佑恭收冉万花,俘杨文胜、冉万僚、万朝路、洗王等。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建銮塘书院于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漆树乡,为乌江流域书院之始。

  宋高宗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1131年)王辟反宋,酉阳土家族起而相应。酉阳境内爆发了以金头和尚为首的苗、土家、汉各族人民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曾转战思南、涪、渝等地。宋廷派田佑恭、冉守忠穷数年之力,才将起义军镇压下去。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黔州巡检衙门迁往增潭(位于酉阳东部)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黔州升为绍庆府。绍庆府仍领彭水、黔江二县。统领49个羁縻州。

  嘉定十二年(1219年)南平仡佬族穆永忠聚众占领土司田土,被播州土司杨灿镇压,永忠被杀。

  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杨再西孙乜八孟溪土同知杨通晟借秀山西南苗族内部仇杀,进兵秀山,其子杨光辅在今钟灵建邑梅宣化军民府,次年杨光彤在今司城建平茶承化军民府,杨光隆在石耶建顺德军民府,均自充任土知府。

  宋理宗淳�十二年(1252年)宋在黔州设黔安郡,郡治今彭水县汉葭镇,领县二,羁縻州49.

  宋理宗宝�四年(1256年)自宋至元,黔江被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胡据峡口,秦据栅山,向据后坝。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罗氏鬼国降于元。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281-1284年)川黔湘鄂边“九溪十八峒”连续三次发生抗元起义。占领了川黔湘鄂边区大片土地。起义军以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堤为中心。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置绍庆府,府治今彭水县汉葭镇。领县二:彭水、黔江。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以罗氏鬼国地置亦溪不薜宣慰,设总管府,领今大方、纳雍、织金、水城、黔西及金沙的一部分。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6月,授向世雄等为叉巴疆洞安抚大使及安抚使,此为元代在鄂西授土司职衔之始。

  元大德五年(1301年)不堪征八百媳妇国过境官军的“纵横自恣”、“虐害居民”、巨额征派,爆发宋隆济、奢节领导的仡佬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元大德七年(1303年)改八番罗甸宣慰司为普定路。

  元仁宗延�元年(1314年)置酉阳宣慰司,司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镇。领长官司四:溶江芝子坪长官司,司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旧司城街;佛乡峒长官司,司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置石耶顺德军民府,府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置邑梅沿边溪峒军民府,府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

  元仁宗延�元年(1314年)置石柱军民宣抚司,治所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元初“平九溪峒夷,石柱宣抚司世守其土”。

  元仁宗延�七年(1320年)9月,“酉阳蛮攻挠”。

  元泰定元年(1324年)6月,“酉阳等州土酋攻挠”。

  元泰定三年(1326年)酉阳土官冉世昌反元。

  元至正二年(1342年)置施南镇边总督府。沿边溪峒疆招讨司更为施南道宣慰使司,为当时在鄂西最高级别的土司。

  元至正十一年至二十年(1351-1360年)陈友谅军入鄂西时,得到土家、汉族人民支援。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玉珍据蜀,改施南道宣慰使司为施南宣抚司。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使向朱元璋政权“纳土归附”。

  明太祖洪武元年至十四年(1368-1381年)改施州为卫(即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废施南宣慰司,施南、忠建、东乡、忠洞、高罗、木册、摇把、上爱茶洞、下爱茶洞等诸司隶施州卫。

  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宁侯曹良臣率兵取桑植、容美峒时,覃大胜、大旺、大兴及原容美宣抚司田光宝子田答谷等皆来朝,纳元所授金虎符,仍以大胜为施南宣慰使,从三品;忠路宣抚司改置安抚使,以覃大旺为之;忠孝宣慰司改为长官司,寻复改置安抚司,以田墨施为之。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罢顺元路,合水西安氏、水东宋氏二土司地置贵州宣慰司,霭翠为宣慰使。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酉阳宣慰司,司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镇。八月,“五溪蛮反”。

  明洪武六年(1373年)诏今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

  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石耶军民府为石耶峒长官司,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改邑梅军民府为邑梅长官司,司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置溶溪芝子坪长官司,司治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溶溪;置麻兔峒长官司,治地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置平茶峒长官司,治地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美沙(司城街)在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吏目乡设吏员一名收税,名“吏目”,实行“土流并治”。

  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酉阳州,领长官司四:平茶、邑梅、石耶、麻兔。升石柱安抚司为石柱宣慰司,司治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黔江守卫千户所,镇散毛、盘顺、酉阳诸峒蛮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5月,“五溪蛮起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继置施南宣抚使,以覃大胜为之,隶属施州卫。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彝族土司奢香开龙场驿、陆广驿、阁雅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鸡驿、归化驿、威清驿。史称“龙场九驿”。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景州侯曹震奏:“散毛等峒蛮时寇掠为民患”,命施州卫及施南宣抚覃大胜讨之。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普定土知府普旦与越州阿资连兵反明,被傅友德率兵平定,罢普安军民府。

  明洪武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389-1390年)散毛、施南、忠建等土司反叛明朝,为明初土家族土司最大的一次反明活动,为明朝镇压之后,大量土司被废。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置大田千户所,隶施州军民指挥使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陈蒙烂土长官司,授张均为世袭长官。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西堡长官司的卜刺赞今阿德等寨仡佬族人第二次反明斗争,被指挥同知顾成率兵镇压。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凉国公兰玉遣指挥徐凯进攻龙孔,擒大胜,余部退散,玉复分兵搜之,杀获男女一千八百多人。之后,施南司治迁往宣恩境内。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西堡土官阿傍领导仡佬族人举行第三次起义。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月,命土司立儒学。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至惠帝建文元年(1395-1399年)明廷下令诸司立县学。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大规模恢复原来的土司政权,并将洪武以来形成的以及新制定的管理土司的政策,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永乐定制,终明一代。

  明永乐四年(1406年)施南宣慰司领东乡、忠路、忠孝、金峒、忠峒五安抚司,隶施州卫。

  明永乐五年至六年(1407-1408年)立酉阳州学;立酉阳宣慰司学。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宗鼎、思南宣慰使田琛为争砂坑拥兵争杀,朝廷屡禁不止,遂将两宣慰司废除,开我国“改土归流”先河,贵州省级行政机构――贵州布政使司在此基础上建立。

  明宣德六年(1431年)铜仁府平头司(今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吴不尔与湖南竿子坪龙三等领导两地苗族联合起义,在黔、湘、川三省官军围攻下才于宣德八年失败。

  明宣德七年(1432年)烂土土司属化从寨韦翁同率众起兵反抗土司。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邛水、清水江、烂土凯口(今都匀市境)草塘(今瓮安县境)黔西、兴隆等地苗族起义,攻占思州寿城、石阡、思南、龙泉、仁怀等地及围攻兴隆、清平、平越、平添等卫于景泰二年(1451年)失败。

  明景泰二年(1451年)韦同烈称苗王,率众数万起义于兴隆卫之截洞,攻平越、清平等卫,被于香炉山。

  明天顺元年(1457年)大旱减收、政府苛捐无度,干把珠聚龙里、贵定、八番、平越等地苗民数万起义,为云贵川三省官军及播州、旧城士兵数万于天顺三年镇压。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我国西北部回族同胞陆续迁入重庆地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西堡仡佬族万余人在阿毛、坚娄、附五等领导下起兵反对明王朝。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廷下令:凡要承袭土职子弟,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明嘉靖七年(1528年)湘川黔毗邻地旱灾,官府“督征过急”,逼使龙母叟、龙求儿领导大起义。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从巡抚王杏、给事中田秋请,准贵州专开乡试,与云南分闱。自此黔省士子始于贵阳科举,勿需跋涉昆明。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龙许保、吴黑苗继起,湘黔川三省官土兵16万进攻,最后于嘉靖三十年被镇压。起义斗争前后长达14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资修建大方县境的“千岁衢”。道旁立碑,书有汉文、彝文两种文字。经钦差广东兵巡道左布政按察史李谓奏请明朝廷获准,为明英宗“土木之变”作皇帝替身献身的仡佬族申佑建“申忠烈公祠”于务川城北罗山麓。

  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1554-1558年)秀山邑梅峒、平茶峒、石耶峒等长官司和石堤、宋农等地土家族人民积极响应明廷号召,派3000余人,随同永顺、保靖、桑植、容美、酉阳等土司,赴东南沿海抗倭,大捷。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真州上坝场冉伯渊赴夔州聘师办私塾。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征四川、湖广士兵援辽。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征石柱女土司秦良玉援辽。

  明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土司奢崇明起事,据重庆,破泸州、遵义。十月,建号大梁。石柱土司秦良玉统兵击之。

  明天启二年(1622年)“奢崇明围成都百余日,酉阳宣抚使冉跃龙率师往援。奢崇明走泸州,成都解围”。

  明天启二年(1622年)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起兵响应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史称“奢安之乱”。安邦彦率兵围困贵阳。

  明崇祯二年(1629年)安邦彦与奢崇明合兵攻永宁,兵败被杀,历时7年的“奢安之乱”方告平息。

  明崇祯九年至十七年(1636-1644年)酉阳冉天允、酉阳司大江、小江、九江土家族人民先后起义。酉阳诸司土兵、土民支持和参加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

  明崇祯九年至十七年(1636-1644年)施南、散毛诸司及土兵、土民支持和参加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容美属下土官唐镇邦攻克长阳。

  清康熙三年(1664年)施州卫及鄂西众土司归顺清朝。

  清康熙三年(1664年)平西王吴三桂诬称水西宣慰使安坤谋反,奏请统大军出兵水西,广大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民众惨遭屠杀,老百姓称此事件为“吴王剿水西”。

  清康熙四年(1665年)水西土司安坤就擒,乌撒土司安重圣被杀。诏令以水西十一则溪地设置大定、平远、黔西3府。令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改隶贵州。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石柱土司请降附。

  清雍正五年至十三年(1727-1735年)在鄂西废除土司制度,设立郡县。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建始;鹤峰直隶州辖长乐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认定“贵州苗患甚于土司”,于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时,以重庆“开辟”无土司管辖的雷公山“苗疆”。激起苗族人民强烈抵抗。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包利、红银领导苗族人民反对官府苛政起义于古州,转战于镇远、黎平、思州、石阡、铜仁、都匀、平越各府。威宁、大定、镇宁、永宁、平坝、广顺、长寨、清镇等府州县的“苗倮亦多观望,刻木相通”,“全省震动”,至乾隆四年(1739年)方被镇压。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阳“改土归流”。

  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酉阳州,州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镇。领县三:酉阳、黔江、彭水。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鸦片侵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

  清咸丰四年(1854年)铜仁府属江口县上五洞举人徐廷杰、杰济鼎领导土家族等人民参加的“红号军”起义。

  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廷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建立团防。

  清咸丰七年(1857年)思南县鹦鹉溪刘仪顺、秦魁榜、田宗保领导土家族等人民参加的“白号军”起义(同治七年被镇压,起义失败)

  清咸丰八年(1858年)回族张凌翔、马河图领导回民举行起义。

  清咸丰十年(1860年)赫章韭菜坪陶新春率领苗族等人民起义。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洋货开始向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倾销。

  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年)石达开太平军许桂和部与李复猷,先后转战湘鄂川黔接壤地区,得到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援助和配合。

  清同治四年至八年(1865-1869年)酉阳两次发生教案,反对外国教会。冉从之怒殴冯弼乐,杨祯庭痛击李国安。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爆发黔江教案,殴毙法国传教士“司铎”余克林等。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反对教会置产、收稞、辱民的“利川教案”。

  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899-1900年)“利川教案”后,颜明山率领土家、汉族人民攻打利川县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施南教案”,向燮堂等义愤击毙“主教”、“教士”四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基督教循道公会传人威宁石门坎,英籍牧师柏格里建立石门坎教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基督教内地会在彝族聚居地的威宁盐仓板底建立教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都匀内套、外套的水族和苗族、布依族人民举行反“洋教”的武装起义,提出“联团灭敌”、“灭教兴汉”的口号。清(1911年)川鄂边温朝钟、黄玉山等武装起义,攻占黔江县城。旋退败。

  清宣统三年(1911年)川鄂边温朝钟、黄玉山等武装起义,攻占黔江县城,旋退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