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发展民族教育

  1949年以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科技教育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全面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民族教育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恢复各级民族教育行政机构;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恢复和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并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招生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实行优惠;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聚居区提倡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教学;重视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和改革民族高等教育,加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重点高中举办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在各类学校教师和学生总数中的比例等,使这一地区的民族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一、民族基础教育

  乌江流域解放以前,少数民族受歧视,教育十分落后。当时该地区的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识字者极少,广大农民群众基本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民族地区以极大投入,使民族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解放初期,先后在乌江中上游地区办起了一批民族中小学。1981年开始,乌江中上游地区又恢复建立了很多民族中小学;1984年以后,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也陆续建立了一些民族中小学。这些中小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办学,采取特殊措施多招边远乡村的少数民族子女,努力使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在民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县条件较好的小学、中学内举办了高小、初中、高中寄宿制民族班,采取“借池养鱼”的办法,把边远贫困乡村中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农家子弟层层选拔上来,在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内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民族地区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铺设了一条特殊通道。乌江流域有的地方虽然要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才能达到95%以上,但总的来讲,该地区的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也是十分喜人的。在此,著者以乌江下游渝东南五区县为例予以说明:一是学校数和学生数快速增长。

  解放几十年来,这五个区县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快速。1978年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都是1949年的2倍以上;2003年,在校生人数是1949年在校生人数的约28倍。二是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很快。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渝东南五区县近年来的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民族职业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相继办起了农业职业中学和专门职业技术学校。1958年,该地区推行“公办和民办同时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实行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并行的两种学校教育模式,创办了一批半工半读学校。1965年,又创办了商业、特产、水运等技术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得以步入正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地方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高中,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展现了较为可观的前景。在此,我们以乌江下游民族地区2003年职业技术教育为例。据《2004年重庆年鉴》载,酉阳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91人,秀山职业高中478人,石柱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464人,黔江区职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生2132人。其中,有5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职业教育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而且为民族地区培养了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2000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咸丰教育学院、恩施州财贸、恩施州工业学校、恩施州农业学校、恩施州林业学校、恩施州供销学校六校合并组成恩施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被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确定为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2005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涪陵财贸校、涪陵水电校、涪陵农校等校合并组成了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为乌江下游民族地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民族师范教育

  新中国建立初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师奇缺。针对这种情况,该地区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加强师资培养,主要采取招收师范班和举办师训班两种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师范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80年8月,教育部转发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适当发展和大力办好民族师范学校,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研究制定发展和办好民族师范学校的规划。在这种背景下,1981年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恢复和新办了威宁民族师范学校、镇宁民族师范学校、都匀民族师范学校、松桃民族师范学校等。20世纪90年代,又将乌江下游原黔江师范学校、酉阳师范学校分别改为黔江民族师范学校和酉阳民族师范学校。这些民族师范学校把为边远民族乡村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把培养愿意献身于边远乡村教育事业的学生作为民族师范学校坚定不移的培养目标。近20年来,这些民族师范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有了显著变化,办学思想和学生生源有了根本改变,而且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有了重大突破,学校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四、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高等教育是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通过兴办高等院校,并制定相关政策,对民族地区适龄人口和散居全国的少数民族适龄人口中符合条件者实施的高等教育。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建设的发展,该地区迫切需要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党和政府为发展该地区的高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条:一是创办民族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如贵州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二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方便(如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安顺师范专科学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学院)三是在师范院校中创办民族系院和民族班,主要方便民族学生就读(贵州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民族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四是在招生上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如贵州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五是在民族院校实行预科教育,一年后转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如长江师范学院民族学院,目前是重庆市民族教育预科基地)这些举措,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培养了近10万名各方面的人才。仅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该校从1951年建校至2000年,就为包括乌江流域中上游在内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16000多名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得到较好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1)政府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意见,把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作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来抓。比如,在1992年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就下达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确定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使民族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高;要努力缩小边远民族地区与中心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由于政府重视,目标任务明确,政策措施实施有方,才有了民族高等教育的进步。

  (2)招生政策优惠。根据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国家重点院校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各高等院校在本、专科招生时,一是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适当降分录取,或是在同等分数线下优先录取;二是参照人口比例录取少数民族学生,规定省内民族院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占该校招生人数的90%以上;三是对民族贫困地区紧缺的专业如农、林、医、师等,实行定向招生、定向推荐就业的政策。招生优惠政策,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创造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始终保持在与人口比例相一致的状态。

  (3)重视民族高等学校建设。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普通高等学校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少数民族自己的高等学校――民族高等学校。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创办民族高等学校,是保证和实现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措施。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创建了贵州民族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为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近几年,政府加大对各民族高等学校的扶持力度,各民族高等学校也狠抓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停办了一些过时的旧专业,设置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调整了一批传统专业,确定了多个重点建设学科,同时实行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贵州民族学院发展较快,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多种人才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6个系、2个公共课教学部门,有33个普通本科专业、6个民族师范本科班、3个专科专业,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院级重点学科。

  (4)举办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机会的独特做法。贵州民族学院初创时期就开办了民族预科。20世纪80年代,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开始办预科,如贵阳医学院、贵州大学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创办预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增加,更多的普通高校、师范专科学校也办起了不同专业的民族预科班。20多年来,预科教育已为各高校本科、专科输送上万名合格学生。实践证明,民族预科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的桥梁,是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本、专科学习的驿站,是少数民族学生“出得来、学得走、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附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大事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