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乌江流域古政权

  自古以来,乌江流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存杂处的区域。受外界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权。各中央王朝为了便于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也默认甚至设立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一、巴国

  巴国在殷代已经有文字记载,殷卜辞称之为“巴方”。巴方在殷卜辞中屡见,是殷代很活跃的一个方国。在殷商中期的高宗武丁统治时期,殷不断开拓疆土,征服了众多的部族方国,在这一过程中巴国充当了殷朝的征伐先锋。到殷代末期,周武王率师东伐殷纣王,巴师亦为其前锋,史称“巴师锐勇,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华阳国志・巴志》)因为巴师勇敢陷敌,克敌制胜,故“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成为最早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

  春秋时期,王纲败坏,天下大乱,巴国“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华阳国志・巴志》)实际上经济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图谋东出汉东,南下江汉,因而一度与楚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后来,随着巴国力量的不断强大,巴、楚反目成仇,数相攻伐,但最终一败再败,慑于楚国兵锋,被迫放弃汗水中游故土,南下长江流域的川东、鄂西南地区,重建其统治。

  战国时期,巴国立于川东,其间五易其都,但以在江州(今重庆)的时间最长,故世称巴子都江州。在楚国军事压力之下,巴国逐渐偏于川东一隅,国力不断削弱,并不断溯长江、嘉陵江而上,由巫巴山向大巴山区转移。到战国中期巴在与楚的争战中,已无险可守。同时,其西面又面临蜀国的进攻与蚕食。到秦惠王时期,因蜀国开明王朝分封到北部重镇的王弟苴侯与巴交好,导致蜀王震怒,于公元前316年亲率大军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为强大的秦军南下提供了充分的借口,是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伐蜀。蜀王仓促应战,为秦军大败。秦灭蜀后,迅速移师东进,夺取巴之江州,然后北上阆中,俘虏巴王,巴国由是灭亡。

  巴国是一个带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亦是一个有严重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奴隶制国家,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因虎饮人血,遂以人血祠焉。”施行人祭,是奴隶制时代普遍采用的祭祀方式。又据《太平御览》和《路史・国名记》载,“昔蜀王栾君王巴蜀,王见廪君兵强,结好饮宴,以税氏五十人遣廪君。”即把蜀国的“税氏”五十人赠送给巴国统治者,亦说明奴隶制以及奴隶劳动在巴国是很普遍的。由于巴国本身政治的发展,并受到楚国、秦国、蜀国等各国的影响,社会日益进步,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巴国东面的楚国一直以来都是巴国的最大威胁,两国关系也一直很坏,武装冲突不断,由于巴国社会的后进,无法对楚国形成强势,故不断加强防御,《水经注・江水》载:“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华阳国志・巴志》也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捍关、阳关及沔关。”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的首都,最早在今涪陵。然而,巴国都曾数迁,秦灭巴之后,以原巴国首都所在地为巴郡首府。《水经注・江水注》说:“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公元前677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於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即今重庆老城区,辖地包括今重庆市区和巴县、江北、江津、綦江、南川、璧山、永川等处。除国都外,在巴国境内还形成了一些城镇,这些城镇称为巴国统治者设置政权机构对广大农村进行统治的据点,计有:枳(今涪陵)《华阳国志・巴志》载:“枳县,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统辖区域包括今涪陵、长寿、丰都等地区;平都(今丰都)《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平都。”辖地包括今丰都东南至石柱、黔江、酉阳、秀山,湖南保靖、龙山,湖北咸丰、来凤一带;垫江,雍正《四川通志》云“今(合州)州治之南,地名水南,俗谓之古城口,即巴子别都也”。辖境包括今合川、铜梁及潼南、大足的一部分;阆中,《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元和郡县志》亦载:“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统辖地包括今阆中、苍溪、仪陇三县及剑阁、盐亭县的小部分地区;临江,《华阳国志・巴志》说“临江县,枳东四百里接忍”。辖境包括今忠县、垫江、梁平、万县。除上述规模较大城治外,在《华阳国志》中有明确记载的城池还有乐城(治今江津)鱼复(治今奉节、巫山、巫溪)�忍(治今云阳、开县)卢城(治今达县、营山、广安、渠县、邻水、大竹)江阳(治今泸州、纳溪、江安、隆昌、荣昌)符城(治今合江、叙永、古蔺、赤水、习水、桐梓、绥阳)以上城镇共十二个,但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巴国统治时期,其领域内的城镇不止十二个。

  二、夜郎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发,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至同师以东,邛都最大。北至井茉榆,名为鸯、昆明,皆辫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高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拢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胧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氏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史记・西南夷列传》明确说明夜郎与滇、邛都等等,已经形成国家。

  夜郎名称的来源,《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典籍均未言及,只有某些志书和少数民族文献谈到,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贵州社会科学历史第一,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沿革》认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所由得名以此。夜山在普安厅与兴义府界,为二盘之分山也。”这是因山而名,为郎山与夜山之合称。第二,彝族文献《益那悲歌》把“夜郎”释为“水”,指黑而大的水。其“泰液南彼岸,称之为液那”中的“泰液”,研究者认为指现在的北盘江,并因《史记》中“夜郎者,临��江”的记载,认为夜郎是由于临近��江而因水命名。第三,有人以为“夜郎”源于“燕廊”,是氐羌族祭祀“燕图腾”的地方,后语转为“夜廊”,因“廊”与“郎”通用,因此产生了“夜郎”一词。人们还将山谷地带称为“燕”或“夜”,将谷地中的山峰泛称为“郎”。第四,见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该书认为“夜郎”为古南越人口语的译音,“夜”本作“谢”,指谢族;“郎”,指古代的狼族。“夜郎”的意思是“团结的多筒”,用以表示夜郎族群。

  夜郎王国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史无明文,人们已无法考证。但对于夜郎出现的大致年代,根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上的有关史料,仍可以作出大致估算。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关于楚将庄�受威王(一作顷襄王)之命,“略巴、黔中以西”而称王于滇的说法。对于庄�这次征伐的目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录说:“周之季也,楚顷襄王遣将军庄�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由此可知,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有夜郎王国存在,所以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称“至周末,夜郎始著”。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沿革》基本沿袭《后汉书》上的说法,认为庄豪灭了且兰和夜郎后,“自王于滇,而分侯其支党,于是有夜郎侯、��君,皆姓庄氏”。从现今贵州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夜郎出现的年代应推到战国初年或春秋末期。对于这一点,据《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一书所说,贵州考古部门在毕节青场发掘出的瓦窑古文化遗址,时间相当于西周中、后期;赫章可乐发掘出的柳家沟遗址,时间相当于战国或稍早;普安青山发掘出的铜鼓山遗址,时间相当于春秋晚期至西汉;赫章可乐、辅处、威宁中水等地发掘的大量具有浓厚地方民族色彩的古代墓葬(即“南夷墓”中的“套头葬”)时间相当于战国到西汉。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夜郎的形成应早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颜建华:《古夜郎源流探论》,《贵州民族研究》。

  先秦时期,夜郎国的地域范围,即西汉时期设置的��郡的地域范围。《汉书・地理志》载��郡十七县,四至范围也就是原夜郎部落的地域范围。��郡东部为且兰县,《汉书・地理志》载:“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即故且兰县在沅水源头处。王先谦《汉书・地理志・补注》引《贵州水道考》说,古沅水源头为重安江,即今麻江、福泉、黄平一带;��郡的北部是�县,《汉书・地理志》说:“不狼山,�水所出,东入沅。”王《补注》说:“以《水经注》证之,沅是延之误。”延江水为今乌江。则今贵州省北部的乌江流域西北地带皆为汉�县之地;��郡的西北部有平夷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平夷县“有……安乐水”。《水经注・江水注》说符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符县即合江县,安乐水即赤水河,汉平夷县在今贵州毕节一地;��东南部有毋敛县,《汉书・地理志》载��郡毋敛县说:“刚水,东至潭中入潭。”潭水即今融江,则刚水为今贵州省东南的都江;��郡的西部有漏卧、同并、毋单等县,即今云南罗平县、华宁县、弥勒县连接地带;��的西南部有句町、都梦、西随等县。从上述西汉时期设置的��郡四起范围可以看出,夜郎的地域范围是:东起今贵州黄平县一带;西北至今贵州毕节县;西至今云南省罗平、路南、弥勒即华宁以东;北有今贵州遵义;东南包括都江上游地带;西南经今广西又将上游过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而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部贵州社会科学院。关于古夜郎国的社会性质,历来有两种观点:主要观点认为古夜郎属于奴隶社会时期。如宋世坤从赫章可乐出土文物分析,提出战国晚期到西汉中期的古夜郎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设置��郡后,封建制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又如何积金、黄才贵从西汉以前夜郎社会的状况,西汉时期夜郎经济的发展,阶级统治的确立,夜郎周围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四个方面考证西汉时期夜郎社会已发展到奴隶社会阶段。此外张志英、顾大全、余宏模、侯哲安、王正贤、陈天俊等学者都持此种观点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另一种观点以蒋永康为代表,其在具体分析了夜郎的经济、政治以及各族关系后认为,夜郎氏族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及军事民主制等痕迹明显,而奴隶社会的史实很少,故夜郎应属于氏族社会末期,而不是奴隶社会。朱俊明认为夜郎还没有具备奴隶制的劳动生产力,也没有产生城市、商人、巫师等阶层,私有制和阶级尚在萌芽中,故其社会性质应为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

  三、且兰国

  且兰之立国,无明确的文献记载。史书关于且兰国的记载多与其旁夜郎国有关,《史记・西南夷列传》:“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入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砧,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郡。”《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载:“庄�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系船于是。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返,遂留王滇池。�,楚庄王苗裔也。以��系船,因名且兰为��国。”从上述《华阳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庄�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入滇自东而西,即先过且兰然后才抵达夜郎,可见且兰国在夜郎国之东。

  另《汉书・地理志》:“故且兰,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里”;“武陵郡无阳县,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水经・温水注》曰:“豚水自谈藁来,东径且兰县谓之��水。”又《水经・存水注》有:“水渍益州牧靡来,东径且兰县北而东南出。”由以上可知,且兰国地理范围应在今清镇、平坝、安顺一带贵州省。

  公元前279年,楚将庄�先是略取位于四川的秦国巴郡、继而灭掉夜郎国,方才进入滇池地区。然而到公元前277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占楚国的都城,进而从东北部入手占领了黔中地,庄�此时只有另谋出路,返回滇池。在返回滇池的路途中,顺便灭掉了且兰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溯沅水军至且兰东界,湖南安江镇,船于岸以步战。”公元前270年,庄�死于滇池,庄�死后,且兰国得以复国,到汉武帝公元前112年,且兰国不听汉武帝的军令,发生了反叛活动。《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与其众叛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是故“元六年冬,南越国破汉军交慰不下,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且兰,斩道数万,为设��郡”。且兰国在公元前111年才彻底灭亡。

  且兰国灭亡后,西汉在其地设立了且兰县,自公元前110年起至公元8年的118年时间里,且兰县属西汉��郡;从公元9年至公元22年,改为同亭县,属同亭郡;公元26年到公元220年,同亭县恢复为且兰县,且兰县属东汉��郡。

  四、句町国

  在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句町族首领亡波因协助汉王朝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为“句町王”,享受着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凭此优势,句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句町已发展成为横跨桂西、云贵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国,其疆域十分宽广。

  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在句町王封王以前,在西南民族中,受封王者有夜郎王和滇王。夜郎王和滇王受封,基本原因是夜郎控制了大量的“旁小邑”,滇拥有“靡莫之属”。他们均拥有“一州”的地盘,汉王朝不得不以封王来加以笼络。句町的封王,诏书说是“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虏有功”。这次战争,对手是刚战胜了汉兵的姑缯、叶榆。由于句町支持汉兵打败了姑缯、叶榆,“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战果辉煌,汉王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句町侯拥有与夜郎、滇相同的实力,所以,也给封王的待遇。

  同书记载: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大尹周钦杀句町王邯,后“邯弟承攻杀钦,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反莽斗争蔓延于��、益州两郡,持续8年(公元14-21年)

  这两件事说明,句町国的实力与夜郎、滇相当。在夜郎、滇之势力衰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句町国仍雄踞西南地区。因其势力范围不局限于其腹心地,故后人追忆与句町腹心地相邻地区的历史,往往称该地为古句町国地。由此推断句町国的势力西南边界达越南北部地区,东北至今贵州兴义市,西到今玉溪、通海、建水,南抵今文山县。

  五、罗氏鬼国

  (一)罗氏鬼国的来历

  “罗氏鬼国”又名“罗施鬼国”,是汉族文献对黔西北彝族政权的一种不确切的称呼。乌江流域的彝族,大部分自称“罗苏”,即古书上的所谓“卢鹿”或“罗罗”,意即崇尚龙、虎的部落。罗苏建立的国家称为“罗苏国”,后来音变而称“鲁斯国”或“罗施国”,因古人不知其意,以为其首领姓罗氏,故讹为“罗氏国”。“鬼国”之名,来源于乌蛮尚鬼之说,《新唐书》说:“乌蛮与南诏世婚姻……俗尚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宋史・黎州诸蛮传》说:“夷俗尚鬼,谓主祭者曰鬼立,故其酋长号都鬼主。”其实,所谓“鬼主”,无非是大小家支的首领,因彝族以父系血统相互结合而成“家支”,实行父子连名,以嫡长子为大宗定期祭祖,故有“大鬼主”和“小鬼主”之分。因其有“鬼主”之设,放古书中常将乌蛮称为“鬼蛮”或“罗鬼”,并称其地为“鬼方”,称其国为“鬼国”。显然,“罗氏鬼国”决不是他们的自称,而是一种被歪曲的他称,它专指黔西北阿者部所建立的政权,实际上是“鲁斯国”或“罗施国”的讹称。

  《宋史・蛮夷传》说:“�水夷,羁縻十州五囤蛮也。杂种爽僚散居溪谷中。庆历初,泸州言:‘管下溪峒十州,有唐及本朝所赐州额,今乌蛮王子得益居其地,部族最盛,旁有旧姚州,废已久,很盖愿得州名以长夷落。’诏复姚州,以得盖为刺史,铸印赐之。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袭其号,浸弱不能令诸族。”所谓“窃号‘罗氏鬼主’即自称为罗氏鬼国”之主,从此以后就有“罗氏鬼国”之称。

  (二)“罗施鬼国”的形成

  黔西北地区,历史上长期为彝族先民乌蛮的阿者部所统治。阿者部为笃慕俄的后裔,属于默系。默系始祖慕齐齐为笃慕俄的第六子,原住云南东川,传至十世为杓雅默,十一世为默雅德,因其俗一般为十代分家,故从十一世开始,以默雅德之名而称默氏。默雅德之世,据说,“天地津梁断,没有开亲的地方”,乃以“甥舅开亲”挽救了家族的灭亡,至十二世德雅施时便兴旺起来,故默系又称为“德施氏”。传至十九世必额勿时,默系分为三房:长子勿阿娄迁往曲靖、普安一带,是为阿旺仁家之祖;次子勿阿克“承受阿于歹君长”,住在云南东川,是为阿于歹家之祖;幼子勿阿纳“姑开贵州基业”,辗转来到今贵州大方县,从此与东川分开。传至二十四世勺雅妥时,又生三子:长子妥取汝早夭,次子妥芒布迁往云南镇雄,而幼子妥阿者仍住大方,从此分为“芒部”和“阿者部”。因彝族语称大方为“慕俄格”,所以阿者部又称为“慕俄格家”。阿者家以大方县为中心,其他大部分在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以西,历史上名“水西”之地,故习俗上称阿者部为“水西家”。因阿者部在明代称为“安氏”,因此,习惯上把妥阿者部一般称为“水西安氏”。

  水西安氏的世系,彝文《西南彝志・六祖的起源》、周洪谟《安氏家传序》及《大定府志・安氏家传》、《安胜祖状》等皆有记述,记载虽有出入,但大体是一致的。《西南彝志・六祖的起源》说:“且说后汉建兴之世,诸葛先生出兵南征,大破蛮主之时,我们的祖先慕齐齐率兵随从武侯,背军粮给他吃,紧紧跟随,征服了南蛮王。汉皇帝说,慕齐齐为人真正是忠臣,爵禄和顶子赐予慕齐齐,印信和敕旨再赐慕齐齐。汉皇封慕齐齐为诰官。”这当是安氏始祖的最早传说。成化十年左右,国子祭酒周洪谟受安贵荣之托作《安氏家传序》说:“先有慕齐齐者,与普里部仡佬氏争为君长,其后有济济火善抚其众,时值诸葛武侯南征,通道积粮以迎,武侯封为罗甸国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汉,济火为��帅,一名济济火……昭烈命为罗甸王,即安氏之远祖也。”这三条资料都说,默系始祖慕齐齐在三国时助诸葛亮南征受封,这是完全可能的,与诸葛亮“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相符。但封为罗甸王一事,不足为信。至于济火一名,乃是慕济济和济济火的缩写,应当是一世慕济济,二世济济火,而不是“济火”。

  从一世慕齐齐到二十五世妥阿者,经历了一段迁徙、扩散的过程。从妥阿者以后,不再迁徙,征服了当地的仡佬族而为一方君长,开始建立政权,故《新唐书・南蛮传》说:“昆明东九百里,即��国也。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813年)上表请尽归��故地。”此处所说的“��国”,当是“罗氏鬼国”的前身。开成元年(836年)“鬼主阿佩内附”,当指阿者部首领阿佩,即《西南夷志》中所说的四十七世阿更阿委。正因为阿佩内附,所以,在会昌六年(846年)有“��、昆明等国遣使入朝”的记载。

  五十六传至普贵,又有一番开拓。《寰宇通志》及《大明一统志》称:“普贵,土人,开宝间纳土归顺,赐爵以镇一方。”这里所说的普贵,当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由于他归附宋朝,敕令“爵禄,土地、人民世守如归”,以此成为乌江上游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于是国势大张,此后,“罗氏鬼国”之名屡见于文。

  南宋末年,元军入四川、云南,罗氏鬼国受到极大威胁,乃与宋朝联合抵抗。《宋史》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罗氏鬼国降于元,后与元朝有过几年的战争,直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忙古带征罗氏鬼国还”才算最后结束。《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李德辉传载:“十七年,置行中书省,以德辉为安西行省左丞。是年,西南夷罗施鬼国既降复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兵且压境,德辉适被命在播,乃遣安圭驰驿止三道兵勿进,复遣张孝思谕鬼国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辉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即身至播州,泣且告曰:“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德辉以其言上闻,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罗氏鬼国灭亡后,元以其地置亦溪不薛宣慰司,后并入顺元路,明初改为贵州宣慰司。

  (三)“罗施鬼国”的疆域

  《大定府志》卷十一《疆域志》载,罗氏鬼国的疆域为“罗氏鬼国者,姚(今贵州大方)郝(今贵州织金)禄(今贵州毕节)汤望(今贵州毕节、水城间)犍(今贵州大方东北)龚(今黔西)义(今贵州黔西东北)晖(今贵州织金)八州也……兼有��国矩、清诸州之地为水东,而姚、郝等八州为水西。”

  罗氏鬼国、亦溪不薛与贵州宣慰司一脉相承,原罗氏鬼国之地即贵州宣慰司所属水西安氏地。安氏领有十三则溪、四十八部,十三则溪即木胯、火著、架勒、化角、则窝、以著、雄所、的都、朵你、要架、陇胯、六慕、于的,其中,除六慕、于的二则溪在鸭池河以东外,其余十一则溪均在水西。崇祯三年(1630年)朱燮元平定“奢安之乱”,以六慕则溪地置镇西卫,以于的则溪地置敷勇卫。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以木胯、火著、架勒、化角四则溪地置大定府,以的都、朵你、要架、陇胯四则溪地置平远府,以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地置黔西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平远、黔西二府为州,隶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大定为州,三州同隶于威宁府,同年改效勇卫为修文县,以威清、镇西二卫地置清镇县,省镇西卫所属柔远千户所入平坝县,以定南千户所入普定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大定为府,平远、黔西二州隶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割平远、大定间地置水城厅。民国三年(1914年)改大定府为大定县(今大方)改平远州为织金县,改黔西州为黔西县,改水城厅为水城县,修文、清镇、平坝、普定四县依旧。民国三十年(1941年)析大定县地置纳雍县,析黔西县地置金沙县。所以,罗氏鬼国之地,在今乌江上游的大方、纳雍、水城、织金、黔西、金沙、修文、息烽及清镇、平坝、普定的一部分。

  六、罗殿国

  罗殿国,又作罗甸国。“罗”为“罗苏”或史书所述之“卢鹿”、“倮倮”或“罗罗”。“殿”与“甸”相通,其意有二:一是指“坝子”或“地方”;其二是指行政区域。两者虽字面意思不尽相同。但基本含义却是可以互通的,因为一般的行政区的治所多设在平坝之地。是故,“罗甸国”可理解为“罗苏建立的国家”,或者是“罗苏所占有的地方”。在彝族文献中,在承认“罗殿国”这一称谓的同时,彝语又称之为“播勒大革”,意为播勒部宗主。

  唐代,乌蛮播勒部逐渐强大,并形成了政权,其首领亦被封为罗殿王。《新唐书・南蛮传》载:“开成元年(836年)鬼主阿佩内附。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唐代末期,乌蛮部落更加强大,形成了许多部落,而以罗殿王和普露静王最为著名,曾率领各部朝于“后唐”。《旧五代史》卷三载:“天成二年(927年)八月乙酉,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随��、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三人来朝。”到了宋代,罗殿国因参与卖马而为众多史书所记载,从《宋会要・买马》、《玉海・马政》、《宋史・兵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史籍记载的情况来看,其在西南地区马匹买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故史书有载“广西买发纲马,多是西南诸番、罗殿、自杞诸国”。

  关于罗殿国的地理位置,从那个带的买马路线上可以推求出来。罗殿的买马路线有三条:考证周去非《岭外代答》,其中一条是经现在广西横山寨,在今广西百色与凌云之间分道,途经马乐县、恩化县、罗东州、顺唐县,然后抵达罗殿国;另一条是从广西宜州出发,往西北方向经过黔桂边境的抚水五洞、龙河等水族地区,再经平塘、惠水一带抵达罗殿国;另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广马》叙述,“南诏,大理国也。去自杞国可二十程……罗殿又远与自杞十程。”将此三条路线结合起来,基本可考证其地域在今安顺地区及其附近。

  南宋末年,元军入大理,经自杞国进军罗殿,进而控制黔中地区。罗殿国灭亡的时间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招捕总录・八番顺元》载:“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番主韦昌盛皆纳土来降……朝廷立八番宣慰同官赴镇。”

  七、其他政权

  除上述在历史上较为有影响的政权外,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乌江流域还曾出现过许多小的少数民族政权,如《汉书・地理志》载,��郡“县十七:故且兰、镡封、别、漏卧、平夷、同并、谈指、宛温、毋敛、夜郎、毋单、漏江、西随、都梦、谈稿、进桑、句町”。这17个县的县名多来源于各县所在方国的名称,除上面所述夜郎、且兰外,尚有进桑、漏卧等6个政权在贵州境内;另外,尚有川东地区著名土著民族人建立的国、苴人建立的苴国、�人建立的�国、�人建立的�国等。

  §§第三章 秦汉时期乌江流域的主要民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