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桑梓遗风

  青山唢呐如马嘶

  苍莽的大山深处,高亢、明锐的马嘶声兀地响起,俄而万马齐鸣,声震云霄,其间又伴以雄浑清脆的蹄声,那是马群在扬鬃奔驰。古老的巴、僚大地被震荡得血脉贲张,山与水在这阳刚十足的野性鼓舞下,竟也情不自禁地旋转起来……,然而,走近了细看,那场景不过是几个粗犷的农家汉子,正站在空旷的山野上,如醉如痴地吹着唢呐,击打着铜鼓。

  大地是舞台,群山是听众,生命的原动力被他们宣泄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民间吹打的魅力!

  金桥镇(含原青山乡,1992年与金桥乡合并,之后不久,撤乡建镇)素以民间吹打闻名渝南黔北一带,1995年,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吹打之乡"。全镇现有吹打乐班100多个,从艺农民800余人,尤其是在原青山乡邓家、河坝两村,几乎处处可闻吹打声,男男女女皆擅此道。这些业余从事吹打的农民,大多是发自内心的精神欲求。山乡生活艰苦,文化贫乏,但他们通过吹打自娱自乐,把寻常的日子摆弄得有滋有味。

  金桥吹打原称"青山吹打",始兴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青山乡一个叫刘多二的石匠。万盛,古属夜郎国边缘,巴渝(含南平僚)文化和夜郎文化在此交汇。据《太平御览》等古籍记载:"俚僚(注:泛指古代夜郎等少数民族)贵铜鼓";"不解丝竹,惟坎铜鼓";"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可见最早的巴渝舞、夜郎舞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武舞,其特色就是以打击乐为主。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分析,金桥民间吹打明显带有巴渝、夜郎武舞的流风余韵。

  金桥吹打乐器以唢呐和锣鼓唱主角,简单朴素,但特色鲜明。经过历代艺人的改进,吹奏乐器唢呐由以前单一的中音(普台)发展为特高音(小唢呐)、高音、中音、低音(莽台)4种;打击乐器除原有的鼓、钹、钵、锣外,增添了马锣、铛锣、小鼓、小锣4种。乐器搭配得体,吹打时音正节稳,音域宽广,音色明快,穿透力十分强大。

  刻意模仿群马奔驰的"马风味"演奏,是金桥吹打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据传,金桥(青山)吹打的祖师爷刘多二有一次率乐班,路过綦江莲花石马颈岗时,乘兴吹奏,时逢唢呐无音,修好试吹,其音酷似马嘶。刘多二甚感惊奇,后来经过潜心摸索,创出一套"马风味"吹打风格,以唢呐声摹拟马嘶声,以鼓声摹拟马蹄声。如吹打自创乐曲《浪荡词》时,领吹者口含唢呐,抬头挺胸,手推唢呐向上,如骏马前蹄腾空,头向上昂扬,如马嘴张开怒嘶,同时,一人敲鼓,二人敲锣,鼓发"得格斗"之音,恰似马蹄得得。曲至高潮时,竟有万马奔腾之势,其场面荡人心魄。

  金桥吹打历经刘多二、刘汉卿、刘志云、向紫青、翁庆华5代传人,经过100多年发展,艺术风格更臻成熟。特别是几年前才过世的第五代"掌门人"——重庆市"民间艺术家"翁庆华老人,对吹打艺术创新作了很大贡献。他和弟子们在长期演出实践中,改编了《花灯》、《朝牌》、《宫堂》等数十个民间传统曲牌,创作了《花大姐》、《水上沟》、《青山水落音》、《采桑调》、《车子调》等数百个曲牌。1985年中国民间器乐收集活动中,他们向国家文化部门提供了近300个曲牌,不少曲牌收入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重庆卷》中,成为民间文化的瑰宝。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金桥吹打开始走出大山,不断在市内外各种舞台上大展身手,获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赞赏。1957年,创作节目《闹春耕》首获重庆市农村文艺调演一等奖、四川省农村文艺调演二等奖;之后,《蛟龙翻身》、《蜜蜂围绕菜花飞》、《庆丰收》、《喜鹊牌》等创作节目,连续在省、市各种演出中捧金抱银。1992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两度来万盛拍摄金桥吹打专题,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2000年,在重庆市文化局和《重庆晚报》联合举办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评选活动中,金桥吹打赫然登榜。2006年,金桥吹打与巴南区接龙吹打一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空前的荣誉。如今,在万盛旅游开发中,金桥吹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这方佳山秀水增添了一圈迷人的民俗文化光环。

  老龙洞的传说与请水

  老龙洞在黑山镇鱼子村(含原金鹅村)太阳坡半山腰上。相传从前洞中住有一条老龙,能吐雾兴云、呼风唤雨。明、清以来,每逢天干,南川、綦江、桐梓诸县甚至江津县等邻近地区的民众,都来老龙洞"请水"回去,祈求老龙王降雨救灾。因此,老龙洞名声大噪,闻名遐迩,"雩霓大旱祈金鹅,霖雨苍生沛泽多"。

  老龙洞口有几块明、清年代的石碑,记载了老龙王的故事:

  传说明万历六年(1578年),老龙王和綦江县横山的土地、江津县城的城隍结伴游览名山大川。他们来到北京城,适逢大火,眼看殃及皇宫,老龙王立即腾空施法布雨,一场暴雨及时扑灭了大火。明神宗"龙心大悦",召见老龙、城隍、土地,各赐黄马褂一件,敕封老龙王为"宣化龙王"。至今,横山的土地身披黄袍,与其他地方的土地衣着迥然不同。

  清代,老龙王被康熙敕封为"普济龙王";乾隆敕封为"金角老龙王",并赐御书匾额;光绪敕封为"显应龙王"。民国33年(1944年),重庆知府敬献"护国祐民"匾额。上述匾额和各处地方官员民众敬献的匾额、堂联,都挂在老龙洞左面与洞平行的龙王庙内。

  龙王庙建于明代,大殿坐南向北,殿门前下3步石阶,是块长方形的院坝。院坝右面是大刹门,进刹门头上是戏楼,走过戏楼上两步台阶进入院坝,院坝对面和左面是客厅、僧房和厨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龙王庙的全部建筑被拆毁。90年代后期,当地乡民集资在旧址上重建神殿,一列3间,青瓦、白墙、白柱、红翘檐,供祀川祖、龙王、观音神像。

  老龙洞洞口狭小,在一个斜向右劈、形成狭长的大岩腔内右面进口处,有4块功德碑。沿左面岩边上20多步石梯对面岩壁上,凿有深约2.5米、宽约3.5米、高约2米、无门的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建的龙王殿。殿内神坛上供老龙王的座像和鱼兵虾将的站像。殿堂口两边刻有堂联:"喷雾兴云功参造化,救灾捍患道济古今"。殿堂外两旁,尚存明、清年代的石碑3块。

  龙王殿右面岩壁上凿有一条石龙,张牙舞爪地似要飞奔而出,龙头下方就是老龙洞的入口。洞内大、小洞套连,据说有12个洞。洞中的暗河水,在老龙洞口右斜下方约50米处流出地面,形成小溪沟。流到40多米处,有一小水潭名"放生塘",传说老龙洞内有一对金鹅,月圆之夜来潭上嬉水,原金鹅村由此而得名。溪水再经乱石谷流入阳村沟,流到腰子口,与大垭漕水会合,汇入清溪河。

  在旧社会,农民靠天吃饭,天旱年辰,来老龙洞"请水"的队伍,络绎不绝,少的有五、六十人,多的有三、四百人。綦江来请水的队伍,每次300多人,往返200余华里,历时3日之久。请水队伍中有时亦有地方政府官员同行。请水队伍的组合排列顺序:前面是打旗幡伞盖的仪仗队,接着是法师、执事人员,再次是"雨轿"(抬锡制雨壶的轿子),随后是乐队、手执金瓜钺斧等古代兵器的卫队、群众队伍,最后是水龙,每条水龙都配有一套锣鼓,边走边敲边舞。参加队伍的群众,一律光头赤脚,手拿"拜香"、"顶经"(竹片上夹着黄裱纸),沿途跪拜,法师口念经咒偈语,执事人员则领头高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口号,声闻于天,山鸣谷应,悲戚恸容。队伍来到村境歇马台,文武官员一律下轿、下马,与民众一同步行来到老龙洞,先在龙王庙拜祭龙王,法师做完法事,然后由洞口龙王殿里的"洞师",捧着"雨壶"进洞"请水"。

  洞师进洞来到"螺丝纠"洞,它是一条矮小狭窄而曲折的坑道,只能弯腰慢行,最窄处还需匍匐而行。出"螺丝纠"后,豁然开朗,进入暗河流淌的沙坝大洞。沿暗河左岸前行,中途,沙坝上有座天然石狮,昂头笑迎来宾。过石狮子不远,就来到了"淹心塘",要涉水过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龙洞的阴河,大人下去淹到胸口,细娃下去也淹到胸口",这话乍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是事实。原来"淹心塘"是沙坝大洞内石岗中的一个小洞,不到一人高,暗河水从小洞中流出,大人涉水过塘,要低头弯腰屈膝而行,水会淹到胸口,细娃涉水过塘,则不需弯腰屈膝,水也刚好淹到胸口,故名"淹心塘"。

  暗河水如上涨,淹没了沙坝上的石狮,人们不能从"淹心塘"涉水过去,只有走沙坝岩壁上崎岖的"天秤"小径,越过石岗,下到"淹心塘"河水进口前面的沙坝,再沿河边前行不远到"请水"处"龙口"。"龙口"在岩壁上,离地半人多高,有一个人大小。暗河从龙口流出,洞口边突出的白色钟乳石,宛如龙牙。

  洞师在龙口前膜拜、念咒、请水。用锡壶舀水,如舀得小鱼、小蟹,则倾出重舀,因鱼兵不会降雨,蟹是大将,一降雨就是暴雨成灾。舀到小虾(虾将)则盛满水,用黄蜡封好壶盖,捧着由原路返回洞口交给法师。法师在洞口龙王殿卜卦占问降雨日期,然后请"雨壶"升轿,这时鼓乐齐鸣从原路而回,途中一路玩龙,沿途群众泼水助兴。

  桐梓、綦江等地区官民来请水回去,要经过青羊市后河坝的金鹅洞,不可先动鼓乐。据说此洞与老龙洞暗通,否则,水就会被收回去。经过白鹭垭,上有玉皇殿又名灵通寺,亦不可动锣鼓吆喝开道,待过了白鹭垭,方可锣鼓齐鸣、玩龙泼水。

  "请水"降雨后,次年还要由法师、会首、执事等人将密封的"雨壶"原轿送还老龙洞,称之为"还水"。

  据该村的老洞师说:解放前天旱年辰来"请水"的,一年最少不下于30壶,最多的一年有48壶。解放后,最末一次来请水的是1950年綦江横山的请水队。南桐矿务局退休职工张子五先生(原籍綦江县,已去世)曾写有《横山请水》一诗描述当时的情境:

  大旱云霓望穿眼,忡忡黎庶众心悬。

  张惶会首筹资苦,衰老洞师行履艰。

  高举兰经八一卷,大排仪仗六单元。

  做斋上疏抒民隐,绕径披荆守道传。

  彻谷呼声山响应,躬腰曲膝泪频潸。

  旌旗滚滚人流涌,銮驾森森日色寒。

  地府龙宫虔请将,城隍县令肃迎銮。

  是晴是雨天知晓,功课三朝费万钱。

  农历五月二十日是民间所传老龙王的生日,每年此时要办会3天,方圆三、四十里的男女老少来赶会的,每天中午"流水席"要办百十桌。

  玩水龙与柑子龙

  龙,在我国人们心目中是主管布风、行云、降雨的神灵,对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国泰民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每当天旱久晴不雨时,要向龙王求雨。天涝久雨不晴时,要向龙王求晴。

  玩水龙天旱年辰,在烈日当空、农田龟裂、稼禾枯萎、人心如焚时,由各家会首承头,用黄荆、柏枝和竹篾笆等材料扎成"水龙"5、6条,玩水龙求雨。水龙来到场上、村落院坝,家家户户门前要点燃香烛恭迎。龙在锣鼓唢呐节奏声中,伏跃翻腾、游动起舞,玩到兴起时,两旁观众用瓢、盆、小桶向龙泼水,孩子们则齐声高喊:"老天爷、下大雨,保祐娃娃吃白米!""龙王爷,快下雨,今年有个好收成!"水龙犹如条条翻江倒海的游龙,激喷起满天珠雨。

  玩柑子龙秋天收获季节,阴雨绵绵、久雨不晴,眼看金黄的谷穗遭风吹雨打,有的倒伏水淹、发芽生秧,丰收将变成歉收、甚至无收,人们便玩柑子龙祈求天晴。用7、8个橙子插上竹竿联成一条柑子龙,在每个橙子上插满点燃的长香玩了起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