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矿山春秋

  山城的黑珍珠——南桐煤田

  万盛区的煤炭开采,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南桐煤田的发现,最早有文字记载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增修的《南川县志》,已经将煤炭列入风土门土产目内。

  南桐煤田跨越渝黔两省(市),北起重庆市南川区(原四川省南川县)木渡河,南至贵州省桐梓县藻渡河,南北最大距离75公里。煤田处于大娄山余脉腹地中,以南川、桐梓两县之首字得名,地层系二叠系龙潭煤组,煤系厚90米,含煤7层,可采2—3层,可采总厚度3—5米。煤质品种结构颇为复杂,其中焦煤占20%,肥煤占19%,贫煤和瘦煤占35%(今南桐矿业公司鱼田堡、东林煤矿的贫煤和瘦煤,已不复存在),无烟煤占26%。经过详查和精查,南桐煤田共有3.5亿吨可利用的煤炭原始储量。

  南桐煤田地质条件复杂,资源储藏并不十分丰富,且开采制约因素较多。它的开发建设,是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促成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军事工业战略性西迁,重庆工业迅速崛起,对能源(主要是煤)的需求陡增。南桐煤田因其地理位置距重庆不远,紧靠綦江铁矿,且有水路运输之便,又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利于战备,虽知此地煤炭含硫量较高,洗选脱硫困难,但国民政府还是选定了它作为能源基地。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和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合办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为解决抗日战争后方钢铁企业能源问题,先后投资100万元法币(1942年增投1000万元,1943年又增投830万元),在南桐煤田划定1018公顷土地筹建南桐煤矿,委派河北省井陉煤矿矿长侯德均为该矿筹备处主任。3月20日,南桐煤矿筹备处在汉口成立。7月8日,侯德均率筹备处员工从三峡入川,在重庆曹家巷35号设立驻渝办事处,开始了南桐煤矿的建设。勘察矿区,修建厂房,先后开凿了5个小井,修筑了17公里轻便铁路,建造了炼焦场。从奉命筹建到正式生产出煤仅一年半时间。至1942年,全矿年产原煤12万吨。

  1938年4月,东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接着组建东林煤矿,陆续收买了利、林、元、亨、国、富、贞、谦8个小煤厂,并修建了洗炼厂。到1948年,年产原煤6万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綦江县青年乡地主王九云、陈岸廷为首集股,在四坪村(今南桐镇新田湾)开办复华煤矿。1942年,复华煤矿正式投产,生产烟煤、冶金焦、混合焦、煤焦油4个品种。1951年9月,綦江县人民政府没收复华煤矿股份中反革命分子的股权,实行公私合营,改名青年煤矿。1955年7月,青年煤矿划归南桐矿区。1956年8月,青年煤矿移交南桐煤矿接管,为南桐煤矿三井,10月19日闭井。1974年11月,重建为南桐煤矿三井(今南桐矿业公司新田湾煤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四川水泥公司第二届董、监事联席会决定,投资在南川县腰子乡开办竟成煤矿,后由四川水泥公司、川康银行、川盐银行及水泥公司董、监人员个人共同集资10万元(银元),成立竟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在重庆南岸玛瑙溪。1949年6月,竟成煤矿因四川水泥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而被迫停产。1950年4月,四川水泥公司和竟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因资不抵债由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2月,南桐煤矿改名西南工业部第四零一煤矿,东林煤矿改名四零三煤矿。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产业归口管理"的精神,竟成煤矿划归西南工业部第四零三煤矿(今东林煤矿)。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第一个五个计划的实施,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南桐、东林煤矿地处两省三县(四川省的南川县、綦江县和贵州省的桐梓县)交界,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在工农矛盾、物资供应、社会治安管理、公用事业建设等方面,都难以协调,影响了煤炭生产的发展。为此,国务院于1955年1月21日,以〔1955〕国常字第6号文批准设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同年8月15日成立"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南桐矿区委员会",8月16日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办事处"(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至此,南桐矿区正式成立(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万盛区)。由于是"因矿设区",因而"为矿服务"就成为它的一项重要职能。

  解放后,党和国家把南桐矿山作为大西南工业的重要能源基地而投入重金,1951—1996年,对南桐矿务局(今南桐矿业公司)投入固定资金5.23亿元。1956—1965年的10年中,投资1.35亿元,新建和扩建了4矿4厂(鱼田堡、东林、砚石台、红岩煤矿和干坝子洗选厂、南桐洗选厂、机修厂、电厂),形成了南桐矿务局生产规模的基本框架。

  1957年11月,在两矿的基础上成立南桐矿务局,隶属煤炭工业部重庆煤炭工业管理局。1959年4月1日,南桐矿务局撤销。1965年3月19日,南桐矿务局第二次成立。此后,南桐矿务局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几经变动。2003年10月,经重庆市国资委批准,南桐矿务局整体改制为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南桐矿业公司今辖6矿(南桐、红岩、鱼田堡、东林、砚石台、新田湾煤矿)4厂(南桐洗选厂、干坝子洗选厂、南桐电厂、机械制造厂)4分公司(供应、运销、生活服务、九锅箐林业综合分公司)1院(南桐总医院)2有限责任公司(南桐特种水泥、联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桐矿业公司控股的6个有限责任子公司(南桐机械制造、南桐汽车运输、南桐勘察、东林化工、安达橡胶制品、安地思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公司1.4万员工,拥有年产260万吨原煤和210万吨洗选加工能力,是重庆地区煤种资源最丰富,加工品种最多,加工能力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南桐矿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甲级精煤、选电煤和动力煤,分别以重庆的钢铁、火电企业为主要用户,铁路系统原所需的动力煤因已实现机车内燃化和电气化,现不再供应。从建矿到2005年,南桐矿业公司累计生产原煤10074万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南桐矿务局的煤炭产量曾占重庆市煤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四川省煤产量的1/4左右,对重庆市、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南桐矿务局煤产量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但仍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能源基地。

  万盛区的煤炭生产除大型国有企业南桐矿业公司外,区属煤矿(包括地方国营煤矿和乡镇煤矿)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在资源划分上,南桐煤田中段划出2095万吨的工业储量供区属煤矿开采。此外,矿业公司采区上方的煤炭和已采区域内的各类煤柱,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均可分段纳入乡镇煤矿开采范围,这样,可供乡镇煤矿开采的煤炭储量达2500万吨左右。

  上世纪50年代,南桐矿区(今万盛区)曾先后兴建了3个地方国营煤矿,即青年煤矿(后移交给南桐煤矿)、丛林煤矿(1959年兴建、1962年停办)和大塘口煤矿(1960年1月开办,1961年7月停办),共累计生产原煤15.51万吨,焦炭3.65万吨。

  解放初,区境内计有小煤窑70多个,年产原煤3.6万吨。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多数社队煤矿下马,只留少数煤矿以保证民用煤的需要。1965年后,社队煤矿开始恢复发展,兴办了兴隆、龙叫、邱家湾、154等一批煤矿。1978年12月,社队企业局(后更名为乡镇企业局)成立后,社队煤矿(后称乡镇煤矿)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逐步更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措施,淘汰一些资源枯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布局不合理的矿井,使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至1985年末,全区共有乡镇煤矿93个、炼焦厂1个,年产原煤48.49万吨,年产值(含炼焦)1311.16万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43.81%。1997年9月,万盛区煤炭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乡镇煤矿朝着专业化、集团化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经过整顿、规范,至2005年,全区的乡镇煤矿减少为54个,从业人员近6000人,年产原煤约120万吨。

  万盛区将成为重庆市的能源安全保障区,正在由资源型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变,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附录:抗战煤都

  1938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接近华中重镇武汉。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将重要的工业设施西迁重庆,在重庆建设了一套从钢铁冶炼到武器制造的战时工业体系。

  钢铁是战时工业的基础,而钢铁工业的基础是铁矿石和煤炭。随着西昌和綦江铁矿的开发,重庆钢铁的矿石有了依托。煤炭,特别是优质炼焦煤则成为急需之物,今万盛区南桐一带则盛产此煤。重庆周边,特别是境南今万盛区境一带,从清道光年间就有了开采煤炭、炼制焦炭的历史。常隆庆的《重庆南川地质志》(1933年),潘钟祥、李春昱的《南桐煤田地质概况》(1937年),潘钟祥、彭国庆的《南川、綦江地质》和二万五千分之一地质图(1939年)等文献指出,在贵州桐梓和四川南川交界处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特别是王家坝到胡家嘴一带,焦煤资源最为集中。

  1938年3月20日,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筹备处"。南桐煤矿筹备伊始,就直接隶属于国家抗日战争战时工业体系。

  筹备处以原河北井陉煤矿矿长侯德均为主任,张伯平为工程师,崔桐为副工程师兼洗炼厂厂长,设立了相应的工程技术和办事机构。这些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留学欧美的学子,深知炼焦煤资源为钢铁工业的命脉所系,一开始就提出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拆迁设备调用南桐煤矿,得到政府批准。南桐煤矿从筹备起,就具有了现代工业的构想。

  1938年7月,"南桐煤矿筹备处"西迁重庆。1938年8月,筹备处迁到紧靠南桐井田的桃子凼。10月,国民政府投资100万元,征地1018公顷,一个现代化的抗战煤矿基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从王家坝到胡家嘴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匪患严重,建厂条件很差。但是这里蕴藏了西南地区最优质的炼焦煤资源,建设煤矿基地,尽快出煤,能就近解决重庆钢铁工业急需的原料。

  根据侯德均主任"。。。。。。意在先行小作,亟图早日出煤。故利用汉阳大冶各机械,尽可实施开采,克日观成。。。。。。。"的方针,筹备处开始收购改造小煤窑。从1939年5月起,相继收购了王家坝陈介清土井和减堂(即"赶塘")霍书舫土井,经改造,当月就产出第一批原煤。1939年,共生产约5000吨原煤运往重庆。但这些原煤远远不能满足重庆钢铁工业的需要,在此之前,1938年10-12月筹备处就征购土地,相继开始建设总厂、一分厂、二分厂和两个较大型矿井。

  1938年12月开工的王家坝2号竖井,仅经半年,即于1939年6月建成投产,是区境第一座机械化提升的矿井。1938年11月开工的胡家嘴3号竖井,也只用了一年,于1940年1月建成投产,是区境机械化程度最高、向地下开掘最深的矿井。王家坝竖井直到1958年,因井下运输系统已形成被废弃,胡家嘴竖井至今仍是南桐煤矿的主井。

  随着2号、3号竖井相继投产,南桐煤矿已拥有大小生产井口5对。1940年,原煤产量从上年的5千吨上升到5万吨,1941年,达到9万吨,1942年,达到12万吨的最高年产量,为推动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时中国(敌占区除外)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堪称抗战煤都。

  1940年3月1日,南桐筹备处正式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正式纳入国家抗战工业体系。

  在创建南桐煤矿之前,万盛地区境内的工业都是作坊式生产,煤矿是手工掘进,手工开采,竹篼拖运。井下用油灯照明,风箱或火炉通风。生产力极其低下,只能开采井口地面水平以上的坡地煤炭(俗称阳山煤),使资源利用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南桐煤田的成规模开发,大量技术人员、机电设备涌入南桐煤矿。

  1939年1月,南桐煤矿开工修筑王家坝至綦江县蒲河杨柳湾轻便铁道(17.2公里),1940年6月竣工通车,是区境第一条铁路。1948年将铁路延伸到三江,并开通从谷口河至三江的小火车。铁路运输克服了原来人工背运和水路运输的种种制约,大大提高了煤炭的运输能力。数以千计的背煤人员中的不少青壮年进入了南桐煤矿,成为补充煤矿劳动力的生力军。

  从1939年4月起,由湖北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拆迁的700多吨机电设备,沿新修的川湘公路陆续运抵南桐煤矿。当时煤矿没有汽车,没有起重设备,蒸汽动力设备异常庞大,仅一台兰开夏锅炉就长达20余米、重达20多吨,而且不能拆卸,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群策群力下,庞大的设备沿着小路,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从南桐支路站运到总厂,运到王家坝,不到一年的时间各种设备全部安装就绪,开始运作。总厂的兰开夏锅炉在解放后仍作为生活锅炉,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才拆除。

  霎时间,南桐煤矿井架高耸,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生产景象。从1939年6月起,开始采用汽笛报时,人们按英文谐音戏称"拉尾子"。雄浑的汽笛声响彻矿山,一直到90年代才停止使用。70年代,一位年青的业余诗人写了这几句诗赞美它:"清晨里,你昂首天外起个音,千山应,捧出红霞漫天烧"。

  机械动力设备的应用,结束了只能开采阳山煤的历史,煤炭可采资源成倍扩大。蒸汽发电,结束了区境几千年油灯照明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光源照亮了区境矿山。后来陆续使用的蓄电池矿灯,取代了对井下极具危险的明火照明。

  机电技术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以及伴随机电设备而来的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使今万盛区境达到一个现代化的崭新的起点。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与重庆主城区联系紧密、不可或缺的抗战煤矿工业基地。

  南桐煤矿的优质炼焦煤极大地推动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发展,为保证原煤中2%以上的高硫分含量和灰分含量的降低,以利于炼出高质钢材,用于制造枪炮等热兵器。炼焦煤必须经过洗选,故从1939年2月南桐煤矿出煤伊始,就同时成立了南桐煤矿洗炼厂,这就是目前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南桐洗选厂的前身。起初是采用竹箕装煤、人工端竹箕在水池中淘洗,生产能力低,洗精煤质量不稳定,回收率低。1941年,从云南锡业公司引进地槽洗矿技术,改造成洗煤工艺。地槽洗煤连续化生产,使洗煤能力大幅度提高,洗精煤硫分降到1.5%左右,初步满足了钢铁工业对煤质的要求。地槽洗煤工艺一直沿用到1950年5月,被木槽洗煤机代替。

  与此同时,东林煤矿也于1942年成立了洗煤厂,并根据美国顾问克莱的设计,在1945年使用了较先进的木槽洗煤工艺,提高了精煤和焦炭产品的质量。

  南桐、东林煤矿生产的优质精煤,源源不断地运到战时工业中心——重庆。重庆钢铁厂将这些精煤与来自永川、荣昌的低硫分煤配合炼焦,生产出的优质钢材,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家工业重心东移。南桐煤矿步入相对缓慢发展的时期,从1946年至1949年,年产量降至不足8万吨。

  1949年12月14日,以孔勋为军代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了南桐煤矿。从此,南桐煤矿汇入新中国建设大潮,解放后成立的南桐矿务局(今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发展成为拥有2万职工,7对生产矿井,4个地面生产单位,年产240万吨能力的大型工矿企业。

  说明:本文部分资料摘自《南桐矿务局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