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相继发生,清朝统治在一连串的严重冲击下更显得朝不保夕,岌岌可危。为了平抑国内舆论,取悦帝国主义列强,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1月,慈禧太后宣布变法,实施新政。
1901年,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具体筹划新政,委派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荣禄、昆冈、上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麟为督办政务大臣,又委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①。督办政务处在参酌中外政治、制订“新政”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实施新政的主角却是“遥为参预”的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三个势力雄厚的封疆大吏。
刘坤一不久死去,张、袁二人便成为清末新政的扛鼎人物。
在内外大臣的变法条陈中,张之洞与刘坤一往返电商,在七八月间上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以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和《遵旨筹议变法谨以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影响最大。变法三折的形成,张之洞起了主要作用,刘坤一提出了若干细节性的修改意见,它实际上成为清末新政的实施大纲。在变法三折中,张之洞不仅指出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还为朝廷治国开出两剂药方。张之洞认为治国犹如治病,必须先调其饮食,安其脏腑,引其气血,去其腐败,然后才好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整顿变通中法之弊,如破常格、停捐纳、裁绿营、简文法等,另一方面,要广泛学习西法中有用的东西,如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劝工艺、修农政等。清政府后来实行新政中的许多措施正是来源于这些建议,这里仅以矿务章程的制定为例。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进一步对外扩大开放,各国不仅开始直接在华设厂制造,而且注目于中国广大的铁路投资利益和丰富的矿产资源。1898年,清政府设立矿务铁路总局,随即颁布《矿务铁路公共章程》,试图规范对矿务和铁路的投资管理。由于出台仓促,很不完备,章程中的许多条款对于外资并无多大的约束作用,因而不利于路矿主权的维护。《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染指中国路矿权利的欲望更加强烈,张之洞、刘坤一颇感忧虑,《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即提出中国应制订矿律,以进一步规范政府对矿业的管理,使中国自然之大利,不至为中国无穷之大害,主张广泛采择各国有关条例,制定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矿业法规。
1902年,朝廷谕令张之洞、刘坤一主持制订新的矿务章程。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病逝,担子就落在张之洞一个人身上。他利用署理两江总督的机会,派人在上海设立编译局,延聘中、外译员,采集并翻译各国矿务章程,又致电驻各国公使译寄各所在国矿章,开始编译工作,择要编辑成12本矿律矿章资料,并延请在上海的英国矿务师布卢特拟订矿章初稿,又经华洋各员校勘和留学回国的法科毕业生复核,最后由张之洞逐条详细斟酌修改定稿,前后历时3年多。矿务章程共有正章74条和附章73条,共147条,比前面提到的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的32条要完备和细密得多,内容包括矿务的管理机构与职掌,对已开之旧商和请开之新商的限制、矿质的分类、地面权与地腹权的划分、矿地作股、执照请领及其限制、矿界年租及缴租期限、矿税等差及缴税期限、矿商应遵之禁令、矿地树木和水道的管理、外人合股办矿的限制与处置、矿工权利与义务、矿警职责与权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该章程的主旨在于维护国家的矿务主权,如声明矿产为国家所有,“开采之权属之国家,无论官办、民办或华洋商人合办,均以奉官局批准为度”,对外商在华办矿,要求其首先保证“遵守中国法律”,并且必须与华商合股,“以各占一半为度”,“断不准其独自开采”。矿章还对英、美、法、德等国商人在中国申请办矿的矿地最大面积作出限制,如规定英国:第一、二、三等矿地,分别限制在400、200、100英亩之内;美国:个人所请矿地不得过20英亩,8人以上共同申请,不得过160英亩;法国:自20英亩起,至多以6方里为限;德国:11英亩至220英亩,等等。1907年,中国《矿务章程》被朝廷批准,公布施行,这是张之洞继主持制定的各类学堂章程之后,又一部与国际接轨并针对一个行业(矿业)的国家级政策性法规。它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虽然并不足以完全阻止各国对中国矿产的掠夺,但它比较鲜明地体现了维护矿产主权的国家意志,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从1901年到1906年,清政府先后发布一系列的命令,陆续推行新政。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整饬吏治、修订法律;在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在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在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改革学制、兴学育才。张之洞除了在湖北积极推行新政之外,又在废除科举和赞同预备立宪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末新政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末开始出现的新式学堂的发展受到科举制的严重影响,学堂的不少学生仍然以科举考试为目标,不安心在新式学堂里学习新的知识。
为了加快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张之洞多次奏请递减科举。1906年9月2日,张之洞会同袁世凯等大臣再次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在众多封疆大吏的请求下,清廷终于下令停止科举考试。至此,从隋朝起在中国实行的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完全废除。
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张之洞还致力于新的教育体制的确立。受朝廷委托,他和张百熙等组织有关人员,分门拟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实行。这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行的新学制,因为这一年是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新学制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其中蒙养园(幼儿园)四年,初等小学(7岁入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癸卯学制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影响极大,成为了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制度的蓝本。
相关章程还有各级《师范学堂章程》、《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各学堂管理章程》以及《学务纲要》。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随即开始进行官制改革,由慈禧太后最后裁定新官制案。中央官制改革旨在集权于满族权贵,原有内阁、军机处照旧,增加了一些部院;地方官制改革旨在削弱督抚的权力,司法独立。由此引发了以岑春煊等为代表的“清流”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浊流”的激烈政争。
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因有慈禧支持,在各地为官期间不惧权贵,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尤其是逼令荷兰引渡裴景福和查办广州海关书办、驻比利时公使周荣曜两案尤其引人注目,但也因此开罪了这些官员的后台庆亲王奕劻,自此岑春煊便联合军机大臣瞿鸿与庆亲王、袁世凯等人展开党争。在任期间,他严肃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举弹劾40余名官员,人送绰号“官屠”,与“财屠”张之洞、“人屠”袁世凯并称“清末三屠”。岑春煊和瞿鸿对奕劻和袁世凯等“浊流”招权纳贿十分不满,但结果是“清流”遭到打击。袁世凯也遭到慈禧的疑虑,于是她开始扶植其他亲贵和重臣来制约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从而寄希望于张之洞。
9月,张之洞接受慈禧的“召对”,即对立宪表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主张尽快实行宪政,提出“立宪实行,越速越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在此之前,张之洞在立宪问题上是比较谨慎的,而这次却主张实行立宪,越快越好,几乎到了急不可待的地步。
张之洞不仅主张尽快立宪,而且提出了设立“民选议院”的主张。在1907年,朝野关于设立“民选议院”的呼声越来越多,御史徐定超、陆宝忠,给事中忠廉,湖南即用知县雄范舆、法部主事沈钧儒都纷纷上奏请设“民选议院”。
张之洞在此时提出设民选议院,虽然不算有新意,但是,由他这样地位的重臣提出,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自张之洞表态支持迅速立宪后,清廷也确是作出了加快立宪的姿态。1907年9月20日,宣布在北京设立资政院,作为预备议院基础;10月19日又命令各省督抚在省会设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基础。咨议局和资政院分别于1909年10月和1910年10月正式开议。但是张之洞还未等到它们的正式开议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