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与铁路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如同其他体现近代文明的新事物一样,铁路在中国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遭受的阻力来自于长期封闭格局下的社会愚昧心理。
在1880年以前,尽管洋人力言铁路的好处,但中国朝野内外仍是一片反对声。1881年,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聘请英国技师,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之间11公里的铁路,修好后刚使用机车便受到守旧官员的责难,最后朝廷只允许用骡马牵引,不能使用机车。由此可见,铁路在中国的引进仍是困难重重。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清廷官员又进行了近10年的争论,最后以修建铁路者败北而告终。
1887年,李鸿章提议修建津通铁路,结果又遭到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清政府只好征求各省督抚的意见,结果多数地方督抚还是持反对意见。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是少数支持修建铁路者之一,他认为,修建铁路是一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中国要想自强必须建造铁路。同时,张之洞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暂缓修建津通铁路,而修建芦沟桥到汉口的芦汉铁路,以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并制定了修建芦汉铁路的具体计划。结果,这场争论,以各方接受张之洞的方案而告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方便督办芦汉(芦沟桥至汉口)铁路。
正当张之洞紧锣密鼓筹备铁路修建的时候,沙俄加紧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我东北地区虎视眈眈。清廷迫于形势,改变计划,决定先修关东铁路,芦汉铁路的修筑便被搁置下来。1895年,张之洞再次呼吁修筑芦汉铁路,但经费问题仍然困扰着他。因为,经过全面预算,修建铁路至少需要3000万两。而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财政极其困难,光依靠清政府的拨款是完全办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利用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不过国内民间资本十分弱小,商人集资也很困难,而且利息非常高,最后只得考虑外资。于是,张之洞提出成立铁路总公司,荐盛宣怀为铁路督办大臣,并向南洋华侨招股,为补不足,可借洋款,但不许外人入股,以保铁路主权。在与外商谈判借款时,美国华兴公司提出“包造”全路,与中国平均分利。同时,比利时也积极活动,争取债权。张之洞从维护铁路主权考虑,权衡比较,认为比利时“究系小国”,较易对付,于1898年6月与之修订《芦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借款1.125亿法郎,年息5厘,折扣为9折①,前10年付利不付本。但比利时方面在俄、法等国支持下,提出由比方派人“调度经理,行车生利”作为附加条件,仍然攫取了部分路权。借款落成后,芦汉铁路开始由北南两段分段同时动工。除了购买汉阳铁厂的钢轨外,还向比利时和法国购买了一部分钢轨和机车车辆。1906年4月1日,汉口至北京正阳门全长1214.49公里全线通车。清廷派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验收,并改芦汉路为京汉路。1908年12月,所借比利时公司的款项全部付清,1909年1月1日,中国正式收回京汉铁路的管理权。
张之洞早在创议修建芦汉铁路之时,即计划接修汉口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并开始勘测路线,后因芦汉铁路缓办而中止。芦汉铁路重新启动并开筑后,张之洞自然又想起粤汉铁路。1897,他奏请兴建粤汉铁路。后因官款难筹,商股难招,第二年由盛宣怀委托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400万英镑,3年建成,美方趁机攫取勘测、筑路、管理等特权,规定直至50年后中国还清债款,方可收回铁路管理权。但签约后,合兴公司并未积极履行合同,直到1904年才修成100公里,且将其2/3的股份卖给比利时万国东方公司,擅自决定粤汉路南段由美国修筑,北段由比利时修筑,严重违背了原定合同。粤、湘、鄂三省绅商本来就对朝廷出卖筑路权给美国极为不满,现在更对合兴公司的违约举动义愤填膺,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合同,收回路权,由三省自办粤汉铁路,得到了张之洞的支持。美方理亏,又想出花招,提出以协丰公司收买合兴公司全部股票,另立合同,或中美合办,结果遭到中方的严词拒绝。最后,合兴公司向中国方面勒索高价,出让路权。张之洞从维护主权出发,以675万美元的高价赎回路权,包括合兴在中国的所有产业,已成铁路、铁路材料、测量图表、开矿特权以及在中国所有应得权利,一概由中国接管。
1905年,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他先是在武昌召集三省绅商会议,商讨筹款筑路事宜。但随后以商股筹集不易为由,压制三省商办,并不顾各界的强烈反对,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借款550万英镑。此事激起大规模的反抗浪潮,不待事态平息,张之洞便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仍念念不忘修路之事。张之洞未能亲眼看到钢铁巨龙奔驰于洞庭湖滨、五岭山麓,但他为修筑粤汉铁路付出的劳作,尤其是支持三省绅商收回路权的举动,在铁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