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钢铁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被认为是一个落后国家开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张之洞创办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汉阳铁厂,因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钢铁之父”。
还在担任山西巡抚的时候,张之洞就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造山西冶铁业,抵制洋铁。这一设想虽因其调离山西而没有实施,但张之洞由此而萌发了创办新式钢铁工业的愿望。担任两广总督后,1885年,他向清廷建议利用新式方法开采广东惠州等地铁矿,制造枪炮。1889年,他又再次提出在广州城外珠江南岸凤凰岗建立炼铁厂,希望发展中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减少对洋铁的依赖。
在提出计划的同时,他还给出使英国的大臣刘瑞芬发电报,向英国订购日出生铁100吨的熔铁炉两座,其他炼钢设备若干,建厂的愿望显得十分迫切。
1889年,为修建芦汉铁路,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经清廷批准,将原拟建广州的铁厂设备移至湖北,准备建成后生产芦汉铁路所用的钢轨。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成立湖北铁政局,委任候补道蔡锡勇为总办,开始筹建工作。
张之洞在创建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确实有一番宏图远虑。但是,在落后的中国建立庞大的钢铁厂,不仅受到了技术和资金的局限,而且还要面临外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和排挤,所以要想实施这一宏图,还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排除各方面的阻力,克服重重困难。
首先,炼铁厂就面临资金的困难。兴办大型的现代钢铁工厂,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兴办芦汉铁路和汉阳铁厂,朝廷原本承诺每年拨款200万两。底气十足的张之洞正酝酿着一个以钢铁为中心创办近代制造业的庞大计划,谁知后来朝廷又突然改变计划,决定先修营口至珲春的关东铁路,缓修芦汉铁路,从第二年起将原来承诺的每年200万两芦汉铁路专款改拨关东铁路使用,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在那个时代,中国没有自己的钢铁企业,但并非没有人想到要办钢铁企业,比如李鸿章、盛宣怀,早在十年前,他们就聘用外国专家对长江、湖北一带的煤铁资源做过普查,想建设一座日产40吨生铁的小型钢铁厂,终因难以筹集办厂的巨款,中途而废。张之洞起意要办钢铁,当初并不是因为要修芦汉铁路,而在于抵制洋铁,杜绝外耗。所以虽然铁路暂缓修建,但铁厂还是要筹办的。
但是,在选择厂址的时候,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张之洞首先提出,湖北大冶盛产铁矿石,铁厂应设于大冶。李鸿章则表示异议,说西方各国多以铁石就煤,无运煤就铁者,铁厂应当设在煤矿附近。张之洞回答说,详细咨询过外国矿师,外洋也有移煤就铁者,但视所便,不拘一格。
湖北的实际情况是铁聚而煤散,铁近而煤远,铁逆水而煤顺水,且煤在鄂省上游及湘省内河,若运铁石往炼,炼好又需下运武汉,是煤一次而铁两次矣。张之洞坚持铁厂设在大冶黄石港,并派道员徐建寅率领洋工程师前往勘察厂址。但勘得的结果是,该港沿岸地势太低,不能设此大厂,除非将山头削低数丈,再将平地填高三丈。出于经费上的考虑,张之洞不得不放弃在大冶黄石港设厂的打算,准备将铁厂设在武昌对面的汉阳龟山北麓。结果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认为汉阳地势低洼,不产煤铁,运费巨大。但这些意见都不能改变张之洞的决定,他认为在汉阳设厂,有销售市场大、洋务人才多、便于管理监督、可以就近兴办其他军用民用工业、矿渣可以筑湖防洪等有利条件。张之洞列举的这些理由并非没有道理。他不单是考虑一个钢铁厂的问题,还希望通过建设这个钢铁基地,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看来,这一决策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过,汉阳毕竟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建厂地点,不仅地势低洼,使填基工程就耗费了30万两白银,而且空气冬燥夏湿,耗费能源较多,成本增加。
在购买机器设备的时候,因对现代工业知识了解不多又出现了一些失误。当时西方国家炼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色麻法(即转炉炼钢法),又称酸性法,只能炼含磷成分低的铁矿石;一是马丁法(平炉炼钢法),又称碱性法,能排除铁矿中的磷质,最大的优点是可用废钢铁为原料并使用劣质煤,是当时世界上推广的先进技术。当英国厂商提出必先化验中国的煤、铁成分时,张之洞却盲目地相信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先买回来再说。结果,英商以酸性法配置一个大炉,以碱性法配置一个小炉。不料汉阳铁厂使用的大冶铁矿含磷成分较高,造成开工后所制的钢轨质地不纯,更遗憾的是,直至开工后10余年才找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从1890年起,向英国订购的第一批炼铁设备开始运抵上海,转达武汉,聘请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到达,一个以采铁矿、开煤矿、建厂房为主体,兼及修运矿铁路、筑江堤、建码头、设化学矿务学堂和机器修理厂的庞大系统工程开始进入紧张的实施阶段。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张之洞常常亲临工地监督,事必躬亲,几乎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张之洞向朝廷报告,这样大的工程,据洋匠估计,在外国也需要3年才能完成,但他保证2年内完成。张之洞为何抱有如此大的信心呢,那是因为湖北大冶有上等铁矿,品质极佳,藏量丰富,以现有规模,可供开采300年。而且附近的地方也发现了炼铁所必需的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
1892年,在年前先期开工的大冶铁矿50华里的运矿铁道等重点工程竣工,其他辅助工程和采矿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一年前动工的汉阳炼铁厂的前期工程和厂屋建设也大体就绪,开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竣工在即。
1893年9月,炼铁厂终于建成。1894年6月,汉阳铁厂正式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一个钢铁厂,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了整整7年。汉阳炼铁厂的建成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中国缺少创办大型钢铁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经验,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张之洞本人并非资产阶级化的企业巨头,而是比较开明的封疆大吏,其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管理作风,均难适应于近代大工业的基本要求,汉阳炼铁厂在从筹建到开工以及此后经营的过程中,违背客观规律和经营法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建厂速度,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无法保证。
在工厂管理方面,上上下下一派衙门作风,冗员充斥,互相推诿。这些人对管理现代化工厂一窍不通,但营私舞弊却是行家里手。有人统计,汉阳炼铁厂官办期间所耗560余万两银中,真正用到实处的不过200余万两,其余大多被浪费和进入私囊。由于以上原因,汉阳炼铁厂的经营情况十分糟糕。而且不得不事事依赖洋人,洋匠出于为外商推销机器设备的目的,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花了不少冤枉钱。
煤矿供应的问题更大。中国有煤,张之洞当过3年巡抚的山西就是产煤大省。这一点他不会不知道。但是炼铁所需的煤必须是灰分(挥发物)含量在10%以下的白煤,即无烟煤。优质烟煤也可以炼铁,但必须先烧成焦炭。山西阳泉、河南焦作都盛产无烟煤,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靠人挑车推,就会豆腐盘成肉价,成本巨大。如何能够在湖北及邻近省份且靠近水路的地方找到合用的煤,是张之洞梦寐以求的。因此他一上任,就派出几路人马,四处考察。虽然发现不少地方的煤符合要求,但不是产量不高,就是距离太远运输不便,大多没有重点开发的价值。张之洞陷于困境之中,煤的供应成为他的一大心腹之患。这一难题直到后来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开采萍乡之煤才算解决。由于焦炭运输成本太高,本地产煤炼焦数量有限,铁厂长期处在半开工状态,后来一度依赖国外进口,甚至不得不花巨资通过海路运来开平焦炭来维持这种状态。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极度困难,无力为各省官办企业提供财政拨款,便宣布官办企业“招商承办”。当时,汉阳铁厂每月支出就需七八万两白银,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张之洞正为经费困难伤透脑筋,朝廷的指令让他终于有了退路。1896年,汉阳炼铁厂由官办企业变成盛宣怀主持的官督商办企业。两年以后,开发了江西萍乡煤矿,基本解决了铁厂燃料问题。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及萍乡煤矿组成“汉冶萍公司”,盛宣怀任总经理,成为纯粹的商办企业。
汉阳炼铁厂自开炉到改为官督商办,共产生铁5600余吨,熟铁110吨,生产贝色麻钢料940余吨,马丁钢料450余吨。产量之低与巨额投资不成比例,经营可以说完全失败。但是,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张之洞在湖北兴建煤铁企业的同时,还开始建造枪炮厂。1889年,张之洞曾奏准,利用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款80万两,向德国力拂厂订购制造新式连珠毛瑟枪及克虏伯过山炮各项机器全套,准备于省城广州西北40余里石门地方兴建枪炮厂,但不久即奉命移督两湖,继任粤督李瀚章无心于此,有意将所订机器设备转赠给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弟弟李鸿章。张之洞闻讯,立即咨呈海军衙门,说湖北正在设厂炼铁,枪炮厂移设湖北,有取材之便,并可分济各省。海军衙门据此奏准移鄂建厂,连同捐银80万两拨归鄂省作为购机及建造厂屋经费,并准于部拨原芦汉铁路专款200万中先行垫支15万两,作为启动经费。枪炮厂原拟与炼铁厂一并设在武昌城外江夏县汤孙湖边金鸡垸,后一并设在汉阳即龟山下,由铁政局驻局总办蔡锡勇主持筹办事宜。
中国自1860年起即创办军事工业,曾在上海、南京、天津及四川等地创设兵工厂,兼有一二处能造枪炮,但设备陈旧老化,产品陈旧,产量不高。张之洞办枪炮厂,立意求新求精。原来订购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过山炮机器已属新式,但过了两年又已落后,经过与清朝驻德公使许景澄往返电商,决定补价改订最新式小口径毛瑟枪机器,多花点钱也在所不惜。为力争完备,从长计议,又添购制造枪弹、炮弹、炮架等机器,制造快炮机器,以及压炮钢大汽锤,测试炮钢拉力、枪弹速率等机器。这样,经过改订和添订,湖北枪炮厂的设备、规模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得多。
枪炮厂与铁厂同时于1891年破土动工,于1895年竣工,试制出小口径快枪、枪弹及8分7口径快炮、炮弹、炮架等武器。1898年,张之洞又于汉阳兴建“罐子钢”和无烟火药两车间,取名钢药厂,附属于枪炮厂。这样,湖北枪炮厂(后改名湖北兵工厂)成为国内首家能够制造从原材料到成品、自成体系的大型军工企业。
据统计,从1895年投产到1908年的14年间,枪炮厂共制造步、马快枪11万余支,弹4000余万颗;各种口径的快炮740余尊,及前膛钢炮120余尊,炮弹百万发。湖北枪炮厂虽然从创建投产时间上看,要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其他洋务军工企业,但其设备、产品之先进,明显地后来居上。汉阳兵工厂仿德国7.63毫米手枪大量制造的毛瑟手枪,俗称“驳壳枪”、“自来得手枪”,有半自动、全自动两种,也是旧中国下级军官和特种兵常用兵器。它生产的步枪“汉阳造”,坚固耐用,易于制造,直至1943年停止生产,是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汉阳兵工厂也因此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