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不久,中日战事已露端倪,主战、主和成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两派相争的焦点。在这段时间里,张謇与翁同龢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他凭仗对朝日形势的熟悉,积极献策,对翁同龢决意主战以极大的促进和支持。同时还单独上疏,痛斥李鸿章不仅“主和误国”,而且“以庸劣而败和局”。这些举动,反映了张謇反抗外侮,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爱国情怀。
就在甲午战事日益紧张之际,当年9月张謇因父丧,匆匆告假南归,暂别了纷争的政坛。次年,守制在家的他得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在日记中摘录了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愤愤指出此事“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在这一年的夏天,张謇在为张之洞所拟的《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他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预备巡幸之所等9条建议,表现了他“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望。
到了这年的冬天,张之洞来函委托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要求他招集商股,尽快将纱厂办成。此前数月,张之洞就曾授意张謇在通州办厂,在反复思考“踌躇累日”后,他慨然应允。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策中国者,首曰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塞漏救贫则必须兴办自己的实业,而“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然而,作为一名士大夫,转而投身实业,必然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抉择,张謇就曾把他的这一转变悲壮地比之为“舍身喂虎”。
如果说,在此之前张謇的思想言行,还未超出一个传统的爱国士大夫的范畴,那么这一次所作出的这个关键性的决定,则是他日后成为我国早期现代化开拓者的一大历史转折。
§§二 躬寻救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