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鸿章在处理朝鲜问题上,有其所谓的“牵掣政策”,因而张树声、吴长庆调兵朝鲜,导致了李鸿章的不快。朝鲜乱事平息不久,当吴长庆即将回国述职之时,就有传闻说,李鸿章要让吴长庆交出兵权。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春,由慈禧改组并控制了总揽全局的军机处,使它变得更加昏庸,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与此同时,李鸿章也借故将吴长庆调防奉天金州,并削弱了他的兵权。正在此时,同在庆军中的袁世凯的傲慢举动,使得张謇深为不满。
袁世凯何以也在庆军之中呢?
原来,袁世凯(1859—1916年)是河南项城人,其叔祖袁甲三在镇压捻军时屡立战功,官拜漕运总督。生父袁保中也曾举办团练,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甲三之子保庆为嗣子。当年吴长庆之父率领团练攻下庐江县城,很快又被捻军所困,命长庆赴袁甲三营求救。袁甲三召集子侄商议,其子保恒反对分兵援庐,侄子保庆力主援救孤城。由于迁延时日,庐江城破,吴长庆的父亲战死于城中。从此以后,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
袁世凯自幼不爱读书,游手好闲,是个不肯安分守己的浪荡子弟,因为非作歹,积怨族人。袁世凯不愿在族里受到惩罚,心想吴长庆督办海防,用人必多,于是他就擅自带领了其嗣父旧部数十人,以世侄身份投奔吴长庆。哪知防务难以展布,不要说外来人员,就是现有的人员也无用武之地,如何能安插这不速之客呢?加之吴长庆对袁世凯携数十人冒昧投军,印象不佳,决定除了袁世凯留营读书之外,对其余人员都作了给资遣散的处理。袁世凯在吴长庆处没有得到任何名义,只给了他每月十两银子的薪俸。这大概是吴长庆看在结拜兄弟袁保庆的分上,不忍驱逐,才暂且把他养起来吧。对袁世凯来说,未免大失所望。
袁世凯来到庆军之后,张謇奉命指导他读书。张謇发现,袁世凯的文化根底太差。“课以八股,则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謇既无从删改,而世凯亦颇以为苦。”不过,正如常言所谓“寸长尺短”,袁世凯自然也有其能干处。比如命他去办一件寻常事务,他会做得井井有条,不出差错。张謇还发现,袁世凯倒也并非完全庸人一个,他投军不是为了混饭吃,而是怀有“宏图大志”而来。张謇与他彻夜长谈,发现他对国际形势、对清王朝面临的危机倒也都有明晰、深刻的见解;同时,还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张謇为他的言谈所感动,于是与幕友、泰兴人朱铭盘商议,由朱铭盘向吴长庆推荐任用袁世凯。
不久,吴长庆询问袁世凯有何官阶,袁世凯回答,曾捐中书科中书。于是,吴长庆下札,委任袁世凯为帮办营务处,每月支给薪银30两,并拨给勤务兵两名,听其差遣。东征朝鲜时,他因张謇的推荐而执行前敌营务处事,由此崭露头角,表现出干练之才。然而,令张謇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袁世凯为人狡诈多变。未得势之前,既能作慷慨激昂之谈,又能谦抑自下,知礼问学,给人印象极好,误以为是“有造之士”;稍有得意,即妄自尊大,言行不掩,目中无人,夸诞谬戾。张謇与之交往三年,随其地位“由食客而委员,由委员而营务处,由营务处而副营”,并获得奖叙五品同知衔,而态度由恭而踞,“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先生、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其故。”以五品同知兼营务处帮办,而札称“钦差北洋大臣会办朝鲜防务总理营务处”,面见朝鲜国王居然乘舆张盖,使用五色马旗,呵殿出入,俨然钦差大臣东巡了。特别是当吴长庆遭到李鸿章的贬斥,将副营托付袁世凯,居然不到两个月,他就公然背离吴长庆。当吴长庆受到排挤时,袁世凯看准风向,投靠李鸿章,甚至做出了一些令吴长庆难堪的事情。对此,张謇一一看在眼中气在心里,于是与也在军幕的三兄张叔俨(詧)以及朱曼君三人联名,给袁世凯写了一封措辞极为辛辣的长信,并因此与他中断了往来。
张謇是第一个发现并推荐袁世凯的人,却又是从道德人品的角度批评他,并与他决裂的人。李鸿章是第二个赏识袁世凯的人,但他不喜欢袁世凯露才显己、争斗好胜的习性。他随时想找一个人取代他,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与袁世凯才气相当,而没有袁世凯锋芒的人。因此他终于容忍了袁世凯的存在,让他在甲午战争后的政局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