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八年(1882年)夏,朝鲜发生了史称“壬午兵变”的乱事。朝鲜虽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但其战略地位却极为重要。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列强的对外扩张,朝鲜成为他们争夺中国的重要跳板,而日本因与朝鲜的地理位置邻近,侵略举动尤其热切。朝鲜乱事发生后,日本以保护侨民及使馆为理由,出兵进犯,对朝鲜政府施加压力。当时正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因丧母丁忧居家,其职位改由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张树声在收到有关情报和朝鲜国王求救文书后,邀请其时正驻守在山东登州的吴长庆商议。为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防止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他们作出遣师东征的决定。随即,张树声一面派丁汝昌、马建忠率军舰三艘开赴朝鲜,一面调度招商局的轮船运载庆军六营东渡。由于决策果断,乱事及时得到平息。作为“理画前敌军事”的张謇,参与了此事的策划和处理,显示了在处置紧急变故时的沉着镇定和勤勉治事的良好素质与不凡才能。
在随军驻守朝鲜期间,张謇目睹了朝鲜统治阶层的纲纪紊乱、互相倾轧,以及来自日本的军事威胁。张謇作为吴长庆的主要幕僚,除了参与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以及日常电文的起草之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才识,撰写《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朝鲜善后六策》,它提出了处理朝鲜问题的多种方法。这些文章表现出他对日趋严峻的民族危机深沉的忧虑,也展露了他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才干。
然而,张謇的《朝鲜善后六策》递呈到天津后,却被重新回到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原来职位上的李鸿章搁置。当时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正推行所谓的“牵掣政策”,即劝朝鲜与英美等国立约通商,企图借列强的力量来制约日本;张謇的建议与此政策不同,于是就被视为“多事”。
虽然张謇的策论在李鸿章处受阻,但通过其他途径却被传递到了京城,并得到一批“清流”显贵的赏识,甚至还被设法上达朝廷。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在看到《朝鲜善后六策》之后,下交李鸿章处理,结果自然又被否决。张謇的一首《有感》诗,应该正是针对此事而作的,诗云:
蛟宫一夜黯风云,
绛节朱符下六军。
横海徒赢增灶策,
回天难续卷堂文。
乾坤冰雪三灵閟,
鳞介冠裳百怪纷。
便欲申椒陈宛转,
微波何处是湘君。
诗的最后两句,也是借楚辞的典故,诉说自己怀有一片爱国热忱,希望能遇上开明的君主。于此也可见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对张謇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