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童年是个放牛娃
卢作孚的老家在重庆合川肖家场,这是一处距县城几十里的偏僻农村。卢作孚的祖父卢仲义,是肖家场的穷苦雇农,长年累月都在地主家当长工,家里四壁空墙,一贫如洗。虽然他天天起早摸黑、含辛茹苦地耕作,一家老小仍过着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日子。卢仲义死时,无地安葬,家人向地主苦苦哀求,地主总算发了点善心,给了一小块牛滚凼地,才勉强把老人安葬了。
卢作孚出生之地,已不在肖家场,而是在合川县城北门外杨柳街。为什么会离开乡下老家而迁移到县城,这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卢作孚的父亲叫卢茂林,由于家里贫穷,读不起书,从五六岁起,就在地主家当放牛娃,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还不算,最可恶的是地主家的小少爷,性情暴戾,横行霸道,把卢茂林当作欺侮发泄的对象,动不动就对他拳打脚踢。卢茂林本是个性格倔强的孩子,岂能忍受这样的欺凌,但一想到父亲在地主家干活,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只好忍气吞声。虽然身上伤痕累累,也从不向父母说,免得大人伤心。
但这个恶少却更加肆无忌惮,对卢茂林的打骂更加升级。终于有一天,这个恶少又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向卢茂林抽来时,卢茂林再也忍不住了,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牙一咬,豁出去了,冲上前夺过那个恶少的鞭子,将恶少掀翻在地痛打一顿。但他知道这下闯了大祸,肖家场是呆不住了,他逃到了合川县城。他一个少年,无依无靠,只能流落街头,形同乞丐。
幸而不久,他被一家裁缝铺的老板收留当了学徒,总算有了一碗饭吃。那时的学徒,除了跟师傅学手艺外,店内店外,包括师傅家里的事,杂七杂八都要他干。从早忙到深夜,也只能勉强糊口。卢茂林心里想,总不能一辈子都这样吧,逐渐长大的卢茂林想到了另谋出路。
那个时候,距合川几百里的隆昌、荣昌两县盛产麻布。这种麻布细薄洁白,主要是供夏天做长衫用的布料,俗称“细麻布”,又称夏布。当时从合川到隆昌、荣昌,没有公路,只有山间小路,合川的麻布商人常常要雇挑夫到隆昌、荣昌将麻布运回来卖。当挑夫虽然每趟要翻山越岭几百里,晓行夜宿,风雨无阻,确实很辛苦,但收入总比在裁缝铺当学徒强多了。卢茂林从小吃惯了苦,又有的是力气,于是他当上了运麻布的挑夫,整日奔波在合川、隆昌、荣昌的几百里山路上。天长日久,聪明的卢茂林逐渐懂得了做麻布生意的门道:如包装布匹的粗麻布,运到商店里就成了废物,一般布商不要,他就贱价买回,稍作洗涤和处理,再转卖给贫苦人家,获取微利。又合川黑龙池的家。这是卢作孚的兄长之家。卢作孚因工作繁忙,曾将几个子女送此暂住。
如帮人挑麻布时,自己也稍带一点麻布,回来后分给邻居,卖价比市价略低,既方便了邻居,又增加了收入。再加上他省吃俭用,卢茂林逐渐挣下了几个钱。有了一些积累后,他想何不自己来贩卖麻布呢?总不能一辈子当挑夫啊!于是他开始当起自买、自挑、自卖的麻布小贩来。
由于他忠厚老实,又讲信誉,慢慢赢得了合川市民的信任,都愿意买他的麻布,并亲切地称他为“卢麻布”。卢茂林终于在合川县城北门外杨柳街安了个家。卢作孚就出生在这个家里。
卢作孚兄妹6人,卢作孚行二,长兄卢志林,三弟卢尔勤,四弟卢子英,五弟卢魁杰,小妹卢魁秀。一家8口挤在一幢租来的狭窄、阴暗的房子里。麻布小贩收入微薄,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卢作孚从小就有孝心,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他每见父亲那为全家生计挑麻布捆子而打起茧疤的双肩,就要痛心地流下眼泪来。他多么想快快长大,成为家庭的支柱,减轻父母的负担啊!童年时代的卢作孚在家时,总是十分勤快,帮父母砍柴、抬水、抹屋、扫地,以减轻大人负担。而父亲的勤劳刻苦、朴实坚忍的品格也为少年卢作孚树立了榜样。
2.哑巴说话
卢作孚几岁的时候,不幸得了一场重病,可家里太穷了,哪里有钱请医生买药呢?卢作孚的母亲看着病情越来越重的儿子,心里十分着急,就跑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她不懂医道,只按传统土法采了一些草药回来。谁知药不对症,当卢作孚喝下药后,竟一下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全家人都慌了,父亲急忙背着儿子到重庆求医。医生说要吃一种叫“天生黄”的药也许还能治好这种哑病。可“天生黄”的价格贵得出奇,比黄金还贵,哪里买得起!父亲只好含着眼泪又把儿子背回来。
卢作孚不能发音,不能说话,也不能上学读书了。但他读书的欲望还是那么强,他常常跑到附近的私塾,趴在窗户上看其他孩子上课,看见那些孩子朗朗读书,他羡慕不已。回到家里,他坚持看书写字,虽然不能说话,但更激发了求知上进的欲望,也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两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意外竟使卢作孚说话了。这个“偶然的意外”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卢作孚的外婆60岁生日那天,卢作孚的母亲带着儿子去外婆家拜寿。在外婆家的院子里,卢作孚正看着几只麻雀在啄食,非常可爱,谁知一只凶恶的老鹰突然从半空中俯冲下来,叼走了一只小麻雀。卢作孚慌忙捡起一块石头,用力向老鹰掷去。哪晓得卢作孚心里一急,用力过猛,老鹰没打着,他自己反而摔倒在地上,额头碰到一块石头上,顿时破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卢作孚似乎没有感觉,仍对着逃跑的老鹰一边掷石头,一边哭喊着:“坏老鹰!坏老鹰!”母亲听见哭喊声,忙从屋里奔出来,望着满脸鲜血,又哭又喊的儿子,她又心疼又惊喜。她紧紧把儿子抱住,大声对亲人们喊道:“他说话了!他说话了!”
另一种说法是:他的母亲带他到一个远房的舅公家拜年。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当卢作孚正睁着大眼,静静地听着母亲和舅公在摆龙门阵时,忽然一只小燕子从屋外飞进来,唧唧地叫着,绕梁在屋里飞了一圈,也许是见到屋里这么多人,又急忙朝屋外飞去。卢作孚看见小燕子,一下雀跃起来,也跟着往屋外跑,谁知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他心里一急,竟喊出声来:“啊!燕子!燕子!”,母亲听到卢作孚发出声音来,竟惊得说不出话来。还是舅公先开了卢作孚的母亲口:“是谁在喊燕子?”卢作孚大声回答:“是我!是我!是我在喊!”母亲一下站起来,冲过去把儿子抱起来,惊喜的眼泪夺眶而出。卢作孚的“哑症”就这样奇妙地好了。他终于又能说话了。
第三种说法是:有一天卢作孚在野外烧纸,滚滚浓烟使卢作孚呛咳而突然发出声来。当时卢作孚惊喜万分,他飞奔回家,一边喊着“奶母(即妈妈)!我能说话了!我能说话了!”一边扑向母亲的怀抱,母子悲喜交集,抱头痛哭。
三种说法不知哪个更有据,但“哑症”总算好了,而两年“哑症”的逆境,使卢作孚从小就珍惜生活,珍惜学习,对他后来奋发向上、刻苦努力都有很大关系。
3.“小学博士”
卢作孚虽然生长在贫寒之家,但到了六七岁时,竟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也可以背着书包上学了,这该归功于他的父亲卢茂林。卢茂林小时候是个放牛娃,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由于是个文盲,在做麻布生意时,不知上了多少当,吃了多少亏。因此,无论家里多么穷,多么苦,他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当“睁眼瞎”,他千方百计再穷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
开始,卢作孚是在离家不远的李氏私塾读书。私塾里所读的不外是《四书》、《五经》之类,单调枯燥又不甚明了。但卢作孚天资聪颖,老师所教,皆过目成诵,不到两年竟将私塾老师应教的内容全部学完了。卢作孚的父亲很高兴,又把他送到合川最有名的瑞山书院读书。
这瑞山书院,是合川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学堂。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大府安少卿为纪念著名学者周敦颐而创办了养心堂书馆。南宋末年,书馆毁于战火。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合州(含合川)州官又重建养心堂书馆,后又毁于明末战乱。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恢复学馆,先称接龙书院,后又改称瑞山义学、云门书院。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才更名瑞山书院,是合川最有名的学堂。
瑞山书院一向以尊师重教、学风严谨著称。此时又将新学内容置入学校。卢作孚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虽然家境贫寒,衣着寒伧,但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而得到同学们的钦佩。卢作孚心里很明白,对于他来说,这个读书机会实在太难得了,他怎能不珍惜呢。当时合川县城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张森楷(石亲),晚清举人,是《合川县志》的主编和合川县立中学国文教师,偶尔也到瑞山书院小学高年级讲课,他发现卢作孚不仅秉性聪慧,而且学习勤奋刻苦,很赏识这个孩子,便给他额外辅导。使他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卢作孚也一直感激这位老先生。
1907年,卢作孚以优异成绩从瑞山书院毕业了,校长、老师都希望他继续升学,但家里太穷,实在无法供他上中学了。
从此,卢作孚再也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因而要说卢作孚的学历,他只是个小学毕业。几十年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请卢作孚到大学讲演,他笑着说:“我怎么能在大学讲演,我仅仅是个被人称为小学博士的人!”
离开学校时,他的老师提笔蘸墨,为他题了八个大字:“好而不恃,为而不有”。后来,卢作孚把老师的书赠裱好,挂在床头,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罗家伦(1897~1969年),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卢作孚曾请他来民生公司讲演,罗也请卢作孚去大学讲演。图为青年时代的罗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