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悦崃镇寺院村一带寺院林立,香火鼎盛,故称寺院坪。寺院坪四周山峦拱翠,群山环抱中有良田百顷,所产稻米颗大粒满,品质优良,远近闻名。在这百顷良田中,又有3亩水田水质及土壤均十分奇特,所产水稻奇香扑鼻,其稻米色泽明洁,晶莹如玉,成饭后不开裂,且油润而酥软可口,略带糯米糍性,食之则满口清香,健脾开胃,滋补宜人。当地人称这种米为香米。自南宋起,石柱土司就将寺院香米作为贡品贡奉朝廷。此后,人们将寺院香米称为“贡米”。明洪武七年(1373),宣抚使马克用之子马传德与同知陈世显之子陈兴潮等表贡方物,贡物中除麝香、黄连、马匹外,尤以寺院香米最具特色,闻名遐迩。
寺院贡米的奇特来自于稻田的奇特,产贡米的3亩稻田,因其土壤、水质特异,产量不受伏旱影响,且无论变换何种稻种,其所产之米香味、色泽、质量不变,见识之人皆称异事。由于贡米名声太大,远近闻名争购者络绎不绝。惜贡米产量有限,普通人欲一睹其真颜、一品其异香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