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一路上,缅伯高风餐露宿,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陕西境内的沔阳湖。就要到达长安了,缅伯高的心里特别高兴。他望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心想:眼看就到长安了,可是白天鹅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洁白的羽毛弄脏了,我何不给它洗个澡,干干净净地献给大唐帝王?念及此,他放下鹅笼,打开笼盖,抱出天鹅,准备给它洗洗干净。谁知,他刚把天鹅放入水中,白天鹅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飞上了天!缅伯高急忙去抓,可天鹅展翅高飞,天上只落下一根鹅毛。缅伯高无奈地捡起这根鹅毛。没有办法,他只好拿着这根鹅毛去见皇帝。@@
到朝廷之上,缅伯高双手捧着鹅毛,把沿路经过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又吟诵了一首诗:@@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铙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听罢,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重视传情达意、精神交流,是送礼真谛。然而,当今社会,很多人用礼品价格衡量送礼心意,把高端礼品视为身份象征,在贵重程度的攀比中炫富斗富,误以为“礼越重越亲”,宁愿“只送贵的不送对的”。在物质潮流冲刷下,礼品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被稀释乃至变味。面对一件件光华四射而人情味不足的礼品,人们难以感受到孝心、敬意和祝福。这种“重礼轻情”的社会心理滋长蔓延,不仅持续推高着一些高档礼品价格,更让不少人逢年过节有“送礼焦虑”。@@
中国人向来重“礼”,礼尚往来不仅是社交的基本规则,也是被人称颂的文化传统。但是,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
其实,礼品的轻重并不能代表情意的轻重,“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间送礼通常是礼轻情义重。历史上许多“生死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他们之间所馈赠的礼物很多都不是现实中的有形物品,而更多的是他们的真情、热血,乃至生命,这样的礼物才是最有价值、最能维系感情的。@@
人情往来,重在心的相通,感情的交流,自古以来亲朋间虽然也有相互馈赠一些礼物的,但是,这种“礼尚往来”,主要是体现一种感情的交流,因而讲究“礼轻情意重”,“礼”是为了体现“情”,看重的是“情”而不是“礼”。只有出自真心的礼品才是最好的礼品,所以礼品的价值不能以价格来衡量,主要是看给礼品赋予的意义。现代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所系上的红头绳,价格虽不值一提,但它蕴涵的股股之情却感人泪下,价值非凡,让人流传至今。钻石固然华贵,红头绳未必逊色。因此,好的礼品不在于本身的豪华和昂贵,关键是它包含了赠送者的深情,它们最能打动对方的心灵。@@
著名作家肖乾当年访问一位美籍华人朋友,特意捎去几颗生枣核。他深深知道:朋友身在异国他乡,年纪越大,思乡越切。送去几颗故乡故土的生枣核,让它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结果。果然那位美籍朋友一见到那几颗生枣核,勾起了缕缕乡情,他把枣核托在手掌,仿佛他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人际交往少不了礼物馈赠。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情义是无价的,情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件小礼品,虽不值多少钱,但若在上面花点小心思,使礼品能“投其所好”,就会令对方深感“礼轻情意重”。@@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接待人是NHK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收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打算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女王,可是他绞尽脑汁,也没有寻到适当的礼物。@@
偶然间,野村中夫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看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他所送的礼物就是让女王对他所打的领带感到认同。@@
送礼不在于礼物的贵贱,而在于感情的真挚。只要心意到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情”的价值,丝毫也不夸张。因此选择礼物时,勿忘一个“情”字,应挑选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或为人受礼人所喜爱的小艺术品,如纪念品、书籍、画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