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非常喜欢钓鱼,在同龄人中,他的垂钓技术是最好的。一天晚饭过后,虽然还不到钓鱼的时间,但埃里克已经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恳求妈妈带他到湖边钓鱼。妈妈拗不过他,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湖边,只好陪着他。
埃里克做好钓鱼前的一切准备后,着急地将鱼线甩向湖心,大约过了两三分钟,钓杆的另一头突然沉重起来。埃里克知道一定有一条大鱼上钩,赶紧收起鱼线。妈妈在一旁十分欣慰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
终于,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被拉出水面。埃里克和妈妈不禁感叹:好大的一条鲈鱼啊!鲈鱼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鼓动着。埃里克和妈妈都呆住了,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呢!
兴奋之余,妈妈意识到现在是晚上9点,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1个小时。
“儿子,我们必须把它放回去。”母亲说,“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时间。”
“不,妈妈!”埃里克委屈地说,“再不会有这样大的鱼了,而且周围又没有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但母亲十分坚决地要放生鲈鱼,埃里克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不情愿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34年后,埃里克已经是纽约市一名成就显著的建筑师。的确在他以后的垂钓经历中再也没遇到过那么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妈妈。因为是妈妈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埃里克从未因为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做出有损公德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勤奋、诚实、努力奋斗,埃里克终于钓到了生活中的大鱼——让众人仰慕的成功事业。
家长如果在一些事情上不能以身作则,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父母只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这种说一套做一套是没有效果的;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守纪律,讲道德,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父母如果只用自己所说的来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那么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男孩想起身给一位站立不稳的老太太让座,谁料想孩子的母亲却站立一旁大声呵斥他:“让什么,你老老实实地呆着吧!”这位母亲平时一定没少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她的行为却与曾经的言语大不相同,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能指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诲呢?
我们的许多家长在社会道德滑坡的时候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常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社会风气自然难以改善。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
Harvard希望法则
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
希望”。可以说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但很多人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却因为方法不当,把孩子的希望给抹杀了。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有关希望和信心对人影响的实验。
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共18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态度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守秘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时,已经是8个月之后,这时他们对18位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竟然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人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情绪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些学生更聪明。
但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罗森塔尔的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当认为这些同学特别聪明时,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结果,这些同学竟然真的成为了聪明的学生。
这就是“希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的希望,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知道,你对他人的希望总会间接地产生一些巨大的影响。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寄托希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希望的特性。同样,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凡能力的人。一个孩子是否可以成才,关键是家长是否像对待天才一样对待他。家长以积极的态度给孩子以希望,并始终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
希望法则,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我们知道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只是很多人
§§希望法则: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常常因为采用方法不当,在悄无声息中把孩子的希望抹杀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过错,经常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真笨”、“我看你是没希望了”之类的话语,作为父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在现实生活中,因绝望而悲观、意志消沉的孩子俯拾即是。要想让孩子永远对人生充满希望,必须让他有成功的体验,不断赏识和鼓励孩子,这些能帮孩子从生活和学习中学到应付困难的技能和信心,从而坚持不懈自己的目标,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意志薄弱的人。后者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逃避畏缩不前。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坚强的特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仍用内在的勇气来承担外来的压力和考验。
美国人善于赞赏孩子,无论他们做的怎样,都需要经常夸奖说“很好”、“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之类表扬的话,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但中国家长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孩子期待值很高,却不善于运用希望法则,反而喜欢挑毛病、找差距,孩子尽管取得90分的优秀成绩,仍然会追问为何丢了10分。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扼杀了孩子心中的希望,使其灰心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