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些问题上,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难免会出现孩子与父母争辩的情况。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可以形成共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只有在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的气氛里才能出现。一个家庭中父母角色意识如果太强,清规戒律过多,与孩子争辩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因此,不要怕丢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你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你讲道理、讲正义,他会打心眼里更加信赖你、尊重你、爱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更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当自己遇到难题时,孩子参与争辩,也可以不经意间启发你,这不是很好吗?
与父母争辩是孩子一种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和自信,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辩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认真思考问题,次数多了,他们会明白父母也并不是样样都正确。
通过亲子之间的争辩,孩子能弄清是非曲直,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学会估量自己,了解自己,养成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形成好的人格。
父母与孩子争辩,能活跃家庭气氛,在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中,表现出一种友爱和亲情。争辩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使孩子体验父母情感的变化,正确对待父母和自己,正确对待所辩的问题,化解矛盾,获得共识。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他的正义感、进取心、勇气等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却更多的是传统教育,“听话”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中国传统教育的共识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听话”成为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一位白领女性在谈到父母对她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时说:小时候,经常是姥姥照顾我,上班前妈妈总是嘱咐我,听姥姥的话。就算是下班回来也常常不停问我,今天有没有听姥姥的话。4岁上了幼儿园,每天早上妈妈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总说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有没有听阿姨的话。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工作了,也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两个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次数最多的。”
孩子太小,必然他的自理能力有限,让孩子按照父母或保护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这个时候,父母的叮嘱、关心、爱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却不能总用“听话”二字抽象的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只用“听话“两字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无论是老师、父母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儿童独立思维和儿童独立行为的发展,也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如果一个孩子凡事都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自己却不能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岂不是变成一个机器人?试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何具备创新人格?能有创新意识吗?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只能看着父母的眼色办事,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看着领导意图办事。
父母不要介意孩子顶嘴,要允许他们争辩,这看起来是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