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父母喜欢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家长会指给孩子看:你看桃花开得多漂亮!”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充满好奇地问:桃花为什么会开呢?”这个问题,还难不住母亲。她可以轻松地说:“春天来到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经常对一些新鲜事物怀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寻求答案。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常常提出许多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什么?”为什么要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要回答孩子的这一系列“为什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使父母无言以对。
很多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感觉很厌烦。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总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解释和说明。实际上父母的这些行为很容易致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直到孩子上学了父母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却从来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有的父母常常因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不喜欢孩子添麻烦,诸如 很抱歉!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你怎么这么麻烦,别再问了!”或“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多!”
这种粗暴的态度不仅会关闭与孩子交流的窗户,也会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自然,对学习新功课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一定难度时,更是如此。
当小桑迪提出问题时,老桑迪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解答,决不欺骗小桑迪。在教育上,桑迪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桑迪父亲的说明并不是复杂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再尽可能进行简明易懂的回答。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小桑迪提问一些他不懂的问题时,老桑迪就直接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样的经历给小桑迪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桑迪的教育中,老桑迪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似是而非的知识。
做父母的应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重视孩子的询问,并加以鼓励。要知道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才智的先决条件。
孩子接触的知识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十分详尽,但绝不可随便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常识乱讲。有些问题一时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现在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 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
有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也不妨坦白地向孩子承认:我不能解释这个问题。”或“我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在孩子面前并不会丢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做父母的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了解的知识有限。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更好地从小教育孩子对学习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正如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如果父母想和他们的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一定要随时准备与他们谈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外部知识的探求,而会遇到更多的心理和思想的困扰,这些困扰隐藏在心灵的深处,更加需要指导和理解。
有教育专家访问过很多孩子,他们都表示每当有许多问题要向父母提出时,父母对所有敏感的问题总会避开不谈。其实,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并回答他们的问题,不但可以安定他们的情绪,还可以有效缓解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好奇,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是不合逻辑的,也许是很费事的,但是无论如何做父母的决不可拒绝或者逃避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认真对待他们问题的态度。
Harvard二十码法则
与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孩子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
留出心理空间。
刺猬距离
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的生活习性:他们把十几只刺猬一起放到户外的空地上。由于冬天的天气很冷,这些刺猬被冻得直发抖,为了相互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但是他们互相靠拢时,却发现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又各自跑开了。
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非常想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又不得不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挨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无奈之下,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聚了又分,分了又聚,在受冻和被刺之间痛苦的挣扎。在不断的尝试中,刺猬们终于找出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不会彼此刺伤,还可以相互取暖。
通过这个刺猬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与人相处的道理: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保持一个距离。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坚持适度的原则,必须把握分寸,防止不顾分寸、盲目的思想和行为。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很多家长却以为与孩子越亲密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父母不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好分寸,孩子就可能在与父母交往中受到伤害,就像实验中被刺疼的刺猬一样。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时刻与孩子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什么都围着孩子转,你认为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感觉家长控制得过于严格。甚至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与此同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