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9章 孩子的眼睛于洛谷

  最近,兴之所至,收集了一批中外摄影家拍摄的孩子的照片。如今的世界纷纷攘攘。原想让自己的视线留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中,获得片刻宁静。可是,当我一张张端详这些相片时,心中感到一阵颤动。

  你看,这些孩子的眼睛,虽然其中流露的有我期待的纯真、欢快。但有不少是我不愿意见到的:恐怖、惊慌、无奈、失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双眼,能看到人的心灵深处。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他们应该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阳光,享受母爱,享受世界给予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心灵应该是最无邪的,可是,我们从不少孩子们的眼睛中所见到的。却是另一副景象。父辈生活的磨难过早地从他们的眼神中流出,不平等的世界,已使他们的双眼充满了迷惘,他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谁能想到起步就如此艰难。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们的眼睛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未来的远景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要让孩子的眼睛恢复明澈,唯一的途径就是要使我们这个世界正常起来!要让贪污腐败的现象早些杜绝,贫富差距早些缩小,自由、民主不再是嘴上的装饰,只有到那时,孩子的双眸才会一片灿烂。上海将沉没?

  苏言

  上海,以及与上海相类似的一些城市,可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之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南极与格陵兰冰雪融化后,上海将被淹没;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巨型城市成上海难以承受之重。沉降损失超过二干九百多亿元:

  联合国认为:上海是未来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五千名专家联合向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报告:如果人类无法制止气候持续变暖,依照目前海平面上升趋势,到二〇五〇年,上海需要迁移的人口可能要到一百万人。长江三角洲沉没的指数最高,河口城市上海首当其冲;上海等许多城市都将被海水淹没;

  这些并非危言耸听。一个由二十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撰写的《上海沉没》一书,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地区危机报告”的第二部,现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的《华夏地理》杂志网页上,出现了一幅地图,绵延曲折的黑色粗标线乃是制图者重新描绘的中国海岸线。制图者是以海平面上升50米后为假设,画出的中国届时的新海岸线。这个‘未来新海岸线”显示的是,总体看来,届时,我国国土的东部沿岸自北向南都将斗转星移。最东部将新增人海口,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乃至全国三大粮仓均不幸被淹,沿海地区海岸线后退。

  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是这幅令人震惊的‘未来示意图”成立的前提。目前科学家的推测是,当南极的冰雪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六十米。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球科学组中国国家代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教授更为语出惊人地预测——“最快到二〇五〇年,南极冰盖可能将全部融化,海面将上升近七十米,全球沿海城市将受到极大威胁!”

  目前,南极大陆上覆盖着2000米厚的冰盖,英国科学家发现。位于南极的拉尔森冰架。从二〇〇二年一月三十一日开始,占整个冰架四分之一的部分也就是800多平方公里的冰架开始和主体分离,只用了35天就从卫星照片上消失了。

  而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预测,在未来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气温可能上升到8000万年前的历史高位,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南极是不可能存在冰盖的!若平均厚度4600米的南极冰盖届时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6米,而算上格陵兰的冰盖融化,海平面将再上升4到7米,事实上,还有北极和青藏高原的融化的冰……

  由我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二〇〇九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二〇〇九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三十年高位,比常年高出68毫米,也比二〇〇八年高出8毫米。专家预计,未来三十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预估远远低于国际上的预测数据。然而,即使是30厘米、40厘米的升幅,仍然会对我国造成不可轻估的伤害。根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估算,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珠三角、长三角和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可能遭淹没的海岸低洼土地面积超过2.3万平方公里。该报告是由我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十二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的第一部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1米,可能就会成为中国的一个临界点、一个难以逆转的关键点。因为在中国,沿海部分地区海拔只有1米至3米。一些地区甚至已经在海平面以下,现正以海堤来防护。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有11000平方公里海拔不超过2米。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平均海拔仅为1.8米至3.5米,最低处只有0.91米。据估算,海平面若上升1米,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东半部连同苏州以东的上海等大小三十四个市县都有淹没危险。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可能将完全消失,太湖将与东海连成一片。

  上海。坐落在长江三角洲上的河口地区,位于北京和香港的等中点上,面积为6400平方公里,以2000万人口雄踞中国第一大城市。二〇〇七年,上海以56亿吨货物吞吐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码头,流动集装箱已超香港使它成为继新加坡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港口。

  但是,上海所处的河口位置平均海拔却仅有1.8米至3.5米,海平面上升使得城市多个片区在抵御灾害之时显得尤为脆弱:三角洲的松软土质伴随着人为因素又在不断下陷,例如地下水与石油的过度开采、上游堤坝的影响等。近三十年来,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加之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

  世界自然基金会预测,到二。五。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30厘米(有科学组织认为这个数字是70厘米),上海地区大约5.4万平方公里可能被淹,这个面积将超过整个上海的一半之多。按照国家海洋局的研究,在有防潮设施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没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海岸13%的土地。

  原本让上海能够“海纳百川”的风水宝地而今却陷入了困境之中。

  这种困境也许是所有大型三角洲城市的宿命之一。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主持的一份研究报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压力——亚洲主要沿海城市的气候脆弱性排名》主要考察了亚洲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十一个主要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包括:中国的上海、香港,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越南的胡志明市,柬埔寨的金边,泰国曼谷,孟加拉国的达卡,印度的加尔各答。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这十一个城市的三个影响因素,得出它们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总体脆弱性排名。上海与越南的胡志明市并列第四,因为两个城市都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其实,早在二〇〇九年全球关注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举行之前,英国资深环境记者保罗,布朗就向公众宣布了他的“沉没警告”: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二。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二〇五〇年,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将时间再倒退十四年。那个时候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将目光投向海平面上升与沿海城市安全之间的关系了。一九九三年。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耗费三年时间完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也是迄今为止对于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安全关系最为详尽的一次研究。在报告第一章中,科学家们就预测:“上海地区理论海平面二〇一〇年比一九九〇年将上升4厘米,二〇三〇年将上升10厘米,二〇五〇年将上升50厘米。”考虑地面沉降等因素,报告指出,“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预测到二。五。年为45-55厘米。”

  另一部十年以前完成的研究,也曾经试图回答“上海沉没”这个问题。这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中,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人员,绘制了一幅地图。地图中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阴影,阴影面积是总页面的26%,现实中,它是跨越江苏、浙江、上海的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这幅地图表示,在没有防潮设施的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没阴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说,长三角富庶的多数城市,都将淹没于海水之中。

  同为中国重要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也同样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如果说气候持续变暖引发的沉没危机是外来威胁,那么对于像上海这样的河口城市而言,三角洲的先天缺陷带来的沉降现象,则加剧了这一威胁的严重程度。

  从一九二一年开始,每年上海都在“下降”。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严学新曾公开证实,上海在一九二一年首次发现了地面沉降现象,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六五年这四十五年间,中心城区地面平均下沉了1.76米,最严重的地点达2.63米,差不多是一层楼的高度,地面标高比黄浦江高潮位低了2米左右。

  二〇〇二年,上海地质学家曾集体编写过一本叫《上海城市地质——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书。作为编写者之一的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地质专家刘守祺,就曾表示,“上海是个一边升,一边沉的城市”,是典型的软土地区。典型的高速发展城市,目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就是地面沉降。

  中国国土资源部二〇〇四年公布的新一轮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同样显示,中国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

  如果说起这些还不能让你敏感的话,那先去看看上海地标的遭遇吧。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地处上海市陆家嘴板块,在这一占地28平方公里的区域上,集中了全上海、乃至全国最尖端的金融集团,可谓是全国经济的载重体。陆家嘴正以每十年0.15米——几乎一个台阶的速度下沉。0.15米是上海市采用回灌技术以来,陆家嘴减缓沉降后的速度,在这之前,陆家嘴沉降最严重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仅一年就下沉0.11米的情况。通常,盖房时,对待地下水的态度是‘只抽不灌”,抽出的地下水通过下水管、污水管进入城市管网,直至一九六六年,上海市正式开始采取地下水人工回灌的方法阻止沉降。

  当然。对于上海选择在陆家嘴打造金融中心,相信有关方面对于沉降问题已进行了精心的计算和考虑,据刘守祺介绍,“吃重的是七十米以下的含水层,上海的大型建筑如东方明珠’和南浦大桥都是用这里做桩基吃力层,一旦打浅了就会倾斜甚至坍塌。”但由于更多资料并未向社会公开,尚未能阻止忧虑者的猜测。

  沉降下一个焦点在哪呢?会不会是外滩?结果尚不明晰。目前能查得到的公开数据显示。一九六二年。地面沉降调查小组曾披露:其时外滩地面标高只有3.7米,在一九五。年时还是4.5米,短短的十一年下降了0.8米。

  作为国际化金融都市,上海有沉没危险的消息无疑令人震惊,但并非无迹可寻。关于上海受地陷之苦的研究,确实不少。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官方网站上,有关上海地面沉降的资料和数据清晰可查。

  一九五六年在普陀区中部北站一带出现100毫米的沉降中心:

  一九五八年平凉路一带出现170毫米的沉降中心:

  一九六五年,上海市市区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总量在75厘米以上,普陀、长宁、静安、黄埔、杨浦等区总沉降达到1米至1.5米,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东西两个工业区为主体的蝶形沉降漏斗。

  经过调整对地下水的开采。一九六五年之后市区沉降得到明显改善,一九九九年均沉降为12.29毫米,到二〇〇三年下降到只有10毫米,二〇〇九年的数据约为7毫米,但陆家嘴的缓慢下沉,仍然具有代表性。

  曾有观点认为,市区人口数量庞大,集中建设的房屋和市政建设过于复杂,才导致地面沉降,市郊、偏远地区不会存在这一问题。事实不然,上海较为边远的嘉定、松江、奉贤各区也是沉降高发区域。

  地面沉降容易造成潮灾和涝灾。而上海的地面沉降更是不均匀性,也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排水沟管坡度改变。排水泵站排水不畅。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上海受台风、大潮、暴雨三面夹击,当日吴淞口高潮位5.18米,黄浦江苏州河口高潮位4.77米,海塘、江堤决口五十多处,田地被淹145万亩,川沙、南汇、奉贤、崇明仅房屋就倒塌6万余间。市区南京东路永安百货公司一带水深达1米,黄浦江舢板可长驱直入。

  一九六二年八月二日,上海受七号台风侵袭,市区一片汪洋,交通停顿一天多,这次洪魔十天后才完全撤退。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日,上海市杨浦区一根700毫米口径的地下输水管爆裂,附近多个小区居民家中进水。经查原因是此处地面不均匀沉降所致。

  二〇〇三年,地铁四号线地面出现漏斗状塌陷。

  二〇〇四年夏天,上海市天山路两户居民四口人煤气中毒。经抢救所幸没有生命危险。调查发现,煤气泄漏的原因是地面发生沉降,将一根口径为300毫米的煤气管道扯断。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十日午后的那场七十年一遇大暴雨,上海市区多条段马路积水10-30厘米,闸北、卢湾等地30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5—10厘米。

  目前,在上海,局部性的、可观测到的地面沉降依然比比皆是。在上海大学新校区的师生曾说,落成十年左右的教学楼,就能看到楼房架空过道上的非均匀沉降。

  因地面沉降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上海老百姓来说。如同地震与日本。已经很难分离。

  冰冷的数字更显可怕:自一九二一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上海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

  二〇〇六年时的公开报道显示,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标高在3米-3.5米,内环线内区域标高在2.5米-3米。当时人们惊叹上海倘若再以这样的速度沉降,数十年后,上海人将生活于海平面以下。

  上海:目前地面以平均每年7毫米的速度下降。有专家惊呼:再下沉2米上海将有被汪洋袭击的危险。

  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宇航局超过420万美元的资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历两年完成了一份三角洲‘体检报告”。这份报告的一个重要推论:上海沉没?伦敦沉没?纽约沉没……中国的三个主要三角洲——长江、珠江和黄河三角洲,均已经被列入最危险的级别。

  上海等三角洲大城市遭遇沉没威胁的原因,除了海平面上升这一严峻形势,科罗拉多大学的这份迄今关于三角洲最完整的报告也给出了回答。他们直言在河流上游兴建大坝、修建人造渠道和防洪堤等,是导致许多三角洲不断深陷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得部分地区的地面下陷速度甚至超过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