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毛奇龄与清代文字狱朱维铮《南山集》案吓倒毛奇龄

  毛奇龄堪称清初的文化怪杰。

  他于明天启三年(1623)生在浙江萧山。年方十五,未及明朝法定的成人年龄,便通过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列名县学生员,俗谓秀才。

  他从此跻身本县乃至本省的学界名流之列,与大他十九岁的长兄毛万龄,并称‘大小毛生”。

  他于清顺治二年(1645),满洲挥师南下,曾参与南明鲁王政权的抵抗运动。然而发觉南明福王鲁王两个政权,都没有出息,于是削发为僧。后来还俗,却遭到曾降李自成又降满清的地方官绅迫害,化名潜逃,历顺治、康熙两朝之际,足迹遍及苏皖鲁豫赣诸省,飘泊近十二年,才客居上海,被浙闽大员联名举荐,应博学鸿儒特科。

  他因而时来运转,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九月抵达北京。这年他五十六岁,在先前流亡期间,早已文名远播,于是受到清廷汉大臣争相礼遇。内阁首辅李蔚、三辅冯溥,都对他青睐,而他人住内阁学士兼经筵讲官李天馥家,却一直称冯溥为师,可知他得以折节事清的人事秘密。

  他于清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参加康熙出题的御试,在被荐一百五十三名预选者中间,名列被录取的五十名博学鸿儒之内。但最终由皇帝钦定的榜单,他却名列二等十九名。当时由皇帝圈定的榜单,一等二十名,二等三十名。他实际被置于榜单的第三十九名。而后受职呢?他仅得翰林院检讨,乃翰林院最低等的属官,从七品而已。

  他当然大失所望。却以为得入翰林院,便置身于帝国权力的运作中心。因而他在翰林院七年,尽管只获得充当会试同考的一次机会,却恋栈不舍。

  他似乎感到岁月不饶人,却更似乎醒悟康熙帝权术的可怕。如邓之诚所说,康熙帝对于博学鸿儒科,“始则招之唯恐不来,继则挥之唯恐不去矣”(《清诗纪事初编》卷二)。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即那班所谓正途出身的汉官,对于由布衣骤登清要的鸿儒们,自始便侧目以视,讥之日‘野翰林”,诮之日假夷齐,使好名的康熙帝感到舆论压力。加以三藩平定,南国文士除了在清朝‘食毛践土”,已别无选择。因而康熙帝开始收紧文网,一再警告翰林院官员注意品行文章,“杜绝一切交际礼文”(见《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三年二月),所指正是聚集在翰林院常作诗酒高会的鸿儒们。于是来自南国的鸿儒接踵求去,康熙帝无不照准。

  这样毛奇龄还不见机而退么?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六十二岁,“请急南归”。迫切理由是迁葬父母坟墓。但尽孝以后,又称病续假。他没有‘致仕”,而以在籍翰林身份,继续在浙闽官场活动,同时遇朝廷大事,如皇帝祖母去世、皇帝南巡之类,得以合法参与。因此获得三度迎銮并蒙皇帝垂询的光荣,甚至八十一岁(1703)在杭州得到康熙钦赐‘御书”,而终身感恩不尽。

  如此善于利用一切机遇“打皇帝牌”,又于居乡后勤奋著述,遂使他晚年越发声名鹊起。时人已将他与黄宗羲并提,说是‘南雷、西河之集遍天下”(见章大来《后甲集》仇兆鳌序)。

  然而毛奇龄‘归田”以后,活到哪一年才去世?却有异说。《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本传:“(康熙)五十二年,卒于家,年九十一。”王钟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改九十一为九十四,出校记谓据姜亮夫《碑传综表》改,并引《耆献类征》作证。但王钟翰所改实误。因为毛奇龄生于明天启三年癸巳(1623),既无异说,则下推至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得年适为九十一岁,其实,萧一山编《清代学者著述表》(商务单行本,1936),已举毛奇龄卒年有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二说,并据《疑年录汇编》等书,否定《清史列传》的九十一岁说,将毛氏卒年定为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上推至明天启三年,为九十四岁。王钟翰改《清史列传》的享年而不该不改卒年,可谓失考。

  不过萧一山所据《疑年录汇编》的附注考证同样可疑,虽然它可由清代阮元到民国王国维等名家有关论述获得支持。据胡春丽《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复旦大学专门史博士论文,下篇《毛奇龄年谱》,已发表于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经学》)考证,《清史列传》之说,乃据钱大听的《疑年录》,而钱说可由毛氏门人蒋枢所述其晚年历程,章大来《后甲集》仇序(见前),以及《萧山毛氏宗谱》,得到直接证明。

  无论如何,毛奇龄虽耄年仍著述不辍。但康熙南巡曾三度垂顾于他,显然令他乐昏了头,竟以为今上是他的知己。为报龙恩,他于八十六岁仍力疾完成《四书改错》定稿,准备面呈康熙,期待皇帝宣判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非孔孟原典。他没料到康熙关注“理学真伪”,“崇正学”是假,“黜异端”是真,一旦发现自己亲点的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的戴名世,所著《南山集》竟以南明三王为延续亡明遗脉的正统,也意味着质疑康熙本人攻击南明战争的历史合法性,就立即予以严惩,并株连及讲理学出名的桐城方家。这起文字狱震撼全国,首先惊破了毛奇龄的帝师梦。他更没料到康熙在借戴名世案杀鸡儆猴的同时,又高调尊朱,将朱熹提升入孔庙正殿,与孔门十哲并肩,等于宣告朱熹道学是孔子道统的唯一真传。这下毛奇龄被吓得方寸大乱,赶紧把已雕成的《四书改错》书板用斧劈毁。时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九十岁。

  次年新年刚过,康熙命将戴名世立即处斩。毛奇龄闻讯没有?不详,但知这年三月初,他就死了,遗命丧事从简,但要求以朝服覆体以示忠君。倘说他是怀着恋主的哀愁归阴的,似不为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