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真情无矫饰

  ◎ 郭启宏

  苏民先生的诗选——《戏外余兴集》即将付梓,我以为他会请同辈人中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作序,孰知先生偏偏邀我操觚。在多年师友面前,我委实却之不恭。此前我读苏先生诗,只从读者角度留意,一旦评论,岂敢孟浪凿空、信口雌黄?于是惴惴不安,难以释怀,迁延了许多时日。

  记得苏先生跟我说过他的配画诗的创作,大致是兴之所至,一如他后来补叙的《前言》所记,与鄢修民君“联手作起来”,是一次“兴致勃勃的合作”。当友人提议结集出版时,他略有犹豫,我则甚表赞同,且怂恿之。几年之间,苏先生多方搜集,由配画诗而寄赠诗,而记画稿诗,而题照诗,而书画缘,盈篇累累然,至今日有是书之出版。

  诗配画这种样式似乎只产生在诗画高度发达的国度,比如中国。为画题诗,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早已是颇具中国印记的文化传统;因诗作画,若齐白石悟“蛙声十里出清泉”而作蝌蚪图,亦复多多。即今域中诗配画之成大气候者,如丁聪、陈四益、黄永厚辈,堪称绝配。就戏剧界本地风光而言,则“二民”(苏民、鄢修民)的作品亦属一流。

  兴之所至,真情其内,是苏先生配画诗的一大特色。书中所录三四十位艺术家,与苏先生同处一个剧院,共事数十春秋,这是多么难得的人生际会!一任逝水悠悠,焉得云在?幸亏苏先生有一支彩笔!试看他的“画像”,状貌更兼传神:

  贫辨生活困辨人,勤出才智慧出神。

  (《于是之》)

  真花不需着颜色,大姐应是第一株。

  (《叶子》)

  胸横意气凌绝顶,学贯中西取他山。

  (《焦菊隐》)

  轻送幽默若无痕,与君交游似饮醇。

  (《吕齐》)

  文思无忌海天阔,书记有方才俊稠。

  (《赵起扬》)

  二○○六年金秋,我出访美国加州,就在西海岸“十七英里风景线”,我有机会就教于人艺前辈赵韫如先生之前。赵先生是个天分很高、竭诚于戏剧的艺术家,却又是个荆棘塞途的受难者,她对苏先生的人格颇为赞扬,说她在人艺时候曾得到过苏先生的理解和帮助;今天,当我读到苏先生《赵韫如》一诗,多少感触油然而生:

  堂上膝下共喜悲,蹭蹬一世迎风飞。

  曲飘剧坛知高阔,情寄江海任去归。

  ……

  信哉斯言,诚哉斯言!韫如先生把自己的回忆录定名为《梦飞江海》,自有来由。

  诗集中“主打”配画诗,我也看重其他诗。诗集中有两首题照诗——《题濮晔蒙装骑马照》和《题存昕挽良种马照》,均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于是之先生说过:“诗文随世运。”这两首诗自难免带有时代的辙痕,诸如“战士炼心红”之类今人不大会写的豪语,然也隐约可感盛唐诗人的遗韵,而跃然纸上的则是一位父亲对儿女的真情寄望,那是在亲属星散之际,犹能葆有达观且豪迈的胸襟与精神。

  我想起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其《坎坷记愁》中有一节记其妻陈芸之病,其情思也绵绵:“……自此相安度岁,至元宵,仅隔两旬,而芸渐能起步。是夜观龙灯于打麦场中,精神态度,渐可复元,余心乃安……”因其关心入微,形诸笔墨,虽属白描,若寻常家庭语,亦有感人之韵致。

  苏先生当时未曾去过内蒙古、黑龙江,“挽辔思远志,昂首寄豪情”,“越野知千里,横竿向四方”,如此兴来之句,纵有存照凭依,毕竟想象语,然则关心入微,形诸笔墨,亦感人焉!

  使我饶有兴致、思绪蹁跹的还有诗集里五则“书画缘”,尤其是孙其峰与蓝玉崧二则,大有哲理在。

  “孙其峰”条叙述苏先生梦中得偈语:“本无落脚意,敛羽亦偶然。瞻彼神往处,天地接壤间。”虽然作者自云:“四句偈语并不见佳。”我却无从阐释,只觉得有一种高妙在极目处悬浮着。

  “蓝玉崧”条引出“愧傻”的室名堂号。“愧傻”二字似乎比偈语好解一些,或可用陶行知先生“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的旨趣去附会,只怕实践起来,未必容易。

  既曰诗集,便有个形式问题,不好回避。我反复思考,再三印证,把苏先生的诗称作“变通的古体诗”。

  诗这玩意儿始终伴随着声韵格律。从曹植到沈约,格律的认知是汉民族一个伟大的发现,至盛唐,备矣,至矣,蔑以加矣。有趣的是,诗人们在大欣然的同时,蓦然感到一种奇异的束缚,清夜独处,思绪款款飞,格律诗全是律句固然舒心爽口,却又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天籁乎?天趣乎?于是他们反转来模仿不识格律时代的“原生态”,如《诗》,如《骚》,如歌谣,如乐府,于是乎所谓古体诗应运而生,那无疑是成心同格律开玩笑。谓予不信,请看杜子美《夔州歌十绝句》,头一首起句“中巴之东巴东山”,这不赘词废话吗?又连用七个平声字,这叫嘛呀?也叫绝句?而历代诗家则认为这是有意为之的“破句”,不以为病。钱谦益《钱注杜诗》引《三巴记》、《寰宇记》,浦起龙《读杜心解》引《华阳国志》、《唐书》,俱为之注释,王嗣奭《杜臆》更大赞“写其形胜,便堪为夔吐气”,他在看重诗的义理的时候,也肯定了形式上的创新。

  古代开科取士,诗乃一科目,极严苛,倘有出律,纵佳不取;自然,偶尔也有例外,如唐人祖咏赴考,题目《终南望余雪》,定例六韵十二句,他只做二韵四句,或问缘何?则答“意尽”!考官甚为赏识,破格取为进士。看起来重要的依然是意,体例也罢,格律也罢,当属其次。

  当今旧体诗家每自以为谙熟声韵格律,比如大呼“真”、“文”不能通押,痛诋“孤平”、“三平声”,乃至“蜂腰”、“鹤膝”之类。说句不客气话,果若从王融、沈约、谢朓等人之说,求诸当今诗家,恐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要“出律”的。向来被当今旧体诗家奉为圭臬的毛泽东诗词,其《西江月·井冈山》里,“闻”、“重”、“动”、“城”、“隆”、“遁”等不同部之韵字通押,其《蝶恋花·答李淑一》里,上声“二十五有”换为去声“二十六宥”,又换为上声“七麌”,先后三韵,诗史上未之闻,湘地方音也未之听,至若修辞上,“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一颈联百分百犯了“合掌”之忌讳。如是种种,当今精通声律的诗家又该如何解释?真个是“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照我看,事情其实简单,可以行得,无须苛求,写诗嘛,终不能以辞害意,到底是钟嵘说得好:“……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诗品》)

  说了这么些话,其实一言可蔽之,诗贵真情无矫饰,而格律云云可退居其次。苏先生的诗运用声律,又不拘泥于声律,是故,我称之为“变通的古体诗”,妥否?还望苏先生有以教我。庶几告罪矣!

  (本文是作者为苏民《戏外余兴集》一书所写的代序。该书将由戏剧出版社出版。) ■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