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寇准,非“老西儿”

  ◎ 林冠夫

  寇准,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在政坛上的活动,主要是宋初太宗和真宗两朝,起过颇为重要作用,堪称一代名相。不仅研究历史的,大约中学课本中就提到此人。作为正史的《宋史》有他的本传,还有宋人的笔记、条俎,关于寇准的轶闻、趣事、传说,亦都有详略不一的记载。

  近若干年来,在民间,人们一提到寇准,称他为“寇老西儿”。“老西儿”为今人对山西人的称呼。意思不言而喻,此人被说成是山西人。这大约是来自某些影视或评书。这些文艺作品都将他作为山西人来描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说话时一口山西方言。方言,通常是人的出生地,或生活环境对人的生活习俗留下最明显的痕迹;二是他爱好喝醋,腰带上总是挂着个醋葫芦,动不动解下来喝一小口。这也是外省人对山西人生活习惯的通常看法;三是生活清贫。节俭简朴是多数山西人的共同美德,这也是外省人的一般印象。

  影视之类的文艺作品,对寇准作如是描述,这当然是创作者的自由。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历史真实不等于史料事实,也是艺术表现中的一条普遍规律。可是,如果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历史上的名人,尽管细节上必有诸多虚构,但在大范围内,虚构还应顾及史料事实,虚构不宜太离谱,此中有度存焉。二者宜相互结合为佳。

  时下,还有个不可取,却很普遍的现象:许多民间人物,甚至还有图省事的文化人,了解历史,凭借的是电视。以往,除从荧屏外还有舞台或银幕,由此获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识。电视讲点击率,在电视上谈学问的教授学者,拼命往相声演员圈子中挤,一些离奇却不准确的传播,大量出现,不幸的是人们大都信以为真,作为历史事实来接受。

  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近年来出现一种好现象: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一些年轻人对电脑大都玩得很溜。于是,人们获取知识,其中自然也包括历史知识,转由电脑网络。网络尽管也很芜杂,也有一些不上路的内容,但书籍的输入,却是认真正规的。故由电脑上获取知识之举,不能不为之叫好。

  闲话少说,这里还是回到寇准的事上来,有必要搬一下正史或笔记中涉及寇准的几个大问题。

  据《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宋代。华州为永兴军路,所属为华阴、渭南、下邽、蒲城等四县,在京兆府(即今西安市)以东,今属陕西省。而山西境内,无与华州下邽相似或相关的地名。此外亦无史料记载,寇准于山西之地无做官的经历。由此可见,这寇准与山西并无关涉,而是实实在在的陕西人。

  由于今人传播寇准的出生地里籍有误,从而想当然引申出来的为人风格和生活习惯,比如他那喝醋的爱好,因此也就无从说起。

  此外,说寇准生活俭朴,与其人的实际作风差距更大,甚至刚好相反。在正史和笔记中,都说明此人在历史上一向以生活豪华奢侈著称。《宋史·寇准传》有这样的记载: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时而宴请宾客为生活豪华,这好理解。为什么不点油灯只点蜡烛便是奢侈?今人已经没有这种生活内容,故需要作一点说明。因为点油灯省钱,但灯光昏暗。古人有“一灯如豆”的形容,如果盛油的灯盏或油碟中放一根灯草,那灯的火苗确实只有黄豆那么大,其照明状况则可想而知。点蜡烛火苗大,如多点几根,照明就大大改善,但却费用不低。这里讲“虽庖匽所在”,指生活环境中各处,连厨房厕所之类地方和过道上,都点上蜡烛。

  寇准的灯火照明状况,除正史外,还有一些据轶闻、传说写成的笔记,也有所及,说他的住过的地方,无不蜡油堆积如山。仅灯火照明一项如此,其他方面的生活奢华,则可想而知。

  于寇准,这都是小焉者也,主要的是他在当时政坛上的作为。在封建王朝的君臣之间,有所谓“伴君如伴虎”的形容,臣下对皇帝战战兢兢,有所畏惧,甚至猥琐,是很常见的。而寇准,自十九岁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爵为莱国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几十年间,他在皇帝面前却丝毫没有奴颜婢膝,而是大气、洒脱,甚至有点鲁莽。在他从政前期,即宋太宗朝,大约是他的青年时代,《宋史》本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宋太宗(赵炅)拿他与魏征相比,因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故未受到惩罚。这不是偶然的表现,如果翻阅整篇寇准本传,屡见他遇事力争,刚直不阿。到真宗(赵恒)朝,足使寇准垂名史册的一件事,便是宋辽澶州之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冬,辽兵大举入侵,边境告急文书,一夕凡五至,朝廷大臣震骇,两位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一请皇帝驾幸金陵,一请驾幸成都,就是让皇帝逃跑。而寇准则力主幸澶州,即御驾亲征。皇帝很害怕,连议军事方略会议都不想到场。寇准说之再三,加上某些将领请战,皇帝终于到了澶州前线。兵丁见到皇帝的伞盖,士气大振,《宋史》中有记载曰: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

  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

  后来,辽统军挞览出督战,中弩机箭而亡。辽方请订和议盟约,准不从,但皇帝已厌战,且有人谮准拥兵自重。准不得已许之。这场战争最终以宋每年向辽输银帛了结,但真宗皇帝知道,此后两国之间消弭兵戎,过几年太平日子,寇准立下大功,故对他十分信重。可是朝中佞臣王钦若在皇帝那里谮之曰,澶渊和议是订城下之盟,于皇帝是耻辱。他还举赌徒孤注一掷作比,寇准是以皇帝为孤注,与辽进行一场赌博。由是帝顾准寝衰,不久虽罢相,仍是朝中重臣。

  后来皇帝得疾病,刘太后参预朝政,贬寇准为道州司马。时皇帝不知其事,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不敢回答。真宗皇帝驾崩时,还说:“唯准与李迪可托。”

  后来,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他的远贬,佞臣丁谓的构陷,有很大关系。丁谓本来是出寇准门下,到此人出任参知政事时,致为寇准胡须上拂羹。流放雷州后,发生一桩戏剧色彩很浓的事,寇准本传说: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有的笔记说,丁谓因“出准门,至参政”,后顷构日深,今亦南贬,感到无脸面见寇准,遂连夜过雷州。与寇准本传略异。不过,丁谓为人卑鄙无耻,不会感到良心不安而不敢见。所以本传说的寇准因“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较为接近事实。 ■

  文人乞讨

  旧时文人贫穷者不在少数,其中免不了沦为乞讨者。他们乞讨往往也异于别类乞丐。

  清时,有一浪荡江湖的文人到时任两广总督左宗棠处乞讨。左宗棠给了十二文钱后见对方犹嫌少,便口吟半副对联相示:

  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凡游士给钱十二。

  出联表明给十二文是常例,任何人概莫例外。岂知此人反应极快,左宗棠话刚落音,他立即对出下联:

  孔子三千徒,孟君三千客,请先生再赏三千。

  这已不是乞讨,简直就是索要了。左宗棠非但不以为怪,此人之才反而令他刮目相看,果就遂了他的愿,再添上三千。对方也就毫无愧色地纳之而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