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潮剧二章

  ◎ 郭启宏

  《苏六娘》剧事

  在所有潮剧剧目中,我最喜欢、最关注的是《苏六娘》。从感性到理性,大概可以找出几条理由:一是题材独特,故事就发生在当年潮属的揭阳,是本地风光,便有一种地域的不可取代性。倘若论及其他名剧,则《陈三五娘》有泉州梨园戏在,且陈三这厮便是泉州人;《辞郎洲》虽是饶平旧事,自然也是潮州题材,却似乎更难逾越一九四九年后政治上的藩篱;其余显者彰者,其影响力大致局限在潮汕一隅。二是结构精巧,张弛有致,避开了牵人就事,选择了写人写情。尽管它还是依循着潮人固有的审美定势,但它动人之处依然流溢着悲剧的凄美。三是文辞华赡,逸兴湍飞,如诗,如歌,如赋。潮剧讲究文采,以此剧为最,迄今为止,潮剧界后起编剧难有出其右者。四是化用了一句俚语,“欲食好鱼白腹鲳,欲娶雅妻苏六娘”,遂令世间潮人生出无限遐想,可谓置一言而动天下情。

  因喜欢而关注,近期读到一本汕头的杂志,叫《潮韵》,第六期上刊登了《苏六娘》的选场,编剧署名为:张华云、谢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张华云一人挥毫,如何成了二人握管?我急急翻查史料。《潮剧志》(连裕斌主编)和《潮剧剧目汇考》(林淳钧、陈历明编著)均署作:编剧:张华云(执笔)、谢吟。哦,明白了,错误来自这本《潮韵》!仔细一想,有无“执笔”二字可是大不一样!《苏六娘》于一九五六年定本,至今不过几十年,便引出如许“参差”!更假以岁月,世事悠悠,将何以堪?这很令我感慨,我当然相信这不过是编辑一时的疏忽,然而这疏忽却引起我探求的欲望!

  翻阅林淳钧师兄的《潮剧闻见录》,其中《苏六娘的戏外事》一文谈到张华云的“悲喜剧”。原来,一九五七年,作为汕头市副市长的张华云“被打成右派分子”。(郭注:这句话在语法上是通顺的,但逻辑上含混,被打,被谁打?省略了强有力者!到底是精确语言的模糊性?还是模糊语言的精确性?)林兄写道,“影响所及,作为剧作者的名字,也从《苏六娘》的一切出版物中被抹除。(郭注:还是前面的老问题,被谁抹除?)直到一九七九年拨乱反正,恢复名誉,广东潮剧院作出《关于〈苏六娘〉剧作者正名问题的声明》。声明称:原广东潮剧院演出的《苏六娘》一剧,编剧是张华云(执笔)、谢吟两位同志。后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郭案:“众所周知”,又是一句明白人说不明白、糊涂人说不清楚的隐语,倘若再过几十年,便不是众所周知,而是众皆不知了!)该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时,剧作者只署谢吟一人;及后,拍摄戏曲影片,则全未署原作者两个人姓名。为了恢复历史真实,潮剧《苏六娘》编剧应为:张华云(执笔)、谢吟。”我的天,田螺原来有着十八弯!看来,《潮韵》这位编辑先生还真不能马虎、不能看走眼。

  又读了一篇文章,似乎回答了我旁批中提出的问题。这是李平先生纪念谢吟先生的文章,题目颇长,叫《终生一业编潮剧,世纪梨园长流芳》。(郭注:电脑突兀幽我一默!刚刚打上“流芳”的拼音,荧屏上却跳出“流放”二字,真晦气!)啊,那文章写道,“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时,由于当时‘左’的原因,竟未将张先生(郭按:指张华云先生)名字列上,是不对的,应特别申明补正。还应说明,当时未署张名字完全是上面的事。”“上面”一词比之广东潮剧院的声明具体一些了,仍然不够爽快,似乎不是“改正”错误的口气,不过,我相信张华云先生不会再“死心眼”,去“咬文嚼字”了!

  李平的文章附带写张华云,传主是谢吟。谢吟这个名字我在中学时代已经晓得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在汕头市读书,母校是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校址设在汕头礐石。(这个母校几经改名,后来刺斜里又从异地杀出个潮州金山中学,叫我这位学子眼花缭乱。)记得当年我的金中母校校风极好,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我的同学里很有几位喜欢潮剧的,我从他们嘴里得知名角姚璇秋、翁銮金、洪妙的大名,又得知编导张华云、谢吟、卢吟词的雅号,相比之下,我从私心里对编导的崇敬之情更加浓烈,当时是这样想的,写篇文章,甚至写小说、写诗,都不是难事,唯独戏剧,只有专门家做得,看人家起的名字,张华云、谢吟、卢吟词,真雅,人能“吟”戏,多了不起!当时的我不曾想到数年之后我居然会到北京干上编剧!忽忽悠悠几十年,一觉醒来,发现干编剧的实在活得不容易!如上所说,张华云“被打成右派分子”,谢吟呢?无独有偶,《潮韵》介绍说,一九五八年也被错划为“右派”。几十年磨难,后来都“改正”了,但不久后也都故去了!

  我翻查了他们的著作目录,剧作之多令我惊愕。谢吟是终生编剧,是潮剧编剧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者,张华云自称有“卅二个剧本,卅二株毒草”,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自发写了三部长剧”,“不单得不到讨论演出,连稿子都不见了”。(引文摘自《张华云喜剧集》重刊后记)这三部长剧中有一部神话剧叫《涑玉泉》,是写我家乡饶平县黄岗镇的,我觉得特别可惜,说不定又一部《苏六娘》呢!

  思绪起伏,难以平静,谨以六娘唱词拜谢张、谢二公之前:

  春风践约到园林,

  小立花前独沉吟……

  但见那亭榭寂寂,

  甚缘由有约不来临?

  戏 谚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熟语;戏谚,顾名思义,是划定在戏剧范畴内的一种熟语。戏谚的“戏”,自然也包括话剧,但实际上是戏曲。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剧种在它流行的范围内,大至“无疆”,小至“一亩三分地”,都有自己剧种的戏谚。近日,鄙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便胡乱读起书来,抓到什么读什么,正好潮汕老家寄来一批文史资料,也便有一搭、无一搭读将起来,几天过后,忽忽有所感,也就有了几篇留也得、弃也得的文字。

  我读到潮剧的戏谚。

  大部分潮剧戏谚在其他剧种的戏谚里也能闻知,且认同。其中,关乎戏剧的外部规律的,比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之类,为数不少。潮剧戏谚有云:“棚顶做戏棚下有。”棚即戏台,棚顶即戏台上,从前的潮汕少有固定戏台,不比晋豫、中原显赫地,层台飞阁,急管繁弦,此地大多临时搭戏棚。这戏谚的意思是,台上的人物和情节,在台下的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又有戏谚云:“做戏有世情”、“看假戏流真目汁”(“目汁”系潮语方言,即眼泪)。与前谚同理,戏台反映生活,有世俗相,有人情味。还有一些戏台楹联,“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面目总非真,借己证人由他去做;事情多不假,观今鉴古要你思量”,也都在阐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道理。另外,关乎戏剧的内部规律的,比如戏剧结构之类,也有所涉及。有一副潮剧的戏联换了个幽默的说法,颇耐人寻味:“爱看早点来,大文章全靠起首;要离慢些去,好结局还在后头。”这副戏联以“早来”和“慢去”妙赞戏剧的“开头”与“结尾”,实际上说的是戏剧结构的学问,这使我联想起焦菊隐先生关于“豹头·熊腰·凤尾”的立论。再有,关乎演员的修养和敬业精神的,诸如“戏令如军令”(戏剧是综合性艺术,集体性强,因此戏令如同军令),“上棚无喊”(上场前无须舞台监督“喊场”通知)等,也都使我联想起人艺演员的座右铭——“戏比天大”!

  我更感兴趣的是潮剧戏谚中较之其他剧种戛戛独造的部分,其间有一个光芒四射的思想——尊崇演员。

  演员作为戏剧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潮剧戏谚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评价。有一句戏谚叫“做戏状元才”。在中国社会漫长的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演员历来被人们称作优伶,与娼妓同列,更蔑称“戏子”,足见地位之低下,唯独我潮戏谚将“戏子”比作人皆称羡的尊贵的人杰——状元!我听说家乡从前有个令人深思的习俗,每当戏班下乡演出,开饭之际总有三二村妇前来索取几粒“戏饭”,她要给在学就读的学生吃,她们坚信,吃过“戏饭”的孩子一定可以像演员一样聪明,将来得中状元。另一句戏谚更有过之:“三年能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小生。”我们无须探讨“难出”小生演员的技术原因,诸如唱曲负荷大、调门高,与“乌衫”(即青衣)配搭的重头戏多等等,我们必须明了的是人们对小生演员的艺术价值的认可、肯定和颂扬。“十年难出一小生”,与此句式相类的说法当然还有,比如说韩愈,这位曾经的潮州父母官,因为他的功业千秋不朽,在他身后耸起了韩山,淌过了韩江,“从此江山改姓韩”!或曰:“千年难出一韩愈!”不过,那是不同领域的事了,比不得的!

  尤其独特的是尊丑。潮剧戏谚有云:“无丑不成戏。”说的是丑行在全剧中不可或缺的分量。又云:“花旦三分丑。”说的是丑行对其他行当、尤其是带有喜剧色彩的行当在审美上的影响。更有丑角自身的特殊性,如戏谚“无技不成丑”,这个“技”须是高超之“技”,唯丑独有之技,皮影步、狗步、摇肩磨步、草猴拳、仿生身段、瞎子身段、女丑身段、折扇特技、烛台特技、椅子特技、溜梯特技、吊绳特技、活髯特技、柴脚特技、旋袍特技……真个无技不高超!又如戏谚“花旦平肚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颏,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指的是各行当表演时候手部动作的基本区位,大致都有规范,唯独丑行则是没有规范的规范,“四散来”当然不是任意胡来,而是丑行表演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生动体现。尊丑,也许不独囿于潮剧,另一些古老剧种或有耳闻;尊丑,也许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说唐明皇打过鼓、演过丑角,他是祖师爷,梨园子弟便认可打鼓佬得以位居九龙口,更认可丑角得以坐戏箱。尊丑之说,能有系统、成格局,仿佛认可一个不成文的法规,那得数潮剧!潮人尊丑,老少咸悉,妇孺皆知。有戏谚说,“好深波(一种高边锣,潮剧的特殊乐器),会压棚(造就音乐气氛,起到压台的效果);好老丑,在下半夜。”从前戏演整夜,下半夜戏尤为精彩,全靠好角。啊,因为尊丑,连丑角的道白也回转出新义,戏谚说“老丑说白话”,白话便是地方方言,老丑的道白是群众好懂的大实话,这情形昆曲、京剧亦相类,然则不同的是潮剧老丑的这个“白话”引申出人际交往的新概念——不要闪烁其辞,不要拖泥带水,要开门见山,要直截了当。

  潮剧戏谚还有一些不同凡俗的亮点。比如对艺术的欣赏追求一个“静”字。有一句戏谚,叫“静过老三正”。“老三正”是从前的潮剧戏班老三正顺班,因其演出风格细腻,剧场效果甚佳,民谣说,“老三正,无看心头痛”(意谓看不到老三正顺的戏,心中十分痛惜)。大艺术家于是之曾对我说过,“演员在舞台上感觉最好的时刻,不是热烈的掌声,也不是哄堂大笑,而是静,观众静静地听着,一点声息都没有,连掉根针都听得见。”我想,这与一般追求“闹热”的欣赏趣味大相径庭,此间有品位之分,有格调之别。与此相链接的还有另一句戏谚,叫“戏臭多诙谐”,这个“诙谐”不是表现智慧的幽默,而是低级趣味的搞笑、噱头、花架子等等。又比如对剧目的选择、排演乃至营销,有一句戏谚叫做“生戏熟乞食”。说的是两般极致,一种效果。乞食(潮语作名词,当乞丐解)乞讨,人地愈熟愈好,熟能造就一种感情的投入;演戏则相反,要到剧团少去的地方,要演观众少见的剧目,生能唤起新鲜的感觉。戏要生甚至还包含另一种意思,即新生面,刻意求新,大胆创新,花样翻新,推陈出新……

  啊,我们不要低估了戏谚的审美价值。 ■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